1 / 58

第五节 颈区

第五节 颈区. 一、皮肤切口. 1 .下颌骨下缘中点→沿颈部前正中线→胸骨柄上缘中点。 2 .下颌骨下缘中点→沿下颌骨下缘→下颌支后缘→耳垂根部→乳突。. 二、腧穴解剖. 一、人迎 (一)体表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结处。. (二)操作方法. 向深部触压颈总动脉的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刺,深度 0.2 ~ 0.4 寸,最深可达 1 寸。. (三)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颈横神经分布,该神经是来自颈丛的皮神经,神经纤维来自第 2 、 3 颈神经。 2. 皮下组织 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受面神经颈支支配的皮肌 —— 颈阔肌。.

ab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节 颈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节 颈区

  2. 一、皮肤切口 • 1.下颌骨下缘中点→沿颈部前正中线→胸骨柄上缘中点。 • 2.下颌骨下缘中点→沿下颌骨下缘→下颌支后缘→耳垂根部→乳突。

  3. 二、腧穴解剖 • 一、人迎 • (一)体表定位 • 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结处。

  4. (二)操作方法 • 向深部触压颈总动脉的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刺,深度0.2~0.4寸,最深可达1寸。

  5.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由颈横神经分布,该神经是来自颈丛的皮神经,神经纤维来自第2、3颈神经。 • 2.皮下组织 • 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受面神经颈支支配的皮肌——颈阔肌。

  6. 3.颈深筋膜浅层 • 为包绕胸锁乳突肌的深筋膜在该肌前缘融合而成。其深面紧邻颈动脉鞘。 • 4.咽缩肌 • 是主要附着在甲状软骨,并构成咽壁的肌组织。其运动受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

  7. (四)毗邻结构 • 1.胸锁乳突肌与舌骨下肌群 • 分别位于进针部位的后外侧和前内侧,并分别受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支配。

  8. 2.颈动脉鞘 • 是由颈部深筋膜形成的包裹颈部大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鞘。在进针部位处,恰巧被胸锁乳突肌掩盖。在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它们排列的方式为:颈总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后外侧、迷走神经在动、静脉之间的后方。

  9. 人迎穴正确的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的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颈总动脉为颈部最大的动脉,刺中后针尖搏动感十分明显。若进针过于偏外,针尖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刺入,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累及位于其后方的迷走神经,可带来严重后果。人迎穴正确的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的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颈总动脉为颈部最大的动脉,刺中后针尖搏动感十分明显。若进针过于偏外,针尖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刺入,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累及位于其后方的迷走神经,可带来严重后果。

  10. 3.颈动脉鞘深部的结构 • 包括交感干、颈深部肌以及椎动脉、第4颈椎等结构,针刺不超过l寸时,当不致刺中这些结构。

  11. 二、扶突 • (一)体表定位 • 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12. (二)操作方法 • 取正坐仰靠卧或仰卧位,在喉结旁开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针法:向后外斜刺或平刺0.3~0.5寸,勿直刺和向前斜刺过深。灸量:灸1~3壮,温灸5~10分钟。

  13.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由颈横神经分布。颈横神经又称颈皮神经,是颈丛的皮支之一,自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穿出后,横行向前,越过胸锁乳突肌中份表面,穿颈阔肌后,分布于颈前部皮肤。该神经纤维由第2~3颈神经组成。

  14. 2.皮下组织 • 内有颈阔肌、颈横神经和面神经的颈支。颈阔肌位于颈前外侧部皮下,为一菲薄宽阔的长方形皮肌,和皮肤密切结合,受面神经颈支支配。面神经的颈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前方入颈部,支配颈阔肌。

  15. 3.胸锁乳突肌 • 为斜列于颈部两侧的长条形肌,表面被以颈固有筋膜的浅层。此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的胸骨头,两个头的纤维斜向后上方共同止于颞骨的乳突。该肌受副神经脊髓根和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针刺时针尖刺入该肌两头合并后的肌腹中。

  16. 4.颈血管鞘的后壁 • 位于针的深面,恰被胸锁乳突肌掩盖。

  17. (四)毗邻关系 • 1.颈血管鞘 • 颈血管鞘是由颈部深筋膜形成的包裹颈部大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鞘,内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其中颈总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后外侧,两者之间的后方为迷走神经。

  18. 2.颈血管鞘深部的结构 • 颈丛的深丛、交感干与迷走神经形成的神经丛位于颈血管鞘深部,再深面有颈深部肌以及椎动脉、第4颈椎等结构,针刺不超过1寸时,一般不会刺中这些结构。

  19. 3.胸膜顶和肺尖 • 位于该穴的前下方。胸膜顶位于肺尖上方,为壁胸膜向上突起的囊状顶,高出胸廓上口,与肺尖均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约2~3cm。

  20. 三、缺盆 • (一)体表定位 • 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

  21. (二)操作方法 • 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锁骨上窝之中点,约与乳头相对(男性),直刺0.3~0.4寸,不宜过深。

  22.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由锁骨上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三、四颈神经。 •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颈阔肌等结构。颈阔肌为一皮肌,由面神经颈支支配。

  23. 3.针通过锁骨上后方的斜方肌:斜方肌为背部浅层肌之一,由副神经的脊髓根和第三、四颈神经前支支配。3.针通过锁骨上后方的斜方肌:斜方肌为背部浅层肌之一,由副神经的脊髓根和第三、四颈神经前支支配。 • 4.针经过锁骨下肌后方,锁骨下肌由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锁骨下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五、六颈神经。

  24. 5.肩胛上动、静脉、神经:肩胛上动脉由甲状颈干分出,斜过臂丛的前方,进入冈上窝,后绕肩胛颈至冈下窝,沿途分支营养冈上、下肌和肩胛骨等。肩胛上静脉与肩胛上动脉伴行,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

  25. (四)毗邻关系 • 当针穿过斜方肌后,针位于锁骨、锁骨下肌与冈上肌之间。如果向后下方斜刺,针刺入冈上肌进入冈上窝。如果向下直刺有可能刺中肩胛上神经等结构,继续深刺针经过肩胛下肌的前方至前锯肌。

  26. 四、天突 • (一)体表定位 • 在胸骨柄的颈静脉切迹上缘正中上方0.5寸凹陷处取穴。

  27. (二)操作方法 • 通常有浅、深刺两种方法:(l)浅刺法:直刺,0.3~0.5寸。儿童宜浅刺。(2)深刺法:先直刺约0.3寸后,将针体贴近颈前部皮肤,朝胸骨柄后方,向下可刺l~1.5点寸,不可过深。针尖方向要靠近胸骨柄,不可斜向后过份贴近气管;要向下直刺,不可偏离正中线斜向左、右两侧。深刺时针感空松,病人有咽喉部紧张感。

  28.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较薄,由两侧的颈横神经分布。纤维来自第2、3颈神经前支。 • 2.皮下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脂肪量因人而异。分布有上述皮神经,血液供应来自甲状腺下动脉。有少数人在正中线有一条浅显的颈前正中静脉,应注意避开。

  29. 3.颈白线或胸骨甲状肌:进针通过皮下组织后,即达颈白线,此白线较为致密,是由两侧的覆盖舌骨下肌群的深筋膜在中线交织融合而成。针尖达此层时,针感略粘滞。3.颈白线或胸骨甲状肌:进针通过皮下组织后,即达颈白线,此白线较为致密,是由两侧的覆盖舌骨下肌群的深筋膜在中线交织融合而成。针尖达此层时,针感略粘滞。

  30. 4.气管前间隙:是位于舌骨下肌群与气管颈段间的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进针通过颈白线后,立即达此间隙。针感空松。在浅刺法时,至此已达进针深度。深刺时,由此处变换进针方向向下。在正确的进针深度、进针方向范围内,针尖始终沿此间隙经胸廓上口向下达上纵隔的蜂窝组织及胸腺内,故针感空松。4.气管前间隙:是位于舌骨下肌群与气管颈段间的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进针通过颈白线后,立即达此间隙。针感空松。在浅刺法时,至此已达进针深度。深刺时,由此处变换进针方向向下。在正确的进针深度、进针方向范围内,针尖始终沿此间隙经胸廓上口向下达上纵隔的蜂窝组织及胸腺内,故针感空松。

  31. 5.胸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功能的淋巴器官,位于气管前方及两侧。在成人已多转变为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贫乏。腺的神经支配有来自迷走神经及交感干的分支,其被膜的感觉神经纤维来自膈神经。5.胸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功能的淋巴器官,位于气管前方及两侧。在成人已多转变为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贫乏。腺的神经支配有来自迷走神经及交感干的分支,其被膜的感觉神经纤维来自膈神经。

  32. 五、翳风 • (一)体表定位 •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33. (二)操作方法 取正坐位,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取穴。针法:①斜刺,从后外刺向前内下方0.5~1.5寸,适用于治聋哑病。感应: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向咽部扩散,使咽部出现发紧发热感。②直刺,深0.5~1寸,适用于面神经麻痹和腮腺炎。感应:耳底酸胀痛感,有时亦可扩散至舌前部。灸量:灸3~5壮,温灸5~10分钟。

  34.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由耳大神经分布,该神经为颈丛皮支之一,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浅出,继沿该肌浅面向上,分布于耳郭及其周围的皮肤。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2~3颈神经。

  35. 2.皮下组织 • 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及耳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经乳突前方上行,分布于耳郭后部,且分支营养腮腺;耳后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它起自顶骨后面的静脉网,与枕静脉共同汇入颈外静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