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 任友群 2011 年 10 月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 任友群 2011 年 10 月. 1. 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 一、历史与现状 二、背景与问题 三、改革与发展. 2. 一、历史与近况 1 、尽管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鼓励,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已不可阻挡,进而也获得政府的默许和认可; 2 、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已基本上取消,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开始模糊;. 3. 3 、师范教育机构的层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高师本科院校不断增加,师范专科学校和中师相应收缩;

adon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 任友群 2011 年 10 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 任友群2011年10月 1

  2. 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 一、历史与现状 二、背景与问题 三、改革与发展 2

  3. 一、历史与近况 1、尽管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鼓励,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已不可阻挡,进而也获得政府的默许和认可; 2、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已基本上取消,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开始模糊; 3

  4. 3、师范教育机构的层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高师本科院校不断增加,师范专科学校和中师相应收缩;3、师范教育机构的层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高师本科院校不断增加,师范专科学校和中师相应收缩; 4、在近年的高校合并潮中,一些师范院校通过调整合并改为其他高等学校后,仍继续从事教师教育工作,而一些艺术、体育、民族和其他高等学校也加入教师教育的行列,使从事教师教育的院校的队伍扩大,成分发生变化。 4

  5. 二、背景与问题 中国有一千六百多万教师,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专业团体,面向2亿中小学生,其责任重大。如果教师们要教好各种各样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发现和形成问题,创造新的见解,独立学习并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具有比现在多得多的知识和技能,但现存的教师教育模式还不具备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

  6. 第一,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调节,使得封闭定向的师范培养体系逐渐走向瓦解。第一,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调节,使得封闭定向的师范培养体系逐渐走向瓦解。 1)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就业的矛盾日益显露。 2)封闭的师范院校往往缺乏与综合大学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3)师范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趋同性,难以满足高水平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多样化要求。 6

  7. 第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急切呼唤优质教师的大量涌现,急切呼唤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第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急切呼唤优质教师的大量涌现,急切呼唤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长期以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高。 2)在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的重心偏低,难以回应基础教育对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 3)教师教育基本课程老化,难以适应新时代教师的需求。 7

  8.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呼唤着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呼唤着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造成了教师教育的脱节。 2)从事在职培训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总体水平低于同级的师范院校。 3)目前教师在职培训设置的初衷也不是推进这种高水平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要是为了所谓“学历补偿”工作 。 8

  9. 三、改革与发展 第一,鼓励综合性高校等教育机构更多参与教师教育工作,推进开放而规范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第二,推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提高教师学历教育层次,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形成以本科和本科后教育为主体的教师学历教育格局。 9

  10. 第四,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把教师教育的重心后移到教师入职和终身教育上。第四,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把教师教育的重心后移到教师入职和终身教育上。 第五,规范教师入职资格和教师教育准入资格,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 第六,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推进全国性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七,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尝试和问题。 10

  11. 现状和解决思路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教育创新 教师教育寻求创新 加强师范生教学 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终身学习的 教师教育体系 解决思路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教育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

  12.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教育创新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缺乏有效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和配套课程资源; 12

  13. 我国的师范院校大都开展微格教学训练来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但是各院校所配备的微格教学系统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有以下不足:我国的师范院校大都开展微格教学训练来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但是各院校所配备的微格教学系统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有以下不足: 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互动和反思; 微格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开放程度不够; 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软件平台功能不完善; 没有将远程见习功能整合到解决方案中。 13

  14. 一、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一、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1、我校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理念 针对前面提到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方案,从技术上能够实现:第一,建立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网络资源支持系统;第二,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全网络化运行与管理;第三,实现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时监控、实时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实时远程互动与多网路的信息整合;第四,建立与其他师范大学、中小学校的多学科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平台,打造国家级师范生免费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库。 14

  15. 在此基础上,整体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资源建设、管理运行水平,积极探索:现实资源环境与虚拟资源环境建设的有效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贯通融合;面向全员、覆盖全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机制;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5

  16. 2、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从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能力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对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的实验(训)课程、科目和典型教学案例,如右图所示。 16

  17. 3、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组成结构 2008年,我校在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育科学综合实验中心的基础上,追加800多万元投入,建立了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教学技能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包括四大功能区,即微格训练区、诊断观摩区、技能测训区、综合研发区。 作为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实验室在学科实验教学研究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7

  18. (1)教学技能实训中心——技能测训区 功能描述:为学生提供各类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工作环境,教学活动前的课件对比研究、演练、优化与整合;亦为师生提供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自主训练、普通话测试服务。 18间普通话水平测试室(配备网络版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多媒体采编室2间 (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环境) 18

  19. (2)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微格训练区 功能描述:为师范生提供小组微格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的教学功能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教学板书观摩与训练、教学语言观摩与训练、教态观摩与训练、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等。 9间微格实验室 (配备超短焦投影机、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SONY摄像头、视频录制软件等) 19

  20. (3)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诊断观摩区 功能描述:包括教学研讨诊断室、教学观摩室和课堂教学模拟室。学生实时观摩与评析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基地教学情况;借助远程交互手段与异地专家、教师交流; 教学观摩室一 (配备大屏幕投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快思聪中控系统等) 教学研讨诊断室 (配备投影设备以及自由拼接桌椅,用于微格训练的同步观摩、讨论和点评 ) 20

  21. 教学模拟室 (配备移动式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观摩室二 (配备大屏幕投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21

  22. (4)教学技能实训中心——综合研发区 功能描述:收集包括教学模式、情境素材、教师反思、名家点评、开放问题等五要素的各学科课例,支持学生开展教学案例的开发、制作、展示、观摩等,为学生提供胶片投影机、幻灯机等教学相关的仪器观摩体验。同时,完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自我调整与完善。 现代教育技术体验室 教学设计室 学生成长档案纪录室 22

  23. (5)教学技能实训中心中央控制室 功能描述:所有实验室均由中央控制室控制,其智能集成中控系统已实现远程网络控制功能,多媒体传送与切换,网上直播,教学控制,视频采集、管理、点播等技术功能。 中央控制室监控间 中央控制室机房 23

  24. (6)物理探究实验室 功能描述: “物理探究实验室”包括物理探索实践室、数字化技术实践室、机器人技术实践室等,每个实践室都由若干个探究主题构成,每一探究主题又有若干组实训项目构成,所有研究项目都以探究性的实训特征予以设计与实施。 24

  25. (7)化学探究实验室 功能描述: “化学探究实验室”借鉴科技馆内容设计和环境呈现的模式,下设化学探索工作室、化学实践工作室、数字化化学实验工作室等,通过观摩演示、仿真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科学魅力,激发探索欲望,启迪创新思维。 25

  26. (8)生物探究实验室 功能描述:“物理探究实验室”包括物理探索实践室、数字化技术实践室、机器人技术实践室等,每个实践室都由若干个探究主题构成,每一探究主题又有若干组实训项目构成,所有研究项目都以探究性的实训特征予以设计与实施。 26

  27. 27

  28. 一、信息技术之教育应用的变迁 教学媒体的历史变迁 作为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 作为教与学工具的信息技术 学习与技术的文化思考 28

  29.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前 29

  30.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前 30

  31.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1

  32.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2

  33.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3

  34.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4

  35.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5

  36.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现在的Macintosh computer 1990年的Macintosh computer 36

  37.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7

  38.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8

  39.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39

  40.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40

  41.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公元 41

  42. 二、教育技术功能分析 作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工具 作为信息工具 作为社会中介 作为智能伙伴 42

  43.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技术设计 技术的专业用户和学习者的差异分析 学习者中心的技术设计原则 (1)以学习为中心 (2)以设计为先导 (3)以探究和合作为方法 (4)以深度理解为评估的重点 43

  44. 四、技术设计三大任务及实现模式 知识的数字化 共同学习 学习环境 44

  45. 五、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与课堂的改造 技术促使知识理论与实践情境在课堂走向统一。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理论学习与知识实践——实习是显著隔离的。我们通常是在学习了一定理论知识后,才到相应的单位进行实践,检验并运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及时运用,造成理论知识的遗忘;也不利于通过实践中的经验来理解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因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及时联系的桥梁。今天,技术使得这一桥梁得以成功架构。因此,技术对教/学的各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46

  46. (一)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改造。 智能互动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及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化,使得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进入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并参与到远程的实践活动中。知识理论与实践情境得到了高度有机地统一,工业革命前的“学徒制”模式又重返课堂。作为支持普适计算研究实验床的智能空间(Smart Space)——在学校具体应用来说,即智能教室(Smart Classroom)——已经形成。 47

  47. (二)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改造和拓展。 传统的共同学习主要指大家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一起学习。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共同学习”的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建立的异步异时“共同学习”。同时,技术也促使着“个体学习”更加个性化。通讯技术与移动设备打开了学习者自我选择学习的道路,为学习者提供了异地互动的权利和平台;移动课程的设计者也希望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48

  48. (三)促使教/学介质的数字化。 技术的发展,纸质文本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声像、图片、动画、影视等各种呈现方式从多维角度来诠释知识,使得材料更加灵活,知识学习更易处理,知识理解与建构更容易实现。 49

  49. (四)促使教/学传播过程的数字化。 教/学传播过程的数字化使得学习者的思维及其结构的建立过程更易数字化。知识结构本身就是呈现网状脉络的。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得在充分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空间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来努力建构知识网状图,这对上述思维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如今的技术化课堂,扮演着脚手架的角色,使得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便以网格状来呈现,这即提升了全体学习者的知识建构领悟能力。 50

  50. (五)促使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这主要是教/学事务管理与教/学质量管理两种的数字化。教/学事务管理主要是指日常通知、教学安排、作业提交等日常进行的琐碎性事务。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对这一过程的监控恰好又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为其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是无法量化的,只能通过观测和定性分析来得出结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过程趋于客观化。使用Blackboard、Moodle、Sakai等典型的专业课程管理系统。 5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