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的 CT 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的 CT 诊断. 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引起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概述. 头颅CT 对脑部的改变极为敏感 , 可以早期发现并判断病变的程度 , 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理改变. 其病理基础是缺氧性脑病。主要表现为脑水肿、脑缺血坏死可同时合并颅内出血,晚期主要为脑软化、脑萎缩。. 临床特点. 1 、患儿多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

agat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的 CT 诊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

  2. 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引起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3. 概述 头颅CT对脑部的改变极为敏感,可以早期发现并判断病变的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4. 病理改变 其病理基础是缺氧性脑病。主要表现为脑水肿、脑缺血坏死可同时合并颅内出血,晚期主要为脑软化、脑萎缩。

  5. 临床特点 • 1、患儿多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 • 2、意识障碍是本症的重要表现。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 • 3、脑水肿征候是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 4、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 • 5、肌张力减低、生理反射减弱。

  6. CT表现 • 1、两侧大脑半球片状或广泛性的低密度区;常见于额叶及侧脑室旁脑白质内。 • 2、脑室周围灰白质界面模糊或消失,或灰白质密度反转。 • 3、常伴有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常见。

  7. CT分度 • 1、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 • 2、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 • 3、重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 注:中、重度常伴有颅内出血。

  8. 附1:对低密度区的评价 (1) 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Hu以上,小于18Hu确认为低密度。

  9. 附1:对低密度区的评价   (2)由于新生儿脑的含水量高及髓质化尚不完整;并且缺乏髓鞘形成。故足月儿的两额区及早产儿的侧脑室周围额部或枕部呈低密度灶为正常表现。

  10. 附1:对低密度区的认识   (3)由于脑水肿以脑室旁周围白质为主;脑干、丘脑、基底节区和小脑不易受累。故小脑、脑干、基底节和丘脑的密度相对增高,形成所谓的“反转征”及“白色小脑征”。

  11. 附1:对低密度区的认识   (4)足月儿在脑室周围呈弥漫性低密度区为一病理现象。足月儿出生后,低密度灶渐少,在48w(生后2月)额部低密度区消失。

  12. 附1:对低密度区的认识  (5)早产儿出生后,当实际胎龄达40w时,脑室周围仍呈弥漫性低密度区,亦属一种病理改变。

  13. 附2:对颅内出血的补充 • 1、机理: A:缺氧→脑组织充血、水肿,脑血管壁透性增高→出血。 B:缺氧→肝合成凝血因子发生障碍→加重出血.

  14. 附2:对颅内出血的补充 • 2、对于以下正常新生儿颅内高密度影,要有所认识,以免误诊为出血:

  15. (1)正常新生儿横窦和乙状窦可呈条状密度增高影,易误为枕部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正常新生儿横窦和乙状窦可呈条状密度增高影,易误为枕部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16. (2)正常新生儿,直窦及纵裂池区CT可表现为线状略高密度区。当蛛血时,此区密度增高,宽度增加,且宽窄不一,可呈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及不规则形。其宽度≥5mm,可确诊为新生儿蛛血。(2)正常新生儿,直窦及纵裂池区CT可表现为线状略高密度区。当蛛血时,此区密度增高,宽度增加,且宽窄不一,可呈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及不规则形。其宽度≥5mm,可确诊为新生儿蛛血。

  17. (3)正常新生儿的上矢状窦区CT表现为三角形高密度,密度均、边缘锐利,且无张力。新生儿蛛血时,此区边缘欠规整及张力升高,且其中心区可呈略低密度改变,是由于此区有新鲜出血与局部静脉窦有密度差值所致--空三角征;此为诊断该区蛛血的重要征象。(3)正常新生儿的上矢状窦区CT表现为三角形高密度,密度均、边缘锐利,且无张力。新生儿蛛血时,此区边缘欠规整及张力升高,且其中心区可呈略低密度改变,是由于此区有新鲜出血与局部静脉窦有密度差值所致--空三角征;此为诊断该区蛛血的重要征象。

  18. 易误为出血的 横窦

  19. 易误为出血的 横窦

  20. 易误为出血的 横窦

  21. 蛛血

  22. 蛛血

  23. 蛛血

  24. 硬膜外血肿

  25. 正常纵裂池

  26. 正常纵裂池

  27. 蛛血

  28. 蛛血

  29. 蛛血

  30. 正常上矢状窦

  31. 正常上矢状窦

  32. 16天后复查 蛛血吸收 空三角征

  33. 空三角征

  34. 正常灰白质分界 (枫叶状)

  35. 灰白质分界不清

  36. 反转征 灰白质界限消失

  37. 低密度灶

  38. 低密度灶 重度HIE

  39. 正常足月儿

  40. 正常足月儿

  41. 早产儿-正常

  42. 轻度HIE

  43. 轻度HIE

  44. 反转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 中度HIE并少量蛛血

  45. 中度HIE

  46. 中度HIE

  47. 中度HIE

  48. 中度HIE合并少量蛛血

  49. 中度HIE合并少量蛛血

  50. 中度HIE合并少量蛛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