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教材选修 Ⅴ ——“ 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主讲人:李 晖. 一、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gn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标普通高中地理教材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主讲人:李 晖

  2. 一、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这个模块将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P( population )R( resource )E( envirnemention) D(disaster )D( development )

  3.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众多实例) 防灾与减灾(最终目 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基础知识) 自然灾害与环境(理性分析) 二、结构分析

  4. 三、课程标准 •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 4. 防灾与减灾 •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5. 四、活动建议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6. 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7.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8.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奠基作用:认识自然灾害,首先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分布等基础知识——最先学习。 ▲内容安排: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以人地关系为主导思想,全面正确地了解这些影响,也是学习后面课程内容的基础——因而,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把“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放在本节学习。

  9. 学习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有关基础知识 自然灾害基础知识中选择了与高中学生所见所闻、息息相关,又与其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内容。 ●知识目标:“有关”指自然灾害概念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分布。 ●能力目标:运用实例、资料、地图说明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分布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将使学生增强灾害预防意识,培养灾害预防技能,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10. 教法建议: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在教学时,可以重点介绍一种分类方法,同时简要介绍别的分类方法,以培养学生用多角度思维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11. 教法建议: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 建议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首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次,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特点后,再由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灾害事例,并说明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即“对号入座”,理解会更加深刻。

  12. 教法建议: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教法建议: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 部分自然灾害在地球表面有较明显的带状分布现象;另外,在地球表面一些带状地区,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 • 如地震灾害分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非大裂谷地震带等。 • 气象灾害是最具有地带性规律的灾害:寒带、亚寒带是寒潮源地,温带有暴雨、干旱,热带有台风、暴雨等灾害。 • 从世界多灾害地区看:环太平洋、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多灾害;温带多灾害;平原、盆地地区多灾害;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多灾害。此外,地球上还有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带,抵抗外部干扰能力差,易产生灾害。

  13. 学习目标: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灾害,施加了多方面影响,后果不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对人类本身而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特别要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地球的负载量,人为灾害与人为诱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从而加深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寻求达到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目的的途径。 ▲在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时,可以选用一些图像和文字资料,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 教法建议: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法建议: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同一程度灾害发生在当前人口密度下,要比若干年前造成的损失大得多,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作用在加剧,使自然灾害类型不断增加,发生周期不断缩短,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在某些地区不断加强。 ●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与治理工作,谋求化害为利。此外,由于各国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治措施不同,同一能量级的灾害在不同国家产生的破坏作用也不同。如果早做防范,则损失小;如果毫无准备,则损失大。

  15.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 第三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16.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选材依据:要与自然灾害搏斗就必须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减灾意识,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内容安排: ▲ 从空间和时间分布角度,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选择了3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对每一类自然灾害有所侧重地分别分析其成因、发生、发展和主要危害。

  17.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选材依据: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有差异,致灾原因不尽相同,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各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复杂多样,一地与另一地的自然灾害类型、危害程度不同,灾害的组合、多发时间也不同。另外,从空间大尺度看,中国分布有大的灾害带,大灾害带的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强度大,甚至一些灾害相互叠加,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惨重;从中小尺度来看,中国还分布有多个自然灾害高发地区。 内容选择:了解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分布,以及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八个自然灾害区。

  18. 教法建议: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教法建议: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 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的教学,充分运用各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达到本条“标准”的学习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应属于区域学习的一项内容,宜采用综合、比较的学习方法。

  19. 学习目标:懂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其危害学习目标:懂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其危害 选材依据:在了解分布的基础上,继续拓展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其危害,将使学生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理解更全面、深入。选取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几种类型加以认识,其原因是遵循“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内容选择: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主要简述其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重在分析其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则列举其主要危害。 ★侧重不同——这样不但避免了将多种灾害一一叙述其形成机理、过程、危害而带来的教材版面单调、公式化、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而且便于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行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20. 教法建议: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教法建议: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应以简述构造地震为主,并以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为典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 应准确简述泥石流的三个基本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及其激发条件,并注意其它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岩性、水、植被等)和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形成所起的作用。 • 应简述影响滑坡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并结合图像认识滑坡个体发育的阶段性规律以及古滑坡的形态识别。

  21. 教法建议: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重点分析台风形成的两个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有利的流场——低空辐合流场与高空辐散流场相对应)。说明台风移动路线。 • 寒潮与冷性反气旋(冷高压)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寒潮的酝酿和爆发又与一定的环流形势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冷性反气旋与环流形势的变化关系来分析寒潮天气过程的形成与演变。此外,还应该说明寒潮的南下路线。 • 干旱灾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影响体现了人地关系,在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 洪涝灾害是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所造成的,它往往是山区或平原致灾的重要原因,使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在教学中,应认真分析暴雨的形成条件,降水等级与雨量。

  22. 教法建议: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虫灾、鼠灾使农业、林业遭受重大损失;同时老鼠还能传播多种疾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可在教学中列举典型案例(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区、危害程度等),配合图像、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

  23.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24.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选材依据: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抓住自然灾害区域性环境特点,突出自然灾害问题的地理性分析。 内容安排: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认识同一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 ▲从自然要素、人类活动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25. 学习目标:认识同一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选材依据:区域性自然灾害特点的形成是因为在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自然灾害的差异性——→在了解自然灾害基础知识后,有必要认识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内容选择:通过综合法与比较法,认识同一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自然灾害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弄清自然灾害的本质特性及内在联系,并加深对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特征的认识,从而有助于认识形成自然灾害的自然要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由于不同地域内的自然要素、人类活动有差异,加上各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同一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域会产生多方面差异。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各种关联性灾害损失程度的差异。

  26. 教法建议: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以多发性的、危害程度大的、波及面广的、影响深远的我国自然灾害为案例,并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来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从时间维度上可进行纵向比较。如我国解放前后同一自然灾害状况下的死亡人数、财产损失程度有很大差异。 ●从空间维度上比较。如地震发生后,在震中距一样的不同地域,烈度相差很大。又如同一大暴雨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在不同地域,其危害程度差异也很大。

  27. 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选材依据: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孕育有什么样的灾害。 ●内容选择: “自然灾害多发区”应是某一主要自然灾害频频出现的地区,或是多种主要自然灾害比较集中的,交替频发或叠加频发的地区。在教学时可以选择这些地区为“实例”进行教学。应注意优先选择那些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工农业产值大,但却多灾的地区。

  28. 教法建议: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探究学习:可以把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激发学习兴趣后,尝试提出一系列引起学生对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疑难的问题,以产生探索愿望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系列认真分析,积极思维,产生争论并逐步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过程,达到“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的目的。 ●充分运用地图、图表、图像、数据和文字资料,采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循着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致灾或减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突出人地关系,开展教学活动。

  29.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30.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选材依据: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灾害问题的全面化、深刻化、全球化。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灾减灾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内容选择: ★首先,应使学生认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防灾减灾的基本途径; ★其次,要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纳入法制轨道; ★再次,要行动起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或对策。

  31.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选材依据:自从上个世纪,联合国开展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和随之开展的“国际减灾战略”活动以来,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联合国称为“开展减灾活动最好的国家之一”。 人类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所做的一些事情,实际上属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协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内容选择:应撷取主要的、影响深远的一些事例,配以图像、图表、数据等

  32. 教法建议: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可以采取讨论课的形式: ●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别收集有关中国防灾减灾主要成就的事例。收集事例的信息来源渠道是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或是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省、市减灾协会、政府有关部门、大学研究所等。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将有关事例分门别类加以系统整理,形成一份发言稿。 ●第三步,召开专题讨论会,在地理教师或班长主持下,各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第四步,由班长负责整理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作为资料留在地理教师处,以备后用。

  33. 学习目标: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在防灾减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目标: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在防灾减灾中的重大作用 • 内容限定在“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和“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两方面。 • 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寻求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认识灾害间的联系,都要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抗灾、减灾措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这是课程标准在本部分教学中的思路。 •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对自然灾害研究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地理信息系统、现代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的日臻完善,它们之间的结合日益走向高级阶段,必将使防灾减灾手段更加先进,灾害损失大幅度降低。

  34. 教法建议: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将使人类防灾、抗灾、减灾手段更先进。 • 在教学中,应尽量少涉及高科技的艰深理论,而多结合一些实例来达到本条“标准”的学习目标。

  35. 学习目标: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 对这一学习目标,应在教材和教学中让学生从两方面理解,就是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工作?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 政府要做的工作: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防灾减灾规划管理。减灾总体规划,应急行动计划。 • 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既需要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普及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应急避灾救助常识。

  36. 教法建议: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探究学习方法,针对假设个人所面临的自然灾害,探询、学习一些紧急应对策略。 ●如在避震救助教学活动中,先作震前演练:人身安全演练,简易救助演练等,学习一些防震抗震技能,增强抵御震灾的信心。然后采取探究学习方法,从以下思路提出一系列问题: ①在屋内时,发生地震你怎么办? ② 在屋外时,发生地震你怎么办? ③ 在学校时,发生地震你怎么办? ④ 在公共场所时,发生地震你怎么办? ⑤ 在地震后的救助活动中,你能做些什么事情?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面对地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37. 六、教学实例 ——案例教学课题:洪涝灾害

  38. 雨 情

  39. 1998年长江流域的雨情 1998年,长江以南地区暴雨日数多,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6月12-26日,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一般降雨300-800毫米;6月27-7月15日,降雨集中在四川、重庆、鄂西北等地,降雨100-300毫米;7月20-32日,降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一般降雨200-500毫米;8月1-27日,降雨集中在长江上游、三峡区间,一般降雨200-500毫米。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

  40. 水 情

  41. 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 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水,长江千流先后出现8次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多次超历史最高水位。在19条主要支流中,有一些水文站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录。长江中下游超警戒水位时间大多在57-96天之间。

  42. 灾 情

  43. 1998年长江流域灾情 1998年洪水灾情的特点是人员伤亡少,经济损失大,堤垸受灾严重。仅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90亿元,其中湖南329亿元,湖北384亿元,江西377亿元。鄱阳湖区受灾面积达44.08万公顷,受灾人口103.9万人。湖北省长江干流844.2千米的河段内,溃口和蓄洪堤垸的土地面积达932平方千米,受灾人口44.6万人,受灾耕地面积5.93万公顷。

  44.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