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祖孫情 一家親

祖孫情 一家親.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林淑玲. 代間關係. 指家族結構中,代內、代間與多代間的關係 代內:個人在不同時間的不同角色,如女兒、姐妹、妻子、母親、婆婆、祖母 … 代與代之間:親子、婆媳 多代之間:祖孫. Bengtson(1993) 將代間分為四類. 以出生的時間來界定,通常是以 5 年或 10 年為單位,稱為世代( cohort ) 以年齡來加以區分,如 65 歲以上稱為老年世代 以經歷某一歷史事件來界定,如嬰兒潮世代 依社會或生物性的繼承來加以界定,世代是指具有親屬血統、關係的後裔 .

ahav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祖孫情 一家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祖孫情 一家親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林淑玲

  2. 代間關係 • 指家族結構中,代內、代間與多代間的關係 • 代內:個人在不同時間的不同角色,如女兒、姐妹、妻子、母親、婆婆、祖母… • 代與代之間:親子、婆媳 • 多代之間:祖孫

  3. Bengtson(1993)將代間分為四類 • 以出生的時間來界定,通常是以5年或10年為單位,稱為世代(cohort) • 以年齡來加以區分,如65歲以上稱為老年世代 • 以經歷某一歷史事件來界定,如嬰兒潮世代 • 依社會或生物性的繼承來加以界定,世代是指具有親屬血統、關係的後裔

  4. 值得關心的議題是世代效果(cohort effect) • 其意義是指歷史事件與結構安排對於這個世代的人成長後的影響(Bengtson et al., 2005) • 然而,像這樣的效果並非是單一路徑,老年的世代會輪流影響到社會結構(Riley, Kahn, & Honeret, 1994),一個世代對歷史經驗的回應,常常變成規範的組型,影響到後來出生的世代(Alwin & McCammon, 2003)。若是有許多家庭從標準的家庭生涯歷程中脫軌,就會被認為是社會改變的來源,例如:婚前同居 • 假如這樣的情形變成系統化,越來越多人依循新的路徑,就會改變了社會的標準,婚前不住在一起反而就是脫軌(Klein & White, 1996)

  5. 發生改變是經由世代的繼承,早期出生世代之既定的價值和特質,被年輕世代以不同的價值和特質所取代發生改變是經由世代的繼承,早期出生世代之既定的價值和特質,被年輕世代以不同的價值和特質所取代 • Ryder亦指出,當新的世代帶著其獨特的定位進入人群時,常常被當作是人類在態度及行為改變的來源 • 改變可視為社會秩序的「脫軌」,而此種「脫軌」發生的原因,和家庭時機、教育、職場的連續性標準(sequencing norms)有密切的關係(Klein & White, 1996)

  6. 社會存在著不同的世代,每個世代擁有屬於自己的行為規範及價值標準社會存在著不同的世代,每個世代擁有屬於自己的行為規範及價值標準 • 老一代的世代擔心價值不能延續,而年輕世代則依自己的喜好選擇生活方式 • 因此,代間關係反映了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秩序的延續或改變的緊張狀態

  7. 從生命歷程觀點看不同世代的五個原則 • 第一個原則為鏈結生活(linked-lives),強調生活的相互連結,特別是跨代的親屬連結(bonds),關係不斷的受到正在改變的時間、地點和社會機構所影響 • 例如:母親就業能夠改善家庭的經濟,提供子女升學的費用,但同時也改變了家庭生活的常規與平衡了婚姻關係中的權力

  8. 第二個生命歷程的原則乃是強調形塑個體生活之社會和歷史情境的重要性第二個生命歷程的原則乃是強調形塑個體生活之社會和歷史情境的重要性 • 例如全球性的經濟風暴或是戰爭等重大事件,或是其他平靜、紛擾的歷史階段,皆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發展、家庭互動和世界觀

  9. 第三個原則強調個體抉擇的時機點與轉變,和當時的社會情境有關,若是先前的發展與生活轉變的結果、事件和不同的行為組型符應了個人生活的時機點,個體發展和家庭生活階段成就了「最佳適配」(best fit),並且與社會結構和歷史所創造出來的機會做暫時的聚合 • 例如,不同的生命歷程的年齡集群面臨1960-1970年間社會的動亂,呈現出迥異的選擇及適應壓力的方法。這些分裂動亂的情況造成個體生活的緊張,但是同時也提供了改變的動力

  10. 第四個原則是關心個體的主體性與思維,生命歷程理論認為個體是主動建構生活的代理者(agents),因此,藉由詳盡的計畫和努力希望能夠影響家庭的結果第四個原則是關心個體的主體性與思維,生命歷程理論認為個體是主動建構生活的代理者(agents),因此,藉由詳盡的計畫和努力希望能夠影響家庭的結果 • 人們在家庭背景、生命歷程階段、歷史狀況的機會與限制中做選擇

  11. 第五個原則專注在老化和人類發展的終生歷程上,早期的關係、事件和行為模式,已影響到晚年生活的關係、地位和幸福感 • 上述五個原則顯示出歷史、生活情境、個體主體性與關係脈絡,彼此交互影響,生命歷程的觀點提醒研究者應敏覺於歷史狀況、瞭解個體發展以及家庭發展與轉變

  12. 傳統中國家庭的代間關係 • 以父子軸為主,夫妻軸為輔 • 橫向連結(家族、宗族關係)緊密 • 結構嚴密、規則清楚(八十歲喊八歲的爺爺) • 以多代為主

  13. 家庭整合的六個面向 (Nye& Rushing,1969) • 關聯整合:不同活動型態之互動程度、頻率; • 情感整合:對家庭成員的正向情感; • 一致性整合:家庭成員之價值、態度與信仰上的一致性程度; • 功能整合:家庭成員交換服務的程度; • 規範整合:家庭成員順從家庭規範的程度; • 目標整合:家庭成員的目標隸屬於家庭目標的程度。

  14. 代間親子關係的多重面向 • 關聯連帶:家庭成員在參與不同類型活動中的互動頻率和形式; • 情感連帶:家庭成員所持的正向情感形式、程度和情感互惠程度; • 一致性連帶:家庭成員在價值、態度與信念上的一致性; • 功能連帶或交換:家庭成員交換資源或協助的程度; • 規範連帶:對家庭連帶規範的知覺。 • 家庭結構:代間關係結構反映出家庭成員的數量、型態與地理的鄰近性。

  15. 代間關係必然良好? • 「傳統親權威勢」與「子代自主權」的張力(李美枝,1998) • 親密 • 穩定 • 曖昧不明 • 疏離

  16. 連結 解脫 (保持交感) (成熟互動) Solidarity Emancipation (To preserve (To mature consensually) reciprocally) 迷惑 原子化 (存在嫌惡) (分離衝突) Captivation Atomization (To conserve (To separate reluctantly) conflictingly) Convergence Reproduction Innovation Divergence 圖1 處理代間矛盾的組型

  17. 社會現象 • 老人與子女同住比例逐年升高 • 主計處表示,200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數為222萬人,估計至2050年將增為3倍,依內政部曾在2002年調查,65歲以上高齡者居住安排,以與子女同住比例61.7% 居多,其次為僅與配偶同住19.5%及獨居8.5% • 內政部的調查發現,老人每個月平均花費11,715元,大部分來自於子女的奉養;有59%的老人希望跟子女同住,但不想帶孫;只有20%,要跟老伴過兩人世界

  18. 國民平均餘命逐年提高,成為祖父母機會增加 • 96年底老年人口(65歲以上)為2,343,092人,較95年底增加56,063人;占總人口10.21%,較95年底增加0.21個百分點。人口早已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老年人口比率為7%之高齡化社會 • 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較95年增加0.35歲;男性估計為75.09歲,較95年增加0.23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較95年增加0.49歲

  19. 如果今天的各位,至少會活到一百歲;而可能工作到六十五歲或者七十歲,想想會有多少年老的時間是與家人相處的?如果今天的各位,至少會活到一百歲;而可能工作到六十五歲或者七十歲,想想會有多少年老的時間是與家人相處的? • 我們可以選擇生育子女,但卻無法選擇作不作祖父母 • 祖父母是不是一定要照顧孫子女?現代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是否如以往般的理所當然? • 當我們的生命發展階段不再是直線,而是C型時,該如何面對改變中的家人關係?

  20. 祖孫關係及其影響力

  21. 祖父母涉入父母親職的影響力 • 蘇森永(2004)的研究發現,孫子女與祖父母的依附品質可以預測其情緒調整能力,尤其是依附品質中的「親密感」越高,孫子女的情緒反省、情緒調整,以及情緒效能越好 • 陳思璇(2007)發現,祖父母不因為隔代教養類型不同而對影響其對孫子女的親密感;但孫子女卻會因為隔代教養的類型不同而影響其對祖父母的親密感

  22. 張則凡(2005)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知覺父母對祖父母的孝道行為中,以日常的照顧、給錢、聊天為主張則凡(2005)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知覺父母對祖父母的孝道行為中,以日常的照顧、給錢、聊天為主 • 當青少年知覺父母之孝道行為程度越高,青少年相互性孝道態度或青少年權威性孝道態度的程度也就越高 • 就青少年之祖孫代間支持來說,青少年知覺父母之孝道行為程度、相互性或權威性孝道態度程度、祖孫溝通狀況、祖父母健康狀況、祖父母年齡、祖父母工作狀況是影響青少年祖孫代間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持的因素

  23.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瞭解,祖孫關係似乎不完全和親子關係同質。要解開謎底,首先,我們需要瞭解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法則從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瞭解,祖孫關係似乎不完全和親子關係同質。要解開謎底,首先,我們需要瞭解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法則

  24. 中國人的人際認知 • 張志學(2001)的研究中發現,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的分類是依據下列三個向度來區辨的 • 關係的遠近 • 個人在交往中的自主性 • 個人對關係夥伴的依賴程度

  25. 關係的遠近 • 判別的標準包括:親近程度、交往中是否自在(-)、和諧程度、交往的功利性(-) 、友好程度、競爭性(-) 、合作性、尊重程度、交往的自由度、對個人的影響、對個人的重要性、注重情感、注重利益(-) • 正端為「我與父母」、「我與孩子」、「我與親密朋友」 • 負端則為「我與商業夥伴」、「我與一般相識者」、「我與臨時合作夥伴」

  26. 個人在交往中的自主性 • 判別的標準包括:交往中是否自在、交往的功利性(-)、尊重程度(-)、交往的自由度、注重利益(-) • 正端為「我與異性朋友」、「我與情人」、「我與我單戀的人」、「我與愛人的父母」 • 負端為「我與父母的父母」、「我與公關對象」

  27. 個人對關係夥伴的依賴程度 • 判別的標準包括:交往中是否自在、交往的功利性、友好程度、競爭性(-)、互賴程度、交往頻率高低、對個人的影響、對個人的重要性 • 正端為「我與我單戀的人」、「我與我求其辦事的人」、「我的戀人」 • 負端為「我與鄰居」、「我與老師」、「我與一般親戚」

  28. 影響中國人關係發展的因素 • 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和四種因素有關 • 由既定關係帶來的親近感(個體之間社會特徵的鄰近或重疊) • 由性格相投帶來的親切感(個體之間個人特徵的相似或相合) • 由情感相融帶來的親密感(兩個私我的相互開放、捲入和接納) • 由利益一體化帶來的親密感(雙方對關係的共享和承擔)

  29. 交往場合 E 超越預期 F 感情預期 G 場合/角色預期 H 感情歸誠 A2 情感成分 A1 情感成分 A3 情感成分 人際關係在一次交往前 人際關係在一次交往後 B3 既有成分(關係基礎) B2 既有成分(關係基礎) B1 既有成分(關係基礎) D 被啟動之既定連結 I 既定關係類別評估 C3 工具成分 C1 工具成分 C2 工具成分 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的運作過程

  30. 人際關係的成分 • 既有成分 • 兩人在某一時間點以前,經由交往所建立的所有社會既定(或認可及叫得出名字來的)的連繫(亦即關係稱謂,如父女關係、師生關係等)所形成的一個交往基礎 • 每一個社會對於既定情感,都有一些行為義務是被認為可以用來表達對有此既定連繫之人應有的情感;這種既有關係基礎的作用是提供在一個特定交往場合中,雙方要憑藉什麼來決定應該以什麼「人情」義務及「感情」來對待對方,以及預期對方要以什麼樣的義務及感情來對待自己

  31. 工具成分 • 指兩人在其人際交往進程中的某一時間點上的特定場合中,在工具交換層面,雙方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 • 這裡的工具交換並非狹意的指物品的交換,而是較廣泛地指雙方有無履行該特定場合所指引應該做的活動,以便在這一場合的人際交往得以順利進行 • 情感成分 • 指兩人在人際交往進程中之某一時間點上,在自發感情交流層面,雙方親密(或不親密)的程度

  32. 人際關係的特性 • 動態性:人際關係必須通過不斷地交往來維繫或增進,不然就會退步。但是每一次交往經驗,在工具層面或是感情層面,都各自可能是好的,可能是壞的,也可能是不好不壞。這一整體狀況的新感知,可能會通過評估,讓雙方把之間的關係放在一個新的既定連繫或關係稱謂之中,從而改變了這一新感知的內容 • 累積性:通過影響在下一次交往時,對雙方行為預期的改變,過往的交往經驗得以影響進入下一次交往的思考中 • 場地依賴性:兩人關係依既有成分中所包含的連繫內容(如同學、工作夥伴),在不同場合,會有一種或幾種彼此連繫被啟動而突顯出來,成為建立在這一場合雙方交往中之行為預期的基準(兩人關係是可以隨場合而改變的)

  33. 人際關係與人際交往(互動) • 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透過人際交往來建構 • 中國人人際交往的特性,根據楊中芳的觀察與歸納,包含下列五項特點 • 自我表達之雙層性(表裡不一被認為會做人;直率則是不成熟) • 相互溝通之間接性(基於禮讓,通常不直接表達) • 雙方需求之他人啟動性(社會性及互賴性,自己爭取是自私的表現) • 角色規範之不對等性(施恩甚勿念,受施甚勿忘) • 人際信任為交往的基礎

  34. 人際交往的「合情合理」法則 • 合情:遵循「人情法則」來交往 • 合理:遵循當時交往場合的性質及功能而定的「禮」

  35. 兩人關係中既有成分之內涵 先賦性 既定連繫 經驗性 既定連繫

  36. 對不同關係夥伴所作的人情行為 • 對家人 • 履行義務、無私幫助、關愛他們、尊老愛幼、多作家務 • 對親戚 • 如果有困難,就盡力幫助、經常來往、逢年過節給予問候、關心他們、不向他們提出使他們感到難堪的要求 • 對朋友 • 互相幫助、真誠相待、關心和理解、感情交流、相互鼓勵 • 對一般相識 • 在某些情況下提供幫助、禮貌相待、熱情友好、尊重他們、如果可能就給予方便 • 對陌生人 • 在必須的情況下/在自己方便的情況下提供幫助、禮貌相待、友好相待、與人為善、按照社會規範對待他們

  37. 中國人的親子關係

  38. 親子關係一詞通常是指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但是今日的社會,有些父母無法擔負照顧子女責任時,其親職往往由祖輩替代親子關係一詞通常是指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但是今日的社會,有些父母無法擔負照顧子女責任時,其親職往往由祖輩替代 • 祖父母擔負父母角色,其與孫子女間的關係,和自己為人父母時並不完全相同;二者是類親子關係,不如親子關係穩固

  39. 親子關係的過去與現在 • 親子關係的一般特性 • 親子關係是沒有選擇餘地 • 親子關係是永久的 • 親子關係是動態的 • 親子關係會隨時間改變的 • 祖孫關係一樣是沒有選擇餘地的、會隨時間而改變的,但是其延續的時間遠較親子關係短,而且動態的程度也因父母的介入與否而較高

  40. 過去父子軸為核心的家庭價值,在社會變遷後也有了改變過去父子軸為核心的家庭價值,在社會變遷後也有了改變 • 楊中芳(1988)的研究中發現華人家庭的「父子軸結構」和「家長權威結構」都有鬆動的現象,「親子相互依賴性」依舊強烈 • 陳舜文(1999)的研究發現台灣地區民眾的家庭價值觀可以分為二個部分:「情感因素」與「規範因素」;年輕人重視情感因素,年長者重視規範因素 • 因此已經無法完全單方面要求子輩遵循傳統規範、孝親敬長。我們可以從葉光輝的概念模式一窺孝道與孝行的變遷

  41. 生態及社會因素 生態環境 社會結構 科學技術 行孝情境因素 (如行孝壓力或獎懲制度) 子女孝道認知叢集 孝道權責關係 孝行衝突處理 孝行角色情感 子女孝道認知叢集 孝行標準來源 孝行效應層面 孝行實踐模式 孝行評價依據 孝道模型 孝道模型 家庭及社會教化 (被動型塑歷程) 社會(孝道)規範制度 內容 外來文化 孝道行為 結構 子女自我發展能力 (主動建構歷程) 子女身心因素 遺傳基因 神經成熟 既有認知 子女特徵因素 (如行孝能力或自我強度) 葉光輝(1998)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 實線代表直接影響效果 虛線代表直接影響效果

  42. 綜合前述中國人的人際法則,葉光輝的雙層次孝道認知發展歷程的模式,以及前述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瞭解祖孫間的關係維繫,首要因素是家庭及社會教化,父母是否以身作則;此外,行孝的情境因素也會產生影響,是否給予孫子女行孝的壓力會影響其是否行孝綜合前述中國人的人際法則,葉光輝的雙層次孝道認知發展歷程的模式,以及前述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瞭解祖孫間的關係維繫,首要因素是家庭及社會教化,父母是否以身作則;此外,行孝的情境因素也會產生影響,是否給予孫子女行孝的壓力會影響其是否行孝 • 祖輩與孫輩之間的情感預期、場合/角色預期,是否再加上超越預期的情感歸誠(也就是孫輩是否感受到超越其預期,來自祖父母的情感),也是重要因素

  43. 今日社會的親子關係 • 因此,今日的我們該如何看待新的親子關係? • 親子間已從過去上下的權威關係,多少轉換為水平的平權關係 • 祖孫間的關係維繫,也需要調整;通常祖父母的類

  44. 親子關係的雙向或單向模式

  45. 關係中的互動 • 平等的主體性 • 親子雙方都有其主動性 • 各自共同建構親子關係 • 透過行動表現主體性 • 互依的權力關係 • 個人資源 • 文化資源

  46. 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

  47. 重構現代的三代情 • 現代祖父母受教育程度有提升的趨勢,個人獨立性越高,是否要祖代父母職變成一種選擇而不再是宿命 • 劉嘉萍(2008)的研究發現,祖父母感受到的親職壓力越低,其生活品質越高;而祖父母的親職壓力則會受到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教育程度、性別、自覺健康狀況、主要生活費來源、經濟狀況、照顧孫子女數及照顧孫子女方式的影響 • 陳貞妃(2002)發現,祖父母自覺學習需求在中等以上,其需求高低依序為:「兒童照顧」、「自我保健」、「家庭調適」、「兒童教育方法」、「溝通技巧」、「自我成長與社會接觸」

  48. 換句話說,重構現代家庭的三代情,中間世代的態度與實際做法是關鍵換句話說,重構現代家庭的三代情,中間世代的態度與實際做法是關鍵 • 王春美(2001)的研究發現,父母認為自己比祖父母更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尊重與控制;換句話說,父母對子女的教養行為比祖父母更趨涉入與積極。而父母最常用的三種因應策略是「知足惜福」、「樂觀面對」與「向配偶求助」 • 吳秀卿(2008)的研究發現,祖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越好,越能與子女共同教養孫子女,能有效的降低其就業子女(媳)的親職壓力

  49. 王國村(2005)的研究則發現,兒子往往在本於自我的專業及對新資訊的掌握中「堅持」;卻在感於祖輩父母對自己的支援及對孝道的認知中「妥協」;而在事後並未發生原先自己所擔心的現象時,體會到「折衝」的心路歷程。在自己、父母、妻子及兒女之中,運用「堅持」、「妥協」、「折衝」擺盪策略,建構家庭成為老少安身立命的安穩家園王國村(2005)的研究則發現,兒子往往在本於自我的專業及對新資訊的掌握中「堅持」;卻在感於祖輩父母對自己的支援及對孝道的認知中「妥協」;而在事後並未發生原先自己所擔心的現象時,體會到「折衝」的心路歷程。在自己、父母、妻子及兒女之中,運用「堅持」、「妥協」、「折衝」擺盪策略,建構家庭成為老少安身立命的安穩家園 • 如果祖輩有心照顧第三代的孫子女,而自己的子女態度、立場,往往會反過來影響祖輩的態度

  50. 重構三代情之道 • 祖輩部分 • 祖輩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在與第二代、第三代相處的過程中,自己對於照顧孫子女的心態為何,重新界定自己老年生活的定位 • 祖父母本來就只是父母親職實踐的助力,而不是主力,越徂代庖將吃力不討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