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课堂观察: 程序与技术

课堂观察: 程序与技术. 王少非 台州学院教授、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wangshaofei11@vip.sina.com. 活动: 事实与看法. 1. 阅读书面材料,分别用红黑两种颜色在事实和看法下面划线。 2. 倾听一段话,判断事实和看法。用体态标识:事实举左手,看法举右手。同时观察他人的判断。 3. 针对看法再次判断:有事实依据的看法和无事实依据的看法。运用体态标识:前者举右手,后者双手在胸前交叉。. 事实:确实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看法:一个人或群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观点。.

a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课堂观察: 程序与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堂观察:程序与技术 王少非 台州学院教授、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wangshaofei11@vip.sina.com

  2. 活动:事实与看法 • 1.阅读书面材料,分别用红黑两种颜色在事实和看法下面划线。 • 2.倾听一段话,判断事实和看法。用体态标识:事实举左手,看法举右手。同时观察他人的判断。 • 3.针对看法再次判断:有事实依据的看法和无事实依据的看法。运用体态标识:前者举右手,后者双手在胸前交叉。

  3. 事实:确实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 看法:一个人或群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观点。 结论:个体总是基于与本身先前的看法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 启示:提供有事实依据的看法。

  4. 余杭高级中学的实践 • “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后,我知道听课听什么了。”——余高生物组一年轻教师 • “我发现自己听课的视角完全不同了。”——余高生物组一组员 • “我开过多次课了,但从来没有像这次开课得那么大的收获。”——开课教师 • “我的组员一开口说话,其他评课者不敢说了。”——余高生物教研组长 • “这样有深度的评课我还是头一次见识。”——省教研室领导

  5. 主要内容 • 一、课前会议 • 二、课中观察 • 三、课后会议

  6. 一、课前会议

  7. 我为什么要走进别人的课堂? • 学习:学习者 • 研究:合作者 • 建议:同伴 • 考评:督导

  8. 无论扮演何种角色,有着何种目的,事先的沟通十分关键。无论扮演何种角色,有着何种目的,事先的沟通十分关键。 依据经验 依据观察 “鼻子对鼻子” (nose to nose) “肩并肩” (shoulder to shoulder)

  9. 说课 说目标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程序 说板书设计 课前会议 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等 说期望的观察重点 协商确定观察焦点,明确观察内容 确定观察时间、地点与需要进行的次数 就所运用的话语,包括概念、等级等的含义达成共识 选择或设计课堂观察的工具 课前会议=说课

  10. 说课中说者唱独角戏 说者是被评判者 说者不能对听者提要求 说者得不到建议,没有改进的机会 课前会议是共同体活动,所有参与者都是主体 核心活动是研讨,所以有追问、回应 能够得到建议,且有改进的机会

  11. 课前会议讨论主题 • 1. 这节课主要讲什么内容?涉及该课程的哪一部分?它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 2.该班学生情况如何?这些学习活动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该班的学习水平? • 3. 你这节课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 • 4. 你将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你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小组、个人或全班学生将如何活动? • 5. 你将如何对班上不同的个人或小组给予区别指导? • 6. 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 • 7. 你愿意让我在课堂中观察什么?

  12. 实例 • 任课老师陈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 • 目标:课程标准-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 学生情况: • 教学设计:环节、方法、情境、活动、可能的问题

  13. 与观察教师交流: • “你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都很有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一些问题还很有些跨度,学生可能会生成很多问题,我认为你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你的看法如何?” • “是的,这也是我担心的,我很希望你观察这个问题。”

  14. “这堂课是以问题驱动的,通过预设的四大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你准备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呢?你想让学生有哪些回答方式呢?”“这堂课是以问题驱动的,通过预设的四大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你准备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呢?你想让学生有哪些回答方式呢?” • “我主要想用个别提问,小组讨论后汇报等形式,我现在也不是想得很清楚,试试看吧。” • “你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决定学生学习效度的关键。对我来说,讲授还是需要学习的一项教学技能,所以我选择观察讲授的有效性。” • “这节课虽然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但讲授也蛮多的,我也担心是否讲着讲着又沿着灌输的老路走了,希望你观察我是不是能把讲授和探究结合起来。”

  15. 最终确定的观察点: • 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 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错误的指导 •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教师的讲解效度 • 学生的应答方式 • 教师的提问方式 • 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16. 教师教学 环节/呈示/ 对话/指导/机智 学生学习 准备/倾听/ 互动/自主/达成 课程性质 目标/内容/ 实施/评价/资源 课堂文化 思考/民主/ 创新/关爱/特质 如何确定观察点? • 余杭高中的框架

  17. 学生学习

  18. 教师教学

  19. 课程性质

  20. 课堂文化

  21. 课堂教学分析框架: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学生学得怎样? • 学生学习 • 1、至少85%的学生愿意参与; • 2、至少70%的学生达成目标; • 3、专注于学习的时间与程度; • 4、对核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 5、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满足程度。 • 教师教学 • 1、教学目标清晰、适当且让学生知道; • 2、教学活动的展开是有准备的且切合教学目标; • 3、讲述、提问、观察、交流与演示等主要教学行为没有明显的不适当; • 4、课堂中利用的资源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 • 5、教学设计或实施有自己的思考或特色。 教师教得怎样?

  22. 课堂教学分析框架: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听什么课? • 课程性质 • 1、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且体现学科的特性; • 2、教学内容突显本学科的核心概念或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 3、教学内容没有科学性、思想性方面的错误; • 4、教学方法或课程资源利用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 5、引导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关注。 • 课堂文化 • 1、体现思考的文化(提问、专注、探究等); • 2、体现民主的文化(师生关系、合作与对话、课堂决策等); • 3、体现创新的文化(情景设置、课堂生成、教学机智等); • 4、体现关爱的文化(面向全体、差异作业或测验、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关注等)。 什么样的课堂?

  23. 二、课中观察

  24. (一)分解观察点 • 观察点的分解需要专业知能。 • 观察点:理答方式 • 具体观察点: • 对学生回答作出判断;重复问题;重复学生回答;打断学生回答;自己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追问(澄清、补充说明、举例等等)

  25. (二)设计课堂观察工具 • 有效的简便的记录方式 • 事先准备 • 节省记录时间,保证充分的思考时间 • 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

  26. 1.定量记录 •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分类体系

  27. 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师生语言互动时间分布表

  28. 理答方式观察表

  29. 学习监控观察表

  30. 学生不当行为记录表(Wragg)

  31. 提问的认知水平检核

  32. 问题的目的指向

  33. 学生回答的类型

  34. 2.定性记录 • 田野笔记

  35. 等级量表举例 • 教师表现 • 态度是否沉稳、愉快……………… • 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 是否事先告知目标…………………… • 对课堂秩序的控制…………………… • 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 对学生反应的处理…………………… • 对主题的阐释引导……………………

  36. 前门 讲台 窗 时间片断 各个符号发生的时间依次是8:08, 8:10, 8:12, 8:14…… 学生1 A B B A A A A A… 学生2 A A A A A A A A… 符号代表的含义 A:独立活动 B:与他人一起活动 C:看他人活动 D:独自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 E:离开座位 学生3 A B B C C C C C… 学生4 A B B A C A A A… 后门 学生5 A B B A C D B A… 学生6 A A B A A A A A… (空位) 学生7 E B B A A D A A… 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

  37. 讲桌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 + + 男 男 女 女 - ? ? + ? + ? 女 + ? 男 ?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 ? ?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 ? + 男 男 女 女 男 女 + ? 男 女 男 ? 说明:用箭头表示语言互动的流向,箭头的起始点代表发问者;箭头的方向表示回答这一问题者。在图中向上箭头表示学生提出问题,向下表示来自教师的问题或反馈;其中问号表示教师提出问题、加号表示教师正面反馈、负号表示教师负面反馈。

  38. 男9 女7 男1 男3 男5 男19 女27 女25 女11 男21 女13 男23 男15 女17 男10 男18 女2 女4 女6 男8 男12 男28 女24 男14 女20 女26 女22 男16 男29 学生的移动路线

  39. 17 8 3 5 16 1 23 43 29 41 36 24 35 7 30 40 18 14 11 26 13 4 19 15 27 42 28 10 33 20 39 32 21 25 34 2 31 22 38 6 12 9 37 说明:某班学生学习讨论关系图。全班43名学生中有4名没有加入到集体讨论,班内有5个讨论中心,其中29名学生可以全部连通。图中椭圆表示女生、矩形表示男生,数字是学号;箭头的方向表明该学生愿意主动和另一学生讨论。 ——顾泠沅,《教学实验论》,p17

  40. 教师的移动路线

  41. (三)选择观察位置 • 取决于观察内容 • 提问方式、理答方式 • 学习监控 • 学生参与度、学生反应 • 目标达成度 • 将对课堂的干扰减到最低限度

  42. 观察位置

  43. 1.钟和路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1.钟和路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 • 2.吴和彭老师观察的分别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根据屠老师提供的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图,特地选择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 • 3.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最后一排之后的空地观察。

  44. (四)观察要点 • 要聚焦 • 要勤于记录 • 要思考,尤其要推断行为背后的东西 • 不要忽略个人需求

  45. 观察过程:一个实例 • 1.上课前。观察老师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老师特地询问二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 • 2.上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记录的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郑、彭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 • 3.上课后。吴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二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

  46. (五)信息处理和观察报告的撰写:一个实例 • 观察维度:教师的提问方式

  47. 数据处理:我舍弃老师自问自答的问题,因为我认为那是“假问”。选择了老师让学生回答的那些问题来统计。数据处理:我舍弃老师自问自答的问题,因为我认为那是“假问”。选择了老师让学生回答的那些问题来统计。 • 数据分析:方式1一次都没有,说明老师课堂上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也说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无需老师特别提醒。方式2占55%,说明学生对课堂是十分投入的,这种投入体现在课堂上和老师的配合,但是学生齐答17次,也说明了老师这节课中设计的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方式3在现在的高中课堂中是比较难见到的,而这堂课有4次占13%,我觉得很难得,也说明了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兴趣,老师与学生有良好的关系。方式4占26%,但这类问题中有6个比较简单。我认为问题还是应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处理的过程中,也照顾了学生的感受,用了中性化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我觉得这都很好。

  48. 三、课后会议

  49. 课后会议一般程序 • 教学者反思。观察者提出诸如“你的课好在什么地方?达到了哪些目标?什么地方需要改善?”之类的问题,帮助教学者进行自我反思。 • 总体感受和片断反思 • 观察者呈现数据。围绕所观察到的教学事实,与被观察者一起进行分析、讨论。 • 协商讨论,共同生成改进建议和措施。

  50. 课后会议讨论主题 • 1. 这节课总的来说成功吗?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 2.如果你能描述出好的学习行为,那么这些学习行为是怎样表现学生的投入程度与理解水平的? • 3.谈谈你的课堂教学程序、学生行为以及物理空间的运用,这些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 • 4.你偏离自己的教案了吗?如果是这样,请告诉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 5.谈谈你的各种教学行为(如活动、学生分组、教材和资源等),它们的有效程度如何? • 6.如果你有机会给该班学生再上一次相同的课,你的教学会有哪些不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