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炜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需明了的几个概念: 1. 健康. “健 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 世界卫生组织.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心理健康.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Download Presentation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炜炜

  2.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需明了的几个概念: 1.健康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 2.心理健康 •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指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

  4. 健康和不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某些不健康的状态。按程度可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健康和不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某些不健康的状态。按程度可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3.心理健康教育 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被教育者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与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5.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相对性) • 智力发育正常. 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 稳定的情绪. 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 能正确认识自己. 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6. 稳定、协调的个性。 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 热爱生活 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7. (二)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简述 法国:比奈医生 比尔斯:美国的商人 两个人物 三个阶段 1.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改善精神病者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二次大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8. 3.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 • 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出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好的心灵与个性,应成为心理卫生运动的新的目标。 7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发达国家开始普遍重视并飞速发展

  9. 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试点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教基[1999]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师资配备

  10.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未配备合格心理咨询教师的学校,暂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未配备合格心理咨询教师的学校,暂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1. 美国 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 五年以上教学经验 系统学过心理学课程 中学 具备硕士学位 小学 大学毕业后再接受一年左右 专门训练

  12. 浙江 实行 A B C 三级资格证书 持A级证书的教师: 可以应聘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以及心理辅导中心的工作,可以单独从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并且可以对心理辅导课、个别辅导进行指导。 • 申请条件 1、持有B级资格证书2年以上;2、获得A级资格证书培训合格证;3、个别辅导累计超过50小时且心理辅导课累计超过30课时。

  13. 持B级证的教师: 可以应聘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可以单独从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可以指导心理辅导课,但不能指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 申请条件 1.持有C级资格证书三年以上; 2.获得B级资格证书培训班或其他同类别培训班结业证书; 3.个别辅导累计超过20小时且心理辅导课累计超过30课时。

  14. 持C证的教师: 可以应聘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可以单独从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并且可以在A证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学校辅导室从事个别辅导的实习工作。 • 申请条件 1.持有教师资格证; 2.获得C级资格证书培训合格证或省自考委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合格证书》。

  15.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1.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个体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大量名人、巨商、军政要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要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困难和人际关系。

  1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与成绩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与成绩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7. 2.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需要 • 医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治疗和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类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 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导致血压升高难度因素很多,而人们的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改变是重要因素之一。

  18.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起着明显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冠心病与人们性格有密切关系。即A型性格者比B型性格者患病率为高。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瘘管实验指明,心理因素可改变胃液分泌,如愤怒、紧张、惊慌和憎恨等心理因素往往使胃酸增加,而抑郁、苦闷或焦虑等胃液减少。火灾、洪水、空袭和地震等造成的心理影响,常可引起应激性胃溃疡。在通常情况下丧偶、离婚、恐惧、失败等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19. (四)支气管哮喘:心理因素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而致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气流阻力。这种体液免疫反应,是心理因素和肾上腺功能障碍降低引起的。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本症的发生与患者性格特征有关,常见于易激怒、过敏、多疑善感等性格。在强烈、急剧的心理因素影响下,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因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的利用加速,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 (六)荨麻疹:寻麻疹虽属过敏性疾病,但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较密切。特别是慢性反复发作时,尤为明显。

  20. 3.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3.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21.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22. 典 型 案 例 • 2010年8月31日,开学前一天,北京海淀区一名11岁的小姑娘跳楼自杀,女孩在跳楼前曾经留下一封遗书,遗书的大概内容是,她厌倦了上学,厌倦了生活。女孩平时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上幼儿园时曾测智商为130 ,女孩在选择结束生命的前一个晚上,曾经对她父亲说:“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学,你抱抱我吧。”

  23. 2001年3月21日,陕西省兴平市南市镇一8岁女孩因与同学发生纠纷,回家后服农药身亡。据了解,在当天下午的文体课上,这名8岁女生和同班一名男生发生纠纷,遂将铅笔盒投向该男生,铅笔盒被男同学踩扁。放学前,女孩向老师汇报此事,老师让其拿回家让家长修一修就行了。下午母亲回家时发现孩子的字条:“妈爸,我先走了,学校××打我。”下午6时,女孩被发现躺在村北附近的路上,经抢救无效身亡。

  24.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 • 2.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 3.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5.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形式 •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学 教育活动 班主任工作 )主要途径。 • 2.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心理辅导课、心理小游戏、心理剧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6.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7.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 自我认识 (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我的自画像 给自己打打分 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强、战胜自卑、克服焦虑、对抗挫折) 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无绝人之路 自我监控(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 镜子里的我

  28. 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 • 智力因素 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辅导。 • 非智力因素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辅导。 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 同伴交往、 异性交往、 师生交往 、 亲子交往、社会交往等

  29. 生活辅导——学会适应 环境适应性辅导、青春期适应性辅导、升学就业适应性辅导、消费休闲适应性辅导。 • 生涯发展辅导——学会生存 如何去生活 、 如何终身学习、如何谋生、如何爱人与接受别人的爱。

  30.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重点 (一)儿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重点(6、7-11、12) 小学阶段 1.认知过程的特点 注意特点 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 注意的范围较小。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31. 知觉的特点 • 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低年级的小学生错别字较多,高年级这种现象有所好转。

  32. 记忆的特点 • 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 • 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33. 思维的特点 • (1)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 (2)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

  34. (3)思维品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3)思维品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 想象的特点。 • 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35. 2.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 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 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 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3.意志过程的特点 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36. 4.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 1-3年级是上升期,其中1-2年级上升幅度最大。 • 3-5年级平稳期 • 5-6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深刻

  37. 小学生能够形成自我概念 ,并通过自我描述反映出来。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前一种水平的描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一些。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才能开始从更为复杂的内部特征、人际关系、个性品质等比较抽象方面来描述自我。自我概念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的印象一般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女生则年龄越大,对自己的印象越差。

  38. 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以下特点:⑴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评价,并且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⑵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⑶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⑷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以下特点:⑴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评价,并且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⑵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⑶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⑷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 小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调控能力还不高。

  39. 5.社会性发展特点: •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 交往两方面。 • 小学生的社会性认知:趋势⑴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⑵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的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⑶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想法。

  40. 社会性交往: • 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 随着小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学习方面(适应 习惯 方法等) 人际交往 (同伴 亲子 师生 情绪等)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自信、对抗挫折 自我监督) 生活休闲辅导(环境适应 双休日 零花钱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开展教育工作

  42. (二)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青春期 • 生理发育高峰 • 属特殊时期,又称为困难期和危机期 • 特点:充满着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之间错综复杂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超过心理发展速度,产生矛盾

  43. 1. 心理矛盾的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的矛盾(生理发展带来成人感,希望以成人对待和相应的地位和信任,但由于心理尚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造成心理冲突) (2)心理断乳和精神依赖间的矛盾 (成人感导致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求独立自主,在精神生活中摆脱成人,但对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希望得到成人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44. (3)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 由于对异性的敏感和羞耻感及成人的不信任,导致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倾向,但闭锁的结果导致孤独和寂寞,使得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 沟通、理解。形成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 由于能表现出果敢和能干,因而获得成功和好成绩,就会有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挫折感

  45. 2.青春期认知发展特点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增大 自觉运用有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使个体的记忆处于最佳期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46. 思维发展 进入逻辑思维阶段,能脱离具体事物或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A.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 分析问题、材料和情景提出假设和多种可能。 • 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最后确定何种假设是事实。 • 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适宜的现实的结论。 • 检验假设,放弃不正确的假设,提出新假设并不断地验证。 • B.思维形式和内容分离(根据例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

  47. 3.青春期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A . 强烈地关注自己的体貌和体征。(研究了解自己的容貌,并对自己不甚令人满意的容貌产生焦虑) B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影响自我评价和自尊) C.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并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的色彩)

  48. 4.情绪的变化 • A.不能控制自己和情绪波动,情绪或是高兴异常,或者异常低落,易失控。 • B.青春期躁动,性征和性功能发展出现对异性的好奇和接近的欲望,但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处在莫名的躁动与不安之中。带来心理压力和亲子矛盾,甚至离家出走。

  49. 出现第二反抗期 • 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的纠葛,以及对立造成的子女与父母间的矛盾冲突。(全面地从外部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人格独立) • 主要表现形式 • 硬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 软抵抗——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 反抗迁移——迁怒他人

  50. 5.人际关系的发展 • 同伴关系: 同性间:交友范围缩小,择友标准发生变化,涉及:志趣相同;烦恼与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 异性间: • 先疏后接近。 • 不分性别交往——对异性感兴趣,却以相反的方式表达(轻视、不关心、攻击)——融洽相处(初中后期)并不将对对方的情感表达出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