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作者: 邁可.桑德爾 (Michael Sandel) 譯者: 樂為良 出版社: 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 2011 年 03 月 01 日. 邁可.桑德爾. 1953 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當代知名哲學家。成名甚早, 28 歲在牛津寫成的博士論文 《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 》 於 1982 年由劍橋大學出版,被譯成八種語言。 33 歲獲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 。 2008 年獲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特別成就獎。.

alan-brook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2.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 • 譯者:樂為良 • 出版社:雅言文化 • 出版日期:2011 年 03 月 01 日

  3. 邁可.桑德爾 • 1953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當代知名哲學家。成名甚早,28歲在牛津寫成的博士論文《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於1982年由劍橋大學出版,被譯成八種語言。 • 33歲獲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2008年獲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特別成就獎。

  4. 在高等教育,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堂是一則傳奇。1980年第一次開課,學生只有15人,近年則每每破千,總是比第二熱門課還多出四五百人,累計學生人數已超過一萬五,桃李遍及各界菁英。在高等教育,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堂是一則傳奇。1980年第一次開課,學生只有15人,近年則每每破千,總是比第二熱門課還多出四五百人,累計學生人數已超過一萬五,桃李遍及各界菁英。 2009年,哈佛決定把這門課向全球公開。作者不只把教學內容寫成本書,上課實況還被剪輯成12個鐘頭,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

  5. 這12個鐘頭在網路上被瘋狂轉寄。整個2010年下半年,日本、中國、韓國都在討論「桑德爾熱潮」,成為一大文化現象。他到東京演講,黃牛票竟然要價500美元。在中國,網友自動為畫面加上中文字幕,把上網「淘課」變成新流行。《中國新聞週刊》因此在2010年底將桑德爾選為年度「最有影響力人物」。

  6. 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 要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對就是我對」。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

  7. 我們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書中可以讀到偉大教學者的一流修煉。他尊重人人的思考力。不灌輸,只引導。他帶領讀者,在直覺反應與正義原則之間,來回思考。我們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書中可以讀到偉大教學者的一流修煉。他尊重人人的思考力。不灌輸,只引導。他帶領讀者,在直覺反應與正義原則之間,來回思考。 •   身為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他很早即對公共事務有濃厚興趣。他在加州讀高中,17歲擔任學生會主席,即曾邀請雷根總統(當時還是加州州長)來校與他同台對談。

  8. 本書內容 • 第一章福祉、自由、美德 / 三個出發點第二章 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 功利主義 • 第三章 我身我命歸我有 / 自由至上主義 • 第四章 募兵制與代理孕母 / 市場的角色 • 第五章 人權是普世價值 /康德的自由主義 • 第六章 為底層爭平等 /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 • 第七章 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 / 優惠待遇 • 第八章 適才適性適本質 / 亞里士多德 • 第九章 有歸屬就有責任 / 社群主義 • 第十章 從美德到共善 / 重建公民意識

  9. 第一章福祉、自由、美德 / 三個出發點 怎麼做才符合正義?哄抬物價、紫心勳章、華爾街紓困案,這些都是引發辯論的真實案例。在案例與原則之間,如何來來回回再思考,「電車問題」即一例。www.youtube.com/watch?v=Y4HqXP47lPQ 增進福祉、尊重自由、提升美德,三出發點都指向正義思考的不同角度。探討正義不可能從美德與良善分離理論。

  10. 第二章 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 功利主義 邊沁思想體系好像少了點人性,其邏輯在今天的政府、企業決策卻俯拾皆是。彌爾試圖加以挽救,大力標榜自由,並為快樂區分高低級。 彌爾比較有人情味,邊沁則比較始終如一。

  11. 第三章 我身我命歸我有 / 自由至上主義 經濟學界有海耶克、傅利曼,哲學界有諾齊克。支持小政府,主張人民有權選擇安樂死和器官買賣,反對有錢人多繳稅,反對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 你情我願吃人正是自由至上原則的終極考驗。透過這個案例,可來檢驗自我所有權及其延伸的正義觀。

  12. 第四章 募兵制與代理孕母 / 市場的角色 民意不支持徵兵,認為違反自由,盧梭卻看法相反,主張募兵才腐蝕自由。在「世界是平的」時代,懷孕就像服務業,也外包到印度了。 花錢請人代工:上場打戰或代孕生子,都有其共通點。而人在自由市場的選擇到底有多自由?

  13. 第五章 人權是普世價值 / 康德的自由主義 挑選冰淇淋口味不算真自由。人是目的,不可被當作手段,所以自殺與殺人同樣不道德,一夜情是互相侮辱。柯林頓偷腥雖然不對,有一點卻符合道德。 康德主張:道德並不是為了幸福最大化或其他任何目的。道德就是尊重人,就是把人視為目的。

  14. 第六章 為底層爭平等 /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 不必均貧富,但是輸贏差異應該要以有利於社會底層為前提。贏家只能有「合法期望」,不能主張「道義應得」,因為天賦、努力、生逢其時都有運氣成份。 羅爾斯為伸張平等,提議大家同意:只有在可造福公眾時,才利用我碰巧擁有的天賦與社會條件。

  15. 第七章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 / 優惠待遇 如果說,進榜資格與「道義應得」無關,大學何不乾脆把新生名額拿來競拍,爸媽多捐錢小孩就能進大學?爭議正顯示,正義問題有時很難不牽涉到美德。 美德觀與榮譽觀人人不同,各種社會機構的正確使命,是專業資格還是政治社群也各說各話;如何為正義與權力尋求平衡基礎,正是我們可以思考的。

  16. 第八章 適才適性適本質 / 亞里士多德 長笛吹最好的人應該拿到最好的長笛,因為長笛之目的就是吹奏好音樂。語言能力的目的就是道德審議,所以人必須成為公民,才能邁向良善。 亞理士多德認為正義和良善人生不可分割。人人所得皆等同期應得。

  17. 第九章 有歸屬就有責任 / 社群主義 如果自由主義是對的,人具有自由獨立之自我,日本、德國的戰後世代就不必為二戰罪行道歉了。 三類道義責任 1.自然責任:有普世價值,不需經由同意。-殺人 2.自願義務:有特殊性,需經由同意。-油漆 3.團結義務:有特殊性,不需經由同意。-愛國

  18. 第十章 從美德到共善 / 重建公民意識 只說尊重他人選擇,不對道德爭議表態,就不足以構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由。只說幫助弱勢,不談公共領域空洞化,亦難以說服有錢人多繳一點稅。 道德參與做為一種政治理想,不僅是比避而不談更激發熱情。對正義社會來說,道德參與也會是一種前景更好的基礎。

  19. 在哲學裡有一個道德兩難問題,讓人在說謊與不說謊之間做一個困難的選擇。例如,一個無辜剛被判死刑的朋友逃到你家,當警察問你有沒有看見他時,你怎麼回答?能不能不說謊而又可以保護朋友呢?這個兩難問題原本是要你在兩者之間做取捨,但是,你只要運用謬誤就可以創造第三條路出來。例如,你可以說:「我有一陣子沒見到他了」。這句話警察聽了可能就會解讀成「你很久沒見到他了」,進而自動推理成「他沒躲在你家」。然而,你的意思卻可能是:「我有十分鐘沒見到他了。」這麼一來,你沒說謊,而警察也走了。這是歧義謬誤的應用,利用「一陣子」的不同意義達成不說謊又能救人的目的。在哲學裡有一個道德兩難問題,讓人在說謊與不說謊之間做一個困難的選擇。例如,一個無辜剛被判死刑的朋友逃到你家,當警察問你有沒有看見他時,你怎麼回答?能不能不說謊而又可以保護朋友呢?這個兩難問題原本是要你在兩者之間做取捨,但是,你只要運用謬誤就可以創造第三條路出來。例如,你可以說:「我有一陣子沒見到他了」。這句話警察聽了可能就會解讀成「你很久沒見到他了」,進而自動推理成「他沒躲在你家」。然而,你的意思卻可能是:「我有十分鐘沒見到他了。」這麼一來,你沒說謊,而警察也走了。這是歧義謬誤的應用,利用「一陣子」的不同意義達成不說謊又能救人的目的。

  20. 這種「故意誤導」和「說謊」有什麼差別嗎?有的,依據哈佛名師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寫道,當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就是利用這個差異讓他可以不用下台的。這種「故意誤導」和「說謊」有什麼差別嗎?有的,依據哈佛名師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寫道,當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就是利用這個差異讓他可以不用下台的。 柯林頓當年在回應與女實習生魯文斯基有染的指控時,透過媒體對全美國人民說:「我跟她並沒有性關係。」這個說詞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從字面意義的解讀來說,柯林頓並沒有說謊。但他企圖利用另一個大家習慣的解讀來誤導美國國民,而誤以為他跟女實習生沒有任何不當行為;柯林頓最後也坦承的確故意誤導人民。但是,「故意誤導」雖然不好,卻不構成下台的條件。而構成下台條件的「對全民說謊」,卻無法套用在他身上。

  21. 結 語 一個走邪路的人,無論騙得了多少人,都騙不過自己。當自己都無法從內心深處欣賞自己的時候,無論名利權勢有多高,這樣的人是永遠無法獲得幸福人生的。就讓我們共同創造一個人人有智慧、人人走正道的和諧社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