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7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第四节 免疫病理 第五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或 病原体 (pathogen) : 寄生于生物 ( 包括人 ) 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感染 (infection) ,又称传染 : 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传染病: 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 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 • 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 第三节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 第四节 免疫病理 • 第五节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2. 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 •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3. 一、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1.感染的途径 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 2.病毒的致病性 3.立克次体致病性 4.真菌的致病性 5.寄生虫的致病性 三、传染后的表症

  4. 一、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 (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 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

  5.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6.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 细胞外感染 兼性细胞内感染 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7.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 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侵袭力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毒素

  8. 毒力: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性病原体来说,毒力就是菌体对宿主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 吸附和侵入能力; • 繁殖与扩散能力; •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9.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 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 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 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 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10. (2)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 病原菌扩散。 •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旧称“扩散因子” (spreading factor),可水解机体结蒂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引起组织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因而可发展成全身性感染。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 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和Clostridium(梭菌属)的 若干种可产此酶。

  11. 链激酶(streptokinase):又称血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能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使之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胞浆素),再由后者把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水解,从而有利于病原体在组织中的扩散。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溶血链球菌)可产此酶。在医疗实践上,细菌的链激酶已被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深部静脉血栓疾病等。 • 卵磷脂酶(lecithinase):又称α毒素,可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尤其事实红细胞。如C.perfringens的毒力和蛇毒主要功能都由此酶引起。

  12.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13. 2)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 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 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 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 菌的肠毒素。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 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 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 化学物质敏感。

  14. 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15. 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min)和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min)和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16.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与其细胞表面神经节苷脂结合,进入细胞后通过轻链毒性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导致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强直痉挛。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与其细胞表面神经节苷脂结合,进入细胞后通过轻链毒性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导致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强直痉挛。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即足以致病,而毒素与神经突触的结合是不可逆的,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预防特别重要。(如图)

  17. (2)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 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 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 用,但相对毒性较弱。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 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18.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19. 鲎试剂法(limulus assay)即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LAL test) 鲎俗称“马蹄蟹”,是一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肢口纲、剑尾目、 科的无脊椎动物,是已有3亿年历史的“活化石”。全世界现存有3属5种,如Limulus polyphemus(美洲鲎)和产于我国浙江以南浅海中Tachypleustridentatus(东方鲎,或中国鲎)。鲎具有开放性血管系统,每只可采血100~300mL,其血清呈蓝色,内含血蓝蛋白和外源凝集素(lectin)。鲎血中含有一种变形细胞,其裂解产物可与G 细胞的内毒素(LPS和脂磷壁酸(膜磷壁酸))等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

  20. 2. 病毒的致病性 活细胞中寄生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影响宿主细胞的核酸及蛋白 质代谢,其后果可分为三种类型: • 杀细胞感染(cytocidal infection); • 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 • 整合感染(integrated infection)。 病毒感染的特点: 基因水平感染

  21. 3. 真菌的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癣菌有嗜角蛋白特性,在皮肤局部大量增殖后,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即手足癣、甲癣、头癣等。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一些内源性真菌在机体免疫力降低,如长期应用抗生素、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如白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表及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侵入人体许多部位,包括发生于皮肤粘膜的鹅口疮、口角糜烂、发生于内部器官的肺炎、食道炎、膀胱炎、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炎等。

  22.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有些真菌本身并不致病,但对某些具过敏倾向的个 体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曲霉、青霉、镰刀菌等可 引起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 (4)真菌性中毒: 有些真菌在粮食上生长,人及动物食后可因真菌本 身或真菌产生的毒素而中毒。 黄曲霉毒素、杂色霉素 肝损害 桔青霉素 肾小球损害 节菱孢菌引起的霉甘蔗中毒 抽搐,昏迷直至死亡 真菌中毒与一般细菌病毒感染不同,有地区性与季节性,但没有传染性,不引起流行。

  23. 4.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 立克次氏体通过特异受体进入宿主细胞,已 不同方式在细胞内增殖并内释放。如人类流行性 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普氏立克次氏体在吞噬体内通 过磷脂酶A溶解吞噬膜的甘油磷脂而进入胞质, 大量增殖后导致细胞破裂。释放的立克次氏体通 过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管内的细胞质增殖,能 直接破坏起所寄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症,起毒性产物亦可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

  24. 5.寄生虫的致病性 大多数寄生虫的构造和成分都很复杂。特别 是寄生虫有复杂的生活周期,随着循环迂回迁移 ,其结构和表面成分均不断变化,或获得宿主成 分作为外衣使宿主难以识别,或将表面分子释放 作为“诱饵”,吸引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作为攻击 靶,而自身逃避了棉衣防御。 原虫 :单细胞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 寄生虫 蠕虫:多细胞生物,种类极多,通常 引 起胞外慢性感染,如血吸虫

  25. 三、传染后的表症 病原体 不同的个体 不同的结果 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26. 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 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 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 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 分危险。 何为“伤寒玛丽”? 真名:Mary Malone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 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

  27. 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 急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多为细胞外寄生物引起! 慢性传染: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多由细胞内寄生物引起!

  28.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表面屏障 2、局部屏障 3、共生菌群 二、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3、溶菌酶(lysozyme) 三、细胞因素 1、吞噬细胞(phagocytes)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四、炎症

  29. 一、生理屏障 在了解生理屏障之前先了解一下以下概念! 非特异免疫(non 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一般生 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在种 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 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主要包 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30. 1、表面屏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 屏障作用。 • 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 • 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31. 2、局部屏障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 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 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1)血脑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见下页图)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 炎等传染病。 2)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32. 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见图)

  33. 二、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杀菌物质,包括 廿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 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当在一定条 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使补体由无 活性形式转变为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补 体激活。

  34. 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补体活性形式----引起膜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溶解(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脂蛋白膜的病毒颗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补体活性形式----引起膜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溶解(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脂蛋白膜的病毒颗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

  35.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起补充抗体的作—补体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起补充抗体的作—补体

  36. 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所激活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所激活

  37. 溶解和杀伤细胞;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趋化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病毒; 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

  38. 溶解和杀伤细胞

  39. 2.干扰素(interferon,IFN):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a、b、g三组。2.干扰素(interferon,IFN):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a、b、g三组。 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40. 3.溶菌酶(lysozyme):14.7KD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 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种分泌液中,能水解革兰氏 阳性菌胞壁肽聚糖而使细胞裂解。 溶菌酶也存在于鸡蛋清和某些细菌中,可提纯并加工 制成各种制剂,用于治疗中耳炎、咽喉炎、副鼻窦炎 等慢性疾病。 体液中还有β溶解素(β-lysin)、转铁蛋白、血浆 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等多种能杀菌或抑菌的因素, 但直接作用很弱,仅在机体免疫中起辅助作用。

  41. 三、细胞因素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三、细胞因素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1.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种类:

  42. 2.吞噬过程: 病原体 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 (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 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 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 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

  43. 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 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 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 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 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 机体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死, 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44. 此外,巨噬细胞还可分泌多种可溶性因子,不但有加强杀菌促进炎症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同时,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巨噬细胞还可分泌多种可溶性因子,不但有加强杀菌促进炎症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同时,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