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汉语史

汉语史. 词汇史. 第二节 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 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现象。语言三要素中的词汇直接对应着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自古以来,外来语言就一直对汉语词汇的发展变迁产生影响。. 学习目的:了解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语词语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吸收的基本特点、方法 学习内容:通过历时描述,学习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情况. 几个基本概念

ald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汉语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汉语史 词汇史

  2. 第二节 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 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现象。语言三要素中的词汇直接对应着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自古以来,外来语言就一直对汉语词汇的发展变迁产生影响。

  3. 学习目的:了解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语词语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吸收的基本特点、方法学习目的:了解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语词语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吸收的基本特点、方法 学习内容:通过历时描述,学习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情况

  4. 几个基本概念 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叫本族语词汇。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也就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吸收的,叫外来词,也称作借词。此外,根据原词的意义,用本民族语言自己的词汇材料和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是意译词,也叫译词。译词只用其义,不用其音,是吸收外来语言词语的一种形式,但通常认为意译词不属于外来词的范畴。一般说来的外来词专指音译词。 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是汉语吸收外来语词语的重要手段。

  5. 汉语发展史上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总是伴随着中外交通和民族交流。对外国语词汇的吸收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西域词语的吸收 汉族人民从商周时代起就与外族人民有了联系,尤其是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戎族。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康居、大夏。随之而来的是汉语里出现了借自西域的外来词。例如:

  6. 猩猩 匈奴借词。又作“生生”、“狌狌”。先秦时期已经借入汉语。《尔雅•释兽》:“猩猩小而好啼。” 琥珀 也作“虎魄”。突厥语xu bix或波斯语kahvupai的音译。《汉书•西域传》:“(罽宾国)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珊瑚、虎魄、璧流离。”

  7. 琥珀 仁频 汉代称“仁频”,唐以后称“槟榔”。马来西亚或印尼语pinang的音译。司马相如《上林赋》:“留落胥邪,仁频并闾。”留落:石榴树。胥邪:即椰子树。仁频:即槟榔树。并闾:即棕树。 胭脂 匈奴借词。也作“烟支”、“焉支”、“燕支”、“胭肢”。用胭脂花制成的颜色,妇女用来擦面。

  8. 《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茉莉 也作“末利”。梵语mallika的音译。晋代《南方草木状》:“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骆驼、师比等(先秦借入) 琉璃、苜蓿、葡萄、石榴等(两汉借入) 菠菜、吉贝等(六朝唐五代借入)

  9. 从西域语言借来的词主要是一些动植物和生活用品的名称。这些事物是中国原来没有的,传入中国后,连同它们的名称也借到汉语里来了。从秦汉以至隋唐,汉族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一般比西域诸国要高一些,汉语借入的词里几乎没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形式上大都采用音译。 二、汉语对佛教词语的吸收

  10. 佛教东渐,始于东汉末年。伴随而来的是佛经的汉译工作。从汉末延续直至宋朝,历时悠久,规模宏大。佛经的汉译对汉语词汇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汉语里吸收自佛教的词语也非常多。例如:佛教东渐,始于东汉末年。伴随而来的是佛经的汉译工作。从汉末延续直至宋朝,历时悠久,规模宏大。佛经的汉译对汉语词汇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汉语里吸收自佛教的词语也非常多。例如: 比丘:出家修行的男子。梵语bhiksu的音译。 钵:梵语patra的省译。盛饭的器皿,比丘六物之一。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古印度教表示短时的计时单位,本指妇女纺绩一寻线所用的时间。 劫:梵语kalpa的省译。指世界从形成到毁灭的一个周期。后人借以指天灾人祸。

  11. 方便:意译词。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的权宜办法。方便:意译词。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的权宜办法。 孟浩然诗:“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 六朝以及唐宋,“方便”又有多种意义。 凡密奏直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 (随机应变) 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觅卿卿。 (便利) 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 (办法) 三生、世尊、苦海、世界……都是意译的方式吸收的新词。

  12. 佛经的汉译给汉语词汇带来了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潮,这也是鸦片战争之前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在此之后,汉语吸收外来语的一些特点、方法在汉译佛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后世基本是“率由旧章”而已。这种样板作用主要体现为:佛经的汉译给汉语词汇带来了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潮,这也是鸦片战争之前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在此之后,汉语吸收外来语的一些特点、方法在汉译佛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后世基本是“率由旧章”而已。这种样板作用主要体现为: ㈠尽量使音译词符合汉语词汇原本的语音习惯 音译是吸收外来语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直接模拟原词声音。汉译佛经在使用音译法吸纳外来语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非常注意简化音节以迁就汉语原本的语音习惯。

  13. 例如:阿罗汉——罗汉菩提萨埵——菩萨夜乞叉——夜叉例如:阿罗汉——罗汉菩提萨埵——菩萨夜乞叉——夜叉 现代汉语:逻辑克(logic)——逻辑 罗曼蒂克(romantic)——浪漫 ㈡开“合璧词”先路 所谓“合璧”,就是在吸收外来词时采用音译、意译兼顾的方式。 1、音译+类名 例如:须弥山、曼陀罗花、阿伽尼吒天 现代汉语:芭蕾舞、太妃(toffee)糖、吉普车

  14. 2、梵汉同义并举 新词中一部分是源自梵语的音译成分,另一部分则是汉语中与此梵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二者结合而成为新词。 例如: 忏悔 : “忏摩”之略,悔过、请别人宽恕的意思 现代汉语:汉堡包 “汉堡”音译,“包”则以中国食品“包子”对照翻译相似的西洋食物 3、半音译半意译 对外来语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采用音译,一部分采用意译。 例如: 帝释: 忉利天之主也。释迦(姓)提桓因陀罗(天帝)

  15. 现代汉语:冰淇淋因特网 此外,汉语对佛教词语的吸收扩大了汉语词汇数目。 汉译佛经创造了大量的新词。除了佛教专门术语之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汉译佛经流布越来越广,它所使用的不少词汇逐步加入了汉语常用词的大家族。 例如:世界 、因果、方便、过去、现在、未来、……

  16. 有一些单音词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能产性极强的词素,参与构造了大批新词。有一些单音词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能产性极强的词素,参与构造了大批新词。 魔,汉语本无。音译,梵语魔罗之略,指的是一种能引诱人、迷惑人又不易摆脱的东西。它进入汉语的词汇体系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能产性,构造了许多新词:魔力、魔术、病魔、魔掌、妖魔…… 三、对西洋词语的吸收 (一) 日语 (1)日本人用汉字构造新词对西方词汇进行翻译。汉 语吸 收这类日语词汇,借字不借音。例如: 科学 かがく    体育  たいいく    方案 ほあん

  17. 制裁、表决、法人、幻灯、教本…… (2) 日本人从古汉语接触翻译西方新概念的词 干事 古汉语里表示“办事”的意义。 贞信足以干事。(易•乾) 革命 古汉语里表示“变革天命”的意义。 昔汉祖以神武革命,开创帝 业。(晋书) 内阁、理事、文化、社会、宪法…… (3) 日语词汇 歌舞伎、财阀、私立、公立、见习……

  18. (二)印欧语 完全音译:阿司匹林、便士、白兰地、摩登、尼古丁…… 音译+意译:冰淇淋、卡车、香槟酒、太妃糖…… 意译:青霉素、民主…… 以上我们谈到的主要是汉语对外国词语的吸收。而在本国内,各民族语言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自古存在。特别是蒙语、满语,随着政治上的对中国的大一统,在语言上也对汉语词汇渗透甚多。

  19. (一)蒙语 大都见于元人杂剧和元代史书里,尤其是元杂剧,反映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元代北方人民的口语,也放映了汉语和北方各民族语言特别是和蒙语融合的事实。例如: 把都儿 也作“拔都鲁”,勇士、武士、将士。 马致远《汉宫秋》:“把都儿,把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 虎剌孩 也作“虎辣孩”、“忽剌孩”、“忽剌海”。强盗、贼。 关汉卿《哭存孝》:一对忽剌孩,都是狗养的。 兀剌 鞋子,靴子。高安道《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20. 以上所举这些蒙语借词,大都没有表达什么新事物新概念,也不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汉语里有相应的词存在。当年北方一带汉蒙杂居,人民可以听懂。到了明清,社会条件改变,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被淘汰了。以上所举这些蒙语借词,大都没有表达什么新事物新概念,也不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汉语里有相应的词存在。当年北方一带汉蒙杂居,人民可以听懂。到了明清,社会条件改变,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被淘汰了。 但是,也有一些蒙语借词在汉语里生了根,至今仍然通用。例如: 歹 蒙语tai的音译,意思是“不好,坏”。 蘑菇 蒙语moku的音译。 站 也叫“站赤”。蒙语iam音译。原意指路,后来指驿站、车站。

  21. 《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明代从太祖洪武元年起“改站为驿”,清代二者并用。 还有一种现象,即汉语和蒙语循环借用的情况。例如: 博士 蒙语借出读为pakci,意思是“老师、师父”。汉语又从蒙语借回,写作“把势”或“把式”,指擅长某种手艺或者能耐的人。《西游记》:还是个把势?还是个雏儿? (二)满语 阿马 也作“阿妈”。父亲。

  22. 阿哥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巴图鲁 英雄。 格格、额娘、贝勒、福晋、萨其玛…… 萨其玛 满文sacima,就是满语甜品或者糖缠的意思。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它们大多失去在汉语里继续存在的价值。 思考题: 我们学习了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词语的一些基本情况,请大家结合今天现代汉语的情况,谈谈汉语吸收外来语的特点、方法,并比较古今的相同与不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