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2

北 宋 文 坛 的 “苏 黄 唱 和”

北 宋 文 坛 的 “苏 黄 唱 和”. 程 效. 苏轼(东坡 1037 -1101)与黄庭坚(山谷 1045 -1105)是北宋文坛两大巨擘。苏黄均博学多识,于诗文词赋、书画哲思都堪称天纵之才,两人酬答唱和本身就具备着很强的影响力 。. 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又使这种影响力大为扩张发散,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形成了以苏黄为中心的大批量的作家群体,共同开辟和引领着一个时代文化走向高潮。.

Download Presentation

北 宋 文 坛 的 “苏 黄 唱 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北 宋 文 坛 的“苏 黄 唱 和” 程 效

  2. 苏轼(东坡1037 -1101)与黄庭坚(山谷1045 -1105)是北宋文坛两大巨擘。苏黄均博学多识,于诗文词赋、书画哲思都堪称天纵之才,两人酬答唱和本身就具备着很强的影响力。

  3. 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又使这种影响力大为扩张发散,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形成了以苏黄为中心的大批量的作家群体,共同开辟和引领着一个时代文化走向高潮。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又使这种影响力大为扩张发散,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形成了以苏黄为中心的大批量的作家群体,共同开辟和引领着一个时代文化走向高潮。

  4. 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苏、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二人以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文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另类“清明上河图”。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苏、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二人以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文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另类“清明上河图”。

  5. (一) 一、苏轼、黄庭坚两位兼负着文坛扛鼎重任的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历经十多年的相知、订交,到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终于在汴京相逢,从此亦师亦友、相知相交,在诗歌创作上以苏、黄并称于世。

  6. 表面上看,苏黄面对面唱和的起止时间约四年,即元祐元年(1086)两人同时抵北宋京城任职,到元祐四年(1089)苏轼被排挤出朝廷、再度出知杭州这段时间。表面上看,苏黄面对面唱和的起止时间约四年,即元祐元年(1086)两人同时抵北宋京城任职,到元祐四年(1089)苏轼被排挤出朝廷、再度出知杭州这段时间。

  7. 但实际上唱和的时间远不止这四年,苏黄唱和还应包括元丰元年(1076)两人正式订交到相逢的前十年,加上后面从元祐四年到苏轼去世(1101)的后十六年时间。所以,放大的苏黄唱和总时间数应是三十年。但实际上唱和的时间远不止这四年,苏黄唱和还应包括元丰元年(1076)两人正式订交到相逢的前十年,加上后面从元祐四年到苏轼去世(1101)的后十六年时间。所以,放大的苏黄唱和总时间数应是三十年。

  8. 这里添加说明文字 这里添加说明文字 以书信方式唱和 这里添加说明字 经常聚会见面唱和 主要以书信唱和 主要以书信唱和 前十年 京城四年 后十六年 公元1076 - -1086 公元1086 --1089 公元1089 --1101

  9. 苏黄两人政治上同声相应,学问上相互砥砺,可谓荣辱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上承李、杜(李白、杜甫),下启辛、陈(辛弃疾、陈亮)之终身不渝的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灿烂篇章。苏黄两人政治上同声相应,学问上相互砥砺,可谓荣辱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上承李、杜(李白、杜甫),下启辛、陈(辛弃疾、陈亮)之终身不渝的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灿烂篇章。

  10. 二、“元祐之交”不仅促成了苏、黄“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还促成了大批文学俊彦聚集在苏黄的旗帜下,他们聚集京都、交汇思想,讲道论艺,诗酒娱乐;或在馆阁史局修史作文,立本儒学、濡染释道;二、“元祐之交”不仅促成了苏、黄“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还促成了大批文学俊彦聚集在苏黄的旗帜下,他们聚集京都、交汇思想,讲道论艺,诗酒娱乐;或在馆阁史局修史作文,立本儒学、濡染释道;

  11. 或公暇之余、切磋诗文,鉴书赏画,游集宴乐,酬唱赠答;或呼朋唤友,郊野寻芳,山中赏月,踏雪寻梅,湖上泛舟、寒江垂钓。总之,通过丰富多彩和不拘一格的文化艺术活动,造就了北宋文坛又一空前繁荣的文化盛况。或公暇之余、切磋诗文,鉴书赏画,游集宴乐,酬唱赠答;或呼朋唤友,郊野寻芳,山中赏月,踏雪寻梅,湖上泛舟、寒江垂钓。总之,通过丰富多彩和不拘一格的文化艺术活动,造就了北宋文坛又一空前繁荣的文化盛况。

  12. (二) 一、“苏黄唱和”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标榜以文治国、修文偃武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积冗”,军事“积弱”,经济“积贫”,而科技、文化登峰造极的朝代,也就是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极不平衡和非常奇特的时代。

  13. 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14. 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历史学家黄仁宇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15. 北宋的文学艺术也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正如黄庭坚的修水晚辈同乡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文化人才还是文化成果,北宋都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时代媲美。

  16. 北宋的皇帝文质彬彬,诗词、书法、绘画无所不通,宋仁宗赵祯、宋微宗赵佶还是公认的艺术大家;北宋的文人士大夫知识渊博,出口成章,著述丰富;北宋的百姓读书成风,举止有礼。北宋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与唐诗并峙为双峰,北宋还开创了理学,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北宋五子”。

  17. 北宋是文人得宠的朝代,是文化人的天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18. 到了北宋中后期,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批改革家,为了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政治、经济危局,实行以所谓理财为核心、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熙宁、元丰变法。

  19. 由于变法改革多项内容的急功近利和所用非人,从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大臣的激烈反对,并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争和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苏、黄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被划入旧党阵营,两人的官职起伏、身世浮沉都打上了这一特定时代烙印。

  20. 比如,两人都对王安石的变法多持反对意见,属于划入“元祐党人碑”的保守派人士,在变法的新党得势时,两人屡遭打击和贬谪,然而,旧党占上风执政时,苏黄似乎也讨不到好,原因是两人对保守派不问青红皂白,全部废除新法也多持异议,并且在任地方官时,对新法一些有利于百姓的举措,力所能及地予以推行。

  21. 所以,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得势,总体上,他们都是两头不讨好,甚至卷入党同伐异的旋涡中而不能自拔。由此说明苏黄均是正直的良臣和道德高尚的谦谦君子,故在政治黑暗的时代无法实现远大的抱负,只能在文化艺术领域而担当扛鼎重任,此是时势使之然,也似乎是历史的选择。

  22. 二、“苏黄唱和”的主要内容:1、思想交汇。二、“苏黄唱和”的主要内容:1、思想交汇。 苏黄均博学多才,诗文歌赋、书画、词曲凡所涉猎,均卓然为大家。两人不仅是文学艺术大家,还是胸怀济世救民抱负的思想大家。他们在京城第一次相逢和思想碰撞,即达成了要振兴大宋文学,须先对熙、丰以来的王学流弊予以重新检讨和拨乱反正,才能开创大宋朝文学艺术新局面的共识。

  23. 苏轼的府邸类似一个后世的“文化沙龙”,学者名流常常在此聚集,谈艺论道,不时迸发出思想火花。从苏黄的学养和道德情怀可看出,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儒、道、佛兼容、通融是宋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宋朝文人的文化结构大都有此特质,苏、黄及门下弟子亦然。

  24. 他们都是本于儒学又濡染道、释的,身处江湖,则以居士自命,以道艺处士自期;居庙堂之高,则以自由人格自重,以通晓佛理自慰。苏、黄的友情和默契,就在于他们政治思想、人生观、宇宙观的相同或相近,才能做到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25. 2、学理砥砺。 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主张上,苏、黄均认为宋代文化处于登峰造极唐代诗文之后,不能无所作为的学唐趋唐,而是要通过艰苦探索而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26. 苏轼主张诗文创作关注现实,主张要“有为而作”、“重以意为主”,为了使诗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提出诗词需“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黄庭坚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循序渐进,从书本知识的积累入手,提出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歌创作的法则。

  27. 3、诗词酬唱。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京城四年期间,两人唱和诗词有近百篇之多,内容大都是研习儒学本旨、道统禅机和诗书画鉴赏内容。如元祐元年春,山谷作《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东坡依韵和作《和黄鲁直烧香二首》之后,两人似乎意犹未尽,又再作《再和二首》、《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蝎者戏用前韵二首》。

  28. 又如苏轼作《送杨孟容》且“自谓效黄鲁直体”,而山谷有次韵《子瞻诗句妙一世……》表示逊谢;东坡为《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山谷皆次其韵……苏、黄唱和,既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和艺术主张的互动,又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和诗韵。

  29. 苏黄都为和尚画家作过题为《惠崇春江晚景》的诗,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名气很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30.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这是在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面上本来就没有画鹅。

  31. 黄庭坚作的题画诗:“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山谷称赞惠崇这幅画作画得太逼真了,山水扁舟竟诱发起诗人归隐之意,可谓丹青描秀色,人在画中游,就题画诗而言,山谷诗相比东坡题画诗并不逊色,若仅从绘画专业视角来看,山谷这首题画诗的观察、见识和领悟似乎还应在东坡诗之上。

  32. 在词曲创作方面,苏轼开创了“豪放词”一派,千古称颂的佳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两首《江城子》等;黄庭坚也以独标一格的“清壮顿挫”而名世,并与“婉约词”大家秦观并称秦七黄九。

  33. 黄词最有名的是《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此词在当时的京师汴梁,被当红歌妓演唱的次数甚至超过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4. 相比诗歌创作风格的取径不同,黄词有学习其师的痕迹。如山谷词《念奴娇·瑶草一何碧》,明显看得出山谷在有意识地模仿东坡之作。如其中的“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之句,几乎就是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式的翻版。

  35. 还有黄早年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时写的《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一词,写铁骑射猎的边塞风光,格调遒劲,从中不难看出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投影。

  36. 黄词虽然稍逊色苏词,但黄的许多经典力作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试举山谷词《阮郎归·烹茶》(独木桥体)为例,此词以一女子口吻,咏其与茶颇有因缘之一段爱情。

  37.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38. 对比看现代李叔同(弘一法师)非常有名的《送别》(双字体)词作,显然李叔同借鉴、模仿了山谷词虚写爱情念想的手法和意境,除体式稍微作改变外,连押韵也是一样的:

  3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40. 4、研习书法。 苏、黄均是闻名天下的书法大家,列名“苏、黄、米、蔡”四大家。一般认为苏轼的书法“尚意”,主张率性而为,直抒胸意;黄庭坚的书法“重韵”,主张典雅厚重,不落俗套。正因为两人书法风格的差异,导致彼此在互相欣赏的前提下,常常相互调侃戏弄。

  41. 有一次,苏轼开玩笑对黄庭坚说:“黄九,你的字虽然清劲爽逸,但是有时笔势太过于清瘦,好像树梢上挂蛇一样。”   黄庭坚一听,也半开玩笑地对苏轼说:“大苏的字,天下人都叫好,我固然不敢妄加议论,但是我有时感觉到您的字有点墨痕褊重,就像石头压蛤蟆一般。”

  42. 两人言毕,都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苏轼的书法字体“丰腴”,“石头压蛤蟆”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黄庭坚的书法字体“瘦长”,“树梢挂蛇”更是一针见血。

  43. 苏轼最有名的行书《寒食帖》,公认名列天下行书第三;黄庭坚最有名的行书《松风阁》诗帖,名列天下第九。山谷草书实为宋四家第一,明代大家文征明认为黄应可称“草圣”,请看《花气熏人帖》图。

  44. 5、品茶弈棋。 苏黄均精于茶道,东坡喜欢品北宋官茶“龙凤团茶”(据说本朝的团茶是一种干制的小茶饼,始制于丁谓任福建官员之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并在与黄庭坚等朋友应答中,写过20多首有关茶的诗词。

  45. 黄庭坚一生以茶为载体的诗词多达64首,其中诗53首,词11首,在北宋文学家中名列首位。他认为家乡的双井茶甲天下,自谓“分宁一茶客”。连欧阳修也曾称赞双井茶为草茶中的极品。

  46. 每逢苏轼过府造访,黄庭坚都会拿出珍藏的双井茶招待好友。东坡品茶性偏急,往往三下两下饮完了事;山谷则习惯在细饮慢嚼之间品尝茶趣。黄有《双井茶送子瞻》,苏作《次韵为谢》以答。山谷取笑东坡为“牛饮”,东坡则说山谷是“老牛拉破车。”每逢苏轼过府造访,黄庭坚都会拿出珍藏的双井茶招待好友。东坡品茶性偏急,往往三下两下饮完了事;山谷则习惯在细饮慢嚼之间品尝茶趣。黄有《双井茶送子瞻》,苏作《次韵为谢》以答。山谷取笑东坡为“牛饮”,东坡则说山谷是“老牛拉破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