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六国论

六国论. 苏 洵.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 1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 290 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 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 275 年魏割温予秦 。 前 273 年 魏割南阳予秦。 ( 2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 230 年灭韩 前 225 年灭魏 前 223 年灭楚 前 222 年灭赵、灭燕 前 221 年灭齐 ( 3 )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六国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六国论 苏 洵

  2.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3. 北宋地图

  4.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5.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yàn 胜负之数shù

  6. 第一课时 疏通词句 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7. 3、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有不明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3、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有不明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

  8.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 A、其实百倍 • B、思厥先祖父 • C、后秦击赵者再 • D、始速祸焉 • E、可谓智力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9.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暴霜露 • B、暴秦之欲无厌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 B、以地事秦 • C、义不赂秦 • D、不能独完 • E、李牧连却之 (D)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日”“月”,名词作状语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10. 4、解释下列多义词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以荆卿为计 • 邯郸为郡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为国者无使为------ • 六国破灭 • 薪不尽,火不灭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并力西向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11.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 或曰…… • 或未易量 • 以地事秦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始速祸焉 • 终继五国迁灭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故曰“弊在赂秦也” •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强弱胜负已判矣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12. 得到,获得,动词 • 较秦之所得 • 此言得之 • 诚不得已 • 暴秦之欲无厌 • 则秦之所大欲 • 暴霜露 • 暴秦之欲无厌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13.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14. 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 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整体内容

  15.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积累重点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归纳多义词及词类活用。

  16. 第二课时 提问检查作业 1、提问课后习题三,归纳多义词的用法 。 2、提问课后习题四,归纳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及规律。 规律: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该动词即译着“使-------做------”。

  17. 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18. 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19. 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提示:“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观点的片面性。观点可以多样化,一分为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0. 四、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分析筛选信息感知全文的能力。四、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分析筛选信息感知全文的能力。 提示: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抒发自己政治观点,是史论,更是政论。而苏辙的《六国论》就史论史,丝毫没有触及现实政治生活,是纯粹的史论。

  21. 诵读全文 总结 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 ,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但本文借古讽今不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见一斑了。

  22. 作业 1、背诵全文。 2、也以《六国论》为题,写一篇阐述个人主张的小史论,200字左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