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桑久华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项目编号 ZYSNXD-YL-SYJS-10. 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桑久华.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本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外观,引起生活工作的不便,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社交障碍 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 , 属于中医“口僻”范畴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面瘫),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面神经损伤,又称贝尔麻痹. 面神经功能与解剖. 面神经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Download Presentation

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桑久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项目编号ZYSNXD-YL-SYJS-10 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桑久华

  2.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本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外观,引起生活工作的不便,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社交障碍 • 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口僻”范畴 •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面瘫),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面神经损伤,又称贝尔麻痹

  3. 面神经功能与解剖 • 面神经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 面神经出脑后进入内耳门合成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

  4. 针灸治疗面瘫 • 针灸在面瘫的缓解期和后遗症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中医传统优势项目之一 • 以往对于在面瘫 急性期能否应用电 针治疗存在争议

  5. 相关研究 陈颖等将90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单纯电针治疗,取穴为患侧阳白、攒竹、丝竹空、听会、地仓、颊车、迎香、承浆、风池、完骨,健侧合谷。对照组45例先给予口服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10天后再开始进行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于急性期病情发展的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 ),对完全性面瘫的疗效及达到痊愈所需时间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在开始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研究表明Bell’s面瘫急性期应用电针灸是安全、有效的,甚至优于激素治疗。 ——陈 颖,王麟鹏,刘志凌.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与激素治疗临床对照观察.北京中医[J],2004,23(2):105-107

  6. 相关研究 刘立安等将131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44例)针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等穴;电针组(45例)取穴及针刺方法与针刺组相同,并在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针药组(42例)在急性期内口服强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静止期、恢复期按针刺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愈显率为79.6%(35/44),电针组为93.4%(42/45),针药组为78.6%(33/42),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5)。针刺组病位在鼓索以上者痊愈率为54.2%(13/24),电针组为85.2%(23/27),针药组为48.0%(12/25),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1),各组鼓索以下者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随访1、3个月未愈率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和针药组(均P<0.01)。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疗效较好,提示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宜电针早期介入 ——刘立安,朱在波,戚其华,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中国针灸[J],2010,12(10):989-992

  7. 相关研究 卫彦等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将9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 9 组采用针刺时机、电针波形、腧穴配伍的三因素三水平搭配组合方案,随机分入 L9(34)正交表安排的 9 组试验中。采用电生理的方法测定面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方案为急性期、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不同因素对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其中针刺时机的正确选择对疗效影响最大,其次为电针波形,再次为腧穴配伍。 ——卫彦,寇吉友.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评价.上海针灸杂志[J] 2011 , 30 ( 12 ):830-832

  8. 相关研究 张中一等将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取穴一致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瞬目反射测定;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测定以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均能加快促进面神经功能和面神经传导恢复,电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总有效率(92.6%)优于对照组(80.8%)(P<0.05)。电针组痊愈所需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d(P<0.01)。结果表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以运用电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能明显加速面神经传导和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痊愈所需天数。 ——张中一,刘茵.电针干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J] 2009 ,28 ( 9 ):517-519

  9.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简介

  10. 疾病诊断标准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扬眉蹇额,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口角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退,眼睑闭合不全,泪液、唾液减少;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患者可有耳鸣、听觉过敏,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部疼痛等 •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例如脑血管意外,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肿瘤、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症,中耳炎,外伤等

  11. 适应症 • 运用本适宜技术的纳入标准 •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 年龄>12周岁,性别不限 • 自愿接受治疗,能够配合针灸治疗者

  12. 禁忌症 •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 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疾病、癫痈、精神障碍的患者 • 不能充分配合针灸治疗者

  13. 操作方法 器械准备 • 治疗床或治疗凳、75%消毒用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电源等 • G6805-II电针仪(上海高新医疗器械公司出品),或其他型号的电针仪 • 华佗牌一次性毫针:30号1.5-2.0寸的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共8支

  14. 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 • 患者通常取仰卧位,侧卧位或取端坐位,患侧朝向医师,以方便操作 • 基本穴位为四组,每组2个进针穴位 ①攒竹 丝竹空 ——眶上区 ②睛明穴下0.5寸 瞳子髎穴 ——眶下区 ③地仓穴上0.5寸 地仓穴下方0.5寸 ——口轮匝肌区 ④牵正穴 翳风穴——面神经干区

  15. 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 • 提捏进针法 • 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0-20。夹角),进针10-20mm • 不提插捻转

  16. 操作方法 治疗方法 • 进针后将G6805-II电针仪电极正负极分别夹于每组2根针灸针的针柄上,采用低频电流对治疗局部进行电刺激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连续波,频率0.5-1Hz,电流强度1-2mA。以患者感觉面部微微跳动,无疼痛感为度。 ⊙缓解期(包括后遗症期,发病2周以上):连续波,频率2-5Hz,电流强度1-2mA。以患者感觉面部有明显跳动感,无疼痛感为度

  17. 操作方法 治疗时间及疗程 • 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 • 急性期采用每天治疗一次或隔天治疗一次 • 缓解期或后遗症期一般为隔天治疗一次

  18. 疗效评定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 Ⅰ级 正常 各区面肌运动正常 • Ⅱ级 轻度功能异常 大体: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 • Ⅲ级 中度功能异常 大体: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联带运动明显或半面痉挛。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 Ⅳ级 中重度功能异常 大体: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 • Ⅴ级 重度功能异常 大体: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 • Ⅵ级 完全麻痹无运动

  19. 疗效预测 • 针刺翳风、牵正二穴,接电极,选择连续波,频率0.5-1Hz,强度为患者能耐受为度 • 佳效型:面部瘫痪肌肉广泛收缩,疗效好,多可痊愈 • 见效型:口角、耳前肌肉收缩,有疗效,但疗程长,可有后遗症 • 欠效型:仅有耳前肌肉收缩,疗效差,疗程长,多有后遗症

  20. 注意事项 • 施针者要掌握一定的针灸治疗基础,掌握针刺的方向和深度 • 在神经干附近和神经分布浅表处(如翳风穴位置),针刺手法应轻柔,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加重神经损伤 • 在急性期神经炎症水肿阶段不适宜用强电流刺激,避免加剧神经的损伤 • 治疗时建议采用仰卧位,避免发生晕针的情况

  21. 不良反应 • 出血 • 面部疼痛 • 晕针

  22. 康复指导 • 提高患者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知,消除其焦虑情绪,增强配合治疗的意愿 • 在急性期应当适当休息,注意面部的持续保暖 • 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患者可对镜进行自我表情动作训练: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 • 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减少用眼动作。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并用抗生素滴眼,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23.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 2007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项目被评为闸北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演变为“电针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技术

  24.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8年开始开展“电针浅刺治疗面瘫”疗法,累计观察317例病患,有效308人,有效率达到97.2% • 在闸北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3年,均取得较好疗效,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25.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26.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 疗效确切 • 安全性高 • 操作简便 • 设备条件要求较低 • 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27.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 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针灸专业医师 • 中医类别医师 • 全科医师

  28.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