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9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内容 及工作方法探讨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内容 及工作方法探讨. 张 广 隆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目 录. 前 言 一、关于农业地质 (一)农业地质的基本概念 (二)山东省地矿局农业地质工作回顾 (三)农业地质研究的本质 (四)农业地质研究的内容 (五)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任务 (六)区域生态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内容 (七)农业地质研究方法. 目 录.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一)基础调查 1、一般调查内容 2、涉及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的调查内容 (二)样品的采集 1、土壤样品的采集

Download Presentation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内容 及工作方法探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内容 及工作方法探讨 张 广 隆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2. 目 录 • 前 言 • 一、关于农业地质 • (一)农业地质的基本概念 • (二)山东省地矿局农业地质工作回顾 • (三)农业地质研究的本质 • (四)农业地质研究的内容 • (五)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任务 • (六)区域生态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内容 • (七)农业地质研究方法

  3. 目 录 •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 (一)基础调查 • 1、一般调查内容 • 2、涉及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的调查内容 • (二)样品的采集 • 1、土壤样品的采集 • (1)表层混合土样的采集 • (2)混合土样的样点数 • (3)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 (4)剖面土样的采集

  4. 目 录 • 2、水样的采集 • 3、植物样的采集 • 4、大气样的采集 • (三)样品的加工处理 • 1、引言 • 2、土样的风干 • 3、土样的磨细与过筛 • 4、土样的贮存 • (四)分析测试项目

  5. 目 录 • 1、表层混合土样全量分析 • 2、耕作区内混合土样有效态分析 • 3、耕作区内混合土样有机污染物分析 • 4、土壤剖面样成土母质矿物质全量分析 • 5、土壤剖面样理化性能分析 • 6、土壤剖面样水溶盐分析 • 7、土壤剖面样粘土矿物分析 • 8、水样分析

  6. 目 录 • 9、部分水源水质国家标准 • (1)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 (2)GB/T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3)GB5048—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4)GB8978—19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10、植物样分析 • 11、大气质量分析 • (五)分析测试质量监控 • 1、分析方法的选择 • 2、分析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

  7. 目 录 • 3、日常分析准确度、精密度要求 • 4、分析测试质量评估 • (六)土壤剖面描述 • 1、剖面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记载 • 2、土壤调查记载表 • 3、土壤剖面性态记载表 • 4、土层描述 •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8. 目 录 • (七)农用水资源调查 • (八)农用矿物与岩石开发利用 • 三、评价与相关性研究 • (一)评价依据 • 1、地球化学环境评价依据 • (1)土壤中元素系列基准值的确定 • (2)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评价 • (3)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 • (4)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9. 目 录 • 2、水化学环境评价依据 • 3、空气质量评价依据 • (1)GB9137—1988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 (2)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二)评价方法 • 1、单项组分评价方法 • 2、综合评价方法 • 3、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 4、容量允许利用指数法

  10. 目 录 • 5、负荷比法 • 6、等标污染负荷 • 7、等标污染负荷比 • (三)相关性研究及农业区划 • 1、农业地质背景与作物产量相关性研究 • 2、农业地质背景与作物品质相关性研究 • 四、图件制作 • (一)主要提供的图件 • (二)突出3S的应用 • 五、结语

  11. 前 言 • 农业地质 近几年来,我省财政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利用矿产资源补偿费,安排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较多。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工作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工作比例尺、采样密度、采样方法、检测项目、评价依据、相关性研究和图件制作等方面问题,急待建立工作标准和规范,否则严重影响了成果报告的使用价值。本人根据与农业专家合作项目的体会,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和前人的工作经验,就上述问题提出粗浅的认识,和大家一起研讨。

  12. 一、关于农业地质 • (一)农业地质的基本概念 目前,农业地质尚没有一个为社会公认的、准确、全面和科学的定义,对其研究内容,也有诸多不同的认识。一般多把农业地质背景调查、农业供水及水工环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及环境保护、农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均划入农业地质范畴。它是一门正在发展成长的新的边缘学科,包括农学与地学两大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使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发展农业服务。或者说把农学与地学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研究二者的相关性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果说农学主要是研究地上的生态系统,地学则主要是研究地下的背景系统,而地上地下又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系统。从这一观点出发,农业地质是在更高层次上研究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相关因素及其依存关系,因为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农学、地学、环境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范畴。

  13. 一、关于农业地质 • (二)山东地矿局农业地质工作回顾 有计划开展工作始于1989年。是在支农矿物开发利用基础上起步的。 88年12月,局组织人员参加首屈地学与大农业结合的学术讨论会,会后立即进行文摘选编。89年3月完成编印,发全局属各队,提供学习材料。4月举办农业地质讲座,聘请部成都所、省农科院有关所、农业厅土肥工作站、山东矿院地质系和山师大地理系等单位参加座谈。为向社会宣传,求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撰写了“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农业地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为发展我省畜牧业服务”、“缓解化肥紧缺的有效途径――加速开发矿物肥料的建议”及“发挥矿产优势、开辟新的农用资源”等五篇文章。得到了省府和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转发,《大众日报》对农业地质做了介绍。

  14. 一、关于农业地质 89年11月20日局长办公会决定抽调部分人员成立局矿物三料(即矿物饲料、矿物肥料、矿物饵料)开发办公室,认真抓好支农产品的开发,科研经费向农业地质项目倾斜。向省科技主管部门介绍我省资源情况,积极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有关会议,并成为山东省饲料工业协会的理事单位。多渠道争取经费,分层次申请立项(部、省、局、队),重点在三料方面,使其在节粮、增产、提高作物品质上发挥作用,此时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矿物专用肥、土壤改良剂、果蔬保鲜剂、矿物微肥、矿物农药及载体、系列增效肥料、经济作用及名优特果品的地质背景调查和宜种性研究。城市郊区蔬菜种植区地质背景调查及土壤改良等近20个项目。

  15. 一、关于农业地质 开展农业地质研究,必须与农业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结合,才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矿物增效肥的研究,就有省农业厅土肥站、省农科院土肥所、省化工厅化肥公司、潍坊市农委、两个化肥厂和四个县土肥站参加。选择了四个代表性的县――蓬莱、阳谷、聊城、肥城,四大类――棕壤、潮土、褐土、砂姜黑土;四种肥料――尿素、碳胺、增效碳胺、二元肥料;四种对比――等效、等价、等重、深度;四种方法――种肥、追肥、底肥、一次性施肥;尚不包括穴施、条施、层施等施肥方法。其它研究项目也分别有省烟草研究所、省棉花研究中心、省棉花研究中心、省果树研究所、肥城县肥桃研究所、沂水县烟草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参加,这种合作即可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又可节省经费,最终成果能为农业部门认可,为政府部门采用,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6. 一、关于农业地质 • (三)农业地质研究的本质 农业地质一般是从岩石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入手,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对岩、土、水等进行多种元素的化学分析和营养元素的组合分析,根据各地质体中生命矿物元素的丰度,进行元素浓度背景研究;研究岩石—土壤—植物间和大气降水—岩石水—植物水间元素的迁移平衡;研究化学元素及微量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由它们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表土层中的含量、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演化历史,以寻求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从区域中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为调控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7. 一、关于农业地质 • (四)农业地质研究内容 1、农业地质是农学与地学结合的产物,它主要是研究农业的地质背景条件与相关因素结合的科学,它通过对大农业(农林牧副渔)相关的地质体和地质营力作用的综合分析研究,找出物质能量转换规律和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优劣,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目的。它主要应用于国土资源综合区划和评价,作物、果树、植被和畜禽类的优化布局,以及土壤中矿物营养物质不足的有效补偿。 2、以往围绕金属和非金属找矿的常规实验工作已不能满足农业地质的要求。进行农业地质背景调查,不仅要增加农业需了解的规定内容,如单源土肥力状况要求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缓效钾、速效钾、有机质、PH值、碳酸盐反应等内容;研究对象也有较大的变化,如采集的样品从原岩(母岩)、风化岩石(残坡积层)、土壤层(尚分上中下三层)

  18. 一、关于农业地质 直到根、茎、叶、花、果实,要求的采样方法、测试项目、测试方法也都不尽相同。研究矿物饲料需做动物毒理、病理实验、三致实验、胴体残毒检测、消化代谢试验以及动物排泄物对土壤及环境的污染等;研究矿物肥料需测定土壤肥力,进行作物营养诊断,应用示踪元素研究肥料效果,进行土柱试验了解淋溶情况;研究各种矿物及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能,以便用于酸性、中性或碱性土壤的改良;进行粒度研究,有针对性的用于不同土类,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性、透气性等。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不能不很好的了解服务对象和改造对象,对土壤就需了解:土壤的离子交换、土壤酸碱性反应、土壤的孔隙性和结构性、土壤水、土壤空气、土壤热量状况、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机械性及土壤污染诸方面的情况。

  19. 一、关于农业地质 3、农业化学分析,它包括土壤分析,肥料分析和植物分析,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研究植物营养的特性及与其有关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条件;研究微量元素和各种离子间的协助作用和拮抗作用;了解作物品质一稻谷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花生种子中的油分,甘蔗、甜菜汁中的糖份,水果的糖分(全糖、转化糖、单糖、双糖)酸度、硬度、固形物、Ca—Mg总量等等;施肥诊断中除植株形态诊断外,还需通过分析化学技术进行化学或生理诊断。

  20. 一、关于农业地质 4、药用矿物机制研究认为,药用矿物直接补充生物体缺少的、排泄生物体过剩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使其在生物体中处于一个正常区间值,药效由其所组成的矿物的结构和能补充的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效应所决定。被补充的元素在生物电场的运动中引起生物磁场的波动,治病的功效既有生化效应,又有生物物理效应,或者二者兼有。这种机制的研究又引进了电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及电磁学的内容。这尚不包括环境矿物应用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学科。不言而喻,随着农业地质工作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地质实验工作也将随之深化,涉及其他学科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21. 一、关于农业地质 • (五)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任务 1、全面分析和研究元素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和分布、分配规律,在多种污染元素中把分布面积大、危害性严重的(或存在潜在危害性的),列为主要污染元素,依次列为次要污染元素、一般污染元素等;依据有益元素分布特点及实际意义,列为主要有益元素、次要有益元素及一般有益元素等。 2、着重对主要污染元素进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确定污染元素产生、来源(源头)及存在状态、形成物理化学条件等,研究污染元素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进行区域性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等,综合有益元素特点,从总体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地质环境适宜性及农业经济区评价。

  22. 一、关于农业地质 3、对于已经产生污染和危害的,研究污染元素影响途径及模式,生态效应及危害程度,以主要污染元素为主,综合次要元素和一般元素,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划分农业土壤安全区、优质区和污染区,进行生态环境危害性评估和防治对策研究。 4、对于污染元素超标但尚未形成危害的(潜在),研究污染元素赋存形态、演化特征、控制条件和变化速率等,进行土壤环境质量及农产品环境安全性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性进行近期与远期预测、预报和预警。 5、研究有益元素分布、组成与丰缺状况等,对大宗农作物土壤环境及优质、特色和绿色农产品选区等进行地球化学生态环境特征研究,提出可持续开发和规划性建议。

  23. 一、关于农业地质 • (六)区域生态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内容 1、污染元素产生和来源:主要确定源头、成困特征等,包括第四系基准值研究与环境演化及远源或近源,地质或人为,单因素或多因素,单组分或多组分,全量或分量,线性或面性,分布和分配等方面。 2、污染元素存在形态与迁移转化方式:主要研究不同性质或不同来源元素初始(原生)状态、载体及行为方式,包括元素循环变化过程中相态与价态、累积与释放、组分与性质变化等。 3、污染元素生态效应与影响模式:主要研究污染元素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性质与方式等,包括土壤元素环境容量与有效量,单元元素地球化学作用,多元素综合作用,主导性作用与相关性作用,短(近)期或长(远)期,可逆性或不可逆性,可恢复或难以恢复等,及危害途径、速率、程度、范围等,进行农业、城市、环保及地方病等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24. 一、关于农业地质 4、有益元素形成特点与生态效应:主要研究有益元素背景分布与循环路径,包括丰度、存在形式、供应量及供应方式、效益特征等,进行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和优势农产品适宜性评估。 5、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报和预警:主要研究生态地球化学动态变化规律及预测、预报和预警方法等,包括研究特定物理化学条件,选择参数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程式等,只有科学和定量预测,才要能准确预报和预警。 6、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不同景观条件下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标准、指标(指数)及建立相应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土壤地球化学安全性标准,土壤地球化学等级评价指标,单元素评价标准,多元素综合评价指标,有益元素丰缺度与适量指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即土壤、水、大气、生物地球化学综合指标),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报和预警指标、标准等。

  25. 一、关于农业地质 • (七)农业地质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 参考:地球化学基线、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各种水源水质标准。各种生物(动物、植物)的本底参数范围,各种产品的技术指标要求等进行比较研究,统计计算。 2、人工控制 首先,人们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和主观、客观条件,用实施的手段排除次要的,偶然的外来因素干扰。保证过程以纯碎的形态进行,并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将它们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以便于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不到的现象。这就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以纯化和简化,为揭示农学与地学间内部的本质联系开辟了道路。

  26. 一、关于农业地质 3、实验室模拟 实验工作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各种仪器、设备,创造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更无法直接控制的特殊条件,即使过程定向强化,从而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它可以模拟自然的物理化学状态,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的进程,加深和扩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范围;它还可以通过对人工制造的模型的实验研究,对自然过程进行间接研究,从而获得关于原型的信息,这就进一步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的能力。

  27.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范围一般以县为调查单元,重点工作区为第四纪覆盖区,比例尺控制在1:5万。要按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设计、开展相关的工作。 • (一)基础调查 基础调查以收集资料为主,配合一定的野外工作。 1、一般调查内容 工作区范围、地形地貌、地理景观、气象特征、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类形、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水化学特征、土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现状、社会需求,遥感信息,前人相关工作和研究程度等。 2、涉及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的调查内容 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荒漠化、泥石流)、人类经济与工程活动、地方病等。

  28.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 (二)样品的采集 1、土壤样品的采集 (1)表层混合土壤样的采集 土壤是高度的不均一体,各种自然因素(地形变化、侵蚀降雨)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灌溉)都会对土壤的不均一性产生严重影响。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对所研究对象应有最大的代表性,通常将工作区范围划分为若干采样单元,采样单元的划分,可根据土壤类型、农田等级和地形因素决定,原则上应使所采土样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分析数据中得到应有的反应。常采用多点采样,等量混合法采集。

  29.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2)混合土样的样点数 从理论上讲,组成混合土样的样点数要保证对采样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又要使采样误差尽量接近分析测试所允许的误差,根据这两个要求,一个混合样品的采样点数可以根据采样区的变异系数和试验所要求的精密度计算出来。 n =(cv/m)2 cv = s / x 式中:n—混合样应有的采样点数cv—变异系数 m—试验允许的最大误差(%)s—标准偏差 x—平均值 此公式用于能对土壤的变异程度有所掌握,对于一般较稳定的分析项目(如全量分析),在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10%—30%估计,而变异性大的项目(如有效态),cv可按50%估计。

  30.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3)混合土样的采集方法 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合样品时,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均匀和随机,均匀分布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样范围的作用,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布点以锯齿形(或S形)较好,直线形布点或梅花形布点(见图)容易产生系统误差,因为耕作,实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一般都是顺着一定方向进行的,如果采样与农业操作的方向一致,则采样点落在同一条件的可能性很大,易使混合土样的代表性降低。

  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土壤采样点的分布 A B C A—正确 B、C—不适当 ×—代采样点位置

  32.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以1∶5万地形图上划出采样格子,确保每km2至少有1个混合土样。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一年生植物0—20cm;多年生植物0—40cm;水产养殖0—40cm底泥。样品原始重量不低于1000克,截取粒级样<20目部分,风干后等量混合,四分法缩分,取待分析土样不低于500克,样品加工,保存按有关规定执行。 (4)剖面土样的采集 剖面土样的采集,一般在主要剖面观察记载后进行。土壤剖面土坑大体是:宽1m,长2m,深1—2m(根据研究目的或是否到达母质层或地下水层而定)。土壤剖面按层次采样时,必须自上而下分层采取。为使样品能反应各层次的特点,通常是在各层最典型的中部采取,这样可以克服层次间的过渡现象,增加了样品的典型性或代表性。各层次采集样品1kg左右。

  33.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2、水样的采集 根据工作区主要水系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评述,掌握地下水、地表水含水分布特征,补、迳、排条件及动态特征。 (1)地下水进行灌溉,在地下水取水处采样; (2)用地表水进行灌溉,在干渠取水口和支渠起点处采样; (3)引用江河、湖泊、水库水进行灌溉,根据用水情况分段截取采样,或借助船只采样; (4)水样采样量是分析测试用量的2—3倍。

  34.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3、植物样的采集 植物样(根、茎、叶、花、果实)通常在成熟期采集,采集量一般在1kg左右(按检测项目需求量的2-3倍)。将尘土及根部粘联的泥土清除干净后,用食品保鲜膜包好封存。 4、大气样的采集 大气样采集监督布点参照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有关大气监测点数量的规定,结合农业地质调查任务的要求,设置监测点采样。

  35.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 (三)土壤样品的加工处理 1、引言 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同样也要重视代表性问题。这是因为分析数据能不能代表样品的总体,关键还在于最终所用的少量称样的代表性。 将采集的土样及时风干,可以抑止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化学变化,这样做既可使得分析结果更为稳定,也有助于土样的磨细和混匀,便于长期保存。但是,某些土壤性状,如土壤的pH值、亚铁、还原性硫以及速效性养分(特别是NO3--N和NH4+-N)等,在风干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需测定这类易变化的项目,必须在新鲜土样采集后立即进行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先将土样速冻固定,并立即运到室内快速分析。用新鲜土样测定的最大优点是:它反映了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有关理化性状,具有照相般的真实性。但是新鲜土样较难压碎和混匀,称样误差也较大,因而要用较大的称样量或较多次的平行测定,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平均值。

  36.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2、土壤的风干 从野外采回的土样,首先应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根、昆虫尸体和砖头石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等),之后尽快将其风干。具体做法是:将土样平铺在晾土架或木板上让其自然风干。为防止污染,木板上应衬垫干净的白纸,尤其是供微量元素分析用的土样,严禁用旧报纸衬垫。干燥过程可以在低于40℃并有空气环流的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利用鼓风干燥箱,但需注意干燥箱内不同部位温度的差异。当土样达到半干状态时,须及时将大土块捏碎,以免后结成硬块,不易压碎,这点对于粘性土壤尤为重要。风干样品的操作应在通风的室内进行,应严禁曝晒,并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对样品的污染。

  37.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3、土样的磨细与过筛 将风干的土样平铺在平整的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棍和塑料棍压碎(供微量元素分析用的土样,宜采用塑料板、棒碾压)。在风干和压碎过程中,随时将土样中的植物残根、侵入体和新生体进一步剔除干净。如果捡出的石子或结核等物较多,应称其重量和折算出它们的百分率,并做好记录。细小已断的植物须根,可以在土样磨细前利用静电吸除或用微风吹的办法消除。经初步压碎的土样,如果数量太多,可以再用四分法分取适量,并用10号筛过筛。未通过筛子的土粒,必须重新压碎过筛,直至全部通过筛孔为止。但石子切勿碾碎,应并入砾石处理。 过筛后的土样应进一步混匀,并用四分法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共物理性分析用,另一份供化学分析用。

  38.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供化学分析用的土样,又因分析项目不同而对土样细度有不同的要求,细度要根据分析项目的要求而定,例如测定土壤pH值、交换性能以及有效性养分等项目,一般须用通过10号筛的土样,如果磨得过细,容易破坏土壤矿物晶粒,使分析结果偏高。同时要注意,分析这些项目时,磨土的作用主要是使团粒或结粒分散成单粒,但不能破坏单个的矿物晶粒。因此,碾压土样只能用木棍或塑料棍,而不能用金属锤敲打,否则矿物胶粒破碎后,暴露出新的表面,可能不合理地增加有效性养分的浸出。 土壤矿质成分的全量分析及有机质、全氮等分析的结果,不受样品磨细的影响。为了使样品容易分解或熔化,需要将样品磨得更细一些,因而要将已通过10号筛的土样,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约20g),磨细并使之全部通过100号筛或60号筛。

  39.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应当注意的是分取样品时,必须将通过10号筛的全部土样用四分法或多点法分取,而不能在其中随意挖取一部分进行磨细;否则,不同粒径的土粒在样品瓶中自然分配的不均匀性,将降低取出土样的代表性。此外,还要注意碾磨工具的选择,细碾时不宜用瓷碾体,它可能使硅、铁、铝等全量分析的结果偏高,玛瑙碾钵则较为理想。如果全量分析采用酸溶法,尤其是当有精密仪器(例如,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或等离子光谱仪等)配合进行分析分析时,经常采用微量法,则称样量更少,对土样细度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土样通过200号筛,否则不仅称样误差较大,而且溶化时间也加长。供微量金属元素测定的土样,要用尼龙筛子过筛,不能用金属丝的网筛,以免污染样品。对于这种要求极细土样的碾磨过筛,更须注意必须使原样品全部通过筛孔,绝不允许将难以磨细的粗粒部分弃去,否则将造成样品组成的改变而失去原有的代表性。

  40.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4、土样的贮存 将过筛后的土样充分混匀后装入玻塞广口瓶或塑料袋中,内外各具一张标签,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以及采样日期和采样者等项目。所有样品都必须按编号用专册登记。制备好的土样要妥为贮存,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和有害气体的污染。一般土样保存半年至一年,直至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在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才能弃去。对于重要的或长期的研究或观测项目所用的土样,宜长期保留,以便必要时查对或补充其他分析项目之用。

  41.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 (四)分析测试项目 1、表层混合土样全量分析: N、P、K、Ca、Mg、Na、Fe、Cu、Zn、Mn、B、Mo、Cr、As、Cd、Hg、Pb、Si、Co、Ni、Sr、Se、S、Cl、F共25项。 2、耕作区内混合土样有效态分析 N、P、K、S、Si、Fe、B、Mn、Mo、Cu、Zn、Pb、Co共13项。 3、耕作区内混合土样有机污染物分析 666、DDT、PCR、有机Cl、有机P、有机S共六项。

  42.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4、土壤剖面样成土母质矿物质全量分析 SiO2、Al2O3、Fe2O3 、FeO、CaO、MgO、K2O、Na2O、TiO2、P2O5、MnO、S、LOS共13项。 5、土壤剖面样理化性能分析 PH、Eh、CEC、ECa、EMg、EK、ENa、EAl、EH、有机质、腐殖质共11项。 6、土壤剖面样水溶盐分析 Ca2+、Mg2+、K+、Na+、Cl-、SO2-4、HCO-3、CO32-共9项。 7、土壤剖面样粘土矿物分析 X射线衍射或红外光谱粘土矿物半定量分析。

  43.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8、水样分析 (1)地下水,按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指标分析。 (2)地表水,按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指标分析。 (3)污水,需调查污染源、按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指标分析。 (4)灌溉用水,按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指标分析。 (5)生活饮用水,按GB8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指标分析 (6)天然矿泉水,按GB8537—1995《饮用水天然矿泉水》指标分析 说明:水样分析按相关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分析的同时,应给出水型和矿化度指标(污水除外)。

  44.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9、部分水源水质国家标准 (1)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45.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46.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47.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48.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2)GB3838-2002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49.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50. 二、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