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中西文化基本特质十大 PK

中西文化基本特质十大 PK. 引言. PK ,流行词汇,英文 PlayerKilling ,其义为挑战、搞掂、杀死、末位淘汰等,我们这里为比较、对垒。 中西文化比较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展开,如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等。所谓“基本特质”,主要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特质,精神是文化最内在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的东西。 中西文化这个词很大,中西文化比较,范围很大,范围很大的东西往往不太容易说清楚;然而,我们认为,抓住一些精神方面最核心的关键的观念来加以对比分析,还是可以做的事。. 比较围绕十大问题展开. 价值信念. 中国:善为价值中心;真溶合于善;求德性的人 。

alod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西文化基本特质十大 PK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西文化基本特质十大PK

  2. 引言 • PK,流行词汇,英文PlayerKilling ,其义为挑战、搞掂、杀死、末位淘汰等,我们这里为比较、对垒。 • 中西文化比较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展开,如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等。所谓“基本特质”,主要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特质,精神是文化最内在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的东西。 • 中西文化这个词很大,中西文化比较,范围很大,范围很大的东西往往不太容易说清楚;然而,我们认为,抓住一些精神方面最核心的关键的观念来加以对比分析,还是可以做的事。

  3. 比较围绕十大问题展开

  4. 价值信念

  5. 中国:善为价值中心;真溶合于善;求德性的人。中国:善为价值中心;真溶合于善;求德性的人。 • [引述与例证]真善美的人类价值中,将善提为第一位,与西方柏拉图(善的理念)和康德(善良王国)的意见一致; • 善的概念:仁义道德天理良知,仁义礼智信; • 宋明理学由见闻之知上升到德性之知——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形式。 • “真”未能成为独立的哲学问题,没有形成求真的知识论体系,包括求真的形式逻辑; • 求德性的人——君子、贤人、圣人。 • 由于真溶合于善,求真不够,是中国文化一个欠缺。

  6. 西方:真为价值中心;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求理性的人。西方:真为价值中心;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求理性的人。 • [引述与例证]:哲学philosophy即爱智慧,以求知、求真为目的,求知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前三者是“真”,第四条才包含价值,是善; • 知识可以导向美德,得到智慧,就有了美德;柏拉图认为,初级理念——中级理念——最高理念(善),知识可以导向善; • 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源头,巴门尼德“存在”,苏格拉底的“定义”,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理性主义的发展、完善与深化。 • 到十七、十八世纪,发生理性启蒙运动,“理性审判一切”,其地位盖过了上帝,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出现,但理性的地位仍不可动摇。

  7. 行为方式

  8. 中国: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克己复礼”;“吾日三省吾身”。中国: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克己复礼”;“吾日三省吾身”。 • [引述与例证]: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主要是对统治阶级来说的,要求他们自律; • 孔子的想法是要建立责任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崇尚道义价值,贬低功利价值,克己与制欲;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从“己”开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但中国人并不乏追逐权力、金钱的行为。

  9. 西方:求乐(中庸、忏悔),即追求个体的快乐幸福。西方:求乐(中庸、忏悔),即追求个体的快乐幸福。 • [引述与例证]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中产阶级的精神,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 忏悔:基督教提出,奥古斯丁《忏悔录》,卢梭《忏悔录》; • 求乐,早期为伊壁鳩鲁提出,快乐主义伦理学,感性要求的满足;尼采《快乐的科学》,近代“避苦求乐”成为社会思潮; • 对追求快乐以正面肯定,为中国文化所无;穆勒: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理性主体——神学主体——自然主体 • 与中国人平安是福,福禄寿禧不同。现在,中国也出现了《幸福哲学》

  10. 群己关系(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11. 中国:整体至上,整体是出发点,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从属于整体;“气”的概念。中国:整体至上,整体是出发点,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从属于整体;“气”的概念。 • 中国人的“角色”观念; • “礼”与“面子”; • 排座次,出场的顺序; • 个体与家族的关系,“光宗耀祖”,“有辱门风”; • 无己的学说,从不说“我是我自己”; • 整体至上与“窝里斗”并行 ; • 评价整体观念至上,不能否定“家”给个人带来的亲情与慰藉; • 整体至上导致权力滥用的问题。

  12. 西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权利与个性;个体是出发点,个体是社会的基础。“原子论”西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权利与个性;个体是出发点,个体是社会的基础。“原子论” • 人(每一个人)的神圣性,权利不可侵犯; • 宪法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 家长不能打孩子,否则受法律制裁;监护权问题。 •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信仰等自由权利; • 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潜力,使社会充满活力; • 有个人自由绝对化的倾向,如枪支问题、犯罪问题、亲情偏少,带来一些问题;西方的夫妻、父子关系有意思。

  13. 经验方式(如何获取经验)

  14. 中国:以价值判断为主导,以实用实践为目标,现实与理想的整合。中国:以价值判断为主导,以实用实践为目标,现实与理想的整合。 • 以有何用、好不好的应如何引导获取经验,而往往不是首先对“是什么”提出追问; • 对“真”关注不够,对事实认定究根寻底不足; • 经验围绕实用,着眼于“事”,而不是“物”;经世致用和学术的独立性问题。 • 大同社会的可能性; • 普通人向圣、贤转化的可能性; •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佛教:普渡众生; • “大团圆”的设计与追求:

  15. 西方:以事实判断为主导;对事物本质、实体的认识;重视现存事物的独立性质,将想象与现实分开。西方:以事实判断为主导;对事物本质、实体的认识;重视现存事物的独立性质,将想象与现实分开。 • “实体”“存在”“本质”“本身”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求事物之必然和规律; • 将现象与本质、天国与世俗、现实与理想清清楚楚地分别开来; •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 注重分析方法:分门别类; • 中国是综合、混一、和合、融合; • 真正的悲剧,如奥德赛、罗密欧与朱丽叶

  16. 致思趋向(思想向何处开展)

  17. 中国:内倾式、内省式;体验静修,复归内在精神——天人合一境界。中国:内倾式、内省式;体验静修,复归内在精神——天人合一境界。 • 中国哲学思维所向不是对客观世界、大自然的认识,而是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 对人的内在世界的认识是关键,将社会问题的解决归结为人本身问题的解决; • 修身养性,改造人的主观精神; • 儒家:正心诚意,立志求仁; •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 • 宋明理学:性与天道、天理人欲;佛教:明心见性;道家:得道成仙;

  18. 西方:外向式的思维为主要方式;对大自然的惊诧;求自然之规律;西方:外向式的思维为主要方式;对大自然的惊诧;求自然之规律; • 对大自然的探索,以自然为导师,自然法则、自然状态、自然规律、人的自然性等; • 以自然律作为参照系观察社会、观察人; • 重视人的自然性,避苦求乐,满足人的需要,求事物的规律; • 人的原罪说;

  19. 学习类型(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

  20. 中国:综合型,文史哲不分家;经史子集,非逻辑的分类方法。中国:综合型,文史哲不分家;经史子集,非逻辑的分类方法。 • 中国传统学术是综合的; • “道”无所不包,包罗万象; • 孔子的《论语》包含很广:哲学、政治、伦理、修养、教育、艺术; • 老子的《道德经》亦如此; • 塑造完全的人格,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很多方面的; • 对经史子集的解说;

  21. 西方:分析型,分门别类,按性质、本质、主题加以划分,分科之学。西方:分析型,分门别类,按性质、本质、主题加以划分,分科之学。 • 学科:主题——中心概念——相关概念——相关事实和现象,层层叠叠,逻辑连接,形成体系和理论,体系化的知识; • 这个工作,亚里士多德就完成了,这是中国人没有做的;

  22. 抒情方式(抒发人的情感的方式)

  23. 中国:从表现到再现;“文以载道”,“成仁为美”,“情景合一”,意象运用;近现代的“再现”方法;中国:从表现到再现;“文以载道”,“成仁为美”,“情景合一”,意象运用;近现代的“再现”方法; • 中国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通过景、物、自然现象作为情的象征;“四君子:梅兰竹菊”、“明月”、“六月飞雪”,“关关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情景交融;《离骚》的象征:芝兰、香花、龙、凤,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诗经》,抒情诗发达; •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的爱好,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诗;

  24. 诗与画的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相反,抒事诗、史诗出现晚,也比较少:《木兰诗》《长恨歌》、《琵琶行》; • 中国画的特点:气韵生动,以虚写实,生命活力与张力,非形似而求神似,写意与水墨,诗书入画,怡情养性,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5. 西方:由再现到表现;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和意象;西方:由再现到表现;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和意象; • 上古时代,求真写实特别突出;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间、过程、情节,抒情诗少一些,也晚一些; • 写实,纯粹的悲剧; • 浪漫主义思潮到十七、十八世纪才出现,代表人物是卢梭、歌德,情溶于景的写作方法; • 最有意思是西洋油画,焦点透视,准确,比照相更逼真,追求真实,学画先要学解剖;焦点透视,远近距离分毫不差;

  26. 中国画的多点透视:远视、平视、俯视、人是动的,气韵生动,人已经融入了自然。中国画的多点透视:远视、平视、俯视、人是动的,气韵生动,人已经融入了自然。 • 西洋画与科学、真实、求真一致; • 思想之画,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画;《呐喊》; • 中国画是性情之画 ;

  27. 文字文法(文字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特性)文字文法(文字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特性)

  28. 中国:汉字的特点,“观物取象”,“指物造象”,“书”即是“如”,“如”即“象”中国:汉字的特点,“观物取象”,“指物造象”,“书”即是“如”,“如”即“象” • 六书: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29. 文法:强调空间结构,无时态概念; • 文意由字、词、句的自由联结表达,词汇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最丰富的语种之一,英语词汇最多,因为科技词汇,也由于用的人多; • 汉词的词汇靠它的自由联结,如“死”; • 汉语,高度灵活的文字,崇尚简洁,惜墨如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问题:不够通俗,文言——贵族化,白话——平民化;

  30. 西方:字母化,与物象无关,注重抽象性,强调时态;等西方:字母化,与物象无关,注重抽象性,强调时态;等 • 希腊文、拉丁文、法文、俄文、英文的共同特点是字母化,由音节、字母多少表达,动词、名词、代词加前缀、后缀组成,如英文act\_active_\action_reaction; • 抽象的,又是简单的,汉语,形象的却是复杂的; • 文法简单、准确、规则为特点;

  31. 文化价值评价

  32. 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静态的、包容的、田园诗的、保守的、复古的、玄想的、谦让的、自然的、出世的、不争的、灵活的、消极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静态的、包容的、田园诗的、保守的、复古的、玄想的、谦让的、自然的、出世的、不争的、灵活的、消极的…… • 西方:动态的、迁变的、现世的(宗教的)、浮士德式的、扩张的、进取的、平等的、竞争的、人为的、积极的……

  33. 对人类已有的或可能的贡献

  34. 中国:宏扬了善作为价值理性的绝对至上性;大同式的理想社会图式;对生命以及宇宙一切存在物的终极关怀;道德、和平、慈爱、谐调、仁义、孝悌、怜悯、信实、合作、温情……;成为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东方文化的支柱,并向世界扩散传播;中国文化的许多因素仍有持续发展潜力;中国:宏扬了善作为价值理性的绝对至上性;大同式的理想社会图式;对生命以及宇宙一切存在物的终极关怀;道德、和平、慈爱、谐调、仁义、孝悌、怜悯、信实、合作、温情……;成为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东方文化的支柱,并向世界扩散传播;中国文化的许多因素仍有持续发展潜力;

  35. 西方:宏扬了真作为工具理性的至上性;以进取的精神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一个永不停息的躁动的心灵和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格;开掘人作为个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发展潜能;幸福、快乐、理性、科学、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由欧西一隅扩大到北美、南美、澳洲,并多方面影响东方和整个世界,西方文化还预示着征服地球以外的世界。西方:宏扬了真作为工具理性的至上性;以进取的精神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一个永不停息的躁动的心灵和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格;开掘人作为个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发展潜能;幸福、快乐、理性、科学、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由欧西一隅扩大到北美、南美、澳洲,并多方面影响东方和整个世界,西方文化还预示着征服地球以外的世界。

  36. 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的进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展开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如此,才能走得稳妥一些,好一些,尽量少走弯路。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的进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展开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如此,才能走得稳妥一些,好一些,尽量少走弯路。

  37.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