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实施体会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实施体会. 山东省实验中学 王秀忠. 运用活动 • 探究时的注意问题. 4. 实施探究过程 ①学生领任务,从任务的角度审视所给的条件。 ②建立已知条件和需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必然联系。 ③经过逻辑性推理,整理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此操作过程必须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 ④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实验前的交流,统一思路。 ⑤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操作,记录现象,推出结论。(使用实验探究报告册,先填后补再总结,极方便) ⑥实验后交流、总结。 反思探究过程,分析得失。.

al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实施体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实施体会 山东省实验中学 王秀忠

  2. 运用活动•探究时的注意问题 4.实施探究过程 ①学生领任务,从任务的角度审视所给的条件。 ②建立已知条件和需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必然联系。 ③经过逻辑性推理,整理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此操作过程必须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 ④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实验前的交流,统一思路。 ⑤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操作,记录现象,推出结论。(使用实验探究报告册,先填后补再总结,极方便) ⑥实验后交流、总结。反思探究过程,分析得失。

  3. 领任务:按要求准确定量地配置一份溶液 要求:NaCl的物质的量必须是0.04mol; 溶液的体积必须是0.1L; 尽最大可能准确。 参考资料:方法导引、工具栏 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 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自 己的设计方案 实施操作方案: 组间交流讨论: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领任务:通过实验验证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 要求: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 参考资料:方法导引、各类物质的通性 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 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自 己的设计方案 实施操作方案: 组间交流讨论: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及 注意事项

  5. 领任务:通过实验验证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 要求: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 参考资料:方法导引、碳酸钙的性质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再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分析可能发生的反应。 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 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自 己的设计方案 实施操作方案: 组间交流讨论: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及 注意事项

  6. 观察•思考 • 功能定位: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 使用方法:严格按照“三步走” 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第二步:学生回答现象,教师引导补充; 第三步: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即由现象推出结论。栏目所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 举例:

  7. 交流•研讨 • 功能定位:是学生各抒己见的园地。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无论在信息量还是在思维方法上,彼此之间都会相互弥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使得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准确。 • 使用方法:

  8. 交流•研讨 • 使用方法: 1. 先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陈述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找出讨论的核心和矛盾所在,明确交流讨论主题 ; 3.摆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4.对比说服,最后得出统一的答案; 5.注意提高效率,按顺序进行,且勿将讨论搞成“争吵”。

  9. 迁移•应用 • 功能定位:以自测的形式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实际运用,既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对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 使用方法:教师引导提示所要解决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完成;教师统一答案,学生要么体验成功,要么进行对比反思,找出问题所在。 • 举例:

  10. 概括•整合 • 功能定位:将一节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并找出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便于学生在一定高度上进行整体把握。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 使用方法:主要靠学生自主建构,难度较大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的主要是平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再跟教科书上的概括整合进行对照,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建构体系。

  11.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创造实际情景

  12.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解题方法的优化

  13.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14.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预测能力的养成 【例题2】1871年,门捷列夫曾经预言:一定存在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它紧排在锌的后面,处于铝和铟之间。称之为“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将新元素命名为镓,以表达他对他的祖国法兰西的热爱,并把测得的关于镓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6.0。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实验,将金属镓提纯,重新测定,结果镓的比重确实为5.94(现代值为5.91),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下表是个最有力的说明。

  15. 类铝(1871年门捷列夫的预言) 镓(1875年布瓦博德朗发现镓后测定) 原子量约为68比重约为5.9-6.0熔点应很低不受空气的侵蚀将在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其氢氧化物必能溶于酸和碱中 原子量为69.72比重等于5.94熔点为30.15灼热时略起氧化在各种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氢氧化物为两性,能溶于强酸和强碱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预测能力的养成 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没有发现元素镓之前,门捷列夫是怎样预测出“单质镓将在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其氢氧化物也必能溶于酸和碱中”性质的? (2)根据(1)的回答,你对同一主族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如何理解?根据 (3)在高温超导体中,铊(T1)是其中成分之一,已知铊是铝的同族元素,关于铊的下列性质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 B.形成+3价的化合物 C.T1(OH)3一定是两性氢氧化物 D.单质铊的还原性一定比单质铝强

  16.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科学素养的养成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新元素的发现和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向导。但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表是用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排序的,其中存在着一种矛盾,例如碲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碘的大,而根据它们的性质,却要将碲排列在碘的前面(Te≈128,I≈127);又如氩(Ar≈40)必须排在钾(K≈39)的前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子量大的反而排在原子量小的元素前边的"倒置"现象呢?门捷列夫思考过这问题。他怀疑有关各元素的原子量测定上有错误。后来确时也改正几种元素的原子量。但是上述矛盾没有全部解决。1909年,莫斯莱到曼彻斯特拜访了著名物理大师卢瑟福,并通过实验发现了莫斯莱定律。大量实验事实反映了作为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是原子序数--也就是原子的核电荷(或者说是原子核外的电子数)。 (1)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研究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时,当时主要是按下列叙述中的哪个顺序排列的①原子序数的递增②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③核外电子排布④质子数递增() A.仅①B.仅②C.仅①③D.仅①③④ (2)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是原子序数--也就是原子的核电荷(或者说是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你如何解释后者比前者更合理? (3)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也解释和预测了许多问题,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7. 评价性习题的设计——推理能力的养成 【例题2】在19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将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量数为4质子数为2的+2价离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它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存在似的,但也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用“AZX”的形式写出α-粒子的化学式并判断电子数是多少?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关于金原子的哪些结构特点,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8. 教科书使用后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 • 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 如何解决容量大而时间少的矛盾? • 如何实施方法和程序的课堂教学? • 如何实施化学反应的利用的课堂教学?

  19.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