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8

第 5 章 蛋白質

第 5 章 蛋白質. 胺 基酸以胜 肽 鍵連接而成一條長線性的胜 肽 鏈 (peptide chain) 。蛋白質是由一條或多條胜 肽 鏈所組合而成 。 在體內蛋白質的功能 : 催化反應 作為細胞建構材料. 典型蛋白質. 一、醣蛋白 二、脂蛋白 三、膠原蛋白 四、免疫球蛋白. 一、醣蛋白 ( 一 ) 結 構 醣蛋白 (glycoproteins) 是糖與蛋白質的複合物。. 黏蛋白 (mucoprotein) : 含糖量多者 (4% 以上 ), 稱黏蛋白。 含糖量少者 (4% 以下 ), 稱醣蛋白。

amand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5 章 蛋白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5章 蛋白質

  2. 胺基酸以胜肽鍵連接而成一條長線性的胜肽鏈(peptide chain)。蛋白質是由一條或多條胜肽 鏈所組合而成 。 在體內蛋白質的功能: 催化反應 作為細胞建構材料

  3. 典型蛋白質 一、醣蛋白 二、脂蛋白 三、膠原蛋白 四、免疫球蛋白

  4. 一、醣蛋白 (一) 結 構 醣蛋白(glycoproteins)是糖與蛋白質的複合物。 • 黏蛋白(mucoprotein): 含糖量多者(4%以上),稱黏蛋白。 • 含糖量少者(4%以下),稱醣蛋白。 又稱蛋白聚糖(proteoglycan),醣基部分 為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是一種 長而不分支的多醣鏈,含有許多酸性基團, 大多具有黏性, 故稱為黏多醣(muco-polysaccharide)。

  5. 黏蛋白廣泛地存在於哺乳動物各種組織中,其中尤以結締組織含量最為豐富,是細胞間隙的主要成分。黏蛋白廣泛地存在於哺乳動物各種組織中,其中尤以結締組織含量最為豐富,是細胞間隙的主要成分。 @@ 血型蛋白亦是醣蛋白的一種,含糖量多達85%。

  6. 血型蛋白亦是醣蛋白的一種 • Three related oligosaccharide components of • certain glycoprotein and glycolipids are expressed • on the surfaces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7. 血型蛋白亦是醣蛋白的一種 • All human have the enzymes for synthesizing O antigen. • Persons with type A blood also have a glycosyltransferase enzyme • Persons with type B blood also have a transferase enzyme that • adds galactose to O antigen • AB blood types: • both A B transferase N-acetylgalactosamine

  8. 醣蛋白的種類 醣蛋白中糖的種類只有十來種,  六碳糖(hexose,又稱為己糖),  五碳糖(pentose,又稱為戊糖),包括D-半乳糖(galactose)、D-甘露糖(mannose)、D-葡萄糖(glucose)、D-木糖(xylose)、L-阿拉伯糖(arabinose)、L-岩藻糖(fucose)、N-乙醯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N-乙醯半乳糖胺(N-acetylgalactosamine)和唾液酸(sialic acid,又稱為N-乙醯神經胺酸)等。 糖苷鍵連接方式大多為O­酯鍵, 少數為N­胜肽鍵 (如圖5-1)。

  9. 醣蛋白的種類 動物、植物、病毒和微生物都具有醣蛋白。 蛋白質在抹種動物中是以醣蛋白形式表現 但在另一種動物中卻不一定。 即使同為醣蛋白,但所含的醣成分與含量 也會不同。 ex: 牛、綿羊、豬、大鼠的核糖酸酶(ribonuclease) 都是醣蛋白,但含醣量分別是 9.4%、9.8%、38%、0 %。

  10. (三) 功 能 醣蛋白中扮演不同的生物功能。  病毒外膜所含有的表面醣蛋白與其對寄主的吸附作用有關  酵母菌和植物細胞壁的醣蛋白則是一種結構成分 在高等動物中上皮細胞(epithelial cell)所分泌的醣蛋白具有保護和潤滑作用 血液中的許多醣蛋白擔負著運輸、血液凝固和免疫等功能。 ex: 免疫球蛋白抗原、血型抗原、組織相容抗原

  11. 二、脂蛋白 (一) 結 構 脂蛋白(lipoproteins)是由脂質和蛋白質結合而成。共價性結合,則至少有三種方式: 1.酯鍵: 脂肪酸的COOH與胺基酸的OH結合 2.醯胺鍵:脂肪酸的COOH與胺基酸的NH2結合 3.硫醚鍵: 雙醯甘油(Diacylglycerol)上 的OH與Cysteine的-SH結合成 硫醚鍵(Thioether bound) N R H + +

  12. N R H 二、脂蛋白 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稱為脫輔基蛋白(apoprotein), 脫輔基蛋白富含厭水性胺基酸區域,易於與脂質結合。 厭水性的胺基酸 脂蛋白的apoprotein 可調節特定脂質在細胞的進出; 脂蛋白脂質的部分包含磷脂質(phospholipid)、 三醯甘油(triacylglycerol)以及膽固醇(cholesterol)。

  13. B-100 血漿脂蛋白是存在於動物血液中的一類可溶性脂蛋白, 可溶解於血漿中。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運輸脂肪族及固醇類脂質。

  14. 根據密度大小,血漿脂蛋白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根據密度大小,血漿脂蛋白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 • 1.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含脂質99%以上,以 • 三醯甘油(triacylglyceride)最多,蛋白質含0.2~0.5%。 •  Apoprotein以A1、A2 、 A4為主,由小腸細胞合成。 • 腸壁細胞吸收的脂質,先合成脂肪,再與apoprotein形成CM •  脂肪來自於食物,所以CM的功能是運送外源性的脂肪 • 2.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含蛋白質5~10%、脂質約90%。 • 3.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含蛋白質25%、脂質75%。

  15. 根據蛋白質密度大小,血漿脂蛋白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根據蛋白質密度大小,血漿脂蛋白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 1.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含脂質99%以上,以 三醯甘油(triacylglyceride)最多,蛋白質含0.2~0.5%。  Apoprotein以A1、A2 、 A4為主,由小腸細胞合成。 腸壁細胞吸收的脂質,先合成脂肪,再與apoprotein形成CM  脂肪來自於食物,所以CM的功能是運送外源性的脂肪 2.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含蛋白質5~10%、脂質約90% ,以三醯甘油(triacylglyceride)最多。  Apoprotein以B-100、C 、 E為主,由肝臟細胞合成。  脂肪來自於糖或儲存性的脂質,VLDL是運送內源性的脂肪

  16. 3.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含蛋白質25%、脂質75%。  Apoprotein以B-100、E為主。 LDL經由脂蛋白解脂酶 (lipoprotein lipase)和蛋白酶水解掉部分的脂質和蛋白質後形成,使血液中的膽固醇與磷脂比例升高。  LDL的功能是將肝內的膽固醇送到肝外。 4. 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所含蛋白質和脂質大約各佔一半。 脂質內以膽固醇與磷脂為主。  Apoprotein以B-100為主,由肝細胞合成。  功能是將肝外組織的膽固醇及磷脂運輸入肝內。

  17. B-100 專門運送三醯甘油脂 (triacylglyceride) 專門運送膽固醇(cholesterol) 以及磷脂(phospholipid)

  18. 5. 極高密度脂蛋白(very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VHDL):蛋白質佔99%,脂質佔1%。 •  脂質為游離的脂肪酸 •  Apoprotein以A1、A2為主。 •  功能是運輸游離脂肪酸。 • 6. 中低密度脂蛋白(intermi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 •  IDL是VLDL被lipase水解成LDL的中間產物。

  19. VLDL and LDL increase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DL appears to protect against it . HDL可將肝外的膽固醇及磷脂運輸入肝內代謝掉

  20. 三、膠原蛋白 • 所有多細胞生物都含有膠原蛋白(collagen),是哺乳動物最為豐富的一種蛋白質,約佔其總量的25%, 是皮膚、軟骨、動脈血管以及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 • (一) 膠原蛋白的胺基酸組成和排列 • 以每三個胺基酸為一個重複單位,X-Pro-Gly 或X-Hyp-Gly,X可以是任一種胺基酸,但通常是Pro或Hyp,第三個胺基酸總是甘胺酸(Gly),因為膠原是一種三股螺旋結構,每個重複單位的第三個殘基剛好位於螺旋內,只有甘胺酸能小到位於螺旋內。其他兩個殘基的R基處於螺旋的外部(圖5-2)。

  21. 膠原蛋白的基本結構單位 • 膠原蛋白基本結構單位稱為原膠原(tropocollagen)。原膠原分子定向排列整齊,分子之間通過共價交聯,形成穩定的膠原微纖維,再由許多微纖維聚集成膠原蛋白。 • Tropocollagen每隔64~70nm距離就有易於染色的極性部位存在,而在膠原微纖維中又是以階梯式定向排列,所以在染色的膠原蛋白上可以看到較深的橫紋

  22. 膠原蛋白由三條peptide chain組成,每條約有1000 amino acids。 Peptide chain 之間由氫鍵聯繫,由Gly的NH與另一條Gly的CO形成。

  23. 四、免疫球蛋白 當生物受到外來抗原(antigen)的刺激而產生抗體(antibody),抗體與抗原會進行免疫反應,故又稱抗體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一) 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免疫球蛋白是由漿細胞(plasma cell)產生的,而漿細胞由淋巴細胞(lymphocyte)轉變而來。淋巴細胞有兩大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這兩類淋巴細胞均起源於骨髓。

  24. T細胞: 在發育時受到胸腺(thymus)的控制,轉變成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 •  負責細胞性免疫(cellular immunity)作用 • B細胞: 細胞在鳥類受到法氏囊(Bursa Fabricii)所控制,轉變成囊依賴性淋巴細胞(dependence of lymphocyte on bursa)。 •  負責體液性免疫(humoral immunity)作用。

  25. (二) 種類與結構 每一個免疫球蛋白分子由四條胜肽鏈所構成,兩條相同的長鏈稱重鏈或H鏈(heavy chain),兩條相同的短鏈稱輕鏈或L鏈(light chain)。各鏈間透過雙硫鍵連接成一個Y字形。 無論重鏈或輕鏈,都各有兩個特化 的區域: 可變區(variable region,V區) 恆定區(constant region,C區) V區 V區 C區

  26. 根據重鏈(heavy chain)恆定區(C區)結構的不同,以及物理化學性質和免疫學特性的不同,將Ig分為五類: IgG、IgA、IgM、IgD、IgE (依據正常人血漿濃度遞減順序)。 κ /λ 根據輕鏈(light chain) 恆定區(C區)抗原特異性的不同 ,則可分為κ(kappa)和λ(lambda) 兩型。 Ig分為五類

  27. 可變區內有高度可變區 (heavy variable region) 幾乎所有序列變化都發生在此區 各種抗體的特異性都取決於 H chain and L chain的高度可變區 κ /λ Ig分為五類

  28.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 • 一、鐮刀形紅血球貧血症 • 鐮刀形紅血球貧血症(sickle cell anemia)即因病人在缺氧時紅血球變為鐮刀狀而得名。 • 和正常人的血紅蛋白(HbA)相比,鐮刀形貧血症病人血紅蛋白(Hbs)在鏈第六位的麩胺酸(Glutamic acid;Glu;E)被纈胺酸(Valine;Val;V)所取代,這種"病變的"血紅蛋白在紅血球表面聚集時,降低了細胞膜的穩定性,使得紅血球變成彎月狀(鐮刀形),攜帶氧的能力也大大降低,導致貧血的現象。

  29. 蛋白質與細胞癌 膀胱癌細胞中P21蛋白與正常細胞比較, 僅有一個胺基酸的差異, amino acid 12 Gly (正常細胞) Val (癌細胞) 由此可見,蛋白質一級結構中,胺基酸的改變 通常會使蛋白質的功能發生變化。 胺基酸維繫蛋白結構以及蛋白功能的發揮與作用

  30. 二、蛋白質酵素的活化 有一些蛋白質在細胞內剛合成時並無活性,它必須按特定程式產生斷裂才會具有活性,這個過程叫做活化(activation)。 例如: 負責血液凝固的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消化作用的蛋白水解酶原 都需要被活化後才有作用

  31. (一) 凝血與溶血作用 • 在血液中存在與血液凝固有關的兩個系統: • 凝血系統 • 溶血系統 • 這兩套系統是由多種蛋白質的活化系統來實現的。 • 血液凝固過程有兩個主要環節: • 血漿中的凝血酶原(prothrombin)受到血小板(platelet)中一些因子的活化(ex: Ca2+)而形成凝血酶(thrombin) • 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酶(thrombin)活化下轉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fibrin)網狀結構,使血液變為凝膠狀,使血液在創傷處不致外流,產生保護作用。

  32. 血液溶血過程 • 纖維蛋白溶解酶原(profibrinolysin),它被活化後轉變成纖維蛋白溶解酶(fibrinolysin),可將纖維蛋白溶解。 Ca2+

  33. (二) 胰島素原的活化(Proinsulin Activation) 胰島素(insulin)含有A、B兩條鏈, 它的前驅物(precursor)—胰島素原(proinsulin)卻是單一條胜肽鏈。 胰島素原(proinsulin)在體內被 類胰蛋白酶(tryptic analogue) 活化,切去C胜肽後轉變成有 活性的胰島素(圖5-4)。

  34. (三) 異位調節作用 一些蛋白質利用其主體結構的改變來調節其生物活性,使蛋白質能配合生理環境的需求發揮其功效,完成複雜的生物機能,稱之為異位作用。例如:血紅素 血紅素具有兩種立體結構,其中一種對氧的親和力很高(R state),另一種對氧的親和力則相對較低(T state)。 當血紅素的一個次單元與氧結合後,使整個分子立體結構隨之改變,對氧的親和力也急劇增加,這種 現象稱為異位作用 (allosterism)

  35. 三、蛋白質的變性 • 蛋白質在某些外在因子影響下,可引起其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變,乃至喪失生物功能,稱之為蛋白質變性。 • 蛋白質的變性來自於外在因子破壞了維繫蛋白質高級結構的化學鍵,從而影響蛋白質的生理功能,不同的變性因素對蛋白質高級結構的影響機制不盡相同。

  36. 1. 溫度:加熱使蛋白質變性稱為熱變性(thermal denaturation)。多數熱變性是不可逆性。 •  溫度升高,破壞氫鍵與雙硫鍵,蛋白質會因而發生凝集(agglutination)而沈澱 (precipitation) • 2. 尿素和胍(urea and guanido): • 尿素和鹽酸胍是常用的蛋白質變性劑。二者的結構如下:

  37. 6M以上的鹽酸胍可使多數蛋白質分子由緊縮的立體結構變得鬆散、四級結構解離成次單元,發生凝集和沉澱。6M以上的鹽酸胍可使多數蛋白質分子由緊縮的立體結構變得鬆散、四級結構解離成次單元,發生凝集和沉澱。 • 3.表面活性劑(surface-active agent):表面活性劑通常是同時具有厭水性與親水性基團的兩性分子(amphipathic),例如常用作蛋白質變性劑的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Triton X -100

  38. Proteins can be removed from membranes by detergents or high-salt solutions hydrophilic hydrophilic hydrophobic hydrophilic hydrophobic hydrophilic hydrophobic hydrophobic

  39. SDS為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即使在很低的濃度下,也能與蛋白質高度結合。SDS為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即使在很低的濃度下,也能與蛋白質高度結合。 • SDS的非極性部分(hydrophobic)與蛋白質分子內部的厭水基團相互作用,而硫酸根與蛋白質分子表面的親水基團或水分子作用,致使蛋白質分子立體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 寡聚體解離成次單元; • 分子(或次單元)由球狀變為細桿狀 • 螺旋度大大增加,結構鬆散。

  40. Proteins can be removed from membranes by detergents or high-salt solutions (臨界微細胞濃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