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新课程背景下的 物理课堂教学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 物理课堂教学思考. 平湖中学 沈金林.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 什么是一堂好课?. ◆ 如何评价一堂课?. ◆ 怎样才能上好课?. 什么是一堂好课?. 顾明远教授:. 世上有四种老师 ——. ● 深入浅出. ( 轻负高效 ). ● 深入深出. ( 重负高效 ). ● 浅入浅出. ( 轻负低效 ). ● 浅入深出. ( 重负低效 ). 什么是一堂好课?. 叶澜教授:. ⑴ 有意义的课. —— 扎实 的课. ⑵ 有效率的课. —— 充实 的课. —— 丰实 的课. ⑶ 有生成性的课. ⑷ 常态下的课.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课程背景下的 物理课堂教学思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背景下的 物理课堂教学思考 平湖中学沈金林

  2.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 什么是一堂好课? ◆ 如何评价一堂课? ◆ 怎样才能上好课?

  3. 什么是一堂好课? 顾明远教授: 世上有四种老师 —— ●深入浅出 (轻负高效) ●深入深出 (重负高效) ●浅入浅出 (轻负低效) ●浅入深出 (重负低效)

  4. 什么是一堂好课? 叶澜教授: ⑴有意义的课 ——扎实的课 ⑵有效率的课 ——充实的课 ——丰实的课 ⑶有生成性的课 ⑷常态下的课 ——平实的课 ⑸有待完善的课 ——真实的课

  5. 什么是一堂好课? 崔允灏教授: ●教得有效 ●学得愉快 ●考得满意

  6. 什么是一堂好课? 德国体育教学专家海克尔教授: 评价体育课的两条标准—— 一是出汗; 二是笑。

  7. 好课标准的多元性 ● 几点启示: “好课”并非是规范性概念,而是描述性概念.

  8. 好课标准的多元性 好课内涵的开放性 ● ● 以教定学以学论教 “三基目标” “四基目标” “三维目标” 几点启示: ——与时俱进 关注重点 基础知识 “双基目标” 基本技能 衡量标准 基本方法 基本态度 ……

  9. 好课标准的多元性 好课内涵的开放性 教师上课的自主性 ● ● ● 几点启示: 好课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要靠我们不懈地追索,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建构好课的标准。 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开放性,就为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性。

  10.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 什么是一堂好课? ◆ 如何评价一堂课? ◆ 怎样才能上好课?

  11. 如何评价一堂课? ◇一看“着眼点” ——三维目标是否有机整合 ◇二看“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三看“落脚点” ——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有效

  12.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 还能让学生学到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 切实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着眼点”——三维目标

  13. 原教材 新教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课型 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课时 1课时 2课时 为知识建构奠定基础,领会相应的思想方法,感受重理性、求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加深理解牛二律,提高实验技能. 领会相应的思想方法 目标 感受重理性、求实证

  14. “着力点”——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的设置 二.教学结构的安排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四.学科特色的发挥

  15. 一.问题情景的设置 ●“问题情景”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提供认知起点 指明思维方向

  16. 一.问题情景的设置 ●“问题情景”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物理问题”不等于“现象+问号”。 ●“物理问题”往往产生于“观察+质疑”。 《气体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的问题情景 教师: 墙上的塑料吸盘为什么 能悬挂物体而不掉下来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 的问题。……

  17. 一.问题情景的设置 ●“问题情景”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物理问题”不等于“现象+问号”。 ●“物理问题”往往产生于“观察+质疑”。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问题情景 磁铁为什么会使电视图像变形呢? 极光为什么不能在平湖上空出现?

  18. 二.教学结构的安排 ◆ 简洁明快(不是拖泥带水) ◆ 详略得当(不是顾此失彼) ◆ 顺畅有序(不是支离破碎) 课堂教学结构的技术性要求!

  19. 人们常说:“上课不能开无轨电车.” 二.教学结构的安排 教学序 知识序 认知序 ◇知识序 ——反映教材知识演化的逻辑顺序 ◇认知序 ——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 ◇教学序 ——反映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

  20. 备课三要素 ◇知识序 ——反映教材知识演化的逻辑顺序 研究教材,寻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认知序 ——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 研究学情,寻找教学内容的思维结构 ◇教学序 ——反映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 研究教法,寻找教学内容的互动结构

  21. 潜科学分 析 心理学分 析 教 学 设 计 知识序 认知序 教学序 三序合一 课堂教学的三条序线

  22. - v v a = 0 t v v = 0 + a t 关于认知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原教材) 弊端:只有数学推演,缺少物理图景

  23. 直接经验图象经验 抽象经验 实验观察物理图象 物理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一般学习程序—— 物理学习程序——

  24. 实验探究小车的运动 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得出速度时间关系 ( v=v0+at ) 总结小车运动特点(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新教材)

  25. 哪种更好? 绳系石块做圆周运动→石块受力指向圆心→ 由实验得出向心力规律→根据F=ma 推得向心加速度 (实例启示) (理论推导) 由F=ma推得 向心力规律 向心加速度 ◆旧教材: 由实验得出向心力规律 ◆新教材:

  26. (具体) (抽象) (具体) 巩固深化 抽象加工 创设情景 分析比较 抽象概括 变式迁移 感知材料 形成表象 完善结构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27. 推理论证 实验检验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总结规律 应用延伸 实验观察 分析归纳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演绎法) (归纳法)

  28. 教学序的设计 • 教学序的纽带是什么? “问题” “问题链”

  29. 可以用磁场来加速运动电荷吗? 怎样确定洛伦兹力的大小? 怎样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磁场对运动电荷一定有作用力吗? 磁场对运动电荷会有作用力吗?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问题链 特点 大小 方向 条件 本质

  30. 阻碍什么? 如何阻碍? 为何阻碍? 是否阻止? 理解“楞次定律”的问题链 谁在阻碍?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阻碍

  31. v L L 建立“质点”概念的问题链 一列火车全长500m,以20m/s的速度由车站开出。问: (1)经1分钟后火车离车站多远? (2)经1小时后火车离车站多远? (3)它经过一座长为500m的桥梁,需要多长时间?

  32. 必要性 挑战性 ⑴紧扣教学主题 ⑵引发认知冲突 开放性 ⑶促进思维发散 适切性 ⑷合理的问题距 教学序的设计 ◆ 教学序的纽带是什么? “问题” “问题链” ◆ 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33. F2=20N F1=10N a2=? 1.5 + 1.5 + a1=1m/s2 干电池 干电池 物理问题的挑战性 (知识陷阱) (知识台阶)

  34. N S N S A B (220V/100w) (220V/40w) 将两只灯泡接入电路,哪只更亮? 物理问题的开放性 由静止开始怎样运动,可以使两块磁体吸拢?

  35. 未知 已知 最近发展区 问题距 低效教学 无效教学 现 有 发展区 潜 在 发展区 高效教学 合理的问题距

  36.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分析归纳 猜想假设 实验思路 设计方案 采集数据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φ △ φ φ φ 不变? △ △ △ 不变 ∝ 多种方法 E与 E △t △t 1 ∝ E E? △t? 有关 △t φ △ E与 有关 △t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序 实验观察

  37.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是“之一”,不是“唯一” 是“工具”,不是“道具” 是“互补”,不是“替代” 自主学习 ——指导学习 合作学习 ——个体学习 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机械对立)

  38.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指导学习 接受学习 个体学习

  39.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继承 创新 “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与旧.” ——陶行知 物理教学优良传统 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40.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探究讲授型 局部探究型 定向探究型 独立探究型 完全讲授型 学生自主性 教师指导性 (扶) (领) (抱) (指) (放)

  41.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课改中的问题与困惑 多动症(走极端,翻烧饼) ●病症: 浮肿病(搞形式,花架子) 教育思想的混乱与贫乏 ●病因:

  42.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以学生探究为主,但在探究过程中结合教师的讲授。 ●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探究。 科学探究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 在接受学习中要渗透探究思想。

  43. 四.学科特色的发挥 以实验为基础 “物理”学科的特色是什么? 以思维为中心

  44. 四.学科特色的发挥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运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 ——“如虎添翼” ●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黑白电视机实验. ——一物多用 ①磁铁使图像变形: 激发学习兴趣; ②演示偏转磁场: 理解显像管原理.

  45. “落脚点”——学生学习 衡量一堂课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主动性与有效性. 主动性 参与的态度 (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参与的广度 (多数人参与还是少数人参与) 参与的深度 (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 有效性 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46.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 什么是一堂好课? ◆ 如何评价一堂课? ◆ 怎样才能上好课?

  47. 对所任教学科的内涵及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物理教师的学识素养 ——扎实的专业功底 一.有“底气” ——宽广的学科视域 二.有“眼界” ——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有“根基” 一位学科教师的教学内涵是否丰满,往往取决于他的学科视域有多宽广。

  48. 实验基础 数学表述 物理方法 核心理论 (概念,规律,原理) 应用延伸 物理是什么? ——学科内涵 严密的 理论科学 实验科学 定量的 精密科学 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

  49. 物理是什么? ——学科本质 ◆第一层面:物理是一门科学 ◆第二层面:物理是一种智慧 ◆第三层面:物理是一类文化

  50. ●理科教师 要有人文素养 ●文科教师 要有科学背景 ●所有教师 都有哲学头脑 物理教师的学识素养 ——扎实的专业功底 一.有“底气” ——宽广的学科视域 二.有“眼界” ——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有“根基” 学校教育好比一盘磨—— 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