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社會變遷

社會變遷. 張景旭老師 chinhsu4988@yahoo.com.tw. 壹、社會的第一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 服務經濟時代的來臨. 2003 年先進國家發展趨勢. 服務業佔 GDP 服務業佔就業人口 美國 72(%) 76(%) 德國 70 70 法國 72 73 英國 69 74 日本 68 65. 台灣服務業發展趨勢. 服務業佔台灣總就業人口比重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會變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會變遷 張景旭老師 chinhsu4988@yahoo.com.tw

  2. 壹、社會的第一個變化 • 第一個變化 • 服務經濟時代的來臨

  3. 2003年先進國家發展趨勢 • 服務業佔GDP 服務業佔就業人口 • 美國 72(%)76(%) • 德國 7070 • 法國 7273 • 英國 6974 • 日本 6865

  4. 台灣服務業發展趨勢 • 服務業佔台灣總就業人口比重 • 2005年 57.66 (%) • 2006年 57.93 • 2007年 57.92

  5. 台灣服務業發展趨勢 • 服務業佔台灣GDP比重 • 2006年 70.71(%) • 2007年 73.17

  6. 服務經濟的管理邏輯

  7. 貳、社會的第二個變化 • 第二個變化 • 資訊社會的來臨

  8. 資訊社會新4P • Paul Roetzer 的4P新挑戰 • Personas(角色扮演) • Participation(社群參與) • Publishing(公布發表) • PageRank(網頁排名)

  9. 逐年成長的網路購物市場 • 網路購物市場(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 2004年 三百八十九億元 • 2005年 五百九十六億元 • 2006年 九百三十五億元 • 2007年 一千四百三十八億元

  10. 参、社會的第三個變化 • 第三個變化 •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11. 高齡化社會的機會 • 1.什麼產業將要萎縮,什麼產業將要擴張?

  12. 高齡化社會的機會 • 2.各個行業如何因應高齡化轉型挑 戰?(服裝、餐飲、網路、旅遊 、手機、汽車、房地產)

  13. 肆、台灣經濟的挑戰:關係行銷 • 1對產品導向管理思維的反省 • 2消費市場從需求過剩轉為供給過剩 • 3工業行銷的率先示範 • 4彈性製造科技的發展 • 5電腦、電信與網際網路媒介帶來新機會

  14. 關係行銷 • 關係行銷的基本特徵 • 1留住老顧客比開發新顧客更有利 • 2記住高終身價值顧客(善用電腦軟體) • 3持續與顧客聯繫(善用虛擬社群) • 4客製化服務(善用大量客製化技術) • 5延伸性服務及其優勢(善用策略聯盟) • 6全員參與式工作組織

  15. 伍、台灣經濟的挑戰:體驗經濟 • 體驗經濟的社會發展背景 • 1對產品導向管理思維的反省 • 2對技術導向思維的反省 • 3對服務業無形產品概念的反省 • 4對表面化的顧客研究的反省 • 5少量多樣化消費文化 • 6傳播科技帶來新機會

  16. 體驗經濟 • Pine與Gilmore的體驗經濟理論 • 1農業經濟時代 • 2工業經濟時代:重視的是「製造技術」 • 3服務經濟時代:重視的是提供專業的服務產品(無形產品),提供高度人性化的服務可以主導經濟發展

  17. 顧客經驗管理 • 4體驗經濟時代:重視顧客消費體驗。服務業工作者不是產品的銷售者,而是以商品為道具,營造顧客體驗的工程師。能夠創造出消費者深刻「體驗」的商業體,才能夠主導經濟發展。

  18. 陸、社會的第四個變化 • 第四個變化 • 環境保護時代的來臨 • 綠色企業與消費

  19. 全球能源耗竭趨勢 • 全球石油蘊藏量和年生產量的比值(Reserves/Production Ratio, R/P ratio, 或稱可採年數): • 34年。

  20. 全球能源耗竭趨勢 • 全球天然氣蘊藏量和年生產量的比值(Reserves/Production Ratio, R/P ratio, 或稱可採年數): • 54年。

  21. 全球能源耗竭趨勢 • 全球煤炭蘊藏量和年生產量的比值(Reserves/Production Ratio, R/P ratio, 或稱可採年數): • 198年。

  22. 二氧化碳與全球氣候變遷 •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雨量與降雨型態改變、氣候變化頻率與變動幅度加劇(如聖嬰與反聖嬰現象、超級颱風)、海平面上升等。 • 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構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

  23. 二氧化碳與全球氣候變遷 • 以2050年為達成永續目標年,根據上述目標以及未來人口趨勢的預測,在2050年時全球每人每年的永續排放量應為1.7噸。 • 台灣的人均排放量在1980年時為4.23噸,1990年為5.71噸,到1997年上升為8.53噸。當世界先進國家平均排放量都維持穩定甚至下降時,台灣的人均排放量卻不減反增。

  24. 柒、社會的第五個變化 • 第五個變化 • 越來越不平等的世界

  25. 世界不平等趨勢 • 一、全球不平等概況 • (1)全球最富有五分之一人口:70%。 • (2)全球第二富有五分之一人口:20% 。 • (3)全球第三富有五分之一人口:5%。 • (4)全球第二窮五分之一人口: 3%。 • (4)全球最窮五分之一人口: 2%。

  26. 世界不平等趨勢 • 二、台灣最富裕與最貧窮百分之五 的平均所得差距 • 198832倍 • 200040倍 • 200351倍 • 200661倍

  27. 捌、台灣社會的挑戰:社會運動 • 1.集體行為的定義 • 一群組織不嚴密的人們,受某一事件(或因素)所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團體活動。 • 時尚流行 • 股票、彩券 • 謠言 • 社會運動

  28. 2.社會運動的定義 • 它是集體行為的一種類型。 • 比其它集體行為有更清楚的目標。 • 動員方式更具組織性。 • 有更明顯的領袖與思想指導。 • 專注於討論、修改社會規則。

  29. 為何要加入NPO • (1)全球企業經營理念的轉變,企業成立自己的NPO、或是贊助NPO的比例大幅成長。 • (2)人們在工作領域中很難開拓自己的人脈,需要以參與NPO的方式找到更多機會。 • (3)個人在NPO取得的身分,可能有利於工作,從而提升自己在職場中的地位。 • (4)個人在NPO取得的身分,可以保護自己,並對抗職場中,那些濫權的惡勢力。

  30. EX: 保險業務員同時是佛教團體成員。一方面,協助死者家屬,為往生者助念,一方面為他人辦理各項保險事宜。 • EX: 員工是產業工會積極成員,公司裁員時不敢先裁這位員工。員工在公司內外的人脈越豐沛,該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同時,公司開除該員工所涉及之風險也越大。

  31. 為何要加入NPO • (5)個人在NPO取得的身分,可能使微不足道的工作者獲得巨大權力,除了可以挑戰各種位高權重者的利益外,也可以其公信力獲得企業主不能獲得的外部資源,從而保護其所屬的企業。 • (6)個人在NPO取得的身分,可以保護自己的企業外,也可以其公信力獲得業者所不能獲得的外部資源,從而保護其所屬的社區、產業社群、甚至創造新產業。

  32. EX: 員工同時是公益團體會員,可以協助處理企業與社區間相關協調問題。員工同時是政黨幹部,可以協助處理企業與政府間相關協調事宜。 • EX: 王功社區發展協會,制定了王功漁火節,彰化縣政府受其影響推動了相關活動,從而使沒落社區再度發展。 • EX:美國大學生推動反血汗工廠運動,促成了SA8000勞動查檢制度的誕生,除了改善勞工福利外,並且創造新的顧問服務業。

  33. 為何要加入NPO • (7)個人加入NPO,可以敦促社會各界關注、討論我們社會中所存在的各種不合理問題。最終,甚至敦促各界人士,為解決社會問題(修改社會規則),採取積極行動。

  34. 台灣社會運動的未來 • (1)需要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源,投入在社會問題的提醒、討論、找出解決方案、以及實際的行動上。 • (2)社會的希望不在領導人的愛心、或是公務員的聞聲救苦。而是來自於那些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因而願意積極採取行動的人。 • (3)我們隨時都是社會運動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