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孔子论修身

孔子论修身. 公共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教学内容. 一、孔子及 《 论语 》 简介 二、课文讲解 三、 《 大学 》 简介 四、“三纲领”“八条目”内涵分析. 一、孔子及 《 论语 》 简介. 孔丘 ( 公元前 551 ~前 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贫贱而好学的少年时代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一、孔子及 《 论语 》 简介.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孔子论修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孔子论修身 公共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2. 教学内容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二、课文讲解 三、《大学》简介 四、“三纲领”“八条目”内涵分析

  3.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贫贱而好学的少年时代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4.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5. 二、课文讲解 第一则:“罔”“殆”释义 第二则:“女”释义。此句可概括为“实事求是”

  6. 二、课文讲解 第三则:“仁”在孔子那里不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是一种理想人格。对“仁”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论语》里每次提到“仁”,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如 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刃” 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夷狄,不可弃也。” 虽然“仁”不是一个普遍的理式或原则,但却有一个达到“仁”的最基本的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说。

  7. 二、课文讲解 第四则:此句可概括为“从善如流”、“见贤思齐” 第五则:“川”字释义 第六则:“凋”字释义 第七则:此句可概括为“以身作则”

  8. 以修身为本

  9. 一、《大学》简介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0. 二、“三纲领”“八条目”内涵分析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亲民”,“亲”又作“新”,有两种解释,一释为“爱”,一释为“新”,即“革其旧之谓也”。是指个体发扬了善性之后,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是鼓舞民众的志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11. 二、“三纲领”“八条目”内涵分析 • 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指主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道德的内在修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的外在修为。在内容上,八条目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

  12. 思考与练习 1、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 2、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