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想 HIGH !!不需藥害 藥物濫用防制領導員手冊 內容大要

想 HIGH !!不需藥害 藥物濫用防制領導員手冊 內容大要.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林淑玲. 吸毒可怕嗎?. 藥物濫用對身體暫時性的危害如皮膚粗躁,常發現長期注射的毒癮者,其皮膚表面有鐵軌般的針孔疤痕 毒癮者也有皮膚炎的情形,主要是因為注射針筒不潔所引起的併發症 身體也有嗜睡、食慾不振、目光呆滯、結膜紅腫、步履不穩、靜脈炎現象 在感官表達方面有幻聽、幻視、無方向感的表現,另外情緒方面也有多話、躁動不安、沮喪、好辯等情形. 成人藥物濫用概況.

Download Presentation

想 HIGH !!不需藥害 藥物濫用防制領導員手冊 內容大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想HIGH!!不需藥害藥物濫用防制領導員手冊內容大要想HIGH!!不需藥害藥物濫用防制領導員手冊內容大要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林淑玲

  2. 吸毒可怕嗎? • 藥物濫用對身體暫時性的危害如皮膚粗躁,常發現長期注射的毒癮者,其皮膚表面有鐵軌般的針孔疤痕 • 毒癮者也有皮膚炎的情形,主要是因為注射針筒不潔所引起的併發症 • 身體也有嗜睡、食慾不振、目光呆滯、結膜紅腫、步履不穩、靜脈炎現象 • 在感官表達方面有幻聽、幻視、無方向感的表現,另外情緒方面也有多話、躁動不安、沮喪、好辯等情形

  3. 成人藥物濫用概況 • 根據96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2008)的統計資料所示,96年度因毒品案件入監服刑人數為10093人,高居所有犯罪人數之首;其中以30至40歲未滿者最多,其次為24至30歲未滿者 • 同年度撤銷假釋人數為1542人,其中再犯毒品罪者為479人,佔31.06% • 98 年1-2 月各級法院審理毒品案件裁判確定移送檢察機關執行有罪人數為7,148 人,較上年同期增加21.6%;其中屬第一級毒品罪者為5,192 人,第二級毒品罪者為1,857 人,餘為第三、四級毒品者。毒品案件之累、再犯人數中具有毒品罪前科者6,223 人,占毒品有罪人數比率為87.1%。

  4. 98 年1-2 月毒品新入監受刑人2,084 人。新入監毒品犯中,屬第一級毒品者為1,507 人,第二級毒品者524 人。就犯罪行為分,屬施用毒品者1,829 人,其中有毒品罪前科者1,458 人占79.7% • 近年來施用毒品犯罪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其中約78%具有中學教育程度,且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施用者之職業類型方面,服務工作者、售貨員及勞工人數有逐年增加的現象

  5. 用藥循環歷程(江振亨) • 進入用葯行為的循環歷程模式,吸毒者呈現出一個初嘗、持續使用、成癮、重整、再度用葯、持續使用、成癮的循環動態之過程 • 並非每個個案均完全進入循環,在每一個階段中個案有可能隨時因某些因素而中止 • 但中止並不代表個案即真正戒除毒品,視個案反思、自覺能力的強弱,有無進入深度的痛改而採取行動達到真正的戒除,若無則可能在某些條件的促進下又再度進入吸毒的循環中

  6. 增強自我效能 減少再犯可能性 因應反應 高風險情境 禁戒違反效果 減弱自我效能 不一致的衝突及自我歸因(罪惡感及接受失去控制) 增加再犯可能性 欠缺因應反應 正向結果預期(對物質使用的效果) 物質初次使用 再犯歷程模式(Marlatt & Gordon,1985)

  7. 第一次吸毒原因

  8. 未成癮前的戒毒後再次用葯原因

  9. 真正戒除 未再吸 真正戒除 真正戒除 真正戒除 真正戒除 行動痛改 假性戒除 行動痛改 反思 行動痛改 不明顯反思 負面事件 重大事件 中止 中止 中止 中止 中止 中止 反思 形成心理生理依賴 執迷 持續使用 成癮 重整期 (服重刑或自覺已吸毒浪費太多青春) 再度用藥 持續使用 痛苦掙扎 (販毒) 形成心理生理依賴 重刑戒治並戒治 勒戒戒治 輕刑戒治 用藥循環 初嘗 進入司法體系 少年保護事件或緩刑勒戒

  10. 兒童及青少年毒品犯罪概況 • 87年由於肅清煙毒條例修正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依規定單純施用毒品之少年均先送觀察勒戒(最長2個月),其後,經評估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則由少年法庭為不付審理之裁定,因此人數於88年度驟減 • 近年來施用毒品青少年人數雖大幅下降,但新興毒品推陳出新,請三、四級管制毒品,如K他命使用氾濫,所以各式藥物濫用仍屬青少年兒童容易嘗試之行為,仍應嚴加注意

  11. 虞犯少年吸食或施打煙毒以外之麻醉或迷幻物品統計虞犯少年吸食或施打煙毒以外之麻醉或迷幻物品統計 • 上述百分比係施用麻藥青少年數佔當年度虞犯總人數之百分比 • 除87年以外,其餘年度百分比最高者為「經常逃學或逃家」

  12. 有行為問題 有情緒困擾 低自尊自信 挫折忍受力較低 意志力不堅定 支持系統較差 家族成員中有物質濫用或依賴的人 周遭經常經處的朋友、同學有物質依賴或濫用的人 人格違常 有精神疾病  與學校依附低 與享樂型、衝動型同儕依附高 「青少年暫時型反社會行為」(adolescence-limited antisocial behavior, AL)和「終身型反社會行為」(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LCP) 的犯罪原因不同,其與家庭、學校及同儕的依附也不同 何種青少年是物質依賴或濫用的高危險群

  13. 個人因素: 好動、好逸、違規行為 與犯罪同儕結合的影響因素: 家庭因素(無聊、沒人管)、學校因素(不喜歡唸書、放牛班)、個人因素(義氣、面子…)、同儕因素(受照顧、比學校好玩、朋友的重要、同儕糾纏…) 發展特質: 不喜歡受約束、限制、叛逆 家庭因素: 破碎家庭、家中的犯罪角色典範、無效的父母管教方式 犯罪行為 同儕犯罪 學校因素: 無法應付功課、缺乏成就感、老師不當的教導等 心理特質: 衝動、好逸、追求刺激、好奇心、低自我控制、扭曲的認知型態、錯誤的犯罪態度、他人與自我標籤化為壞小孩 壓抑的情緒: 因父母關愛的失落所造成的情緒困頓等

  14. 根據Moffitt(1993)的青少年犯罪模式 • 「終身型反社會行為」的成因包括 • 神經心理的缺陷與行為問題(和反社會人格有關的主要為語文及執行功能的缺陷) • 生命歷程中的不良影響 • 改變的時機(反社會人格特質在18歲之前都還有改變的可塑性) • 而「青少年暫時型反社會行為」的成因則包括 • 成熟代溝(發展上的動機,例如取得成人地位) • 社會模仿(LCP與AL的同儕相互利用、共生關係) • 「負」增強(挑戰權威、激怒成人以獲得成人地位)

  15. 曾幼涵(2001)的研究發現,「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各可以解釋一部分的青少年犯罪行為曾幼涵(2001)的研究發現,「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各可以解釋一部分的青少年犯罪行為 • 「父親支持防護」是延持個人到國中以後才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 • 影響個體在國小就出現偏差行為的最重要因素為「有實際的需要」及「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 父母限制其官能需求的滿足,對青少年發展出的性、財產需求表達不贊成的態度,可以稍微阻止青少年從事偏差行為

  16. 「早發型」及「晚發型」從事偏差行為的理由平均數 資料來源:曾幼涵(2001),頁71 註:「早發型」指在國小階段就出現偏差行為的犯罪青少年 「晚發型」指在國中階段才出現偏差行為的犯罪青少年

  17. 預防兒童藥物濫用的介入重點 • 根據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在少輔院做青少年酒精藥物濫用的輔導,這二、三十名已經被判刑的孩子,大多在17、8歲左右,他們有幾個共同的特質 • 第一是全部都從小學時代就開始抽菸,最小的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最晚則是小學五年級 • 第二是大多嘗試過檳榔等刺激性的東西,且很多人都已有喝酒的習慣 • 他們使用毒品等非法的東西的經驗約3到5年,而抽菸,卻可能已有10年以上的經驗。

  18. 國外也有這種狀況,青少年大多由吸菸開始,有一部分的人最後演進到吸毒,抽菸有如吸毒的入門課程一樣國外也有這種狀況,青少年大多由吸菸開始,有一部分的人最後演進到吸毒,抽菸有如吸毒的入門課程一樣 • 因此,要預防青少年的藥物濫用,必須從小學開始,如果還在念小學的孩子已經有抽菸的朋友,也要多加注意,因為從小學就開始抽菸,環境必定有某種程度上的問題,很可能父母不反對抽菸或根本不管等

  19. 手冊內容大要

  20. 針對中學生規劃之成癮藥物教學活動之介入策略針對中學生規劃之成癮藥物教學活動之介入策略

  21. 成癮藥物教學活動單元與介入策略之對應

  22. 各單元內涵之延伸討論

  23. 單元目標 建立領導員與同學間的初步認識 透過同學的回饋,瞭解外顯的自己 透過自我剖析與他人回饋之比較,瞭解內在自我與外顯自己的差距 肯定自我的獨特性 珍視他人的回饋,並有所取捨,據以調整自我認識與行為 基本上,本單元的設計重點在於暖身與破冰,因此真正用以幫助參與學生瞭解自我的部分有限 建議可以在學生參與之前,就讓其做些基本的功課,以填表或做個人簡介單的方式來縮短團體的時程 對國小兒童或國中青少年而言,第一次參與團體需要比較多的發表練習機會,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將本次團體分為二次來進行 認識你(我)真好

  24. 單元目標 能察覺自己對所處環境的喜惡 藉由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發生的特殊事件,瞭解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及可能的限制 經由探索活動瞭解正確認識環境所使用的各種管道 附錄一的作業單對於國小兒童需要有具體的說明舉例,以方便兒童填答 探索活動要與單元目標做良好的連結,需要老師做比較多的說明,否則容易流於玩樂遊戲 建議教師事先想好,如果家長或家人無法回答附錄二的問題,是否有替代方案 瞭解周遭環境

  25. 單元目標 瞭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和所扮演的角 色 學會增進人際關係的技巧 認識壓力的來源 學會因應壓力的方法 本單元所設計的各主題分配時間不足,建議分為四次來進行,尤其人際關係技巧和壓力因應方法的時間需要約二小時並增加實作活動 建議帶領人思考連結人際關係網與人際關係技巧間的策略,以增加活動間的連貫性 溝通技巧與壓力因應

  26. 單元目標 學會拒絕技術並能運用於各種相關情境 學會如何平衡拒絕他人後的震盪 進行本單元之前,建議先讓學生討論兒童及青少年對於社會形色的好奇,及其探索的行動為何,代價為何 拒絕的藝術與技術

  27. 單元目標 瞭解成癮藥物相關知識 瞭解使用成癮藥物之後果,並能判斷周圍的人是否有用藥行為 經價值澄清的過程形成對用藥的正確態度 公開表達願意遵行不用藥物的抉擇 小學生第一次用藥的情境與青少年不同;且兒童之人生價值拍賣活動4-1、4-2部分需經過修改以用於兒童 藥物知識50題請修改以適用於國小兒童及國中青少年 用藥知識與拒藥態度

  28. 單元目標 學生能明瞭“生涯規劃”的意義及重要性 學生能明瞭做生涯規劃的步驟與重點 學生能擬定自己未來五年的生涯規劃 本單元大部分內容不適用於國小兒童,如用於國小兒童,建議大幅修改 高中職部分,建議配合現有之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活動,以深化活動成效 我的生涯規劃

  29. 共同性的挑戰 • 來自需要高關懷家庭的學生,其父母教養方式及親子關係的品質是否適用此一教材?如果家長或家人無法配合進行各單元之內容,其替代方案為何? • 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對於壓力、自我、自我控制和生涯規劃的能力不等;尤其是生涯規劃,根據Gottfredson (1981)的觀點,國小階段仍停留在認識社會價值的階段,可能無法具體討論生涯規劃 • 對非行或者可能用藥的學生而言,同儕對其吸引力可能大過於學校;拉K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社交行為,而不是吸毒或濫用藥物的觀點,因此如何突破學生的觀念需要重新思考與界定

  30. 感謝聆聽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