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授課者:台中高農 趙育農 老師.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一、印度王朝的更迭 ( 一 ) 孔雀王朝 (322B.C.~187B.C.) 1. 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 2. 阿育王死後,王朝瓦解 ( 二 ) 貴霜王朝 (25A.D.~200A.D.) 1. 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 2. 大乘佛教興起 3. 犍陀羅藝術.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 三 ) 笈多王朝 (270A.D.~500A.D.) 1. 中央集權,統一貨幣,興修水利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印度部分) 授課者:台中高農 趙育農 老師

  2.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一、印度王朝的更迭 • (一)孔雀王朝(322B.C.~187B.C.) • 1.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 • 2.阿育王死後,王朝瓦解 • (二)貴霜王朝(25A.D.~200A.D.) • 1.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 • 2.大乘佛教興起 • 3.犍陀羅藝術

  3.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三)笈多王朝(270A.D.~500A.D.) • 1.中央集權,統一貨幣,興修水利 • 2.海上貿易發達 • 3.佛教逐漸沒落,印度教興起 • (四)穆斯林統治(8~16世紀) • 1.德里蘇丹國(1206-1526)統治較為穩定 • 2.佛教遭到鎮壓,印度教受打擊但已深入民間 • 3.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融合形成錫克教(Sikhism)

  4.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5.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五)蒙兀兒王朝(1526-1858) • 1.帖木兒帝國後裔巴布爾建國 • 2.阿克巴採宗教寬容政策,國力強盛 • 3.沙賈汗建泰姬瑪哈陵 • 4.奧朗則布鎮壓印度教徒,國力衰微

  6.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7.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二、佛教與印度教的傳播 • 1.大乘佛教:印度—犍陀羅—敦煌—長安 • --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北部(越南北部) • 2.小乘佛教: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南部 • (緬泰、越南南部)—馬來西亞—印尼 • 3.印度教:與小乘佛教重疊 • 4.藏傳佛教:印度—西藏(融合當地信仰)— • 蒙古

  8.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9.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10.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11.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12.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13.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三、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的比較 • 佛教 耆那教 印度教 • 產生原因 批判婆羅門 批判婆羅門 婆羅門的復興 • 修行重點 頓悟超脫 苦行 安於輪迴 • 教義重心 四聖諦 素食 融合其他宗教 • 八正道 非暴力 多神信仰 • 宗教性質 普世性宗教 地區宗教 普世性宗教 • 三者共同點 輪迴、法輪、素食

  14.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15.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四、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比較 •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 別 名 大眾部 上座部 • 修行方式 度化眾生 自我解脫 • 成就正果 菩薩 阿羅漢 • 使用語言 梵文 巴利文 • 寺院建物 佛像 佛塔、法輪、聖物 • (佛牙、舍利子等)

  16.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五、印度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 1.希臘與印度文化:犍陀羅藝術 • 2.伊斯蘭與印度文化:泰姬瑪哈陵、錫克教、 • 阿拉伯數字 • 3.印度與中國文化:大乘佛教、漢譯詞彙、 • 瑜珈、諸神(猴神、閻王、龍王、哪吒、天王) • 4.印度與東南亞文化:小乘佛教、吳哥窟

  17.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18.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哈奴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支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 • 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又說,「我依著剛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摘錄自維基百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