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疟 疾 (malaria)

疟 疾 (malaria). 一 概 述. 1. 定义 : 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 2. 原理 : 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 , 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 , 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 3. 表现 : 间歇性寒战 , 高热 , 继之大汗后缓解 . 4. 间日疟和卵形疟常出现复发 .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 , 但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二 病原学. 1病原:为寄生于红细胞的疟原虫 2. 疟原虫的分类 : 间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 虫 恶性疟原虫. 3. 疟原虫的生活史 : 人体(肝内、红细胞内),蚊内.

ari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疟 疾 (malaria)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疟 疾(malaria)

  2. 一 概 述 1.定义: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2.原理: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3.表现: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 4.间日疟和卵形疟常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不规则,但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3. 二 病原学 1病原:为寄生于红细胞的疟原虫 2.疟原虫的分类:间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 虫 恶性疟原虫.

  4. 3.疟原虫的生活史:人体(肝内、红细胞内),蚊内3.疟原虫的生活史:人体(肝内、红细胞内),蚊内 • 蚊虫叮咬——子孢子进入人体——肝脏——裂殖体——裂殖子——红细胞——发育——红细胞破裂——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发病

  5. 4.发育周期(在红细胞内) • 间日疟和卵形疟 48小时 • 三日疟 72小时 • 恶性疟 36-48小时

  6. 三 流行病学 • 1.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按蚊,蚊虫叮咬、输血 • 平原地区:中华按蚊 山区:微小按蚊 • 丘陵地区: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 • 海南岛山林地区:大劣按蚊

  7.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 4.流行特征:(1)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 • (2)发病以夏秋季较多. • (3)流行区主要以间日疟多见,恶性疟见于热带

  8. 四 发病机制 1.发病过程:人体感染疟原虫之初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阶段一般无症状,随着红细胞成批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同时,也伴随诱导生成多种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引起临床症状(寒战,高热,继之大汗).释放的裂殖子部分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消灭,部分侵入新的红细胞导致间歇性新的发作. 2.带疟原虫者:疟疾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此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无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

  9. 3.疟疾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原虫血症的数量3.疟疾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原虫血症的数量 (1)恶性疟 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 (2)间日疟和卵形疟 侵犯年幼的红细胞 (3)三日疟 仅侵犯衰老的红细胞 4.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并持续传播的原因 (1)繁殖周期中产生大量的子代 (2)抗原的多样性

  10. 五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间日疟 卵形疟 13-15天 (2)三日疟 24-30天 2.典型症状 (1) 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min-2h,同时伴体温迅速上升到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清楚 (2)发热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明显缓解,仍感明显乏力. (3)持续1-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发热无规律,一般无明显间歇期. (4)反复发作后出现贫血,脾脏轻度肿大.

  11. 3脑型疟为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亦偶见间日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的意识障碍.其发生与受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有关,低血糖及细胞因子也有一定作用.3脑型疟为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亦偶见间日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的意识障碍.其发生与受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有关,低血糖及细胞因子也有一定作用. 4恶性疟高原虫血症造成微血管堵塞,加上溶血对肾的损害,可引起肾功衰竭. 5输血后疟疾常发生于输入含疟原虫血后7~10天,国内主要为间日疟.

  12. 六 诊 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厚或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直接镜检疟原虫 (2)恶性疟的诊断以查见配子体最具特征性 (3)骨髓涂片 (4)丫啶橙荧光染色法,具有快速诊断的特点 (5)型特异的DNA探针杂交法,敏感性高 (6)PCR法 4试验治疗:抗疟药用后24-48小时后发热被控制而不在发作.

  13. 七 鉴别诊断 1.与发热疾病鉴别:           败血症     伤寒        钩体病     胆道感染       尿路感染 2.脑型疟与乙脑、 中毒菌痢鉴别

  14. 八 治疗 (一)抗疟原虫治疗 1.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的治疗 (1)氯喹 磷酸氯喹1g口服,6-8h后再服0.5g.第2-3日再各服磷酸氯喹0.5g 3日总量2.5g (2)伯氯喹 磷酸伯氯喹39.6mg紧接控制发作药物后口服,每日一次连服8天,主要用于间日疟和卵形疟控制复发,恶性疟也需服2-4天以杀灭配子体防止传播.

  15. 2.耐氯喹疟疾发作的治疗 2.耐氯喹疟疾发作的治疗 (1)甲氟喹 长效制剂 半衰期14天 口服750mg一次顿服具较强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的作用. (2)磷酸咯萘啶 能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 ,总剂量1.2g 一日0.4g bigpo 2-3日0.4g gdpo (3)青蒿素衍生物①双氢青蒿素片 首剂1g 2、3 日0.5g ②蒿甲醚针剂 首剂300mg肌 肉注射 2、3日再肌肉注射 150mg ③青蒿琥酯 首剂100mg gdpo 2-5d • 50mg bidpo

  16. 3.脑型疟(恶性疟的严重类型也偶见间日疟) (1)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病情陷恶,病死率高 (3)肾功能衰竭 原因:(1)受染的红细胞变圆成为球形彼此粘附成团,并极易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微血管堵塞. (2)患者进食不足及大量疟原虫发育时消耗能量引起低血糖. (3)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明显升高 4.输血后的疟疾 潜伏期7-10天 无复发 临床表现类似于间日疟

  17. 3.凶险型疟疾发作的治疗 (1)氯喹:用于敏感株感染治疗 10mg\kg于4h内 ivgtt,继以5mg\kg于2h ivgtt,每日总量不超过25mg\kg (2)奎宁:用于耐氯喹株感染,二盐酸奎宁500mg加入等渗糖水中4h内 ivgtt 12h后可重复使用,清醒后改为口服 (3)磷酸咯萘啶:3-6mg\kg用生理盐水或等渗糖水稀释后 ivgtt. (4)青蒿琥酯:

  18. (二)对症治疗 1.脱水治疗 2.纠正低血糖 检测血糖 3.改善微血管阻塞 低分子右旋糖苷

  19. 九 预防 (一)化学预防 1(1)现症病人:氯喹+伯氯喹 (2)有疟疾史者:可在流行高峰前2个月进行集体抗复发治疗 乙胺嘧啶8片 连服2天加 伯氯喹2片连服8天 2.预防性服药 具安全性 长半衰期 (1).非耐氯喹疟疾流行区 氯喹 0.3g一周一次 (2).耐氯喹疟疾流行区 甲氟喹 0.25g一周一次 乙胺嘧啶 25mg 一周一次

  20. (二)控制传播媒介:清灭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广泛使用杀虫剂(二)控制传播媒介:清灭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广泛使用杀虫剂 (三)疫苗预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