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第 九 章 DNA 重组技术

第 九 章 DNA 重组技术. 对多数生物来说,基因本质是 DNA ,基因工程就是要改建 DNA ,涉及 DNA 序列的重新组合和建造,所以基因工程的核心就是人工的 DNA 重组( 重组、建造的 DNA 分子只有纯化繁殖才有意义。纯的无性繁殖系统称为克隆。纯化繁殖 DNA 就称为 DNA 克隆或分子克隆,基因的纯化繁殖就称为基因克隆。所以 DNA 重组和分子克隆是与基因工程密切不可分的,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重组 DNA 、分子克隆甚至成了基因工程的代名词。.

arnau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九 章 DNA 重组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九 章 DNA重组技术

  2. 对多数生物来说,基因本质是DNA,基因工程就是要改建DNA,涉及DNA序列的重新组合和建造,所以基因工程的核心就是人工的DNA重组(对多数生物来说,基因本质是DNA,基因工程就是要改建DNA,涉及DNA序列的重新组合和建造,所以基因工程的核心就是人工的DNA重组( • 重组、建造的DNA分子只有纯化繁殖才有意义。纯的无性繁殖系统称为克隆。纯化繁殖DNA就称为DNA克隆或分子克隆,基因的纯化繁殖就称为基因克隆。所以DNA重组和分子克隆是与基因工程密切不可分的,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重组DNA、分子克隆甚至成了基因工程的代名词。

  3. 基因工程属于生物技术范畴,广义的生物技术指任何利用活的生物体或其一部分生产产品或改良生物品质的技术;狭义的生物技术是专指以DNA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技术为标志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一般认为这新的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几方面的内容。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主导技术;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基础;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条件;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获得最终产品的手段,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生物技术是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最为突出。蛋白质工程则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综合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计算机学辅助设计等知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研究新领域,开创了按人类意愿设计和研制人类需要的蛋白质的新时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属于生物技术范畴,广义的生物技术指任何利用活的生物体或其一部分生产产品或改良生物品质的技术;狭义的生物技术是专指以DNA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技术为标志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一般认为这新的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几方面的内容。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主导技术;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基础;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条件;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获得最终产品的手段,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生物技术是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最为突出。蛋白质工程则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综合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计算机学辅助设计等知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研究新领域,开创了按人类意愿设计和研制人类需要的蛋白质的新时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4. 第一节 工具酶 •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 •   核酸酶可分为两类:核酸外切酶是从核酸的一端开始,一个接一个把核苷酸水解下来;核酸内切酶则从核酸链中间水解3’,5’磷酸二酯键,将核酸链切断。很多细菌和细胞中都能识别外来的核酸并将其分解,1962年发现这是因为细菌中含有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酸序列而将核酸切断;同时又伴随有特定的核酸修饰酶,最常见的是甲基化酶,能使细胞自身核酸特定的序列上碱基甲基化,从而避免受内切酶水解,外来核酸没有这种特异的甲基化修饰,就会被细胞的核酸酶所水解.这样细胞就构成了限制一修饰体系,其功能就是保护自身的DNA,分解外来的DNA,以保护和维持自身遗传信息的稳定。

  5.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 •   按酶的来源的属、种名而定,取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与种名的头两个字母组成的三个斜体字母作略语表示;如有株名,再加上一个字母,其后再按发现的先后写上罗马数字。例如:从流感嗜血杆菌d株(Haemophilus influenzae d)中先后分离到3种限制酶,则分别命名为HindⅠ、HindⅡ和HindⅢ。

  6. 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   按限制酶的组成、与修饰酶活性关系,切断核酸的情况不同,分为三类: • Ⅰ类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由3种不同亚基构成,兼具有修饰酶活性和依赖于ATP的限制性内切酶活性,它能识别和结合于特定的DNA序列位点,去随机切断在识别位点以外的DNA序列,通常在识别位点周围400-700bp。这类酶的作用需要Mg2+,S腺苷甲硫氨酸及ATP。 • Ⅱ类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Ⅰ类酶相似,是多亚蛋白质,既有内切酶活性,又有修饰酶活性,切断位点在识别序列周围25-30bp范围内,酶促反应除Mg2+外,也需要ATP供给能量。 • Ⅲ类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只由一条肽链构成,仅需Mg2+,切割DNA特异性最强,且就在识别位点范围内切断DNA。是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的限制性内切酶。通常在重组DNA技术提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指Ⅱ类酶而言。

  7. 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 •   大部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序列具有回文结构特征,切断的双链DNA都产生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和切割的特异性不同,结果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   ①产生3’突出粘性末端(cohesive end):以Eoor 为例: • 5’…G↓AATT C…3’→5’…GpOHTTAAC…3’ • 3’…C ATAA↑G…5’EooP Ⅰ 3'…CTTAAOHpG…5'

  8. ②产生5’突出的粘性末端:以PstⅠ为例: • 5’…CTGCA↓G…3’→5’…CTGCApOHG…3’ • 3’…G↑ACGTC…5’PstⅠ 3’…GOHpACGTC…5 •   ③产生平末端(blunt end):Nru Ⅰ为例: • 5’…TCG↓CGA…3’→5’…TCGp OHCGA…3’ • 3’…AGC↑GCT…5’Nru Ⅰ3’…AGCOh pGCT…5’

  9. DNA重组技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酶

  10. 第二节 重组DNA载体 • 理想的基因工程载体一般至少有以下几点要求: •   ①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繁殖,而且最好要有较高的自主复制能力。 •   ②容易进入宿主细胞,而且进入效率越高越好。 •   ③容易插入外来核酸片段,插入后不影响其进入宿主细胞和在细胞中的复制。这就要求载体DNA上要有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 •   ④容易从宿主细胞中分离纯化出来, 这才便于重组操作。 •   ⑤有容易被识别筛选的标志,当其进入宿主细胞、或携带着外来的核酸序列进入宿主细胞都能容易被辨认和分离出来。这才介于克隆操作。

  11. 一、质粒载体 •   质粒(plasmid)是细菌或细胞染色质以外的,能自主复制的,与细菌或细胞共生的遗传成分。其特点如下: • ①是染色质外的双链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可自然形成超螺旋结构,不同质粒大小在2-300kb之间,<15kb的小质粒比较容易分离纯化,>15kb的大质粒则不易提取。 • ②能自主复制,是能独立复制的复制子。一般质粒DNA复制的质粒可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给后代。每个质粒DNA上都有复制的起点,的质粒的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质DNA中,随宿主DNA复制,称为附加体。

  12. ③质粒对宿主生存并不是必需的。 • 质粒也往往有其表型,其表现不是宿主生存所必需的,但也不妨碍宿主的生存。某些质粒携带的基因功能有利于宿主细胞的特定条件下生存,例如,细菌中许多天然的质粒带有抗药性基因,如编码合成能分解破坏四环素、氯霉素、氨芐表霉素等的酶基因,这种质粒称为抗药性质粒,又称R质粒,带有R质粒的细菌就能在相应的抗生素存在生存繁殖。所以质粒对宿主不是寄生的,而是共生的。 • 现在分子生物学使用的质粒载体都已不是原来细菌或细胞中天然存在的质粒,而是经过了许多的人工的改造。从不同的实验目的出发,人们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类型的质粒载体,近年来发展很快,新的有特定用途的质粒不断被创建。图给出最常用的大肠杆菌克隆用质粒pUC19的图谱,此质粒的复制起点处序列经过改造,能高频率起动质粒复制,使一个细菌pUC19的拷贝数可达500-700个。

  13. 二、噬菌体载体 •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的一类病毒,有的噬菌体基因组较大,如λ噬菌和T噬菌体等;有的则较小,如M13、f1、fd噬菌体等。 • λ噬菌体由头和尾构成,其基因组是长约49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组装在头部蛋白质外壳内部,其序列已被全部测出。λ噬菌体感染时,通过尾管将基因组DNA注入大肠杆菌,而将其蛋白质外壳留在菌外。DNA进入大肠杆菌后以其两端12bp的互补单链粘末端环化成环状双链,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繁殖(图): • ①溶菌性方式:利用宿主菌中的酶类和原料,λDNA上基因可按调控的顺序表达合成构成噬菌体头、尾和尾丝所需的各种蛋白质,λDNA经多次复制合成许多子代λDNA,于是装配成许多子代的λ噬菌体,最后裂菌,释放出许多新的λ噬菌体。 • ②溶原性方式:进入细菌的λDNA可整合入细菌的染色质DNA中,随细菌染色体DNA复制,传给细菌后代,这个稳定潜伏在细菌染色质DNA中的λDNA称为原噬菌体,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菌

  14.   利用λ噬菌体作载体,主要是将外来目的DNA替代或插入中段序列,使其随左右臂一起包装成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并随噬菌体的溶菌繁殖而繁殖。现在广泛使用的λ噬菌体载体也是已作过许多人工改造的,主要的改造是:①设计去除λDNA上的一些限制性酶切点。这是因为λDNA较大,序列中的限制性酶切点过多,妨碍其应用。②在中段非必需区,替换插入某些标志基因如上述的可供蓝白筛选lacI-lacZ’序列,和多克隆位点等。由此可构建出两类λ噬菌体作载体;一类是插入型载体,可将外来序列插中段,常用的λgt系列载体,一般容许插入5-7kb外来DNA;另一类是转换型载体,即可用外来DNA替代中段,如IMBL系列载体。  利用λ噬菌体作载体,主要是将外来目的DNA替代或插入中段序列,使其随左右臂一起包装成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并随噬菌体的溶菌繁殖而繁殖。现在广泛使用的λ噬菌体载体也是已作过许多人工改造的,主要的改造是:①设计去除λDNA上的一些限制性酶切点。这是因为λDNA较大,序列中的限制性酶切点过多,妨碍其应用。②在中段非必需区,替换插入某些标志基因如上述的可供蓝白筛选lacI-lacZ’序列,和多克隆位点等。由此可构建出两类λ噬菌体作载体;一类是插入型载体,可将外来序列插中段,常用的λgt系列载体,一般容许插入5-7kb外来DNA;另一类是转换型载体,即可用外来DNA替代中段,如IMBL系列载体。

  15. 三、动物病毒载体 • 感染动物的病毒可改造用作动物细胞的载体。由于动物细胞的培养和操作较复杂、花费也较多,因而病毒载体构建时一般都把细菌质粒复制起始序列放置其中。使载体及其携带的外来序列能方便地在细菌中繁殖和克隆,然后再引入真核细胞。目前病毒载体常用者有改造来自猴肾病毒SV40、逆转录病毒和昆虫杆状病毒等,使用这些病毒载体的目的多为将目的基因或序列放入动物细胞中表达或试验其功能、或作基因治疗等 • 人基因组十分庞大,约含4×109bp,建立和筛选人的基因组文库,要求有容量更大的载体,酵母人工染色体(YAC)载体应运而生。YAC含有酵母染色体端粒、着丝点及复制起点等功能序列,可插入长度达200-500kb的外源DNA,导入酵母细胞可以随细胞分裂周期复制繁殖供作克隆,成为人基因组研究计划的重要载体。

  16. 第三节 目的序列与载体的连接 • 一、粘性末端连接 •   如果目的序列两端有与载体上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则同一限制酶切开产生的粘末端,在降低温度退火时,能重新互补结合,在DNA连接酶催化下,目的序列就与载体DNA链相连接(图:同一限制酶切割DNA粘性末端的连接)。

  17. 如果在连接的两个DNA片段没有能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用末端核苷酸转移酶催化脱氨单核苷酸添加DNA的3’末端,例如一般DNA3’端加上polyG,另一股DNA加上polyC,这样人工在DNA两端做出能互补的共核苷酸多聚物粘性末端,退火后能结合连接(图),这样方法称为同聚物加尾法。如果在连接的两个DNA片段没有能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用末端核苷酸转移酶催化脱氨单核苷酸添加DNA的3’末端,例如一般DNA3’端加上polyG,另一股DNA加上polyC,这样人工在DNA两端做出能互补的共核苷酸多聚物粘性末端,退火后能结合连接(图),这样方法称为同聚物加尾法。

  18. 二、平末端连接 • T4DNA连接酶也能催化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产生DNA平末端的连接。如果目的序列和载体上没有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可供利用,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粘性末端不能互补结合,则可用适当的酶将DNA突出的末端削平或补齐成平末端,再用T4DNA连接酶连接,但平末端连接要比粘性末端连接的效率低得多。

  19. 对平末端的DNA,也可先连上人工设计合成的脱氧寡核苷酸双链接头,使DNA末端产生新的限制内切酶位点,经内切酶割后,即可按粘性末端相连(图:人工接头连接法)。对平末端的DNA,也可先连上人工设计合成的脱氧寡核苷酸双链接头,使DNA末端产生新的限制内切酶位点,经内切酶割后,即可按粘性末端相连(图:人工接头连接法)。

  20. 第四节 目的基因序列的来源和分离 • 一、基因组DNA文库 •   从生物组织细胞提取出全部DNA,用物理方法(超声波、搅拌剪力等)或酶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不完全酶解)将DNA降解成预期大小的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粘粒或YAC载体)连接,转入受体细菌或细胞,这样每一个细胞接受了含有一个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的重组DNA分子,而且可以繁殖扩增,许多细胞一起组成一个含有基因组各DNA片段克隆的集合体,就称为基因组DNA文库(genomic DNA library)。基因组文库是具有生物种属特异性的。

  21. 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 • 构建基因组文库,再用分子杂交等技术去钓取基因克隆的方法,称为鸟枪法或散弹射击法,意味着从含有众多的基因序列克隆群中去获取目的基因或序列。当生物基因组比较小时,此法较易成功;当生物基因组很大时,构建其完整的基因组文库就非易事,从庞大的文库中去克隆目的基因工程量也很大。

  22. cDNA文库的构建 二、cDNA文库 •   提取出组织细胞的全部mRNA,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 基因组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只有一部分表达,而且处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分化时期的细胞其基因表达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尽相同,所以cDNA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 cDNA文库显然比基因组DNA文库小得多,能够比较容易从中筛选克隆得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但对真核细胞来说,从基因组DNA文库获得的基因与从cDNA文库获得的不同,基因组DNA文库所含的是带有含子和外显子的基因组基因,而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是已经过剪接、去除了内含子的cDNA。

  23. 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如果已经知道目的基因的序列,就能很方便地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从基因组DNA或cDNA中获得目的基因,可不必要经过复杂的DNA文库构建过程。PCR是70年代中期创立的技术,其基本原理如图所示。

  24. 四、人工化学合成 •   按人们设计好的序列一次合成100-200bp长的DNA片段已不成问题。可能用这些合成的片段组合连接成完整的基因。但目前人工合成基因最大的限制是人们并未掌握怎样的核酸序列能具有生命功能的规律,例如1kb长的DNA最通常编码功能蛋白质的基因长度就可以有~10600种不同的序列,随意合成的DNA绝大多数肯定是不具有生物功能或无法知道它会有什么功能的,因而只能模仿自然界生物中已知的基因序列来合成,而化学合成这样长的基因DNA序列,其价格远高于用PCR法获得基因,所以目前很少全部用化学方法去合成基因。但人工设计化学合成核酸片段作为引物、接头等已经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必不可少。

  25. 第五节 基因序列导入细胞 • 一、转化 •   由于外源DNA的进入而使细胞遗传性改变称为转化,早在1943年,Avery等就发现有毒肺炎双球菌的DNA与无毒肺炎双球菌共培养后产生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后代的转化现象。但DNA进入细胞的效率很低,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工作中可采取一些方法处理细胞,经处理后的细胞就容易接受外界DNA,称为感受态细胞,再与外源DNA接触,就能提高转化效率。例如大肠杆菌经冰冷CaCl2的处理,就成为感受态细菌,当加入重组质粒并突然由4℃转入42℃作短时间处理,质粒DNA就能进入细菌;用高电压脉冲短暂作用于细菌也能显著提高转化效率,这称为电穿孔转化法。

  26. 二、感染 • 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菌,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中繁殖就是感染(infection)。 • 用经人工改造的噬菌体活病毒作载体,以其DNA与目的序列重组后,在体外用噬菌体或病毒的外壳蛋白将重组DNA包装成有活力的噬菌体或病毒,就能以感染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菌或细胞,使目的序列得以复制繁殖。感染的效率很高,但DNA包装成噬菌体或病毒的操作较麻烦。

  27. 三、转染 •   重组的噬菌体DNA也可象质粒DNA的方式进入宿主菌,即宿主菌先经过CaCl2、电穿孔等处理成感受态细菌再接受DNA,进入感受态细菌的噬菌体DNA可以同样复制和繁殖,这种方式称为转染。 • M13噬菌体DNA导入大肠杆菌就常用转染的方法。重组DNA进入宿主细胞也常用转染方式。最经典的是1973年建立的磷酸钙法,其利用的基本现象是:DNA如以磷酸钙-DNA共沉淀物形式出现时,培养细胞摄取DNA的效率会显著提高。用电穿孔法处理培养的哺乳类细胞也能提高细胞摄取DNA能力,但所用外加电场的强度、电脉冲的长度等条件与处理细菌者都很不相同。

  28. 第六节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目的序列与载体DNA正确连接的效率、重组导入细胞的效率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因而最后生长繁殖出来的细胞并不同都带有目的序列。一般一个载体只携带某一段外源DNA,一个细胞只接受一个重组DNA分子。最后培养出来的细胞群中只有一部分、甚至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含有目的序列的重组体。将目的重组体筛选出来就等于获得了目的序列的克隆,所以筛选是基因克隆的重要步骤。在构建载体,选择宿主细胞、设计分子克隆方案时都必须仔细考虑筛选的问题。

  29. 一、根据重组载体的标志作筛选 •   最常见的载体携带的标志是抗药性标志,如抗氨芐青霉素(anpr)、抗四环素(terr)、抗卡那霉素(kanr)等。当培养基中含有抗生素时,只有携带相应抗药性基因载体的细胞才能生存繁殖,这就把凡未能接受载体DNA的细胞全部筛除掉了。如果外源目的序列是插入在载体的抗药性基因中间使这抗药性基因失活,这个抗药性标志就会消失。 • 根据重组载体的标志来筛选,可以筛选去大量的非目的重组体,但还只是粗筛,例如细菌可能发生变异而引起抗药性的改变,却并不代表目的序列的插入,所以需要做进一步细致的筛选。

  30. 二、核酸杂交法 •   利用标记的核酸做探针与转化细胞的DNA进行分子杂交,可以直接筛选和鉴定目的序列克隆。常用的方法是将转化后生长的菌落复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用碱裂菌,菌落释放的DNA就吸附在膜上,再与标记的核酸探针温育杂交,核酸探针就结合在含有目的序列的菌落DNA上而不被洗脱。核酸探针可以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了放射性核酸探针的菌落集团可用放射性自显影法指示出来,核酸探针也可以用非放射性物质标记,通常是经颜色呈现指示位置,这样就可以将含有目的序列的菌落挑选出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