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厥 证

厥 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教研室. 定 义.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历史沿革. 厥证之名首先见于 《 内经 》 。除 《 素问 》 有厥论专篇外, 还散见于其他三十多个篇章之内,厥之不同名称大约有三十多 种,其临床表现也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指突然 昏倒,不知人事。如 《 素问 · 大奇论 》 日:“暴厥者,不知与人 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 《 素问 · 厥论 》 曰:“寒厥

Download Presentation

厥 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厥 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教研室

  2. 定 义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3. 历史沿革 厥证之名首先见于《内经》。除《素问》有厥论专篇外, 还散见于其他三十多个篇章之内,厥之不同名称大约有三十多 种,其临床表现也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指突然 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日:“暴厥者,不知与人 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曰:“寒厥 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 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观点。一种是《伤寒论》和《金匾要 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并且重在以感受外 邪而致的发厥。另一种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 改变的临床表现。

  4. 与西医的联系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虚脱,中暑,癔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5. 病因病机—病因 1.体质因素 体质虚弱是形成厥证的内在因素,如元气素虚,遇空腹劳累,或睡眠长期不足,或烦伤太过,可导致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而成厥证。 2.情志内伤 陡遇巨大精神刺激,主要以恼怒、惊骇、恐吓等的情志变动易致厥证。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可致气机逆乱,阴阳不相顺接而发生厥证。 3.暴感外邪 暴感暑邪,内侵人体,传变迅速,传人心包,扰乱心神而成暑厥。

  6. 病因病机—病因 4.亡血失津 大量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出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而致厥证。 5.饮食不节 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愈阻,气愈滞则痰更盛,若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发为昏厥。

  7. 病因病机—病机 1.基本病机 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2.病位 病变部位主要在在于心、肝而涉及脾、肾。心为精神活动之主,肝主疏泄条达,心病则神明失用,肝病则气郁气逆,乃致昏厥。但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肾为元气之根,脾病则清阳不升,肾虚精气不能上注,亦可与心肝同病而致厥。

  8. 病因病机—病机 3.病理性质 本病有虚实之别。大凡气盛有余之人,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痰随气逆,壅塞于上,以致清窍暂闭,发生厥之实证;气虚不足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以致神明失养,眩晕昏仆,发生厥之虚证,二者性质不同,应严格区别。

  9. 病因病机—病机 4.病机转化 本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致厥病因和人体正气盛衰、气机调节功能等。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瘀等邪气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则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三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血厥虚证,常转化为脱证等。

  10. 病因病机—病机 5.预后 厥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即及时,得当。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反之、若气息微弱,或见昏馈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或散乱无根,或人迎、寸口、趺阳之脉全无,多属危候,预后不良。

  11.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然后出现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或一厥不复而亡,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如常人一样。 2.病史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暴饮暴食史,或素体痰盛宿疾。 3.辅助检查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2. 鉴别诊断 1.厥证与眩晕 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迥然有别。 2.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常有素体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歪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歪斜及失语后遗症。厥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13. 鉴别诊断 3.厥证与痫证 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病情重者,亦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如常人。厥证之昏倒,仅表现为四肢厥冷、无号叫、吐沫、抽搐等症。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14. 鉴别诊断 4.厥证与昏迷 昏迷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厥证常为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暴感外邪,体质因素、亡血失津等导致发病。

  15.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夹痰涎壅盛,喉间痰声,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2.分气血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应注意分辨,其中气厥和血厥的实证易于混淆。气厥实证,为肝气生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弦;血厥实证,肝阳上亢,阳气暴涨,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面赤唇紫,或鼻衄,舌暗红,脉弦有力。

  16.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虚证宜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津竭气脱之厥证。苏醒后辨证论治。实证宜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适用于邪实窍闭、痰涎壅盛、秽浊闭阻之厥证。苏醒后辨证论治。

  17.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气 厥 血 厥 痰 厥 暑 厥

  18.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气 厥

  19.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1)实证 证候:精神刺激而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四肢逆冷,口噤握拳,呼吸气粗,苔薄白,脉沉弦或伏。

  20.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方药: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方解:通关散辛香通窍,取少许粉剂吹鼻取嚏,促其清醒,本法仅适用于气厥实证。五磨饮子方中枳壳顺气宽胸,配木香理气畅中;乌药调气解郁;沉香、槟榔导气下行降逆。全方行气散结,药专力猛,以期恢复阴阳气血顺接之机。 若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躁扰者,加钩藤、石决明、牡丹皮以平肝潜阳; 若醒后哭笑无常者,可加远志、获神、酸枣仁、丹参以安神宁志; 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川贝母、橘红、竹沥以化痰清热。

  21.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虚证 证候:素体虚弱,多由悲恐或劳倦过度,饥饿受寒而诱发。眩晕昏仆,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低微,舌淡脉沉弱。

  22.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补气、固阳、醒神。 方药: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加减。 方解:前两方是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补气摄津醒神,适用于急救。苏醒后再以四味回阳饮加减内服补气温阳,药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调中缓急。 自汗多者,加玉屏风散、龙骨、牡蛎、五味子,益气固表,固涩止汗; 心悸不宁者,加丹参、远志、酸枣仁养血安神; 纳差,食欲不振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23.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血 厥

  24.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1)实证 证候: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暗红,脉沉弦有力。

  25.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活血顺气。 方药:通瘀煎加减。 方解:方中当归尾、红花、山楂、活血散瘀;乌药、青皮、木香、香附等顺气开郁。 若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 若肝阳未平,素体肝旺,眩晕头痛者,可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26.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虚证 证候:常因失血过多,大汗吐下后,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扎或细数无力。

  27.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 方解:独参汤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亦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滴。人参养荣汤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配黄芪补气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气旺血生;再配当白芍、熟地黄养营和血;五味子收敛耗散自气。 若出血不止者,加仙鹤草、藕节、侧柏叶止血; 若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 若心悸寐少者,加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 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养胃生津。

  28.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痰 厥

  29.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证候:素有咳喘宿疾,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咯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

  30.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加减。 方解:方中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南星、茯苓燥湿去痰。 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桅子、竹茹、瓜萎仁、天竺黄清热化痰。

  31.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暑 厥

  32.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证候:发于盛夏暑热季节,面红身热,头晕头痛,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甚则谵妄,舌红而干,脉洪数。

  33.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清暑益气,开窍醒神。 方药:清开灵注射液、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血丹、白虎加人参汤。 方解: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脉点滴;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开窍醒神;继而用白虎加人参汤,以人参益气保津,白虎汤清热解暑。 若抽搐谵妄加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若汗出不止,加五味子、乌梅酸敛生津止汗。

  34. 预防调护 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避免强烈精神刺激、疲劳、饥饿等,保持心情舒畅,找出病因,针对病因预防治疗。对已发厥证者,应让其平卧,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者应吸痰,不宜妄加搬动。苏醒后不宜立即起来,以防复厥。

  35. 小 结 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临床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轻者,短时间内可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厥证的病因主要有体质因素,情志内伤,暴感外邪,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方面。其病机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失常,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暑厥。由于性质有虚实之分,临证时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区别虚实而辨证论治。厥证属于危急重证,及时、得当救治十分重要。 治疗原则是醒神回厥,但具体治疗,实证宜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宜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苏醒以后,按病情的不同辨证论治。

  36. 习题 1、厥证的定义是什么? 2、厥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气厥的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是什么?

  37. 谢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