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第五章 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第五章 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目前,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正从单一的种群消长规律和理论向复合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治理深入发展,研究和推广的内容有两个方向,一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耕作栽培制度,对防治措施进行有效的抉择,然后进行技术组装、搞好协调配套,使之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合理使用农药的防治技术体系;一是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了解害虫与周围环境各种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农作物-害虫系统的最优管理途径。本章以主要作物(水稻、棉花、蔬菜)的害虫综合治理为例进行讨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ashant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2. 目前,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正从单一的种群消长规律和理论向复合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治理深入发展,研究和推广的内容有两个方向,一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耕作栽培制度,对防治措施进行有效的抉择,然后进行技术组装、搞好协调配套,使之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合理使用农药的防治技术体系;一是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了解害虫与周围环境各种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农作物-害虫系统的最优管理途径。本章以主要作物(水稻、棉花、蔬菜)的害虫综合治理为例进行讨论。目前,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正从单一的种群消长规律和理论向复合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治理深入发展,研究和推广的内容有两个方向,一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耕作栽培制度,对防治措施进行有效的抉择,然后进行技术组装、搞好协调配套,使之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合理使用农药的防治技术体系;一是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了解害虫与周围环境各种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农作物-害虫系统的最优管理途径。本章以主要作物(水稻、棉花、蔬菜)的害虫综合治理为例进行讨论。

  3.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 第二节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 第三节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 第四节 烟草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4. 第一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 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是确保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 • 据农业部门估计,1991年稻飞虱全国特大发生,面积达2330万公顷,损失稻谷250万吨; 近年来一些常发性病虫害危害面积逐年扩大。由于:(1)厄尔尼诺的影响,出现全球性气候异常。(2)我国水稻种植制度和结构的变化。(3)害虫种型变异等,致使害虫发生呈现新的特点,即一些迁飞性害虫大暴发频率增加、危害加重。

  5. 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联合攻关研究 • “六·五”以来,国家、部、省都把“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列入科技攻关计划。以单病单虫为对象,研究了单项技术的组装配套。 • “七·五”期间发展为以作物为中心,主要病虫群体为对象,研究旨在提高技术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综合度,组建了四川盆地、江汉、江淮、太湖、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六大稻区的病虫综防体系。 • “八·五”是在“七·五”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 • “九·五”发展到在特定生态区建立多病虫为对象的综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自然控制与人为调控相结合的优化科学管理体系。

  6. 经过多年的合作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 • 重大害虫动态规律基本得到阐明 • 重大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 关键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 生物制剂研制取得成效 • 水稻IPM技术集成更加优化 • 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7. 重大病虫动态规律基本得到阐明 • 稻飞虱(褐稻虱、白背飞虱)、稻螟、稻纵卷、叶螟等重大虫害的种群动态规律,明确了影响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 • 系统监测了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虫的优势小种和生物型的变化。 • 如浙江首次探明了中南半岛是我国褐稻虱主要虫源基地,影响虫源基地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是10一11月份的降水量,由此提出我国褐稻虱的异地长期预报技术,经过发生程度(特大、重、中、轻发生年)五年参考性试报,证实与实际虫情很吻合。 • 中国水稻所等探讨了世界气候异常与我国褐稻虱大发生的关系,表明在南方涛动(ENSO)强烈异常的当年,我国稻飞虱将为大发生年;在厄尔尼诺或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为我国稻飞虱的中到大发生年;在ENSO事件的间歇期,为我国稻飞虱的轻发生年。这为稻飞虱超长期预报研究提供了依据。

  8. 重大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 如1991年褐稻虱特大发生,面积达2300万公顷,损失稻谷250万吨。可是,在水稻IPM研究示范区,采用异地监测与当年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准确预测出这年是褐稻虱特大发生年,在示范区和技术复盖区推广抗虫品种(粳釉89)和施用特效药扑虱灵相结合的综防技术,使褐稻虱的危害损失明显低于周边习惯防治区。

  9. 关键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 评鉴出一批抗病虫质源和品种,并进行了品种科学布局。 • 筛选出一批高效、持效、广谱的杀虫剂,如毗虫琳、毗嗦酮、锐劲特(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等),丙硫灵(防治稻螟),旱育秧、水育秧种衣剂和种子处理剂“健秧宝”等 • 研究了延缓抗药性的对策及技术,开发出一批农药复配剂,并试验证明其复配剂不仅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

  10. 生物制剂研制取得成效 • 防治稻螟用Bt杀虫双等,促进了害虫生物防治。

  11. 水稻IPM技术集成更加优化 • 以稻飞虱为主的四川、太湖稻区:(1)推广抗性品种,汕优多系1号、冈优22、汕优10号、协优%1、963、浙733等; • 推广控害丰产栽培模式,注重节氮增磷补钾或水稻配方专用肥; •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采用包衣或浸种;移栽前推行浸秧或喷施秧苗带药移栽,预防苗叶瘟。按防治指标用杀虫双或杀虫单防治第一代螟虫; • 水稻中后期,根据预测预报,重点抓好稻瘟病(穗瘟)、稻螟和稻飞虱的防治,兼治其它病虫害。 • 水稻中后期,根据害虫监测、预测预报和田间实况科学决策。

  12. 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 探明了褐稻虱生物型对抗感品种存在适应性变异,即致害力在抗虫品种上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则由强变弱;这对合理轮换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 应用分子生物技术标记了水稻品种多抗1号;为抗虫育种提供了难得的基因源。 • “九·五”期间,监测了褐稻虱等重大病虫的种型变异情况;评价出一批抗虫的丰产良种,为接班品种奠定了基础;筛选出抗褐稻虱孟加拉型兼抗生物型11和抗稻螟的新抗源,加速了水稻多抗育种进程; • 在重大病虫害预警系统研究方面,初步建立集预测模型及GIS为一体的中长期预测预报系统,结构和功能优于以往的测报方法,准确率有较大提高。

  13. 一、稻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依赖于水的受人们精心管理的系统,包括人、水稻、各种动物、杂草和无机环境。 • 稻田昆虫群落较为复杂 。国内已知的水稻害虫已达340多种,稻田中的天敌多达1000种以上 。 • 季节性变化 。 • 由于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作物生长期短,品种更换、耕作、栽培技术改革比较频繁。 • 我国有数千年种稻的历史,稻田中除几种重要害虫是外地迁入为害外,绝大多数的有益和有害生物都是本地种,而且种类相对比较繁多。

  14. 二、我国水稻害虫综合治理的策略和技术 • 总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为基础,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来指导防治。 • 配套技术:(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性品种,健身栽培等),(2)有节制地合理使用农药,(3)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15.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技术 • 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寻求农业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的一致性 。 • (1)选用抗性品种。①抗褐飞虱品种; ② 抗白背飞虱品种; ③抗稻纵卷叶螟的品种;④抗螟虫的品种 。 • (2)推广健身栽培。 ①推广大苗壮秧栽培方法; ②合理施肥; ③适时烤田;④合理密植,推广低群体高成穗栽培技术 。

  16. 2.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人为的农事操作可能对稻田天敌的生存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 • 3. 采用正确的施药策略 。在稻虫综合治理上,提倡采用“抓两头(秧苗期、孕穗抽穗期)、放中间(分蘖期)”和“治小田,保大田”的施用策略。

  17. 第二节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进展 •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大面积种植棉花约有70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由于棉花耕作制度的管理措施的改变,棉虫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8. 一、棉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 棉田生态系是以棉花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棉花的一切生理生化过程及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了整个棉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 • 棉田有较丰富的节肢动物群落。 • 由于我国棉区分布广,气候差异大,各地耕作栽培制度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棉区的群落结构特点 。

  19.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策略 • 应充分利用棉花生长特点和较强补偿能力,调整和改善棉田生态系统。 • 控制农药用量以利于保护利用棉田丰富的自然天敌。 • 加强抗虫品种的研究。 • 以合理的方式把这些措施组合起来,把害虫数量控制在E工L以下。

  20. 转Bt基因抗虫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近几年,随着高新技术基因工程的深入和转Bt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成功,转Bt基因棉在各地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有效地缓解了曾经使人们“谈虫色变”的棉铃虫的防治压力,但大面积抗虫棉的种植,使棉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引起了害虫种群为害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转Bt基因棉的特点及棉田害虫动态变化在棉花害虫综防技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21. 转Bt基因抗虫棉害虫防治措施 • 搞好虫情测报,建立健全棉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及时准确地做好虫情预测预报,抓住有利时机,在县、乡农技站的指导下,统一用药、统一防治。 • 加强农业防治 推行秋耕冬灌,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杀虫灭蛹,压低一、二代虫源。统一作物布局,成方连片种植,不间作套种与棉花共生期长的作物,不插花种植,防止其它作物上的棉铃虫爬到棉花上为害棉花,并为大面积统防统治提供方便。

  22. 转Bt基因抗虫棉害虫防治措施(续一) • 保护利用天敌 使用选择性杀虫剂防治麦蚜,保护麦田天敌资源,使用选择性杀虫剂喷雾保护和促进天敌种群的建立,后期选用选择性杀虫剂,保护天敌安全越冬。 • 物理防治 推广诱杀防治,减少棉田落卵量,利用杨柳树枝把、高压汞灯、黑光灯、棉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扰乱交配,降低产卵量。

  23. 转Bt基因抗虫棉害虫防治措施 (续二) • 抓住防治时机,合理使用农药 (1)根据虫情测报,严格防治指标,抓住时机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适时防治棉铃虫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在药剂选择上应轮换用药。 (2)在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由于大量减少防治棉铃虫的用药量,导致棉盲蝽和红蜘蛛上升为主要害虫。在棉叶螨红叶株率20,棉盲蝽百株虫量20头立即进行防治,对棉叶螨和棉盲蝽的防治应采用三氯杀螨醇或克螨特和辛硫磷等对天敌低毒的农药防治,以免棉花伏蚜严重为害。

  24. 棉田害虫具体技术对策如下: • (一)充分利用棉花的生长特点和补偿能力。在三叶期以后到开花期,花芽原基已陆续在生长点上分化,并能产生超过结铃能力的过量花蕾。在这一时期内受害棉株有较强的耐受性和补偿能力。 • (二)调整和改善棉田作物系统结构及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棉田天敌 。 (1)轮作制度是解决棉叶螨类和棉铃虫类连年严重发生的好办法。 (2)棉田中有较丰富的天敌群落,已记录的棉田天敌有600多种。 (3)棉田内适当种植诱集作物不仅可以诱集害虫,减少对棉株的为害,而且为棉田天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25. 棉田害虫具体技术对策(续): • (三)控制农药用量,把农药用在关键时期,发挥农药的最大效益 。为此应切实做好虫情调查并制订合理的防治指标,减少施药次数,提高经济、生态效益。 • (四)加强棉花抗虫品种研究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育成了抗卷叶螟的鸡脚德字棉,曾在四川简阳、仁寿等地区大面积种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抗虫品种的鉴定、筛选和抗性研究技术上。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针对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蚜等三种害虫。

  26. 第三节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 • 我国蔬菜品种丰富,一般春秋及冬季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夏季以瓜、茄、豆类为主。 • 近年来,随着蔬菜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蔬菜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蔬菜种类、品种不断增加,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逐年提高,使蔬菜园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某些病虫草害日趋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 研究蔬菜害虫综合治理对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市场供应有着重要意义。

  27. 蔬菜园生态系统特点 • 菜园生态系是以蔬菜为中心的包括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菜园生态系而言,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蔬菜栽培技术复杂 • 蔬菜生长期短,复种指数高 • 露地栽培的蔬菜种类多,害虫种类也多 • 蔬菜的经济价值高

  28.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 对当地该类菜田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基本了解下列因素: • 要搞清包括土壤、土质(如金针虫喜偏酸土壤)、水源(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含量高,不利于大部分土壤害虫的发生)。 • 作物品系(抗虫性、耐害性、早熟性等)。 • 栽培方式。 • 管理措施。 • 气候条件。 • 害虫发生规律、天敌种群及自然抑制程度等。

  29. 可纳入蔬菜综合治理的单项技术措施(一)农业技术措施可纳入蔬菜综合治理的单项技术措施(一)农业技术措施 • 冬耕冬灌,深耕晒垄。通过对土地的深翻、深耕,把病原菌和虫卵翻出土壤,利用酷夏和严寒使其不能顺利越夏或过冬。这不仅是土壤保持良好结构和保墒的好措施,而且对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是灭顶之灾, • 施肥抑制虫害过量 • 铲除杂草,清洁菜园杂草是许多害虫孽生地。如小地老虎春季是先将卵产于田边杂草上,初孵幼虫先取食杂草而后进入菜田为害,铲除杂草即可将虫、卵消灭。 • 选用抗性品种。国外已有抗虫的十字花科品种育出,如美国培育出的PI 234599花椰菜、YIR9602 ,9605 ,8329 ,Titanic 90及Falcon等甘蓝品系抗菜蛾、菜粉蝶、斜纹夜蛾和蓟马的为害。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使抗虫育种步伐加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培育出我国首例抗虫转基因甘蓝。

  30. 农业防治措施(续) • 采用早熟品种,赶在为害高峰之前成熟采摘,避开虫害。 • 合理轮作:包括间作、套作、倒茬等方法使病原菌和虫卵不能大量积累,以起到防治作用。甘蓝与薄荷或番茄间作或套种可驱避菜粉蝶产卵,减少菜青虫为害。 • 蔬菜生产合理区划:通过合理安排蔬菜茬口,粮菜、棉菜分区,可以明显减轻高毒农药对蔬菜作物的残留危害 • 适期播种和定植:根据气候条件和规律,选择适当播期和定植期,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 嫁接换根:嫁接换根在防止土传病害中有明显的良好效果。基质栽培、水培蔬菜等无土栽培方式可有效防止污染

  31. (二)生物防治措施 • 细菌杀虫剂的应用现代生产的Bt制剂均已较为成熟 。 • 病毒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病毒制剂有“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制剂”、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制剂”少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制剂,’(以上为武汉大学病毒所产)、“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剂’,(台湾农药所)、“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剂,’(中山大学)、“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剂”(东北农大)等,前两种已商品化应用。 • 天敌昆虫的利用:此方法最成功的例子是利用赤眼蜂(人工饲养)寄生卵的特性控制、杀死番茄棉铃虫、辣椒烟青虫等害虫。其它如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草岭防治蚜虫、植绥螨防治叶螨等都取得良好效果。在菜田释放广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寄生率达90%以上,对菜粉蝶寄生率可达50%一70;引进弯尾姬蜂防治小菜蛾在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取得成功,它们可在高湿较低温的菜区建立群落,成为抑制菜蛾的重要因子。此外用螟黄赤眼蜂、凤蝶赤眼蜂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防治小菜蛾等甘蓝上鳞翅目害虫卵均有效。 • 性引诱剂的应用

  32. (三)化学防治措施 • 抗生素类系细菌代谢产物,现可人工培养萃取生产为商品制剂。如爱比菌素aba mectin(avermectin BI),又名阿维菌素、害极灭、爱力蜻克、爱福丁济蜻素济墩蜻素、7051杀虫素。1 .8%乳油为中等毒性,2 000倍液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菜蚜、黄条跳甲、斑潜蝇、叶蜻等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国产浏阳霉素(poly-nactin)1 0%乳油1500倍液可防治菜蚜及叶蜻。 • 植物源特异性杀虫剂国际上开发最为成功的是印楠素国内已开发出。.5%川楠素乳油,800一100。倍液可用于防治菜青虫。 • 昆虫生长调节剂用于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 高选择性药剂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33. (四)物理防治措施 • 种子消毒: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1)干热处理危险性大,要求种子水分含量低于10%(瓜类、茄果类),在70℃恒温处理72h, 处理时注意恒定温度、严格操作,避免丧失种性。(2)湿热处理即温汤浸种,对防治病虫害也有一定效果。 • 高温、高湿、闷棚:土壤浇水后配合喷洒石灰和覆盖稻草等附加措施,覆盖地膜或棚膜,利用光能升高地温和棚温,起到杀死土传病害和虫卵的作用。 • 诱杀和驱避害虫:黑光灯诱杀; 利用黄色和有毒胶膜或粘膜结合诱杀温室白粉虱; 高压汞灯诱杀(对蛾类、甲虫、直翅目等成虫有效,但亦能诱杀部分天敌昆虫; 利用银灰膜驱赶蚜虫等方法不仅简单实用,且防虫效果良好。

  34. (五)合理施肥 肥料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保证蔬菜产品的品质,而且在减少肥料危害、减轻病虫害发生、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良好作用。合理施肥主要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合理使用有机肥料:合理使用有机肥料不仅要求施入量充足,而且必须保证有机肥料的无害处理。 • N、P、K的合理使用:在生产中提高磷肥、钾肥的用量和降低氮肥的用量,使氮、磷、钾根据蔬菜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肥效,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硝态氮的危害和对土壤的破坏。

  35. “无公害”蔬菜生产 • 公害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产物对自身环境造成的公共危害。这种危害在工业革命后已开始产生并逐步加重,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观念的提高,公害才显得日益突出。公害的直接危害可使人畜致死、致病、发生病理突变等,间接危害包括人畜二次中毒、杀死天敌、破坏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恶化等。

  36. 无公害蔬菜的内涵 • 无公害蔬菜是指产地环境清洁,按特定技术规程生产,各种有害物含量都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并有专门机构认证的蔬菜产品。 • 无公害蔬菜并不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而是向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

  37. “无公害”蔬菜 • 所谓“无公害”蔬菜,即“无农药污染”或“无农药残毒”蔬菜。要求蔬菜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允许指标。 • “无公害”蔬菜要求改变以往单独依靠农药防治蔬菜害虫的作法,提倡综合治理,把农药使用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其它防治手段,把害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蔬菜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以下。

  38. “无公害”蔬菜的产生 • 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防治蔬菜害虫多以化学防治为主。 • 菜园使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蔬菜受农药污染的机会多。同时,由于未及时注意合理轮换,害虫产生抗性而不断加大用药量,导致蔬菜上农药残留量逐年增大少有的大大超过国家和国际规定的标准,严重污染蔬菜品质,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 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目前,我国蔬菜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就是围绕着“无公害”生产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

  39. 蔬菜害虫无公害治理技术 • BT乳剂的混用 • 适用施药 • 物理防治 • 施用微生物农药与其他措施结合 •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40. 第四节 烟草害虫综合防治 合理地防治害虫可使烟草种植者生产出市场销售潜力很大的烟叶。对害虫防治来说,要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有一个害虫综合防治方案。IPM包括烟田调查、了解烟田害虫的最低限量、合理的栽培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

  41. 烟田调查 • 要定期进行烟田调查,一周至少一次,这样可使烟草种植者能够提前知道烟田内虫口数量的多少。 • 准确地鉴别烟田内昆虫发生或者损害的程度是选择正确防治方法的关键。 • 在烟田内,烟草种植者也可以通过查看烟株的根、茎和叶的受害情况 。

  42. 烟草移栽后的前2周 • 主要观察到的跳甲和地老虎详细情况:

  43. 烟田害虫的最低限量 • 要了解烟田害虫的最低限量,就要查看烟田内每棵烟株上害虫的数目。 • 适时喷洒农药以防治害虫的蔓延,既可节省费用,又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烟叶。 • 如果施药太迟,烟叶的产、质量都会下降。 • 如果施药太早,也许会导致增加农药的喷施次数和数量,而且需要购买更多的农药。

  44. 化学防治 • 用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是烟草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方法,但并非是最经济的防治方法。 • 表2是已注册的、烟草上允许使用的杀虫剂及其防治对象的比较。

  45. 生物防治 • 利用益虫进行生物防治常常使害虫达不到最低限量,可以节省喷施农药的费用。

  46. 合理的栽培措施 • 合理的栽培措施能够减少烟田中害虫的数量。 • 烟草采收后及时清除残留在烟田中的烟根和烟茎,尽早进行春耕可以限制害虫的地面食物供应 • 氮肥的施用量保持在推荐的施用水平上能够减少烟株对一些害虫的吸引,而且还会使烟叶的成熟期提前。 • 除去烟田四周的杂草,可减少烟田中害虫的数量。早打顶和早抹权可消除烟田中害虫的食物来源。 • 与其它作物轮作也会减少害虫的侵染。 • 种植抗虫品种也有助于对烟草害虫的防治。

  47. 结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