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Chapter 1 貨幣的重要性

Chapter 1 貨幣的重要性. 清楚貨幣、財富與所得的不同 了解貨幣的四大功能 看看貨幣的演進過程 比較貨幣的理論上定義與實證上定義 了解我國三種貨幣總計數的衡量. 貨幣的概念. 經濟學家所稱的貨幣,是指任何被大眾普遍接受,可作為支付財貨與勞務、償還債務的工具,包括通貨及活期性存款。. 通貨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發行的紙鈔及硬幣,可立即用來作為交易使用。活期性存款因為可以隨時變換成通貨,當然應該包括在貨幣的範疇內。. 貨幣與財富. 圖 1-1  個人持有財富的類型. 貨幣 只是個人持有財富的幾種資產之一; 財富 則泛指所有可作為價值儲藏的資產總稱。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1 貨幣的重要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貨幣的重要性

  2. 清楚貨幣、財富與所得的不同 • 了解貨幣的四大功能 • 看看貨幣的演進過程 • 比較貨幣的理論上定義與實證上定義 • 了解我國三種貨幣總計數的衡量

  3. 貨幣的概念 經濟學家所稱的貨幣,是指任何被大眾普遍接受,可作為支付財貨與勞務、償還債務的工具,包括通貨及活期性存款。 • 通貨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發行的紙鈔及硬幣,可立即用來作為交易使用。活期性存款因為可以隨時變換成通貨,當然應該包括在貨幣的範疇內。

  4. 貨幣與財富 圖1-1 個人持有財富的類型 • 貨幣只是個人持有財富的幾種資產之一;財富則泛指所有可作為價值儲藏的資產總稱。 • 個人持有的財富可概分為貨幣資產與非貨幣資產二大類。

  5. 貨幣與所得 所得是指一定期間收入的流量(flow),而貨幣則是特定時點貨幣性資產的存量(stock)。 所得是指一定期間內,供各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 貨幣是指某一時點,持有的「貨幣性」資產(如通貨與活期存款等)總額,是「存量」的概念。

  6. 物物交換可能的交易成本 尋找成本 等待成本 資訊成本

  7. 物物交換經濟的主要缺點 不易找到慾望雙重吻合的交換者,且存在若干無謂的交易成本。 缺乏共同的計價單位,致交換比率過於複雜。 運輸與儲藏的不便,致購買力無法儲藏。 不易發展延期支付的交易行為,阻礙信用經濟的發展。

  8. 貨幣的功能及其特質

  9. 交易媒介 貨幣的最主要且最原始功能(primary function),就是充當交易媒介。 交易媒介表現著貨幣現在的具體用途。 以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可以幫助交易的進行,解決物物交換的不便,並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進而有助於經濟發展。

  10. 計價單位 計價單位又稱為價值標準。貨幣的計價單位功能,係指以貨幣作為「標準化」的計值單位,使得財貨與勞務的價值,能有一致性的衡量標準。 物物交換制度下,缺乏共同計價單位來衡量財貨與勞務的價值 ,致使交換比率過於複雜 。 以貨幣作為計價單位,能大幅減少交換比率,進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有助於經濟效率的提升。

  11. 交換比率 表1-3 物物交換與貨幣經濟交換比率的比較

  12. 價值儲藏 所謂價值儲藏功能,是指貨幣能夠儲存購買力。 有了貨幣,便能解決物物交換下,有些財貨不易儲藏的困擾,進而有助於累積儲蓄,促進資本形成。 貨幣適合作為「暫時的價值儲藏」,但不適合作為「長期的價值儲藏」。 貨幣雖然不是最吸引人的價值儲藏工具,但人們仍然願意持有它的原因,在於它具有高度的流動性。

  13. 通貨膨脹與貨幣的價值儲藏功能 貨幣的價值決定於其購買力的高低。 貨幣購買力的高低,與物價水準恰成反方向關係,即物價水準愈高(低),貨幣的購買力愈低(高)。 貨幣的購買力是物價水準的倒數,即: 惡性通貨膨脹時期,人們不僅不願意以貨幣形式來保有他們的財富,甚至會縮短持有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時間。(見Box1.2)

  14. 延期支付 所謂貨幣的延期支付功能,係指貨幣作為債權債務測量標準的用途,又稱為債務的標準。 物物交換社會因缺乏貨幣作為計價單位,債權債務關係不易形成,阻礙了信用經濟的發展。 貨幣經濟社會以貨幣作為計價單位,使得債權債務的測度有了共同的標準,有助於信用經濟的發展。

  15. 貨幣的演進

  16. 商品貨幣 用商品作為貨幣稱為實體貨幣或商品貨幣。 商品貨幣意指一物既可作為商品用途,又可充當貨幣使用,貨幣的價值大致等於商品的價值。 優點:價值穩定 缺點: 攜帶不便 易腐壞,不易儲藏 不易分割

  17. 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是以「金屬」作為材料,而將金屬鑄成「貨幣」。 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銅、鐵等賤金屬,其價值較便宜;另一類是金、銀等貴金屬,其價值較昂貴。 優點: 可儲藏 易分割 • 缺點: • 攜帶不便 • 無法負荷大量交易需要

  18. 信用貨幣 不論是可兌換紙幣、不可兌換紙幣,或支票存款等存款貨幣,人們之所以接受它們,均係基於對發行者的「信任」,因此,紙鈔與支票等存款貨幣均是所謂的信用貨幣。(見圖1-3) 可兌換紙幣指紙幣可持至發行機構兌換等值的貴金屬(如黃金);不可兌換紙幣指其不可兌換等值的貴金屬。

  19. 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可分為卡式與軟體式兩大類型。 前者係以卡片的形式存在,像「轉帳卡」或「儲值卡」,為有形的電子貨幣。儲值卡又可分為「單一用途儲值卡」與「多用途儲值卡」。 後者係在個人電腦上安裝應用軟體,然後透過網際網路等設備,來達成支付的目的,為無形的電子貨幣,例如「電子現金」。 近年來,新興的行動貨幣(mobile money)則指利用行動裝置進行支付的交易媒介。(見Box1.4)

  20. 電子貨幣會完全取代通貨 ﹖ 電子貨幣無法完全取代通貨的原因: 電子支付所需投入的科技成本很可觀 通貨的使用不會留下交易紀錄之特性,使它仍具存在價值 電子貨幣的使用仍有安全與隱私之疑慮 電子貨幣發行人的信用不如央行

  21. 電子貨幣與通貨、實體支票特性之比較

  22. 良好貨幣應具備的特質 價值穩定性 同質性 耐久性 易於分割 容易辨識

  23. 貨幣的定義:(一)概念性定義 貨幣的概念性定義,就是用「普遍接受性」(the general acceptability)的這個概念來定義貨幣,即不論貨幣是由何種質材所造成,是有實體的或無實體的,凡是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而可作為支付財貨與勞務、償付債務的工具,即可稱為貨幣。

  24. 貨幣的定義:(二)法律上的定義 法償貨幣是指法律規定該種券幣為債權債務的清償工具,任何人不得拒絕接受。 法償貨幣可分為無限法償幣與有限法償幣。 無限法償幣指在清償債務時,不受數量限制;有限法償幣,則在一定金額內方具有法償地位,超過一定限額則受限制。

  25. 貨幣的定義:(三)理論上的定義 理論上的貨幣定義又稱為功能上的貨幣定義,因為係以貨幣的功能來定義,即凡具備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延期支付功能者,就可以稱為貨幣。 由於貨幣最基本與最重要的功能為「交易媒介」,所以理論上的定義方法認為能清楚地扮演交易媒介的資產,才能列入貨幣的定義之中。

  26. 貨幣的定義:(四)實證上的定義 實證分析法係用一定的準則,如根據實際資料的驗證,來辨別何種資產的「貨幣性」較高(與通貨替代性),或何種資產與經濟活動有密切的關係(相關性),而應該被定義為貨幣。

  27. 虛擬貨幣(Box1.6) 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通常由網路社群機構及遊戲公司所發行 ,交易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 。 就「交易媒介」這項最主要的貨幣功能而言,「虛擬貨幣」大多僅限於「特定社群」所使用,且可交易的商品或勞務有限,即尚不能廣泛作為交易媒介。

  28. 貨幣總計數 貨幣供給額的統計,是將某一時點具有貨幣功能的資產予以合計,故通稱為貨幣總計數。 台灣三種貨幣供給額的定義:

  29. 重要名詞定義―通貨淨額 又稱為流通中的通貨,指全體貨幣機構與郵政公司儲匯處以外各部門持有的通貨,即通貨淨額=央行通貨發行額全體貨幣機構庫存現金郵政公司儲匯處庫存現金。

  30. G7各國通貨淨額占其GDP與狹義貨幣供給額的比率(補充,見Box1.7) 國外持有的美元券幣數額相當龐大 日本人較偏好通貨的支付方式

  31. 重要名詞定義―存款貨幣 又稱為活期性存款,包括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及活期儲蓄存款。 由於這些活期性存款可以無條件立即兌換成為「通貨」,其流動性或貨幣性甚高,故稱之為存款貨幣。

  32. 重要名詞定義―準貨幣 準貨幣又稱為近似貨幣,其流動性或貨幣性也很高,但不若通貨及活期性存款,包括: 定期存款 定期儲蓄存款 外匯存款 郵政儲金 企業及個人持有之附買回交易餘額 外國人持有之新台幣存款 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33. 重要名詞定義―附買回交易餘額 這裏所謂「附買回交易」或「附買回約定」,是站在銀行立場而言,指企業及個人向銀行購買債、票券,並約定銀行應於一定期間後將原債票券買回,故屬於銀行的流動性負債。 就企業及個人之立場而言,所持有的附買回交易餘額,是一種流動性資產,可以在短期內變換成通貨。 RP到期日: RP交易日: $ $ 銀行 企業及個人 企業及個人 銀行 債票券 債票券

  34. 三種貨幣總計數組成內容及特質 從上述三種貨幣供給額的組成內容及特質,得知: 就資產流動性高低而言,M1A > M1B > M2。 就資產收益性大小而言,M2 > M1B > M1A。 就資產項目多寡而言,M2 > M1B > M1A。 就資產所具備的貨幣功能而言,在交易媒介功能上,M1A > M1B >M2;在價值儲藏功能上, M2 > M1B > M1A。

  35. 台灣貨幣供給額的組成與計算(2013/1/31) 單位:新台幣億元

  36. 台灣近二十餘年來的貨幣供給額 通貨淨額佔M2比重呈下降的趨勢;準貨幣所占 M2 比重則有上升。

  37. 台灣近二十餘年來的貨幣供給額(續) 大體上,M2、M1B 均呈上升趨勢;M1A 則成長較為趨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