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从台湾三大政治危机事件 观察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台湾世新大学 公共关系暨广告系. 张依依. 从台湾三大政治危机事件 观察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Meanings of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New Media: Observation of Three Political Crises in Taiw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从台湾三大政治危机事件 观察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湾世新大学 公共关系暨广告系 张依依 从台湾三大政治危机事件观察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2. Meanings of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New Media: Observation of Three Political Crises in Taiwan • Three political crises have occurred since former President of Taiwan Chen Shui-bien took off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speak” on the World Wide Web during these events, and tries to analyze what the phenomenon means.

  3. 摘 要 • 自陈水扁在2000年当选台湾领导人后 • 共发生三次重大政治危机事件 • 2004年319枪击案两颗子弹事件 • 2006年红衫军反贪腐倒扁事件 • 2008年扁家洗钱案 • 检视这三次危机期间新媒体话语空间与意义

  4.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000年台湾领导人大选,国民党下台,陈水扁上台 • 台湾政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 • 上台后,天灾人祸频仍,危机连连 • 下台后,台湾政治仍动荡不安,人民心浮气躁 • 從八年内台湾政治上三件重大危机事件,来分析: • 「新媒体」在这三次危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 所发挥的功用 • 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 换言之,要探究新媒体在台湾动荡及危机时,所拥有的话语空间,及这种「非官方」空间所显现的意义

  5. 活在危机里 • 2000年巴掌溪事件 • 2000年停建核四争议案 • 2001年国营事业民营化的员工抗争 • 2001年纳莉台风风灾 • 2001年阿玛斯号货轮油污事件 • 2002年反健保双涨大游行 • 2002年基层渔会金融改革大游行 • 2003年台北101大楼鹰架掉落事件 • 2004年319枪击案两颗子弹事件 • 2004年320大选投开票过程与群众验票抗议事件 • 2004年SARS疾病事件 • 2004年敏督利台风七二水灾 • 2005年高雄捷运泰劳罢工暴动事件 • 2006年台开案(扁女婿赵建铭内线交易案) • 2006年红衫军反贪腐倒扁事件 • 2008年扁家洗钱案

  6. Lerbinger的危机定义 • 只要发生「足以(或有潜力)给组织带来不名誉、摧毁其获利、成长,甚至影响其生存」的事件,都是危机 • 如工厂大火本来只是意外,不见得是危机,但如果后续发展伤害到组织名誉,就是危机 • 依此可删掉许多

  7. 「重大政治危机事件」的操作定义 • 事件大到震动国际视听 • 国际媒体争相报导 • 对台湾的领导人或台湾的国际形象有负面影响 • 民情激动,社会骚动 • 影响到政局安定者 • 三件事都与陈水扁有关 • 第三件「扁家洗钱案」是一个「现在进行」的持续案件

  8. 文献探讨 • 美国研究显示,70%的年轻人认为网络是获取政治相关议题的有效管道,其重要性更胜于电视等媒体 • Delli & Carpini认为网络可以: • 提供政治菁英建立网络管道,提升动员与沟通 • 对积极参与者,有效降低参与成本,提供更多元的管道 • 网络还有一个优势,即: • 提升政治相关信息的散播速度与数量,有效凝聚散居在各处对政治有同样兴趣的网友

  9. 台湾研究也显示,大学生透过网络表达政治看法的情形,远高于其它媒体台湾研究也显示,大学生透过网络表达政治看法的情形,远高于其它媒体 • 网络具有: • 「及时」 • 「主动参与」 • 「互动」 • 「超越时空」 • 「匿名」等特性 • 与传统媒体迥异 • 是一种理想的「新公共领域」 • 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政治参与

  10. 年轻世代对政治高度冷感? • 政治参与有降低的趋势,原因有三: • 年轻人 政治效能感较低 • 年轻人 缺乏公民参与机会 • 年轻人 欠缺公民参与能力 • Bimber认为年轻人是网络主要族群,网络正好可以: • 扮演鼓励的角色 • 提供多元且便利的另类直接参与政治方式 • 网络普及虽降低了组织所扮演的重要功能 • 但增加了民众无须透过中介就可以直接参与的可行性 • 当人民越有机会直接与政府沟通时,就越可能参与政治活动 • 个人对政治的影响力,也因此反而提升

  11. Corrado & Firestone:透过电子邮件串起的人际网络,反而更能有效组织动员,从而鼓励政治参与 • 易言之,虽然少了真实世界的参与/动员,但网络之便利可能更利于动员与沟通,且有利民主运作 • 李希光认为,因特网的出现,挑战了原先高度集中控制的政治新闻与观点,也抢走了传统媒体的阅听众,破坏了传统媒体的 「议题设定」功能

  12. 台湾的研究发现网络论坛在中国大陆: • 发挥了「公共性」,提供更大的公共议题讨论空间与近用权 • 激起网民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 • 改变传统的宣传控制 • 在线公共领域的特征,在参与者可以从原本脆弱的在世存有感,找到自身可加入、立足的公共场域,重构自我对世界的认同 • 换言之,在线公共领域提供理想的辩论情境,突显了公共性的实践

  13.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法(text analysis) • 立意抽样 • 筛选出自公元2000年扁上台后台湾三件重大政治危机事件 • 分别从该事件爆发当天始,到事件发生后三个多月的时间点为止 • 以「关键词」输入该期限内联合报系「联合知识库」《联合报》与《联合晚报》两项媒体,检索出所有与该危机相关之新媒体报导阅读分析

  14. 第一件与第二件危机事件 • 2004年「319枪击事件」 • 尚未水落石出,仍没有一个征信各方的调查结果 • 悬而未决,说不出确切结束日期 • 2006年「红衫军倒扁事件」 • 有一个明显的始末 • 始于2006年8/11日,终于同年11/29日红衫军静坐结束时 • 为期三个多月,111天

  15. 文本检索 • 第二件红衫军倒扁事件从共111天,以此检索,做文本分析 • 第一件319枪击事件,没有所谓的终止日期,为求公平,也以111天为期检索,做文本分析 • 第三件扁家洗钱案,自8/14下午扁开记者会承认「做了法律所不容许的事情」始,至本研究撰写日9/30止,共44天,以此检索

  16. 三件危机事关键词检索结果

  17. 三次危机事件网络作为 • 1) 319枪击事件台湾沸腾 • 电邮占满网络信箱,网友讨论热烈,大量制作、散发、转寄相关报导,吁请大家转寄 • 不少自称是国安人员或奇美医院护士发的电子邮件,附上大量眼见为凭的照片档案,如:「夹克下方的红色,应是吉普车上的安全带,而不是血迹」,「照片会说话,枪弹疑云」等 • 内容直指或暗示陈水扁的「遇袭」是场骗局,血迹是假的

  18. 网上各拥其主,互有攻坚…网络持续发烧,相关字眼包括「无效选举」、「319枪击事件」等都是查询的热门字,网络上也不断流传各类邮件…网上各拥其主,互有攻坚…网络持续发烧,相关字眼包括「无效选举」、「319枪击事件」等都是查询的热门字,网络上也不断流传各类邮件… • 枪击案照片一一呈现,将选务各项疑点整理制表 • 呼吁网友前往凯达格兰大道抗议 • 各类信件转寄成为选后另一种网络文化,一天最多能收到10封以上 • 4月9号,华裔美籍鉴识专家李昌钰抵台勘验,表示「收到三千多封电子邮件…请他回台」 • 《联合报》社论表示「谣言纷诼,网络上几乎全民皆成福尔摩斯」 中槍後走進奇美醫院照片(明明是腹部受傷,怎麼一直扶著左手?)

  19. 為何連打電話的照片也要做假? 為何呂穿防菌衣而扁卻沒穿防菌衣?

  20. 為何同一輛吉普車有不一樣的二種彈孔?

  21. X光照片(為何奇美醫院照X光, 都不用脫外套?)

  22. 2) 红衫军倒扁事件遍地花开 • 2006年8月7日,施明德写了一封信给陈水扁的,希望扁主动辞职下台 • 8月11日,施明德决定发起一人一百元「百万人倒扁行动」,表示当捐款累积至一亿元时,显示有百万人参与,则将发动和平静坐 • 倒扁总部的官网,一直是各方及媒体了解最新动态的消息来源 • 倒扁总部网上公布所发动的所有活动,还张贴扁国务机要费案「起诉书」,及联署罢免立委的表格,供大家下载 • 网站,而非电子邮件,在「红衫军倒扁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发号施令、联系中心

  23. 紅衫軍紅花雨遍地開

  24. 红衫军事件之参与及动员

  25. 续上表

  26. 3) 瑞士在这里! • 扁家的海外洗钱案成为国际焦点,台湾的形象,再一次损伤 • 网上一片嘲讽 • 台大80岁生日,要选陈水扁和宝贝儿子陈致中为杰出校友… • 改编电影《赤壁》变「赤贫」 • 台北曲艺团也创作了一个相声段子,将陈致中夫妇的名言「太超过」、「人头说」等搬上舞台,彻底的开了陈致中、黄睿靓的玩笑 • 网友选择以kuso方式揶揄第一家庭的成员

  27. 網友惡搞阿扁劇《赤貧大戰》

  28. 四格漫画「吴淑珍买内衣」

  29. 分析与讨论 • 319枪击事件:努力转寄电邮的人,以泛蓝居多 • 「第三人效果」研究(third-person effect) ,假设是: • 人们常倾向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在认知上的影响,认为某项讯息对他人较有影响力,对自己则不具影响 • 「第三人效果」有时会促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 • 泛绿支持者的「第三人效果」远较泛蓝及中立者强烈许多,而此点对转寄有显著影响,使他们「不转寄」

  30. 第一次「319枪击事件」发生时,虽然网络科技尚不发达,但民气可用,全民不惜化身福尔摩斯,热情高涨的企图以一己之力,鼓动众志成城,希望能对案情有所帮助第一次「319枪击事件」发生时,虽然网络科技尚不发达,但民气可用,全民不惜化身福尔摩斯,热情高涨的企图以一己之力,鼓动众志成城,希望能对案情有所帮助 • 最后人民热情终被现实浇熄 • 「全民皆福尔摩斯」的盛况黯然结束 • 第二次「红衫军倒扁事件」以红色来唤起热情,再度激得台湾民众热血沸腾 • 但三个月后惨淡收场

  31. 第三次「扁家洗钱案」,网站与网友占了极大的份量,甚至电视都时常转报网友的创意,可见网友的想法与作为,日渐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第三次「扁家洗钱案」,网站与网友占了极大的份量,甚至电视都时常转报网友的创意,可见网友的想法与作为,日渐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 • 网友用「kuso」的意趣改装影片或画面,使电视台有了爆笑又嘲讽的画面 • 主流媒体电视新闻趋之若骛

  32. 三次事件比较 • 第一次人民的感觉是悲愤,但带着极大的热情,以电邮为主 • 第二次倒扁事件时人民的感觉是愤怒,带着一丝嘲讽,以网站为主 • 第三次事件时,人民极尽嘲讽之能事,以网站与网友为主 • 网络的内容与作为,远远走在主流媒体前面 • 至此台湾人民对政治冷感至极,也厌恶政治人物与事物 • 网络如实反映了台湾民众、尤其年轻人的感受

  33. 为什么人民变得嘲讽? • Inglehart认为: • 媒体提供大量容易接触的政治信息,提升政治知识水平,因此不管在认知上或行动上,都有助公民动员。人民对政治的兴趣和讨论,因而提高 • 文献也显示,网络能提升政治相关信息的散播速度与数量,有效凝聚散居在各处对政治有同样兴趣的网友,因此对政治新闻或事件,应有「动员」的功能,甚至能促进民主 •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危机事件,网络确实发挥了「自下而上」的动员能量 • 为什么到第三次事件时,网民凉了心,显现不出对政治事物的热情,只看到一片嘲讽?

  34. 台湾人民神经紧绷焦虑 • 当人们无法以理性的方法控制焦虑时,就会下意识启动「自我防卫机制」 • 「防卫机制」能帮助应付焦虑,并防止自我崩溃,是正常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面对真象的生活型态 • 常见的防卫机制,如:否认、投射、合理化、退化、升华、压抑、期待、取代等。「幽默」和「嘲讽」也是防卫机制 • 嘲讽:功能在维持自己所持的「否定」看法,但又不显得太负面 • Blaser:目的在减低嘲讽对象的重要性,使其显得无足轻重

  35. 研究者:「嘲讽」是一种高明的自我防卫机制,因为它含有「否定」+「幽默」双重功效研究者:「嘲讽」是一种高明的自我防卫机制,因为它含有「否定」+「幽默」双重功效 • 台湾人民焦虑尤多,逐渐的就练就了一身「嘲讽」的自我防卫机制 • 在经过前两次事件的洗礼后,人民已学会以嘲讽看待时事,也学会以嘲讽的方式,来发抒自己对政治的观感,并且效果宏大,各方热烈回响 • 「kuso」已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引人发噱的kuso版本,才够时髦 • kuso是「后现代」现象,将之用在光怪陆离的「扁家洗钱案」,正足以反映此事之荒谬及人民心中的忿恨与无奈

  36. 研究结论 • 网络对政治事物,确实具备动员功效,但未见得是全然正面的功效,嘲讽就是动员的负面效果 • 网民的心态一旦变成嘲讽时,网络就成了展现创意的场域,此时任何严肃的话题,都失去认真讨论的空间,只剩下一片揶揄 • 长久以次,人民将对政府日益失去信心,也无法认真对待任何政治事物 • 当网络言论开始变得嘲讽时,表示民众的心理已有所转变,忍耐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甚至已经开始对当局有所不满 • 此时执政者切不可轻松以对,而应反躬自省,绷紧神经,确实作好施政,处理好危机,以便重新唤起民众的热情与信心

  37.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