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教学 重点】  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 了解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新特征;  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现阶段教育 方针的精神内核。. 【 教学 难点】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 【 教学方法 】 讲授、研讨 【 教学时间 】 3 学时. 为什么要了解和认识教育目的 ?. ——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 我为什么要受教育? —— 教师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ast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教育目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2. 【教学重点】 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了解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新特征; 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现阶段教育 方针的精神内核。

  3. 【教学难点】 •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比较及其价值取向;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 【教学方法】 讲授、研讨 • 【教学时间】3学时

  4. 为什么要了解和认识教育目的?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我为什么要受教育? ——教师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5.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 哲学的目的是寻求美好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把青年变得更好 • 人的必然的缺陷性:无知、必朽、借助他者的完善——人在共同体中的完善 • 人在共同体中的缺陷:竞争、嫉妒、怨恨、战争 • 教育把青年变得更好的两种可能性:教给知识或美好的生活、否定伪知识或不美好的生活 • 现代教育:不考虑人的缺陷的屠龙之术

  6. 我为什么要受教育? • 使自己符合社会的外在要求 • 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 使自己变得完善 • 使自己成为人

  7. 教师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 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 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 如何恰当地表达教学目标?

  8. 主要内容 • 教育目的概述 • 教育目的理论 • 我国教育目的

  9.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10. 教育目的对教育质的规定性 •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 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规定教育培养对象的社会倾向;规定受教育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11. 教育目的的类型 • 国家的教育目的 •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 学校的教育目的 • 教师的教育目的 •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12. 相关概念辨析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13. 《科学》(7-9年级)生命科学领域具体目标 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1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 •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15.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6.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17. 知识 •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1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19.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0.   能力 •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21. 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观察能力 • 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发现问题能力 • 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分析问题问题能力 • 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表达能力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表达能力 • 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对话、交流与反思能力

  23.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就是一种行为目标,它是学生通过教学后所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来描述。 •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或“教学目的任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24. 生物的生殖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 多样性,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通过学习高等动物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5. 能力目标:  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解释和说明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能力目标:  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解释和说明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26. 有关噪音污染问题的调查与讨论 目标: • 会区分噪音和乐音。 • 能分析噪声来源,了解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能发扬团队精神进行调查,提出对噪声污染的控制方法。

  27.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28. 有关知识的目标动词 • 了解水平:说出、举例、列举、描述、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 •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对比、懂得、看懂 • 应用水平:使用、用理论或模型解释、用理论说明、分类、归纳、概括

  29. 有关技能的目标动词 • 模仿水平 • 独立操作水平:绘制、测量、测定、查阅、学会、计算 • 迁移水平:联系

  30. 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感受、体验、体会、感知 反应(认同)水平:关注、注意 领悟(内化)水平:形成、树立、建立、领悟、增强

  3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各水平要求使用的行为动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各水平要求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动词 •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

  32.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 •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

  33. 技能性目标动词 • 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 •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

  34. 情感性目标动词 •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 •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 •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35.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培养目标则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6. 安徽师大生物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教务处,1999)

  37. 诸相关概论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 抽象化 培养目标 具体化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8.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定的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为谁培养人 • 教育的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则与途径:如何培养人

  39. 教育目标的地位和功能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效果的检查与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目标具有控制功能。 • 教育目标具有导向功能。 • 教育目标具有评价功能。

  40. 二、教育目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文化本位论 4、生活本位论

  41.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

  42. 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生来的“自然权利”,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爱弥儿。他反对把儿童训练成为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社会人——“公民”。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生来的“自然权利”,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爱弥儿。他反对把儿童训练成为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社会人——“公民”。

  43.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其核心思想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教育社会学家孔德、德国的教育家那托尔普、凯欣斯泰纳等。

  44. 凯兴斯泰纳明确提出:“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学校的根本目标。”

  45.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即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文化本位论”的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46. 4、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作准备,或者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所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斯宾塞 教育即生活——杜威

  47.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48.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含义后从生态与资源的持续发展扩展为: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发展。即人类在不突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当代与后代人的不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49.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教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教育。 • 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50.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 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 • 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即教育基于现实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否定包括对存在性的否定,也包括对现有水平或程度性的否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