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 人 • 自然 • 社会 教材说明与使用建议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 人 • 自然 • 社会 教材说明与使用建议. 杨章宏.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的内容确定. 一、着眼于地方课程的性质特点 —— 对国家课程的补偿与发展 ⑴现代公民必备 , 而国家课程未能完全包容的知识领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 、 现代社会问题教育 、 国防教育等) ⑵国家课程中有所涉及 , 但需要进一步拓展 、 深化并转化为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领域。 (现代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效益观教育等) ⑶国家课程难以包容的地方性知识领域。 (省情教育). 二、着眼于上述知识领域的逻辑联系 —— 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 人 • 自然 • 社会 教材说明与使用建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教材说明与使用建议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教材说明与使用建议 杨章宏

  2.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的内容确定 一、着眼于地方课程的性质特点——对国家课程的补偿与发展 ⑴现代公民必备,而国家课程未能完全包容的知识领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现代社会问题教育、国防教育等) ⑵国家课程中有所涉及,但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并转化为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领域。 (现代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效益观教育等) ⑶国家课程难以包容的地方性知识领域。 (省情教育)

  3. 二、着眼于上述知识领域的逻辑联系——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二、着眼于上述知识领域的逻辑联系——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⑴人与人、人与人群、人群与人群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系统。后者的稳定与发展,取决于前者的和谐性。 ⑵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前者的和谐性将促进后者的发展,前者的不和谐性将使后者产生生存危机。 由此,形成了地方课程的内容确定与组合线索:“人•自然•社会”。

  4. 三、着眼于现代社会面临的根本挑战——克服人类自身的差距三、着眼于现代社会面临的根本挑战——克服人类自身的差距 ⑴现代人类所面对的诸多足以危及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中,绝大多数是由人类自身的不理智行为造成的。这就是人类自身的差距。 ⑵学会关心,是克服人类自身差距的唯一途径。 ⑶学会关心,是科学观、人文观和行为科学的统一。 由此,地方课程的内容确定与组合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统一,尤其突出隐性知识(即观念与行为)为基本原则。

  5. 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的教材结构 ●一条主线: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 ●两大板块: ⑴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现代社会问题教育、国防教育等内容。 ⑵以省情教育为载体,渗透现代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效益观,以及思维训练与方法论教育等内容。 ●两级专题:

  6. 对板块1的解读 内容配置: 以高中生身心发展和高中学习阶段特点为线索配置。 ● 两个重要时期: ⑴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⑵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后期)。 ● 三个阶段需要: ⑴适应变化的需要:人际交往,学习动机与策略,青春期特点,网络环境,健康自助。 ⑵自我调整需要:自我意识发展,情绪、意志和行为,与长者的关系,成人意识,社会责任感。 ⑶走向新生活的准备需要:行动的决策、应变和友谊经营,高考心态与策略调整,公民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国防责任。

  7. 二级专题:高一:

  8. 高二:

  9. 高三:

  10. 编排体例: ●情景扫描:导入与提出问题的起点。 ●动感地带:将问题投射到自身,进入角色。 ●实践活动:对问题思考的实践体验。 ●他山之石:为延伸性思考提供的知识支持。 ●主题链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知识支持。

  11. 教学建议: ●一般流程: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活动体验——总结感悟 ●两个循环: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个体知识——组织知识——个体知识

  12. 对板块2的解读 内容配置: 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为核心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将严重影响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科技进步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优化,教育发展则是优化人力资源的唯一途径,而人力资源的优化则将从根本上促使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趋向和谐。 ●人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类资源。 二、螺旋式上升的配置方式 多角度思考——辩证思维——观念与思维惯性的突破 三、内容载体与深层目标的关系处理——两重侧面与两个层级的专题设置。

  13. 专题分布:

  14. 二级专题: 高一:

  15. 高二:

  16. 高三:

  17. 编排体例: ●情景信息:提供事实材料、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等信息材料,作为学习研究的起点与载体。 ●导学提纲:提供阅读与分析上述资料的参考路径和应该发现的信息提示。 ●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一般提供两个可供参考的活动设计。其中活动一为课堂学习过程;活动二则可作为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课内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或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提供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参考资料,其目的有二:一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自主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二是强化方法论教育,因为查找资料,用以解决问题的本身就是生活中经常需要的重要方法与能力。

  18. 教学建议: 一、需要把握的要点: ⑴以乡土知识为载体,以现代观念和思维方法论教育为重点——从“了解乡土知识”转向“研究乡土”;并从乡土研究转向一般区域研究和问题要素研究。 ⑵体现知识链逻辑程序: 信息——知识——观念——理论——智慧 ⑶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课题化的学习过程。 ⑷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主题引领(反映于各课标题下的题记中)、观点提炼与演绎。 ⑸注意发散与统摄思维训练的协同性,既鼓励发散,不刻意追求统一结论;又强调整合,使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19. 二、一般流程: 选择角度——分析资料——形成结论——展示成果——延伸拓展 三、几点说明: ⑴课堂学习的一般流程,即教材中“活动一”的一般展开过程。 ⑵“选择角度——分析资料——形成结论”,通常是分组专题研究过程;“展示成果”,则是对不同研究角度的整合过程。 ⑶“分析资料”既包括参考“导学提纲”对“情景信息”的解读,也包括对“资料链接”部分以及自己在课外所收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其中前者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安排在学习过程的开始。 ⑷“延伸拓展”,即教材中“活动二”的引入。

  20.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