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六章 作家主体

第六章 作家主体. 第一节 作家的创造能力. 一、审美感受能力 1 、生活积累的途径. 2 、审美感受的构成 从外在看: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从内在指向看:针对事物的审美属性而非功利化的实用、政治、道德、宗教等属性,感受方式上则具有天然的想象色彩。. 二、思想开掘能力. 1 、思想开掘能力的涵义. 2 、思想开掘能力的产生条件 首先,要求作家必须有思想。 其次,还要求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性。. 三、创作技巧技能. 1 、创作技巧的涵义. 2 、创作技巧的体现. 3 、创作技巧的形成途径 热爱生活、细致观察、广泛阅读、

aved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作家主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作家主体

  2. 第一节 作家的创造能力 一、审美感受能力 1、生活积累的途径 2、审美感受的构成 从外在看: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从内在指向看:针对事物的审美属性而非功利化的实用、政治、道德、宗教等属性,感受方式上则具有天然的想象色彩。

  3. 二、思想开掘能力 1、思想开掘能力的涵义 2、思想开掘能力的产生条件 首先,要求作家必须有思想。 其次,还要求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性。

  4. 三、创作技巧技能 1、创作技巧的涵义 2、创作技巧的体现 3、创作技巧的形成途径 热爱生活、细致观察、广泛阅读、 深入思考、不断实践

  5. 首先,是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由这种想象力决定的首先,是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由这种想象力决定的 虚构与变形能力,这是对文学塑造形象、体现特色 作用最为巨大的影响力量。 其次,情感驾驭能力、情感提升能力以及释放方式。 再次,就是娴熟的艺术表现能力。 返回

  6. 第二节 作家的创作意识 一、创作动机 1、创作动机的真相 2、动机的意义 3、创作动机的构成

  7. 二、创作预期 1、创作预期的作用 ①创作预期定义 ②创作预期作用 2、作预期的来源 三、创作潜反射心态

  8. 第三节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材料积累 1.材料积累的所指 为某个文本的具体创作而从事的材料搜集活动。 2、素材及其积累方式

  9. 积累的方法: 从注意程度看,有有意识积累和无意识积累。 从主客体关系看,有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 从形式上看,有记忆积累和文字积累。

  10. 三、文本构思 所谓文学文本的构思,是指作家用想象方式对生活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在思维中孕育出文学意象的过程。

  11. 1、构思的心理机制 ⑴构思的心理机制 ⑵文学构思的基本范式 ⑶文本构思成败的条件

  12. 2.想象及其制导因素 ⑴想象 ⑵想象的作用 ⑶制导因素

  13. 三、艺术表现 1、艺术表现的内涵 2、艺术表现的复杂性 3、艺术表现的要点

  14. 第四节 文学的创作方法 一、创作方法概述 1、创作方法的涵义 2、促成创作方法的重要因素

  15. 二、几种重要的创作方法 • 现实主义 • 2.浪漫主义 3.古典主义

  16. 4.自然主义 5.现代主义 •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7. 第七章 读者主体

  18. 第一节 接受形态 一、文学接受概述

  19. 1、文学接受的定义 接受是读者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对文学文本产生的自我应 2、文学接受的类型 ①非审美性接受 非审美接受主要包括猎奇性接受、研究性接受以及出自道德、政治、宗教、经济等目的的功利化接受

  20. ②审美性接受 • 文学的审美接受主要包括欣赏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 • A、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接受,它的创造色彩最为充盈。 • B、批评性接受带有浓厚的科学意味,在整体上,它是用文学理论作武器对文学文本、文学现象进行某种价值审视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接受行为。

  21. 二、文学欣赏过程 1 感性阶段:对象确定、审美感知、接受想象。 • ①读者主体首先要确定对象,然后才能对之进行审美感知。 • ②没有审美感知,读者不能与文本发生任何实质性联系。接受感知与创造感知 • 最大不同是针对文学符号而不是现实现象。 • ③接受想象的两个基本功能 • 第一,是使文本中的形象复活,即把符号还原为形象。 • 第二,对形象进行增补,即读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转化文本形象之中,再创造出独特的新形象,使读者直观形象仿佛是在直观自己,产生设身处地的参与感。

  22. 2 理性阶段:情感判断、共鸣、玩味理解 • ⑴情感判断 • 情感判断。情感本是感性因素,为何在欣赏中成了理性角色?根本原因在于读者因文本符号所引发的情感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然的情感活动,它体现着十分强烈的判断性质——传达出对文学形象的认可或拒斥的读者主体信息。 • 读者的情感往往以两种方式流露出 • 其一、与作家的情感状态和文本的情感状态一致,被其引发被其感染,如果达强烈的程度,则形成共鸣。 • 其二、与文本的情感指向相反,以故意的“对抗”姿态出现。

  23. ⑵共鸣 • ①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它是欣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 • ②共鸣有多种情形,体现出接受主体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活动状态及接受主体性确立程度等复杂因素。

  24. ⑶玩味理解 在欣赏的高层次,审美具有双重特性即寻乐和求知。 很少有人不作这种追求。欣赏接受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①如果没有感性阶段对形象的感受(体现为不知不觉的吸引),那么理性分析就不可能实现(或向反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理性分析,只停留于形象感受之上(体现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所谓欣赏接受只能是低层次的表浅的。 ②理性思考在接受中重要的原因,因为优秀文本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作家独特的人生感受,总是隐藏于情节、场面、形象之中,接受者除了用理性去发掘之外,是无法直接获得的。

  25. 第二节 二度创造 一、接受主体的条件 1、接受主体要有较丰富的知识 2、接受主体要有体验生活、体验形象的心理习惯 3、接受主体要有进步的人文意识和高尚的情操 4、接受主体应有恰当的心理状态

  26. 二、二度创造的导因1、阅读的直接动机:审美。2、阅读的深层动机:期待、参与、创造。二、二度创造的导因1、阅读的直接动机:审美。2、阅读的深层动机:期待、参与、创造。 三、二度创造的体现 1、复活——由语言符号间接性引发的再创造 2、填充——由文本“召唤结构”引发的再创造 3、理解——由意义蕴藉引发的再创造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