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P 亲本 红花 × 白花 → F 1 红花→ F 2 红花:白花= 3 : 1 (二)基本概念 性状 相对性状 亲本(父本,母本) 子一代( F 1 ) 子二代( F 2 )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分离现象. (三)试验结果 1 . F 1 表现出双亲中一个亲本的性状 2 . F 2 既表现出显性性状,又表现出隐性性状 3 . F 2 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比为 3 : 1

avita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P 亲本 红花×白花 →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3:1 (二)基本概念 性状 相对性状 亲本(父本,母本) 子一代(F1) 子二代(F2)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分离现象

  2. (三)试验结果 1.F1表现出双亲中一个亲本的性状 2.F2既表现出显性性状,又表现出隐性性状 3.F2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比为3:1 其它性状的分离比,见表5-1

  3.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基因)假说 1.相对性状由相对基因控制;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配子中只含其中一个 3.两性配子结合后,其基因各自独立,不相 融合 4.F1产生配子时,来自双亲的基因各自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随机结合。

  4. 图5-1 分离现象的解释

  5. (二)基本概念 等位基因——在体细胞内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R, r)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成( R R, R r, r r, ) 表现型——生物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纯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R R, r r ) 杂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 R r )

  6.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 1.测交——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R r × r r → R r 和 r r 比例为1:1 2.自交——本株植物自花授粉 R R × R R → R R R r × R r → R R :R r :r r =1:2:1 r r × r r → r r

  7. 三、分离定律的扩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杂合体表型与显性纯合体相同 果蝇 正常翅×残翅 → F1正常翅→ F2 正常翅:残翅=3:1 家鸡 光腿×毛腿→F1光腿→ F2 光腿:毛腿=3:1 2.不完全显性——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 金鱼 透明×不透明 →F1半透明(中间型)→ F2透明:半透明:不透明=1:2:1 牛 红毛×白毛 →F1沙毛 → F2红毛:沙毛:白毛=1:2:1

  8. 3.共显性——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镶嵌型)3.共显性——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镶嵌型) 人类的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MN型,依红细胞表面抗原而定。 M型(LMLM)产生M抗原; N型(LNLN)产生N抗原; MN型(LMLN)产生M抗原和N抗原。

  9. (二)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二)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 1.家兔的毛色遗传 黑(C) 青紫蓝(cch) 喜马拉雅(ch) 白化(c) 等级显性关系 C > cch> ch> c 黑(C C, C cch, C ch,C c) 青紫蓝(cch cch,cch ch,cch c) 喜马拉雅(chch,ch c) 白化(c c)

  10. 2.人类的ABO血型 表型——A型、B型、AB型和O型 由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备:IA IB i A型的基因型——IA IA IA i B型的基因型——IB IB IB i AB型的基因型——IA IB O型的基因型——i i 显性关系 :完全显性 IA> i IB> i 共显性 IA= IB

  11. (三)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 1.一因多效——一对基因控制多种性状 小鼠黄色基因的显性作用和致死作用 灰×灰 → 灰 yy×yy → yy 黄×灰 → 1黄 :1灰 Yy×yy → 1 Yy : 1yy 黄×黄 → 2黄 :1灰 Yy×Yy → 1YY(致死) : 2 Yy : 1yy 2.多因一效——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内容见下一节)

  12. (四)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基因是性状的遗传基础,环境是性状表现的外部条件,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表现度——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某一基因型其表型表现的程度 红花金雨草与象牙色金鱼草杂交的后代,在光线充足且低温环境下花为红色;在避光且温暖环境下花为象牙色。 □ 外显率——群体中某一基因型显示出其预期表型的比率。取决于基因型和内外环境 果蝇中,变型腹突变型的个体中只有15%表现出变型腹的表型。外显率为15%。

  13. 四、意义与启示 (一)分离定律的意义 · 否定遗传融合理论 ·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最基本定律 · 提出从表型判断基因型的方法。 (二)孟德尔试验的启示 · 材料的选择 ·单一性状分析 ·亲子间性状传递 ·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14.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亲本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 绿色子叶 皱形种子 F1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黄园) F2 黄园315 黄皱101 绿园108 绿皱32 556/315 556/101 556/108 556/32 (9:3:3:1) 黄:绿=(315+101):(108+32)≈3:1 园:皱=(315+108):(101+32)≈3:1 F2 中,黄园、绿皱为亲本型;黄皱、绿园为重组型。 亲本中每对性状的相对分离,后代中性状间自由组合。

  15. 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 解释 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在体细胞中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在形成配子时各自分离,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在受精时各种配子随机组合(自由组合)。 因此,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型,F2 为9:3:3:1。 (二)验证 1.测交法 F1与双隐性亲本交配,后代有4种类型,比例为1:1:1:1。

  16. 从测交后代的表型判断其基因型的方法 ·根据显隐性关系写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因型(黄圆 Y-R- 黄皱Y-rr 绿园 yyR- 绿皱yyrr) ·双隐性亲本只产生1种配子 yr ,yr在所有的后代中都应存在,所以, F2 基因型为 YyRr Yyrr yyRr yyrr ·F1产生4种配子 YR Yr yR yr ,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1:1,所以,这4种配子的比例亦为1:1:1:1。 ·从配子的类型和比例,可判定F1的基因型为 YyRr 。

  17. 2.自交法 F1种子播种,得到F2;F2 4种类型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F3 。 F3的表型及分离比见表5-6 。 F2基因型的推测方法:

  18. 三、自由组合的普遍性 (一)自由组合定律得到广泛认同 (二)多对基因的后代性状自由组合规律见表5-7 (三)分离比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要进行好适度测验,χ2测验是常 用方法之一

  19. 第三节 基因互作 自由组合定律是在两对基因各自决定性状、不存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成立的。但是,普遍存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的情况,亦即两对(或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某一性状,这就是基因互作。 一、  互补作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性状的发育 ·鸡的冠形 ·豌豆冠 由显性基因P决定 P-rr ·蔷薇冠 由显性基因R决定 ppR- ·胡桃冠 由P与R互作决定 P- R- ·单 冠 由p与 r互作决定 pp rr

  20. 图5-2 鸡的冠形

  21. 图5-3 鸡的冠形遗传—互补作用

  22. 二、显性上位作用 · 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为上位作用。 ·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 · 上位基因是显性时,只有一个上位基因就可以发挥上位作用,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 上位基因是隐性时,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上位作用,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23. 狗的毛色遗传——显性上位作用 褐色×白色→ F1白色 → F2 白色: 黑色:褐色 =12:3:1 bbii BBII BbIi B-I-,bbIi B-ii bbii 基因I为上位基因 基因I和i分别控制白色与非白色 基因B和b分别控制黑色与褐色(在不存在基因I时才有此作用)

  24. 图5-4 狗的毛色遗传—显性上位作用

  25. 三、隐性上位作用 家鼠毛色遗传 —— 黑色(CCaa)×白化(ccAA) → F1鼠灰(CcAa) → F2鼠灰(C-A-):黑色(C-aa):白化(ccA-,ccaa) =9:3:4 C可能决定黑色素的生成,A决定色素分布(不在毛的端部)。 cc为隐性上位基因,cc抑制C形成黑色素;没有黑色素,A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

  26. 图5-5 家鼠的色遗传——隐性上位作用

  27. 四、重叠作用 两对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有一个显性基因,性状就表现出来。这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作用是重叠的。 猪的阴囊疝遗传——由两对基因 S1s1、S2s2 决定的 S1- S2- ,S1- s2s2,s1s1S2- 正常; s1s1 s2s2阴囊疝 ♂s1s1 s2s2 ×♀S1S1S2S2 → F1 S1s1S2s2 → F2 ………s1s1 s2s2(1/16) s1s1 s2s2 ♀ 正常;♂ 阴囊疝 (1/32)

  28. 第三节        连锁与交换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出现9:3:3:1的结果,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决定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不存在相互作用;二是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29. 一、连锁现象及其解释 香豌豆 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长花粉(L)对园花粉(l)为显性 试验1 互引组(相引组)两个显性性状在一起、两个隐性性状在一起 紫长(PPLL)×红园(ppll) 试验2 互斥组(相斥组)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在一起 紫园(PPll)×红长(ppLL)

  30. 图5-6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引组)

  31. 图5-7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斥组)

  32. 两个试验的结果表明,子二代中亲组合类型实际数大于理论数,重组合类型实际数少于理论数。两个试验的结果表明,子二代中亲组合类型实际数大于理论数,重组合类型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亲本组合中的两个性状连在一起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 摩尔根的果蝇试验 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灰长(BBVV)×黑残(bbvv)→ F1灰长(BbVv) 将雄蝇和雌蝇分别与双隐性黑残(bbvv)交配,结果看下图。

  33. 图5-8 果蝇的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34. 图5-9 果蝇完全连锁解释

  35. 图5-10 果蝇不完全连锁解释

  36. ○ 摩尔根提出的连锁遗传的主要内容: ·若干个基因线性排列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姊妹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与另一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染色体;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中只有2条发生了交换,产生2种重组型配子;另2条染色单体未发生了交换,产生2种亲本型配子。

  37. 图5-11 交换模式图

  38. 二、交换率测定及基因定位 (一)交换率的概念 · 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有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交换发生的频率。 · 有时虽然发生了交换(如双交换,但没有导致重组,因此,重组率不全等于交换率,而是重组率≤交换率。 · 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重组型配子数难以测定,常用重组型个体数代表。

  39. (二)基因定位 ·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哪一条染色体的哪一个座位上。 · 本节主要学习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 · 基因距离大,交换率大;基因距离小,交换率小。交换率反映出基因的距离。 · 以1% 的交换率作为两基因间的图距单位,用摩(Morgan)、分摩来表示。 · 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有两点测验法和三点测验法。

  40. □ 两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两个基因的距离。 AABB×aabb ↓ AaBb × aabb ↓ 亲本型 AaBb aabb 重组型Aabb aaBb 重组型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率就是交换率,交换率×100 就是这两基因间的距离。但不能定出它们的顺序

  41. 要求出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和距离,就要做3次杂交和3次测交要求出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和距离,就要做3次杂交和3次测交 AABB×aabb → AaBb×aabb → AaBb aabb Aabb aaBb AACC×aacc → AaCc×aacc → AaCc aacc Aacc aaCc BBCC×bbcc → BbCc×bbcc → BbCc bbcc Bbcc bbCc 分别求出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基因就能定位。 假如,Aa与Bb距离2.5 Aa与Cc距离3.6 Bb与Cc距离6.1.则, 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为Bb—Aa—Cc或 Cc—Aa—Bb

  42. □ 三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三个基因的距离和顺序 ·♀黄体白眼短翅 (y w m / y w m)×♂灰体红眼长翅(+++/+++) F1♀灰体红眼长翅(+++/ y w m)×♂黄体白眼短翅(y w m / y w m) 测交后代有有8种表型,其中2种亲本型,4种单交换(两种类型),2中双交换。亲本型数量最多,双交换最少。

  43. 表5-8的说明—测交后代的表型和数目 表型 基因型 交换类型 观察数 所占% 灰体红眼长翅 +++/ y w m 亲本组合 1574 63.96 黄体白眼短翅 y w m / y w m 1382 灰体白眼短翅 + w m / y w m 单交换1 27 1.26 黄体红眼长翅 y++/ y w m 39 灰体红眼短翅 ++m / y w m 单交换2 768 34.39 黄体白眼长翅 y w+/ y w m 826 灰体白眼长翅 +w+/ y w m 双交换 10 0.39 黄体红眼短翅 y+m / y w m 8

  44. 双交换率=双交换类型在后代中占的比例=0.39% y与w的交换率=单交换1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1.26%+0.39%=1.65% w与m的交换率=单交换2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34.39 %+0.39%=34.78% ※ y与w的距离为1.65 w与m的距离为34.78 ※    以双交换类型与亲本类型相比,看哪个基因改变了连锁关系,这个基因则处在中间. y w m 1.65 34.78

  45. □ 干涉与并发系数 · 如果两个单交换是独立的,则双交换的概率等于两个单交换概率的乘积。上例中,1.65%×34.78%=0.57% ,大于双交换率0.39% ·干涉——一个单交换发生后,使其邻近发生单交换的机会减少。 · 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率与理论双交换率的比值。 上例的并发系数=0.39% / (1.65%*34.78%)= 0.68 · 干涉率= 1-并发系数=1- 0.68 = 0.32

  46.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在多数二倍体生物中,不同性别有一对染色体差异,这对有决定性别关键基因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除此之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 XY型性别决定 人类,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两栖类、爬行类,部分的鱼类和昆虫都属于此类决定性别。

  47. 图5-12 人的XY型决定性别

  48. 图5-15 Y染色体的重要性

  49. □ XO型性别决定 某些双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如蝗虫、蟑螂等属此类。 没有异形的性染色体,由性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 蝗虫 ♀2n=24(XX) ♂2n=23(XO) □ ZW型性别决定 鸟类、家蚕、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等属此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