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主讲:谢应光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主讲:谢应光.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关于学科前沿的理解: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学科前沿理解的有限性:视角的、观念的和学识修养的 我们了解学科前沿的意义:视界的拓宽;理论的趣味;学术基础与基本常识和方法的习得.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一、 1949 年以前 (一)新文学研究的开端 1 、胡适 《 最近五十年中国之文学 》 ( 1922 ):尾巴式的 5 年 2 、陈子展 《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 ( 1930 ):附骥式的 10 年

bao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主讲:谢应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主讲:谢应光

  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 关于学科前沿的理解: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 学科前沿理解的有限性:视角的、观念的和学识修养的 • 我们了解学科前沿的意义:视界的拓宽;理论的趣味;学术基础与基本常识和方法的习得

  3.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一、1949年以前 (一)新文学研究的开端 1、胡适《最近五十年中国之文学》(1922):尾巴式的5年 2、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30):附骥式的10年 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1933):立足于反调写1911—1930年之中国文学

  4.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二)大学里的新课程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1929)(北师大和燕大)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北平辅仁大学) (三)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著: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系统性)

  5.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四)抗战以后解放以前的史著 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1939):思潮专史 2、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1939,时未发表)

  6.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二、1949年以后 (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 1950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规定如下: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 同年,由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编定《〈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1951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标志。

  7.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二)早期几部重要的新文学史著作 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1951)(下)(1953):拉通30年;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学科建立后第一部教材。 2、政治化的新文学史著 (1)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 (2)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 (3)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8.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三)文革时期学科发展的停顿:集体创作文学史 (四)学科发展的恢复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2、3)(1979—1980) 2、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 3、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1988) 4、朱栋霖、丁凡、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1999)

  9.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五)几部重要的专史和外史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1989)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986—1991,共3卷) 3、夏志清[美]《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 4、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989) 5、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1988) 6、张松如《中国现代诗歌史论》(1995) 7、司马长风[香港]《中国文学史》(1975—1978,共分上、中、下三卷) 8、周锦[台湾]《中国新文学史》(1976) 9、顾彬[德]《20世纪的中国文学》(2008)

  10.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新文学史观 1、进化论的文学史观 2、阶级论的文学史观 3、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4、“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

  11.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一、中国现代文学安身立命的一个话题 1、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区别 2、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根本区别

  12.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学术历程 1、“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 2、“现代性”(20世纪90年代) 3、“全球化”(21世纪初至今) 4、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终结”论

  13.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三、中国的“现代性”话语现状:四重“现代性” 1、“现代性终结”论者的现代性:现代性是西化过程,西方是世界的中心,中国被边缘化。用“中华性”反抗霸权。(王岳川等) 2、“呼唤现代性”:近代性。中国现代性还没有到来。(杨春时、宋剑华等) 3、用“西眼”看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文学是一种崭新形式。(高玉) 4、从用语到视角:用自己的话说中国的事的现代性。(王富仁、李怡)

  14.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四、从关键词看中国的“现代性”:我的一种语言学视野的看法 1、“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宋代)指科举之学;又,意最近者为“格致”——一种修身、明德的方法,又为技术,形而下的“器”,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 中国现代:源于日本的回归汉字,1874年日本西周始用,1894—1896中国严复始用;1915年《科学》杂志和《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学”观念的确立。特点:强烈的功用论色彩;既属于“形而上”,又属于“形而下”。

  15.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2、“民主” 中国古代:民主意思是“民之主宰者”,如“当有圣人出为民主”(《资治通鉴》)。 中国现代:源于日语minshu的汉语回归词,日本又源于英语democracy;指一种制度,是指“民”具有在政治上享有自由发表意见、参与政权管理的权利。扭曲:多数人的专制;举手的象征意义。

  16. 第二讲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 3、“革命” 中国古代:革命的意思是按照天命改朝换代。 西 方:(1)古希腊罗马时期,“revolution”意指运动,政治含义较少;(2)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意指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3)20世纪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突变和质变,另一方面又坚持是向旧制度的某种形式的回归。 中国现代:旅行词汇,源于日语kakumei对译英语的revolution,中国又从日语中译过来就成了现代意义的“革命”。特点:往往具有一些全盘否定和暴力倾向,少了一些建构的性质。

  17. 第三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鲁迅研究为例 一、学术思想的解放 1、毛泽东时代:政治导向的作用 2、后毛泽东时代:恢复鲁迅的本来面目 3、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中的鲁迅 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业务派(陈涌)——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派(王富仁)——人生哲学派(汪晖、钱理群)——先锋派(葛红兵、王朔)

  18. 第三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鲁迅研究为例 二、学术方法的多元 1、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戈宝权《鲁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刘柏青《鲁迅与日本文学》,张华《鲁迅与外国作家》,俞元桂、李万均、黎舟《鲁迅与中外遗产论稿》,李春林《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吕俊华《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心理学方法的困惑:生理的与审美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19. 3、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运用: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3、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运用: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4、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法。

  20. 第三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鲁迅研究为例 三、学术成果的众多 鲁迅研究成果,据统计共有6000多本(孔庆东语)。涵括史料研究,生平研究,思想研究,作品研究,比较研究,艺术研究等。 四、鲁迅研究现实意义的永恒性:人们为什么争夺鲁迅研究的话语权?

  21. 第四讲 学术前沿的嬗变:以郭沫若研究为例 一、政治视角与艺术视角:怎样的角度看郭沫若 二、从伟人到小人:郭沫若的人格 三、从至情至性到无情无义:郭沫若的爱情 四、从经典作品到垃圾作品:郭沫若作品的价值 五、郭沫若研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如何看待郭沫若及其文学创作?(辨证的和历史的;审美的与思想的)

  22.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