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一讲

第一讲. 当代中国社会的几次转型. 汉代的纺车. 外婆的纺车. 1988 ,大同,中国最后的蒸汽机车. 2007-4-18 ,郑州,中国第一辆动车组. 第一次转型: 1919------1949. 背景: 1. 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败落了。 2. 兴洋务,图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 3. 失败是制度性的。制度必须变革,否则,开放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于是便有康梁变法。 4. 西潮东渐,儒学还能治国吗? 辛亥革命 ---- 五四运动:艰难的过渡与选择

bari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讲 当代中国社会的几次转型

  2. 汉代的纺车

  3. 外婆的纺车

  4. 1988,大同,中国最后的蒸汽机车

  5. 2007-4-18,郑州,中国第一辆动车组

  6. 第一次转型: 1919------1949 • 背景: 1.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败落了。 2.兴洋务,图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 3.失败是制度性的。制度必须变革,否则,开放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于是便有康梁变法。 4.西潮东渐,儒学还能治国吗? •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艰难的过渡与选择 • 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建构的社会转型 民国政府三大使命: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 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

  7. 第二次转型: 1949--1978:以社会集体主 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背景1:民国政府留下的经济残局: 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重工业缺位 民生凋敝 背景2:中共面临的三大任务: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 经济领域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 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 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

  8. 第三次转型:1978—:以经济市场化和公民社会为指向的社会转型第三次转型:1978—:以经济市场化和公民社会为指向的社会转型 一、农户与企业:是生存还是消亡 1.农村: 从土地入手,体制外突破,绕开制度壁垒,农民自主解决吃粮问 题,稳定农村。 2.企业: 体制外放开:非公经济逐步自发成长;集体企业私有 化、股份化 体制内激活:国企内部承包,改经营权,但不改所有权 二、中央与地方分权:国家治理方式的初步改进 1. 从集权与分权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 2. 市场化为何需要分权 3. 对分权的绩效评价

  9. 第二讲 第三次转型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与基本的制度走向

  10. 背景一:60年的数量扩张

  11. 背景二:6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单向流动

  12. 背景之三:城乡基本公共品配置不均使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背景之三:城乡基本公共品配置不均使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 空荡荡的上海磁悬浮列车

  13. 基本卫生服务的城乡差别 城乡人均享有医疗卫生资源约6:1 不要简单地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发达国家也看 病难看病贵。而应该关注: 1.谁看病相对更难? 2.谁看病相对更贵? 3.基本卫生服务为何更值得关注?

  14. 背景四:转型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 1.功利主义兴起,社会价值哲学迷失;儒学伦理已经解体,商业伦理尚未形成,企业处于伦理真空 2. 利益部门化,加剧了部门利益与社会大众利益之间的冲突 3.地方主义与社会平衡的执政理念的冲突; 4.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5.私人品充分供给,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 6. 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 7.公权力腐败导致公共部门公信力下降,社会运行成本上升。 8. 社会管理体系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市场化

  15. 不来了,坚决不来了

  16. 有点像中东难民营

  17. 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走向 1.全面改善微观基础 2.全面缓解结构性冲突 3.全面建构社会管理体系 4.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文明基本价值走向的民主政治体系。 转型的实质: 政府主导型的商业社会走向和谐、动态稳定的公民社会。

  18. 问题与讨论 • 1.中国改革以来非平衡发展的路径与评价 • 2.企业“失信”的表现及其经济学解释 • 3.困扰中国稳定持续发展的社会冲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