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第十三章 教育个案研究法

第十三章 教育个案研究法. 第1 3.1 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 一、个案研究法的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 个案研究法 就是对单一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机构。 又称 “ 解剖麻雀法 ” 和 “ 个案追踪法 ” 。. (二)特征.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研究内容的深入性. 二、个案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进行研究 (二)对一些不能预测、控制,或因道德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人为重复的事项进行研究. 第1 3 .2节 教育个案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bar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三章 教育个案研究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教育个案研究法

  2. 第13.1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 • 一、个案研究法的定义与特点 • (一)定义 •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机构。 • 又称“解剖麻雀法”和“个案追踪法”。

  3. (二)特征 •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 •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 3、研究内容的深入性

  4. 二、个案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 (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进行研究 • (二)对一些不能预测、控制,或因道德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人为重复的事项进行研究

  5. 第13.2节 教育个案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6. 一、个案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追踪法 • 1、定义:追踪法,就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 2、应用:探索发展的连续性;探索发展的稳定性;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 3、优缺点

  7. (二)追因法 • 1、定义:追因法,就是追寻和探究教育现象的原因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 2、特征:由果溯因,逆时研究。

  8. (三)临床法 • 1、定义:临床法,又称临床谈话法,就是通过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 2、方式:口头谈话、书面谈话 • 3、应用:问题儿童、正常儿童

  9. (四)产品分析法 • 1、定义: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活动产品即材料的方法进行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 2、产品种类: • (1)反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的材料 • (2)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材料 • (3)反映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材料

  10. (五)教育会诊法 • 1、定义:教育会诊法,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 2、特点:集体性、简便性 • 3、适用: • 4、步骤:明确会诊目的——确定会诊参加者——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说明情况——集体讨论、交换意见——做出鉴定、提出措施——对照鉴定材料,教师作自我分析

  11. 二、个案研究的基本程序 • (一)确定研究对象 • 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 • (二)搜集研究资料 • 1、资料来源:(1)个案本身的资料 • (2)学校记录 • (3)家庭与社会背景资料 • 2、搜集方法:观察、各种形式的调查、测验

  12. (三)分析与指导 • 1、分析 • 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 • 通过分析与综合,找出个案的本质特征,由此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 2、指导 •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个案的特点和所处的条件,提出个案指导建议或方案。

  13. 三、描述型单人个案研究法 • (一)定义 • 描述型单人个案研究法,即通过收集并分析与某个单人研究对象有关的描述性资料,作出包括与单人个案有关的情况概述、分析、诊断以及提出教育措施和建议等在内的描述性研究报告的一种个案研究法。

  14.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 1、直接观察法:系统观察、取样观察 • 2、个别谈话法:内容、注意事项 • 3、访问教师法:情绪与社会行为、个性特征 • 4、测验法 • 5、问卷法 • 6、活动成果分析法 • 7、家庭访问法 • 8、体格检查法

  15. (三)用描述型方法对单人个案研究结果的报告(三)用描述型方法对单人个案研究结果的报告 • 内容包括: • 1、个案概况:个人简况、问题内容概述、父母或抚养者简况、家庭环境和条件、个人的历史与现状 • 2、对资料和问题的分析:是关键,也是难点 • 注意:⑴特别注意各种内外因素对个体问题的影响;⑵应主要根据收集的自然资料,探究综合的或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找出引起结果的主要原因,以求作出基本可靠的初步分析和推论。

  16. 四、实验型单人个案研究法 • (一)定义 • 实验型单人个案研究法,是在描述性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性质、特点,提出假设,通过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获得有关变量关系的有说明性的数据或比较确凿的资料,以测定被观察的行为变化与实验变量的关系。

  17. (二)基本类型模式 • 1、A-B设计 • 2、A-B-A设计 • 3、A-B-A-B设计 • 4、A-B-A-B-A-B设计 • 5、A-B-C-B设计 • 6、A-B-BC-B-A-C-BC-C-A设计

  18. (三)将实验型单人个案研究设计与“组”设计交替使用的方法(三)将实验型单人个案研究设计与“组”设计交替使用的方法 • 步骤:“单人”—“单人”—“成组”—“单人” • 1、用单人个案设计法进行调查研究 • 2、用其他个案重复验证 • 3、用“组”设计进一步探究变量间的关系 • 4、再一次用单人个案设计进行验证

  19. 五、个案研究记录的种类及评价准则 • (一)个案研究记录的种类 • 1、概况记录 • 2、连续性记录 • 3、专题记录 • 4、累积和轶事记录 • 5、实验数据记录

  20. (二)对个案研究记录的评价准则 • 1、准确性与客观性 • 2、连续性 • 3、完整性与有效性 • 4、对个案记录的道德准则

  21. 第13.3节 教育个案研究案例 • 案例1:教材第190页第十三章的第一个案例 • 注意分析:研究的课题是什麽? • 采用的抽样方法是什麽? 用了哪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 搜集了哪些方面的资料?用了什麽方法搜集 ? • 用了哪种记录方法? • 研究得出了什麽结论?

  22. 案例2个案姓名:xxx,性别:女,出生年月:1978年5月案例2个案姓名:xxx,性别:女,出生年月:1978年5月 • 一、问题行为简述 • (一)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观察情况: • 被试有说谎的行为及爱慕虚荣的表现,在班上不合群,人际关系差。但常以特殊的行为(如企图离家出走、不做作业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并做出令人怜悯的动作(如佯装身体不适),以获得他人的关心,似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

  23. (二)被试母亲观察的情况: • ①脾气暴躁,不听父母的话,被责骂后则到处对他人诉说自己为养女,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②对新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自己不需要也想占为己有,然后丢弃一旁,不借给他人,也不愿借他人的东西。③有偷窃行为,非经找出证据,则死不认错。偷来的钱用于交际,邀请同学,由她请客。对于金钱不知管理,随便乱花。④不帮做家务事,也不知处理自己的事。⑤不愿呆在家里,以有空便出去,经常有离家出走的意图。

  24. (三)与被试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 ①与其母亲有隔阂,不服父母管教,且不喜欢与弟弟交往,极想脱离目前的家庭,而去外地祖母家。②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 ,无法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③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④主观意识太强,做错事不知反省,反责怪他人。

  25. 二、资料收集 • (一)个案生活背景 • 1、家庭关系: • 父亲:个体经营者 43岁 被试:12岁,初中生母亲:个体经营者 42岁 弟弟:10岁,小学生 • 2、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富裕 • 3、父母教育态度:父母过去对被试过于纵容,目前被试已渐长大则要求自主。但因被试脾气暴躁,有时遭毒打。 • 4、兴趣特长:喜欢户外活动,尤爱游泳,无其他特长。

  26. 5、生活简史:全家本住汉阳,后其父母到汉口做个体经营。被试上小学前,由其祖母抚养,后接到父母处上小学。在小学时。曾有一次负气出走,只身跑到祖母处,后经祖母劝告带回父母处。初一上学期,经常和同学吵架,成绩很差,考试后分在差班。在学校无法找到可谈的朋友。在家对父母和弟弟的态度也差。被试爱慕虚荣,脾气暴躁,有说谎、偷窃行为,有离家出走的意图,令父母担心。5、生活简史:全家本住汉阳,后其父母到汉口做个体经营。被试上小学前,由其祖母抚养,后接到父母处上小学。在小学时。曾有一次负气出走,只身跑到祖母处,后经祖母劝告带回父母处。初一上学期,经常和同学吵架,成绩很差,考试后分在差班。在学校无法找到可谈的朋友。在家对父母和弟弟的态度也差。被试爱慕虚荣,脾气暴躁,有说谎、偷窃行为,有离家出走的意图,令父母担心。

  27. (二)社交生活 • 1、经常喜欢和老师接近,到办公室找老师。老师们开始耐心地与之交谈,但日久则不胜其烦。 • 2、与班上同学相处不融洽,常有吵架情形发生。但另一方面,又经常请客,以此博得某些同学的喜欢。

  28. (三)各项测试结果 • 1、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为88,属中等偏低的智力水平。 • 2、学业成绩(略) • 3、个性测验的结果:被试有强烈的自卑感,主观性强,与社会生活不协调,属不反省型。而且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29. 三、个案分析 • (一)幼年生活:被试幼年由其祖母抚养,可能因为祖母溺爱,而养成以后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习惯。回到父母身边后,又因为父母的过分迁就,形成任性的性格。 • (二)家庭生活:①父母的情形:据被试说,其父母经常发生争吵。父母不和睦是造成个案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②与家人相处生活情形:被试认为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法与家人和睦相处。而其父母也认为她是家庭的异己分子,自然不得父母的欢心。与其弟弟相处也不融洽,有时为了争看电视节目,而与弟弟大打出手。

  30. 加上脾气过坏,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家庭里的头疼人物。由于被试对家庭缺乏归属感,所以极想脱离家庭,渴望从老师、同学中求得爱的补偿。加上脾气过坏,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家庭里的头疼人物。由于被试对家庭缺乏归属感,所以极想脱离家庭,渴望从老师、同学中求得爱的补偿。 • (三)学校生活:被试在学校也与同学不和睦,所结交的只是一些与其玩乐的朋友。因而,在学校里也找不到能倾吐的对象。被试又因功课和成绩差,在班上也无地位,只有以特殊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

  31. 四、个案指导设想 • (一)阅读被试基本资料和各项测试的结果,以了解其基本情况。 • (二)以个别谈话方式,先建立与被试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其在宽松气氛下得以倾谈,以发现问题所在。要使被试能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

  32. (三)进行家访,以了解被试家庭环境,并借以沟通被试与家人的想法与做法。(三)进行家访,以了解被试家庭环境,并借以沟通被试与家人的想法与做法。 • (四)与班主任及其任课老师交换辅导意见,以了解被试在学校生活的情况,并通过其他同学进一步了解被试。同时,要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从而促进对被试辅导的效果。

  33. 五、个案指导的成果 • (一)个人方面 • 1、通过多次谈话,使被试明白父母有时表达爱的方式可能有所错误,自己也需要反省。被试偶然有所理解,但大部分仍觉得其母亲责打的方式不对。 • 2、增强被试自信心 • 3、让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较多的关怀,避免采取不正确方式。

  34. 4、使被试明白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获取金 钱和花费金钱。 • 5、因被试自小习惯已养成,建立一种新的习惯较困难。虽有心改之,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慢慢磨练。

  35. (二)家庭方面 • 1、其母亲在盛怒之下责打行为,颇不得个案谅解。要使其母亲多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减少彼此的冲突;同时希望用适当的方法,求得互相谅解。这虽是不容易的事,但经过尝试,有一定的效果。 • 2、改变被试与弟弟的关系,除了被试自我约束外,也需要其弟弟积极合作,彼此相容。

  36. 六、结论 • 1、因被试自小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一时难以改正所有的坏习惯,但只要多给予关怀,耐心教育,会逐步改正。 • 2、因被试智商不高,对于功课的要求不宜太高,首先在于行为的改善。 • 3、被试在本校仍有二年多时间,还有长时间予以观察,应继续进行追踪研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