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第十九课

第十九课. 氧化还原. 1.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 1 ) 电子活度的概念: 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存在着感念上的相似性,酸和碱是用质子接受体来解释。 与此相似, 还原机和氧化剂可以定义为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同样可以定义 pE 为: pE=-㏒ ( a e ) 式中: a e —— 水溶液中电子的活度。. 氧化还原. 电子活度的物理化学意义: pE 是平衡状态 ( 假想 ) 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收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 pE 越小,电子的浓度越高,体系提供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bax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九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九课

  2. 氧化还原 1.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 电子活度的概念: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存在着感念上的相似性,酸和碱是用质子接受体来解释。与此相似,还原机和氧化剂可以定义为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同样可以定义pE为: pE=-㏒(ae) 式中:ae——水溶液中电子的活度。

  3. 氧化还原 电子活度的物理化学意义: • pE是平衡状态(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收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 • pE越小,电子的浓度越高,体系提供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 pE越大,电子的浓度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4. 氧化还原 • 每个氧化还原半反应都存在电极电位,规定: 在H+活度为1,pH2=1atm,25℃时的电极电位为零,即 • 称为标准电极电位(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是指在25℃ 、有关物种活度都是1时的电极电位。

  5. 电池电动势 还原半反应 氧化半反应

  6. 氧化还原 (2)氧化还原电位E和pE的关系: 如有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Ox+ne  Red 根据Nernst 方程式,则上述反应可写成: E=E0 - 当反应平衡时:E0=

  7. 氧化还原 • 从理论上考虑亦可将上式的平衡常数(K)表示为: K= [e]= • 根据pE的定义,则可改写上式为:

  8. 氧化还原 pE= -lg[e] = = = (25C) pE是无因次指标,它衡量溶液中可供给电子 的水平。 pE0= = (25C)

  9. 氧化还原 因此,根据Nernest方程,pE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pE=pE0+ 对于包含有n个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平衡 常数为: lgK= = (25C) 此处E0是整个反应的E0值,故平衡常数: lgK=n(pE0)

  10. E与自由能G的关系 式中: ——自由能的变化; ——参与反应的电子数; ——法拉第常数; ——电动势或电极电位; ——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变化; ——标准电动势或标准电极电位

  11. pE 与自由能G的关系 G = -2.303nRT(pE) Gø = -2.303nRT(pEø)

  12. 第二十课

  13. 氧化还原 2.天然水体的pE-pH图 公式推导黑板演示:水的氧化、还原限度 公式推导黑板演示:水中铁的pE-pH图

  14. 氧化还原 3.天然水体的pE和决定电位 • 由于天然水体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混合体系,其pE应是介于其中各个单体系的电位之间,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 • 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

  15. 氧化还原 • 水中重要的氧化剂有:DO,Fe(Ⅲ),Mn (Ⅳ),S(Ⅵ);还原剂有:H2O,Fe(Ⅱ),Mn(Ⅱ), S(-Ⅱ)。 • 通常情况下,天然水中起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O2。

  16. 氧化还原 反映了不同水质区域的氧化还 原特性,氧化性最强的是上方 同大气接触的富氧区,这一区 域代表大多数河流、湖泊和海 洋水的这层情况,还原性最强 的是下方富含有机物的缺氧区 ,这区域代表富含有机物的水 体底泥和湖、海底层水情况。 在这两个区域之间的是基本上 不含氧、有机物比较丰富的沼 泽水等。

  17. 氧化还原

  18. 第二十一课

  19. 氧化还原 4.无机氮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pc-pE图画法——讨论

  20. 氧化还原 5.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天然水体中的铁主要以 Fe(OH)3或Fe2+形态存在 。铁在高pE水中将从低 价氧化成高价或较高价 态,而在低的pE水中将 被还原成低价态或与其 中硫化氢反应形成难溶 的硫化物。

  21. 氧化还原 6.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 水中有机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逐步降解转化为无机物。 • 在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微生物利用水中的溶解氧对有机物进行有氧降解,其反应式可表示为: {CH2O}+O2 CO2+H2O

  22. 氧化还原 • 如果进入水体有机物不多,其耗氧量没有超过水体中氧的补充量,则溶解氧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表明水体有自净能力,经过一段时间有机物分解后,水体可以恢复至原有状态。 • 如果进入水体有机物很多,溶解氧将变成缺氧分解。对于前者,有氧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42-等,不会造成水质恶化。

  23. 氧化还原 • 而对于后者,缺氧分解产物为NH3、H2S、CH4等,将会使水质量进一步恶化。一般向天然水体中加入有机物后,将引起水体溶解氧的变化,可得到一氧下垂曲线(见图3-21),把河流分成相应的几个区域。

  24. 氧化还原

  25. 第二十二课

  26. 配合作用 五 配合作用 • 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是以配合物形态存在于水体,其迁移、转化及毒性等均于配合作用有密切关系。 • 天然水体中有许多阳离子,其中某些阳离子是良好的配合物中心体,某些阴离子则可作为配位体,它们之间的配合作用和反应速率等概念和机制,可以应用配合物化学基本理论予以描述。

  27. 配合作用 • 水中溶解态的重金属,大部分以配合物形式存在。 • 重要的无机配体有: • 有机配体:动植物组织的天然降解产物,如氨基酸、糖、腐殖酸等;废水排入:如CN-、有机洗涤剂、 NTA、EDTA、农药和大分子环状化合物。

  28. 配位化学基础 基本术语 中心原子或离子配合物的核 配位体 (分子或原子) + 配 合 物

  29. 配位化学基础 • 单齿配位体(monodentate ligand):只有一个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相连的配位体。 • 多齿配位体(multidentate ligand):也称为螯合剂(chelating agent)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相连的配位体。 • 螯合物:螯合剂与同一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 • 单核配合物(mononuclear complex):有一个中心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 多核配合物(polynuclear complex):含有一个以上中心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如

  30. 配位化学基础 • 离子对(ion pairs):配合物的配位体与中心离子的键合作用较弱,在配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有水层相隔,它们相互结合的强度仅比静电作用稍强,这类配合物称为离子对。 • 配合物化学键理论 价键理论 晶体场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31. 配合物的稳定性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配合物在溶液 中的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在溶液中里 解成 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当离解达到 平衡时离解程度的大小。

  32. 配合物的稳定性 • 中心离子能否形成稳定配合物与中心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有关,以具有电子未充满d轨道的过渡元素形成配合物的能力最强。

  33. 配合物的稳定性 • 配位体中:磷酸盐、羟基和碳酸盐等倾向于形成稳定配合物,而高氯酸和硝酸盐形成配合物的倾向极小,因此常以ClO4-和NO3-作为控制离子强度不变的试剂。 • “螯合效应”(chelate effect):由于螯合成环而使配合物具有特殊稳定性的作用称为螯合作用。具有五元环和六元环螯合物最稳定。稠环中,环越多,螯合物越稳定。

  34. Pearson提出软硬酸概念 • 凡对外层电子抓得松的酸或碱称为软酸或软碱; • 凡对外层电子抓得紧的酸或碱称为硬酸或硬碱。 • 界于软酸与硬酸之间的酸称为交界酸; • 界于软碱与硬碱之间的碱称为交界碱。

  35. 软硬酸碱规则 1)硬酸与硬碱,或软酸与软碱形成的配合物最稳定,即硬+硬,或软+软最稳定; 2)硬酸与软碱,或软酸与硬碱,虽能形成配合物,但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很差,即硬+软不稳定; 3)交界酸不管与软碱或硬碱,交界碱不管与软酸或硬酸,均能生成配合物,但稳定性无显著差别,即交界+软(或硬),稳定性无显著差别。

  36. 水化学中常见的酸

  37. 配合反应速率 • 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 活性(labile)配合物:能进行快速取代反应的配合物; • 惰性(inert)配合物:取代反应速度很慢的配合物。

  38. β2 βi 配合反应的平衡计算 • 逐级稳定常数(stepwise formation constant) • 累积稳定常数(overall formation constant)

  39.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 作用:由于大多数重金属 离子均能水解,其水解过 程实际上就是羟基配合过 程,它是影响一些重金属 难溶盐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40. 氯离子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氯离子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

  41. 例:某水样含Cl-浓度为1000mg·L-1,在20ml水样中加入0.4gHgSO4和其他试剂40ml,求平衡时Hg2+与Cl-的各种配合物的浓度以及游离Cl-浓度。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温度为25℃。例:某水样含Cl-浓度为1000mg·L-1,在20ml水样中加入0.4gHgSO4和其他试剂40ml,求平衡时Hg2+与Cl-的各种配合物的浓度以及游离Cl-浓度。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温度为25℃。 • 解:Hg2+与Cl-的配合反应:

  42. 有六个未知数: 可根据 列出六个方程式,解得:

  43. 例:假定水的pH=7.00,水中未配合NTA浓度为1.00×10-2mol·L-1,总Pb浓度为1.00×10-5mol·L-1,问[Pb2+]/[PbT-]?例:假定水的pH=7.00,水中未配合NTA浓度为1.00×10-2mol·L-1,总Pb浓度为1.00×10-5mol·L-1,问[Pb2+]/[PbT-]? • 解: NTA(nitrilotriacetic acid)失去三个氢离子的结构:

  44. 以H3T表示NTA

  45. 在pH=7.00时,NTA的主要存在形式为HT2-,有如下平衡:在pH=7.00时,NTA的主要存在形式为HT2-,有如下平衡:

  46. 金属无机络合物 • 天然水中与金属离子可以生成重要络合的无机配位体大致只有OH-,Cl-,SO42-,CO32-,S2-(HCO3-,HS-也包括在内)等不多几种,其他如F-,Br-,NH3,PO43-,CN-等,均因含量过低不能生成明显的络合物。 • 金属离子与水配合为水合(或称水化)金属离子(hydrated metal ions)。

  47. 金属无机络合物

  48. 腐殖质的配合作用 • 拥有可配位的官能团,如羧基、醇基和酚基 • 羧基和醇基官能团是所有腐殖质的共有特征,而酚基官能团则主要存在于陆地腐殖质。 • 腐殖质络合作用有以下特点: 1)各官能团由于化学结构及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络合亲和力,对金属和H+在不同络合有不同络合强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