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 调味品生产技术 》 (刘复军主编)

《 调味品生产技术 》 (刘复军主编). 第二章 酱油生产技术 【 知识目标 】 1. 了解酱油的基本分类、发展趋势及生产新技术。 2. 了解酱油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熟悉酱油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3. 熟悉种曲制备及成曲制备的工艺及标准。 4. 熟悉低盐固态发酵法、高盐稀态发酵法酱油酿造工艺及酱油半成品与成品的处理方法。 【 技能目标 】 1. 熟悉并掌握酱油生产原辅料的选择及处理方法。 2. 能够完成酱油生产中原料处理、制曲管理、发酵控制及酱油的浸出、配制等基本操作。 3. 能够进行酱油质量的基本检验与品质鉴定。. 《 调味品生产技术 》 (刘复军主编).

beau-moore
Download Presentation

《 调味品生产技术 》 (刘复军主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二章 酱油生产技术 • 【知识目标】 • 1.了解酱油的基本分类、发展趋势及生产新技术。 • 2.了解酱油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熟悉酱油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 3.熟悉种曲制备及成曲制备的工艺及标准。 • 4.熟悉低盐固态发酵法、高盐稀态发酵法酱油酿造工艺及酱油半成品与成品的处理方法。 • 【技能目标】 • 1.熟悉并掌握酱油生产原辅料的选择及处理方法。 • 2.能够完成酱油生产中原料处理、制曲管理、发酵控制及酱油的浸出、配制等基本操作。 • 3.能够进行酱油质量的基本检验与品质鉴定。

  2.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一节 概述 • 一、酱油的分类 • (一)按生产方法分类 • 1.酿造酱油 •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 酿造酱油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3.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 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 ②固稀发酵酱油。 •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 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 2.配制酱油 • 配置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3.再制酱油 • 再制酱油是酱油经过浓缩、喷雾等工艺制成的其他形式的酱油。

  4.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按酱油滋味、色泽分类 • 1.生抽酱油 • 生抽酱油也称为本色酱油,是酱油中的一个品种,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其产品色泽红润,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风味独特。 • 2.老抽酱油 • 老抽酱油也称为浓色酱油,是在生抽酱油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即为老抽酱油。其产品质量比生抽酱油更加浓郁。 • 3.花色酱油  • 花色酱油是添加了各种风味调料的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

  5.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酱油中风味物质与形成机理 • (一)酱油中风味物质的来源  • 1.蛋白质的水解。 • 2.淀粉的分解。 • 3.脂肪的分解。 • 4.纤维素的分解。 • (二)酱油中色、香、味物质的生成机理 • 1.基础物质的形成 • 2.酱油色素的产生 • (1)美拉德反应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 (2)影响反应的因素。 • (3)色素形成的其他途径——酶褐变反应。

  6.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3.酱油香气的产生 • (1)香气的主要成分。 • ①按其化合物的性质可分为:醇、酯、醛、酚、有机酸、缩醛等。 • ②按其香型可分为:焦糖香、水果香、花香、醇香等。 • (2)香气物质的形成。 • (3)香气形成的其他途径。 • 4.酱油呈味物质的产生 • (1)酱油的鲜味。 • (2)酱油的甜味。 • (3)酱油的酸味。 • (4)酱油的苦味。 • (5)酱油的咸味。

  7.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酱油酿造中的主要微生物 • 1.曲霉菌 • 酱油酿造中应用的曲霉菌是米曲霉和酱油曲霉。 • 2.酵母菌 • 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已知有几百种,酵母菌是生产中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现代的制酒工业、甘油的制造、面包生产等,都要使用酵母菌。 • (1)鲁氏酵母(简称S酵母)。 • (2)球拟酵母(简称T酵母)。 • (3)毕赤氏酵母。 • 3.乳酸菌 • 酱油乳酸菌是指在高盐稀态发酵的酱醪中生长的并参与酱醪发酵的耐盐性乳酸菌。

  8.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四、酱油生产工艺介绍 • (一)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 1.工艺流程 • 详见教材“附录B 图1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流程图”。 • 2.工艺特点 • (1)优点 • ①色泽较深,滋味鲜美、后味浓厚,香气可比无盐固态发酵有显著提高; • ②操作简便,技术不复杂,管理也方便; • ③生产不需要添置特殊的设备,提取酱油仍可采用浸出淋油的方法; • ④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生成率均较高,出品率稳定,生产成本低。 • (2)缺点 • ①发酵周期比无盐固态发酵周期长.比无盐发酵要增加发酵容器; • ②酱油香气不及晒露发酵、稀醪发酵和分酿固稀发酵。

  9.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流程 • 1.工艺流程 • 详见教材“附录B 图2 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流程图”。 • 2.工艺特点 • 该法的特点是发酵周期长,发酵酱醪成稀醪态。该法生产的酱油香气浓郁,风味美好,许多著名品牌酱油均用此法生产。例如“生抽王”、“龙牌酱油”等均采用该种工艺。

  10.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固稀发酵工艺流程 • 1.工艺流程 • 详见教材“附录B 图3 固稀发酵工艺流程图”。 • 2.工艺特点 • 优点: • (1)控制盐分对蛋白酶的抑制,使其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 • (2)先采用固态低盐发酵,减少食盐对酶活性的抑制,有利于蛋白质的分解和淀粉的糖化; • (3)发酵期比稀醪发酵缩短,一般只要30余天; • (4)产品色泽较深,酱油香气较好,属于醇香型; • (5)后期酱醪稀薄,与稀醪发酵一样,便于保温、空气搅拌及管道输送,适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 缺点: • (1)生产工艺较复杂,操作也较繁琐; • (2)稀醪发酵阶段需要酱醪输送和空气搅拌设备; • (3)酱油提取需要压榨设备,压榨工序繁复,劳动强度高。

  11.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四)低盐稀醪保温法 • 该法吸收高盐稀醪法的优点应用于低盐固态保温发酵法中,所不同的是,加盐水量高于固态法,制成稀醪态进行发酵,此方法在南方广泛应用。 • (五)其他工艺法 • 在我国北方有些省份和地区,还有无盐固态发酵工艺。其特点是制酱醅时不加或加少量食盐。为了防腐,发酵温度维持在55~60℃,发酵时间只需72h左右。由于产品质量差,基本上处于被淘汰之列。

  12.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原料与辅料 • 一、原料的选择 • 原料选择一定要慎重。具体可依据以下标准: • ① 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发酵; • ② 无毒无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好; • ③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就地取材,有利于原料的综利用; • ④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13.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蛋白质原料 • (一)大豆 • 大豆是黄豆、青豆及黑豆的统称,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椭圆形至近球形,有黄、青、褐、黑和双色。 • (二)豆粕 • 豆粕是大豆先经适当的热处理,调节其水分到8%~9%,再经过轧坯机轧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浸泡或喷淋,提取其中的油脂,然后用烘干法等除去豆粕中溶剂而得到。 • (三)豆饼 • 豆饼是大豆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习惯上统称为豆饼。 • 1.按加热程度不同分类。 • 2.按压榨机的形式及压榨压力的不同分类。

  14.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四)蚕豆、豌豆 • 蚕豆,也称胡豆、罗汉豆、佛豆或寒豆,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各地栽培最多,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淀粉,江浙地区常作为酱油原料。豌豆,也称小寒豆、淮豆或麦豆,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我国西南地区常作为酱油原料。 • (五)其他蛋白质原料 • 只要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没有异味,不含有毒成分即可。如含有毒物质应先经处理后再使用。常用的有花生饼、菜籽饼、芝麻饼等各种油料作物的饼粕和玉米浆干、豆渣等均可利用以酿造酱油,鱼粉或蚕蛹等也可用于制酱油。

  15.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淀粉质原料 • (一)小麦 •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之一,因品种、产地等不同而外形及成分各有差异。按照粒色可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以质粒可分为硬质小麦、软质小麦和中间质小麦,国外一般可分为白皮和硬皮小麦。 • 酿造酱油,应选用红皮及软质小麦。 • (二)麸皮 • 麸皮又称麦皮,是小麦制面粉时的副产品,也是目前酱油生产的主要淀粉质原料。麸皮中的木质素经过酵母发酵后生成4-乙基愈创木酚,它是酱油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16.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其他淀粉质原料 • 1.米糠和米糠饼 • 米糠是碾米后的副产品,米糠饼则是米糠榨油后的饼渣。 • 2.其他粮谷物 • 凡是含有淀粉而又无毒、无怪味的谷物,如玉米、甘薯、碎米、小米等均可作为生产酱油的淀粉质原料。 • 四、食盐和水 • (一)食盐  • 食盐是生产酱油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且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 (二)水 • 酱油生产中对水的要求虽不及酿酒工业严格,但也必须符合食用标准。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17.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五、辅料及添加剂 • (一)增色剂 • 1.红曲米 • 红曲米是将红曲霉接种在大米上培养而成的。其色素特点是对pH值稳定,耐热,不受金属离子和氧化剂、还原剂的影响,无毒,无害。 • 2.酱色 • 酱色是用淀粉水解物用氨法或非氨法生产的色素。 • 3.红枣糖色 • 利用大枣所含糖分、酶和含氮物质,进行酶褐变和美拉德反应,经过红枣蒸煮——分离——浓缩——熬炒制成成品。

  18.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助鲜剂 • 1.谷氨酸钠 • 俗称味精,它是谷氨酸的钠盐,并含有一分子结晶水,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 2.呈味核苷酸盐 • 呈味核苷酸盐有肌苷酸盐、鸟苷酸盐等。 • (三)防腐剂 • 1.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盐。 • 2.山梨酸和山梨酸钾。 • 山梨酸属于不饱和脂肪酸,在机体内可以正常参与物质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是无毒的。 • 山梨酸钾是山梨酸的钾盐无色或白色磷片状结晶,成为结晶状粉木,无臭或稍有臭味,有吸湿性,在空气中不甚稳定,易溶于水和乙醇,因此包装时必须置于密封容器中。

  19.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三节 种曲的制备 • 一、菌种选择与培养 • (一)菌种选择的标准 • 1.酶的活力强,菌株分生孢子大、数量多、繁殖快的菌种; • 2.发酵时间短; • 3.适应能力强,对杂菌的抵抗能力强; • 4.产品香气和滋味优良; • 5.不产生黄曲霉毒素和其他有毒物质。

  20.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菌种的培养及保藏 • 1.试管菌种培养 • (1)豆汁制备。 • (2)灭菌。 • 2.试管菌种保藏 • (1)保藏每月接种一次,接种后置于30℃恒温箱内3天,待菌株发育繁殖,长满孢子呈黄绿色后取出。 • (2)菌株可保藏在冰箱内,维持4℃左右,接种时间就可延长至3个月移植一次。

  21.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纯种三角瓶培养 • 1.原料配比。 • 2.混合。 • 3.装瓶。 • 4.灭菌。 • 5.接种及培养。 • 三、种曲的制造 • (一)种曲的原料要求 • 1.制种曲是为了培养优良的种子,原料必须适应曲霉菌旺盛繁殖的需求。 • 2.为了使曲霉菌繁殖旺盛,大量着生孢子,曲料必须保持松散,空气要流通。 • 3.在制种曲时,原料中加入适量(0.5%~1%)的经过消毒灭菌的草木灰效果较好。

  22.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种曲室及其主要设施 • 种曲室是培养种曲的场所,要求密闭、保温、保湿性能好,使种曲有一个既卫生又符合生长繁殖所需要条件的环境。种曲室的大小一般为5m×(4~4.5)m×3m,四周以水泥为墙,以保持平整光滑,便于洗刷。房顶为圆弧形,以防冷凝水滴入种曲中,天棚上最好铺有一定厚度的保温材料,以利于种曲室保持一定的温度。种曲室必须安装有门、窗及天窗,并有调温调湿装置和排水设施。 • 其他配备:蒸料锅(桶),种子桶(或盆),震荡筛及扬料机。 • 培养用具:木盘(45~48)cm×(30~40)cm×5cm,盘底有厚度为0.5cm的横木条3根。

  23.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种曲制作方法 • 1.工艺流程。 • 2.灭菌工作 • 种曲制作必须尽量防止杂菌污染,因此曲室及一切工具在使用前需经洗刷后消毒灭菌。 • 3.原料处理 • (1)种曲原料配比(水分占原料总量的百分比/%)。 • (2)原料处理方法。 • ①浸泡;②灭菌。 麸皮、豆粕饼、水 试管原菌 → 三角瓶扩大培养 ↓ ↓ 混合 → 蒸料 → 过筛 → 摊冷 → 接种 → 装盒 → 第一次翻曲 → 第二次翻曲 → 揭去草帘 → 种曲

  24.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4.接种 • 接种温度夏天为38℃,冬天在42℃,接种量0.1%~0.5%。 • 5.装盒入室培养 • (1)堆积培养。 • (2)搓曲、盖湿草帘。 • (3)第二次翻曲。 • (4)洒水、保湿、保温。 • (5)去草帘。

  25.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6.种曲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1)种曲室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必要时需彻底消毒灭菌; • (2)设备及用具使用后要清洗干净,并妥善保管; • (3)严格按工艺操作要求生产,控制好温、湿度; • (4)加强生产联系,保证使用新鲜种曲; • (5)加强对种曲质量的检查并做好记录。 • 7.种曲质量检验 • (1)感官特性检验。 • 菌丝整齐健壮,孢子丛生。呈新鲜黄绿色并有光泽,无夹心,无杂菌,无异色。 • (2)理化检验。

  26.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四节 制曲原料处理 • 一、原料轧碎与润水、加水 • 原料处理包括两个方面:在原料上的杂菌,一是通过机械作用将原料粉碎成为小颗粒或粉末状;二是经过充分润水和蒸煮,使原料中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充分糊化,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繁殖和酶类的分解作用。 • (一)豆饼(豆粕)轧碎 • 1.轧碎的作用和要求 • (1)轧碎的作用。 • (2)轧碎的要求。

  27.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2.细碎度与制曲、发酵、原料利用率的关系 • (1)颗粒太大,不但不易吸收水和蒸熟,减少曲霉生长繁殖的总面积,降低酶活力,而且影响发酵时酶对原料的作用程度,导致发酵不良,影响酱油的产量和质量。 • (2)但粉碎过细,麸皮比例又少,则润水时易结块,蒸后难免产生夹心,制曲时曲料太实,会造成通风不畅,发酵时酱醅发黏,给控温和淋油带来一定难度,反而影响酱油质量和原料利用率。 • (二)润水及加水 • 1.润水的目的 • 2.原料配比与加水量 • 豆饼与麸皮的配比有7 : 3、6 : 4或5 : 5者,麸皮用量越大,加水量越大;反之,则可适当减少。加水量的确定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原料不同,其含水量不同,即使同一种原料因加工方法不同,含水量也不一样。

  28.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原料蒸煮 • (一)蒸煮的目的和要求 • 1.蒸煮的目的 • (1)蒸煮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完成适度的变性,便于被米曲霉发育生长所利用,并为以后酶分解提供基础; • (2)蒸煮使原料中的淀粉吸水膨胀而糊化,并产生少量糖类,这些成分是米曲霉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而且易于被酶所分解; • (3)蒸煮能消灭附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提高制曲的安全性,给米曲霉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29.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2.蒸煮的要求 • 达到一熟、二软、三疏松、四不粘手、五无夹心、六有熟料固有的色泽和香气。 • 加压蒸料操作时应注意: • (1)经常检查,压力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 (2)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3)出料时锅内残余蒸汽必须排尽; • (4)装卸锅盖时,应对称地上紧螺栓,使各螺丝及锅盖承受比较均匀的力量。

  30.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蒸熟程度与蛋白质变性 • 1.N性蛋白(原料未蒸熟)。2.适度变性。3.过度变性(褐变)。4.蒸料压力(温度)与时间的关系。5.冷却速度和消化率的关系。 • (三)旋转式蒸煮锅蒸料的方法 • 1.开始蒸料时,先排除气管中的冷凝水,当升压时先用排气阀将空气排出,如锅内空气未排尽,会使锅内形成虚假气压,会降低蒸料温度和蒸料的效果。 • 2.等排气阀连续喷出饱和蒸汽时,再关闭排气阀,使锅内压力升高,当压力升到0.03 MPa~0.05MPa,再打开排气阀,将残余空气排除干净。 • 3.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通入蒸汽使压力上升达到所规定的压力,一般为0.1 MPa~0.15 MPa,时间为30 ~40min。在蒸熟过程中转锅不停旋转。 • 4.蒸料完毕,开启排气阀使压力降到零位,然后关闭排气阀,开动水泵供给水力喷射器冷却水进行减压冷却,锅内形成真空蒸发,品温快速下降,达到接种温度即可出料,一般降至40℃。

  31.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四)连续蒸煮装置蒸料方法 • 采用连续蒸煮装置蒸料的压力比旋转式蒸煮锅更高,蒸煮时间更短,蒸料结束可直接进行真空冷却。这种方法蒸料均匀,原料蛋白质利用率可提高到85%以上。 • 操作步骤:1.加水和润水;2.蒸料;3.冷却。 • (五)熟料质量标准 • 1.感官特性 • (1)外观:黄褐色,色泽不过深; • (2)香气:具有豆香味,无糊味及其他不良气味; • (3)手感:松散、柔软、有弹性、无硬心、无浮水,不黏。 • 2.理化标准 • (1)水分(入曲池取样)在45%~50%为宜; • (2)蛋白消化率在80%以上。

  32.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其他原料的处理 • (一)以小麦、大麦、高粱 • 用小麦、大麦、高粱作原料时,一般要先经过焙炒,使淀粉糊化增加色泽与香气,同时杀灭附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 (二)其他原料 • 1.以其他饼粕类作原料:以其他油料作物榨油后的饼、粕类作为代用原料时,其处理方法基本上与豆饼相同。 • 2.以米糠作原料:用米糠时,使用方法与麸皮相同,若用榨油后的米糠饼,要先经过粉碎。 • 3.以面粉或麦粉作原料:以面粉或麦粉为原料时,除老法生产直接将生粉拌入制曲外,一般可采用酶法液化糖化,将淀粉水解成糖液后参与发酵,不需经过蒸料、制曲工艺操作。

  33.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四、液化及糖化 • 酿造酱油中应用液化和糖化方法是最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利用微生物酶制剂使淀粉水解成还原糖,再拌入成曲中发酵的一种方法。 • 优点: • 1.减少淀粉损耗,提高淀粉原料利用率。 • 2.节约蒸料及制曲设备。 • 3.有利于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提高了原料在发酵前加工的劳动生产率。 • (一)酶法的应用 • 在酱油生产中,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可以取代淀粉质原料的制曲工序,从而大大节约粮食和方便生产。

  34.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液化及糖化工艺 • 1.工艺流程 • 2.液化方法 • (1)浸米;(2)磨浆;(3)调浆;(4)液化。 • 3.糖化方法 • 液化完成后,冷却管内不断通入冷水,将液化醪冷却至65~70℃,加入相当于碎米2%的麸皮作糖化剂,充分搅拌均匀,保持糖化温度在60~65℃之间,一般以62℃为宜,糖化时间为3h,如能延迟至4h则更好。糖化完毕后,可直接供发酵之用。 水 水 纯碱、氯化钙 麸皮 ↓ ↓ ↓ ↓ 碎米 → 浸泡 → 沥干 → 磨浆 → 调浆 → 加热液化 → 冷却糖化 → 糖浆 ↑ 细菌淀粉酶

  35.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五节 成曲制备 • 一、制曲设备 • (一)厚层通风制曲设施 • 1.制曲室 • 曲室的种类很多,有地上曲室及楼上曲室两种。 • 2.保暖、降温及保湿设施 • (1)保温:室内沿墙脚安装1直径为40~50mm的蒸汽管或蒸汽散热片; • (2)降温:利用门窗进行自然通风或使用排风扇降温; • (3)保湿:采用空调箱,既能保温、降温,又能保湿。 • 3.矩形通风曲池(曲箱) • 此种曲池最普通,应用很广泛,建造简易,可用木材、钢板、水泥板、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等材料制成。

  36.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圆盘式自动曲料培养装置(圆盘制曲机) • 1.设备构成 • (1)空气调节装置 • (2)圆盘制曲机组:主要由上部曲室、曲床部分、翻曲机、出入曲螺旋推进器和下面通风箱池五部分组成。 • 2.圆盘制曲机的操作程序 • (1)入料;(2)通风制曲;(3)翻曲。 • (三)制曲辅助设备 • 1.通风机 • 一般要求总压头在lkPa以上就可以。 • 2.翻曲机

  37.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制曲工艺与管理 • (一)制曲工艺 • 1.工艺流程 • (1)冷却、接种及入池。 • (2)培养。 • 注意:翻曲时间及次数是通风制曲的主要环节之一,必须认真掌握。根据原料配比的松实度、通风机的风压和风量以及操作方法等因素来统一考虑。如果用机械翻曲,则翻曲机的转速不宜过快(一般以200r/~250r/min为宜),池底曲料要全部翻动,以免影响米曲霉的生长。 种曲 ↓ 熟料 → 冷却 → 接种 → 入池培养 → 翻曲 → 铲曲 → 成曲

  38.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制曲过程曲料的变化 • 1.霉菌在曲料上生长的变化 • (1)孢子发芽期。 • (2)菌丝生长期。 • (3)菌丝繁殖期。 • (4)孢子着生期。 • 2.制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 主要是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分解部分淀粉为糖分,以及蛋白酶分解部分蛋白质为氨基酸。 • 3.制曲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 主要是由于米曲霉的生理活动产生的呼吸热和分解热。 • (三)制曲时间的确定 • 主要以蛋白酶活力达到其最高点为依据。

  39.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通风制曲要点 • 1.一熟: 要求原料蒸得熟,不夹生,使蛋白质达到适度变性及淀粉质全部糊化的程度,可被米曲霉吸收,生长繁殖,适宜于酶类分解。 • 2.二大: 大水、大风。 • 3.三低: 入池品温低,制曲品温低,进风风温低。 • 4.四均匀:原料混合及润水均勾,接种均匀,装池均匀,料层厚薄均匀。

  40.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四、制曲过程的污染与防治 • (一)常见的杂菌污染及其危害 • 1.污染的危害 • 2.制曲中常见的杂菌 • 制曲过程中常见的杂菌有霉菌、酵母和细菌,尤其以细菌为最多。 • (二)杂菌污染的来源 • 1.从种曲及麸皮中引入 • 2.从设备和工具的积料中来 • 3.从空气中带入

  41.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三)制曲中杂菌的防治方法 • 1.工艺上可以采取的措施 • (1)使用质量合格的种曲(二级种子)。 • (2)蒸煮料要求达到料熟、疏松、灭菌彻底。 • (3)接种时种曲使用量不宜过少。 • (4)加强制曲过程的管理 • 2.保持曲室、设备及工具的清洁卫生 • 3.添加冰醋酸或醋酸钠可抑制杂菌的生长

  42.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五、成曲质量标准 • (一)感官指标 • 1.外观:优良的成曲内部白色菌丝茂盛,并密密地着生黄绿色的孢子。但由于原料及配比的不同,色泽也稍有各异,曲应无灰黑色或褐色的夹心。 • 2.香气:具有曲香气,无霉臭及其他异味。 • 3.手感:曲料蓬松柔软,潮润绵滑,不粗糙。 • (二)理化指标 • 1.水分:一、四季度含水量为28%~32%;二、三季度含水量为26%~30%; • 2.蛋白酶活力:1000 U~1500U(福林法); • 3. 成曲细菌总数为50亿个/g以下。

  43.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第六节 酱油发酵 • 一、低盐固态发酵法 • 低盐固态发酵法是目前我国酱油酿造工艺最好的一种。 • 其优点如下: • (1)不需添置特殊设备,操作简易,技术简单,管理方便; • (2)原料蛋白质利用率及氨基酸生成率较高,出品率稳定,比较易于满足消费者对酱油的大量需要; • (3)发酵周期为15天左右,比其他发酵方法的发酵周期短; • (4)低盐固态法制酱油的发酵周期较短,因而在发酵过程中,严格控制其最适量的工艺条件,对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改善产品的风味,显得尤为重要。

  44.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低盐固态发酵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工艺:一是低盐固态发酵移池浸出法;二是低盐固态发酵原池浸出法;三是低盐固态淋浇发酵浸出法。 • (一)工艺流程 • (二)发酵设备 • 1.发酵室 • 发酵室是容纳发酵容器的场所,酱醅在此进行分解、发酵和成熟。 • 2.发酵容器 • 发酵容器有缸、桶及发酵池三种。 水 热糖浆 ↓ ↓ 食盐 → 溶解→稀糖浆盐水 酵母扩培 → 混合培养 ← 乳酸菌扩培 ↓ ↓ ↓ 成曲 → 拌和入发酵池 → 酱醅前期保温发酵 → 倒池 → 酱醅后期低温发酵 → 成熟酱醅

  45.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3.制醅机 • 制醅机俗称下池机,是将成曲破碎,拌和盐水及糖浆液成醅后进入发酵容器内的一种机器。其由机械破碎、斗式提升及绞龙拌和兼输送(螺旋拌和器)三个部分联合组成。 • 4.溶盐设备 • 最简单的溶盐设备是地下池上端置一竹筐,将盐放置在竹筐内,水通过盐层促使其溶化成盐水后,调节浓度,浮杂物则大部分剩留于竹筐内。 • (三)工艺操作要点 • 1.盐水调制 • (1)盐水浓度。 • (2)盐水温度。

  46.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2.拌曲盐水用量 • (1)低盐固态发酵(原池工艺) • (2)低盐固态发酵(移池工艺) • (3)制醅用盐水量的计算 • (4)稀糖浆盐水配制 • 3.酵母菌和乳酸菌菌液的制备 • 4.制醅 • 5.前期保温发酵 • 6.倒池(限移池工艺) • 7.后期降温发酵 • (四)原池发酵与移池发酵特点比较 试管原菌 → 100ml三角瓶 → 1000ml三角瓶 →10L卡氏罐 → 100L种子罐 → 1000 L发酵罐

  47.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五)低盐固态发酵生产注意事项 • 1.入池前的准备工作 • (1)成曲的粉碎要恰当,以保证盐水迅速进入曲料的内部,增加酶的溶出和原料的分解速度。 • (2)生产设施和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隔一段时间要进行杀菌。方法为沸水洗净或蒸汽灭菌。 • (3)盐水的浓度和温度一定要控制准确。 • (4)出曲前快速测定曲子水分含量,以便计算总加水量。 • 2.成曲拌和盐水操作 • 拌和盐水时,拌和要均匀、动作要迅速、盐水用量要准确,要防止盐水流失。绞龙拌曲直接入池时,要严格控制好盐水流量,剩余的少量盐水可浇在上面,使其慢慢淋下去。

  48.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六)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成熟酱醅的质量标准 • 1.感官特性 • (1)外观:赤褐色,有光泽,不发乌,颜色一致。 • (2)香气:有浓郁的酱香、酯香气,无不良气味。 • (3)滋味:由酱醅内挤出的酱汁,口味鲜,微甜,味厚,不酸,不苦,不涩。 • (4)手感:柔软,松散,不干,不黏,无硬心。 • 2.理化标准 • (1)水分:48%~52%。 • (2)食盐含量:6%~7%。 • (3)pH:4.8以上。 • (4)原料水解率:50%以上。 • (5)可溶性无盐固形物:25 g/100ml~27g/100ml。

  49.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二、高盐稀态发酵法 • 高盐稀态发酵法是指曲料中加入较多的盐水,使酱醅呈流动状态进行发酵的方法。有常温发酵和保温发酵之分。 • 稀醪发酵法的优点: • (1)酱油香气较好。 • (2)酱醅较稀薄,便于保温、搅拌及输送,适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 稀醪发酵法的缺点: • (1)酱油色泽较淡。 • (2)发酵时间长,需要庞大的保温发酵设备。 • (3)需要酱醪输送和空气搅拌设备。 • (4)需要压榨设备,压榨手续繁复,劳动强度较高。

  50. 《调味品生产技术》(刘复军主编) • (一)制曲工艺 • 1.工艺流程 • (二)发酵设备稀醪发酵的发酵容器有发酵池和发酵罐两种。发酵池用钢筋水泥制成,敞口;发酵罐是全封闭的,罐体内有夹层可供热保温与冷却。发酵容器的大小和数量应视生产规模而定。 • (三)工艺操作 • 1.原料处理 • 2.接种与制曲 • 3.发酵 食盐→溶解←水 ↓ 成曲 → 稀酱醪 → 搅拌 → 保温发酵 → 成熟酱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