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媒體塑造下的 原住民形象

媒體塑造下的 原住民形象. 小組成員: 語傳四 張逸貞 民文二 全彥翰 民文二石曉青. 大綱. 一、前言 二、媒體的功能與力量何在? 三、媒體塑造下的原住民 四、這是我們要的原民台嗎? 五、把傳播權還給原住民 六、結語 七、參考資料. 前言. 為何選此題目? 題目核心. 媒體的功能與力量何在?. 大眾媒介供給我們娛樂與資訊,也傳播著固定的價值與意識形態。 ( 黃新生, 1990 : 2) 一般而言,大眾傳播媒介可提供有關(主流)文化的資訊 ( DeFleur and Dennis,1981; Gao and Gudykunst, 1990) 。.

beni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媒體塑造下的 原住民形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媒體塑造下的原住民形象 小組成員: 語傳四 張逸貞 民文二 全彥翰 民文二石曉青

  2. 大綱 一、前言 二、媒體的功能與力量何在? 三、媒體塑造下的原住民 四、這是我們要的原民台嗎? 五、把傳播權還給原住民 六、結語 七、參考資料

  3. 前言 • 為何選此題目? • 題目核心

  4. 媒體的功能與力量何在? • 大眾媒介供給我們娛樂與資訊,也傳播著固定的價值與意識形態。 (黃新生,1990:2) • 一般而言,大眾傳播媒介可提供有關(主流)文化的資訊(DeFleur and Dennis,1981; Gao and Gudykunst, 1990)。

  5. 從功能的層面來看,大眾傳播媒介具備守望、聯繫、娛樂、傳遞文化(或社會化)等功能;它既為社會整體,也為其中的團體、個人傳遞不同的次文化(Katz, Blumler, and Gurevitch, 1974; Ryu, 1988)。

  6. 『它們對我們個人的、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倫理的,以及社會上的結果,無不一一施展其影響;它們未肯再給我們一些餘地,不受刺激、不受感染、和不加改變。』 麥克魯漢(S. W. Littlejohn, 1993:302)

  7. 媒體塑造下的原住民族形象

  8. 廣告告訴了我們什麼…… 1.科技以及原住民未開化的強烈對比 2.對原住民文化的不認知 3.隱藏非原住民對於原住民權力掌控以及支配的互動關係

  9. 媒體造成的刻板印象 酗 酒 愛吃檳榔 雛 妓 落後的 不文明的 暴力的 暴動 擾亂治安 豐年祭的唱歌跳舞

  10. 媒體易造成原住民刻板印象的原因 • 採訪記者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不認識(專業度不足) • 採訪記者報導以及攝影的角度 1.北縣豐年祭 羅文嘉載歌載舞 2.原住民抗議爆衝突 替代役男受傷 • 採訪記者以主流文化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報導 新聞實例: 新聞標題「週末到花蓮看原住民歌舞表演」

  11. 新聞報導由於畫面、時間、內容等方面的限制與侷促性新聞報導由於畫面、時間、內容等方面的限制與侷促性 • 對於原住民新聞報導較多以事件取向,聳動性的新聞、社會邊緣問題呈現 新聞舉例: 1.高雄市前鎮區明正公園(26日)凌晨發生槍擊事件。一群原住民在公園裡頭舉行聯誼會,疑似因為酒醉和當地的巡邏隊員發生衝突… 2.花蓮縣鳳林鎮一名孫姓原住民,這個月24日晚間,酒後駕車發生車禍 3.失業原民酒醉毆死妻子 晚間投案 4.查獲上空陪酒的KTV酒店,並帶回三名酒店小姐,其中一名是年僅二十歲的原住民少女……

  12. 以偏概全以及放大鏡的報導方式 ~原住民~ 新聞舉例: 1.盜獵保育野生動物 兩原住民遭逮 2.高雄縣警方今天(25日)在桃源鄉山區查獲4名男女非法獵捕保育類動物,其中1人竟然是警察。被逮捕的員警是原住民

  13. 族群刻板印象的消除、增進族群和諧關係--媒體可以這樣做族群刻板印象的消除、增進族群和諧關係--媒體可以這樣做 • 媒體應聘請原住民記者以及工作人員。 • 跑原住民路線的媒體記者,應該是固定、長期的 • 媒體記者應該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要有一定的認知。 • 對於原住民報導應該避免聳動性、歧視性以及情緒化的標題及措辭。

  14. 媒體應避免以「原住民」集合名詞來概稱少數人的行為媒體應避免以「原住民」集合名詞來概稱少數人的行為 • 避免刻意提起族群背景 • 報導原住民新聞時,應多報導正面積極的新聞,避免著重報導負面的新聞

  15. 這是我們要的原民台嗎?

  16. 原住民電視台的設立緣起 • 民國87年公佈實施的「原住民族教育法」賦予政府設置原住民專屬時段及頻道的責任。 • 民國93年9月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於第29條明定成立「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辦理原住民族專屬頻道及經營文化傳播媒體事業。 • 民國94年2月公佈施行之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2條也再次明定應成立「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規劃辦理原住民專屬及使用族與之傳播媒介與機構。

  17. 原民台的核心理念與目標 • 原住民新文化運動 ─延續台灣原住民運動的使命。 ─發揮亞洲第一個原住民電視台的開創性。 ─開展原住民電視台的國際化。 ─達成原住民電視台的設立目標。

  18. 原民台真的具有改善功能嗎?

  19. 行政院原民會製作之九支原住民形象廣告

  20. 排灣族(PAIWAN) 在台灣最南部的山區,有一群住在石板屋的 原住民,「他們」擁有世襲的階級制度。貴 族是擁有土地的部落頭目,他們依賴眾多的 平民佃農納稅維生。因為毋需狩獵,擁有充 分的的餘暇,創作華麗的木雕和服飾。不過 只有頭目的長子女可以繼承家產,其他的子 女三代以後,就變成平民。「這一支」嚴守 階級制度的民族,我們稱為「排灣族」。

  21. 鄒族(TSOU) 在著名的阿里山上,住著「一支」「男子英 挺」,「少女容貌姣好」的民族,「他們」曾經 有一隊所向無敵的常勝軍,早在兩百多年前,就 因為幫助清廷平亂有功,多位頭目受邀到北京觀 光,年餘連乾隆皇帝都把自己的龍袍賞給他們, 可見大清皇帝如何寵幸「他們」。「這一支」歷 史輝煌,令人神往的民族,我們稱「他」為「鄒 族」。

  22. 邵族(IDASAU) 在中部知名的日月潭畔,住著「一支」「只剩 下」三百人的原住民,「這支」族群的來歷 「神秘難考」,只知道是古代追逐一支白鹿而 意外來到日月潭畔定居,「他們」是台灣原住 民當中唯一湖棲捕魚民族,是父系的氏族分工 社會,各氏族各有聯繫。擁有悠揚而美妙的木 杵音樂,讓日月潭因為有了他們而更增風采。 「這一支」「即將漢化消失」的民族,我們稱 「之」為邵族。

  23. 雅美(YAMI) 有一座我國最靠近菲律賓的領土「蘭嶼 島」,住著一支海洋文化的民族,「他 們」住在颱風難以搖憾的的地下屋裡,划 著「造型奇特」的拼板舟。「他們」「個 子不高」「懼怕鬼靈」,可是很努力又重 視榮譽。「這一支」靠海維生的「島 民」,我們稱「之」為雅美族。

  24. 卑南族(PUYUMA) 「台灣後山」的台東平原上,「有一支」自認歷 史輝煌,充滿尊容與自信的原住民,「他們」曾 經以一支斯巴達教育磨練出來的精銳勇士,征服 幾乎一半的東部平地,在他們努力範圍的部落, 都必須按時納糧進貢,而且「他們」還擁有「可 怕的」「巫術」,連盤據深山的「異族」,都為 之膽寒。「這一支」充滿傳奇故事的民族,我們 稱「他」為卑南族。

  25. 魯凱族(RUKAI) 在台灣南部的深山中,住著一支「皮膚黝 黑」、「眼睛又大又亮」的原住民,「他們」 的人數稀少,卻非常團結友愛,即使到了今 天,傳統貴族與平民的分際還是很明顯。「這 些人」住在乾淨而典雅的石板屋內,以佩戴百 合花為榮耀,民族性相當保守,至今仍然有許 多人過著傳統生活。「這一支」神秘的民族, 我們稱「他」為魯凱族。

  26. 賽夏族(SAISIYAT) 在台灣新竹與苗栗淺山丘陵,住著比「熊貓」 還稀少的原住民,「他們」很早就被納清廷版 圖,可是至今堅持著傳統文化。「他們」的姓 氏都是例如風、日、豆、絲、狐等的「怪 姓」,可是每一個都充滿「奇怪的」來歷,而 且「他們」還擁有一個「全球僅見」的矮靈祭 典。「這一支」「神秘的」民族,我們稱 「他」為賽夏族。

  27. 噶瑪蘭(KAVALAN) 台灣原住民除了目前的10族以外,還有許多 平埔族。如今他們都已「因為通婚」,而 「變成」了「平地人」。在台灣所有平埔族 當中,住在蘭陽平原上是最晚漢化的一族, 「他們」天性和平又愛乾淨,可是遭遇也最 悲慘。「他們」曾經被迫從宜蘭輾轉「流 亡」到花蓮各地,「這一支」充滿悲情的民 族,我們稱「之」為噶瑪蘭族。

  28. 布農族(BUNUN) 在台灣中央山脈深山,住著「一支」宛如 「馬拉松登山選手」的原住民,不論男女都 能爬山涉水,如履平地,因此被譽為台灣高 山的守護者,是登山隊伍中最器重的嚮導。 「他們」重視互助共享,天性溫和忍耐,可 是卻對敵人施以以牙還牙的原則,是當年日 本統治者最不敢輕侮的族群,「這一支」原 住民,我們稱「之」為布農族。

  29. 預算來源 • 原民台的預算由原民會編列,經立法院同意,每隔一段時間公開招標,由得標廠商經營,約滿後重新招標。 • 政治力不再干預原民台運作 。

  30. 人事結構 • 種族之爭→執行長? • 族類之爭→文化的統一?

  31. 節目內容 • 原住民自製節目偏低,無法掌握主體的發言權。 • 戲劇中所「塑造」的原住民形象仍流於酗酒與雛妓等負面刻版印象。 • 節目深度不夠,偏重兒童與獵奇性的旅遊消費節目,宛如消費原住民的購物頻道。 • 製作不嚴謹,資訊錯誤連篇。 • 節目主持人不夠尊重原住民文化。 • 以「他們」稱呼原住民,與主流社會區別,彷彿原住民是另一個世界的奇觀。

  32. 小結 • 近期方向 進入公共廣播集團 維護族群主體性及營運自主

  33. 把傳播權還給原住民

  34. 攝影機在誰手上? • 五十多年來,原住民的形象是被掌握書寫權力的漢人,拿攝影機的漢人、說話的漢人所建構出來的,這群漢人從執政者、頻道經營者、學者不一而足,在他們論述的背後所隱藏的,其實就是藉由優勢社會團體產製意識形態之論述,以維護霸權地位和權力關係(媒體觀察電子報第160期)。 • 族群關係中成為「他者」

  35. 他者 薩伊德(Edward Said)在《東方主義》中借用葛蘭西(Gramsci)的霸權概念(hegemony),薩伊德認為歐洲文化的主要成分是源於強烈的歐洲文化優越感的文化霸權,東方被西方『命名』和『界說』了,東方被製造和被俘虜為西方文化霸權體系中的一個『他者』形象。(張京媛,1995:38)

  36. 結論 • 對照漢文化為強勢的社會中原漢的互動。把命名權、詮釋權、發言權交還原住民,不要讓原住民在原住民專屬頻道還繼續扮演「他者」。

  37. 參考資料 •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 孔文吉,1993。「讓我的同胞知道」。臺中市:晨星。 • 王嵩音,1998。「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臺北市:時英。 • 陳佩周,1998。「原住民與媒體:紐、澳、美三國報紙媒體對原住民新聞事件及議題與編輯政策的研究考察報告」。台北市:新聞評議委員會。 •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縣:韋伯文化。 • 成露茜‧羅曉南,2005。  「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縣:正中

  38. 參考資料 • 魏 玓,《重視原住民傳播權從現在開始》,http://mediawatch.org.tw/archives/000328.html,2006.04.13。 • 顧玉珍,《把攝影機還給原住民吧!》,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2345.html,2006.04.13。 • 台灣媒體調查教育基金會,《族群與媒體》,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95,2006.05.04 • 台灣媒體調查教育基金會,《原民台預算解凍 立委關注》,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30,2006.05.04 • 孔文吉,《我對原住民電視台的看法與期望》,http://publish.lihpao.com/Aborigines/2005/09/23/05J09223/,2006.05.04 • 向陽,《該是媒體自我檢省的時候了》,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8/today-s1.htm,2006.05.0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