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1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溫宗堃 製.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在初期佛教中 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 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 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 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 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 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在家眾所運 用?. 為何跟佛陀學習. 《雜阿含經》 (113).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尊者羅陀答言:「我 為斷苦故 ,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 (115).

Download Presentation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溫宗堃 製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2. 在初期佛教中 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 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 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 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 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 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在家眾所運 用?

  3. 為何跟佛陀學習

  4. 《雜阿含經》(113)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5. 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6. 《雜阿含經》(115)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7. 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8. 《雜阿含經》(118) 時,有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9. 羅陀答言:「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10. 《雜阿含經》(490)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11.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12. 《雜阿含經》(973)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13. 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

  14. 《雜阿含經》(783)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15. 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斷何等?」 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

  16. 《中阿含經.147聞德經》 生聞梵志即便問曰:「沙門瞿曇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學道,以何義故博聞誦習耶?」

  17.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所以博聞誦習,欲自調御,欲自息止,自求滅訖。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以此義故博聞誦習。」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所以博聞誦習,欲自調御,欲自息止,自求滅訖。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道,以此義故博聞誦習。」

  18. 在家的相對限制

  19. 《長阿含經》卷15:「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長阿含經》卷15:「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 《長阿含經》卷16:「若在家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

  20. 《中阿含經》卷19〈2 長壽王品〉:「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 《雜阿含經》卷30:「在家憒鬧,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21. 《雜阿含經》(1179) 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六日不見。

  22. 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23. 沙門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殖胡麻田,  慮其草荒沒,  是故安樂住。

  24. 沙門今定非,  種稻田乏水,  畏葉枯便死,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25. 沙門今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26. 沙門今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赤眼黃髮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27. 沙門今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28. 世尊答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殖胡麻田,  常恐其荒沒,  是故安樂住。

  29. 我今日定無,  種稻田乏水,  畏葉便枯死,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30. 我今日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31. 我今日定無,  黃頭赤眼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32. 「瞿曇…世間多事,今請辭還。」 「摩訶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請還家。」 「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33. 《雜阿含經》(546) 時,有執澡灌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34. 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35.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言:「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36. 佛陀教導的優先順序

  37. 《雜阿含經》(95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在家、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說(=悅)。所以者何? 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則不樂正法。何等為邪事?謂邪見,乃至邪定,

  38. 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讚歎。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則樂正法,善於正法。何等為正事?謂正見,乃至正定。」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讚歎。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則樂正法,善於正法。何等為正事?謂正見,乃至正定。」

  39. 《雜阿含經》(915)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 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塉-月+目]薄。 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40. 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 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41. 在家所證的果位

  42. 《雜阿含經》(951)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43.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44.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45.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46.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47.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

  48. 佛陀記說在家果位的例子

  49. 《雜阿含經》(852): 佛告諸比丘:「彼難屠比丘、難陀比丘尼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