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目的: 論述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的規律,以提高中醫治療眼底病的療效 方法: 綜合中醫理、 法、方、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分別闡述血管擴張、 出血、血管阻塞、微血管瘤、水腫、滲出物、組織增生、變性等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規律 結果: 眼底病常見病徵的中醫辨證治療有一定規律,理氣法,理血法,化痰法,祛濕法是其主要治法 結論: 中醫藥是治療眼底病病徵的有效方法.

berg
Download Presentation

眼底病 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 廣州中醫藥大學 李志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志英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淺析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志英

  2. 目的:論述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的規律,以提高中醫治療眼底病的療效方法:綜合中醫理、法、方、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分別闡述血管擴張、出血、血管阻塞、微血管瘤、水腫、滲出物、組織增生、變性等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規律結果:眼底病常見病徵的中醫辨證治療有一定規律,理氣法,理血法,化痰法,祛濕法是其主要治法結論:中醫藥是治療眼底病病徵的有效方法目的:論述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的規律,以提高中醫治療眼底病的療效方法:綜合中醫理、法、方、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分別闡述血管擴張、出血、血管阻塞、微血管瘤、水腫、滲出物、組織增生、變性等眼底病常見病徵中醫治療規律結果:眼底病常見病徵的中醫辨證治療有一定規律,理氣法,理血法,化痰法,祛濕法是其主要治法結論:中醫藥是治療眼底病病徵的有效方法

  3. 眼底病屬中醫眼科學內障眼病範疇,可引起視功能障礙,甚至失明的一類眼病古代中醫受歷史條件限制,對內障眼病診治僅憑患者視力或視覺改變立法處方用藥現代中醫結合現代眼科檢查技術,認為內障眼病包括葡萄膜、視網膜和視神經等病變,認为眼底病變可出現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滲出物、微血管瘤、組織增生、出血、血管阻塞、變性等病徵,中醫治療眼底病療效顯著眼底病屬中醫眼科學內障眼病範疇,可引起視功能障礙,甚至失明的一類眼病古代中醫受歷史條件限制,對內障眼病診治僅憑患者視力或視覺改變立法處方用藥現代中醫結合現代眼科檢查技術,認為內障眼病包括葡萄膜、視網膜和視神經等病變,認为眼底病變可出現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滲出物、微血管瘤、組織增生、出血、血管阻塞、變性等病徵,中醫治療眼底病療效顯著

  4. 本文以西醫學眼底病臨床表現為基礎,運用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探討中醫治療眼底病常見病症的規律。本文以西醫學眼底病臨床表現為基礎,運用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探討中醫治療眼底病常見病症的規律。

  5. 1血管擴張及充血血管擴張多從動脈擴張、充血,發展至靜脈擴張充血,形成血流壅滯。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網膜血管瘤、視盤血管炎、視神經乳头炎、視盤水腫等原因:氣、血、虛、實、風、火等病 征:視網膜血管的擴張、紆曲、或視網膜血管呈串珠狀,FFA提示視網膜血管呈節段狀充盈,或血管壁螢光著色,或視網膜血管螢光滲漏、或表現為視盤表面毛細血管螢光滲漏

  6.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7. 上述改變均屬氣滯血瘀范疇肝氣鬱結 氣血失和、氣滯血瘀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活血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柴胡、赤芍、枳殼、桃仁、紅花、生地黃、川芎、茺蔚子、郁金 脾氣不足 氣虛血弱,或血不循經治法:益氣健脾方药:用歸脾湯加減:白術、茯神、黃芪、黨參、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炙甘草、五味子

  8. 此外,實火上燔,陰虛火旺或肝風內動等也可導致視網膜血管擴張及充血,臨症時須明辨證屬氣滯或氣虛,肝風內動或實火上燔,按症的輕重緩急,屬虛屬實及對視功能的影響分別選用方藥此外,實火上燔,陰虛火旺或肝風內動等也可導致視網膜血管擴張及充血,臨症時須明辨證屬氣滯或氣虛,肝風內動或實火上燔,按症的輕重緩急,屬虛屬實及對視功能的影響分別選用方藥

  9. 2 出血是眼底病常見的病徵之一,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現為螢光遮蔽。早期,不論出血部位屬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或視盤病因:阻塞、炎症、血管瘤、新生血管或外傷治法:急則治其標,用涼血止血之藥物先寒其源防止再出血;繼之結合局部和全身症候,辨別其寒、熱、虛、實和臟腑歸經,以審證求因,據因論治

  10.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11. 2.1 新血血斑顏色鮮紅,呈火焰狀,位於淺表者,證情較輕,多屬火熱灼絡,迫血妄行治法:涼血止血方 藥:寧血湯,或十灰散,或四生丸加減 生地黃、仙鶴草、旱蓮草、梔子炭、白芍、白芨白蘞、阿膠、白茅根、側柏葉、生蒲黃。 若血斑位於深層或顏色暗紅而呈片狀、團狀者,病情較重,兼舌色瘀紅者,多屬瘀熱較甚,須在涼血止血基礎上,選加黃連、龍膽草、黃芩、黃柏等苦寒藥物,直折其銳氣,以達到清熱涼血止血之目的

  12.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高度近視性黃斑出血

  13. 2 新血與瘀血相混,或兼有白斑,或反復出血者,治療上仍應先止新血,但由於止血藥物性味多寒涼,血得寒則凝,若過用寒涼止血之品,易傷脾胃,須防其標未退而本先傷,反使病邪冰伏,導致血瘀滯結加甚,促使反復出血新血與瘀血相混治 法:涼血止血與活血祛瘀兩法並用方 藥:生蒲黃湯加減:生蒲黃、旱蓮草、生地黃、大薊、荊芥炭、丹皮、郁金、丹參、川芎、血竭、三七 既可止血,又能祛瘀,止血而不留瘀

  14.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15. 3 出血日久不消散,血斑顏色晦暗,或玻璃體積血日久不吸收,甚至已出現機化,多屬久病傷陰,陰傷及陽,或氣血俱損,或治血早期過用寒涼,致寒凝氣滯,舊血不去,新血不生。 若屬氣血不足者治 法:益氣養血散瘀方 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黨參、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以扶正祛邪,促進瘀血吸收

  16. 屬陰虛火旺者治法:滋陰泄熱,津液充足則腎水自壯,水足便能抑火泄熱,血無火迫,自能清守歸順。方 藥: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黃柏、生地黃、山萸肉、茯苓、山藥、澤瀉、丹皮、旱蓮草。

  17. 左眼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

  18. 2.4 氣血相關理論的運用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滯則血瘀,氣寒則血凝。唐容川認為:“血之運,氣運之,即瘀血之行亦氣行之,血瘀於臟腑經絡之間,既無足能行,亦無門可出,唯賴氣行之”。故應用理血法時,又同時配伍理氣之品,使氣機通暢,氣行則血行,從而加速血液循環,視網膜新陳代謝得以改善,促進瘀血的吸收瘀血鬱結不散,多屬氣滯與血凝互為因果所致,此時需活血祛瘀與行氣散結兩法並重,可選用桃紅四物湯,重用川芎,酌加香附、郁金等行氣散結之品

  19. 若屬寒凝氣滯所致者,宜選加細辛、桂枝、肉桂等辛溫辛熱之品,以溫散寒邪,使氣機暢達,瘀血得以消散。 若眼底或玻璃體積血日久不消,甚至部分機化,儘管患者視力僅余光感,只要排除了視網膜脫離,也不要放棄治療,可適當配伍三棱、補骨脂、肉桂、莪術、貝母、雞內金、昆布等溫腎散結之品,或入米酒少許,加速血循環,增強祛瘀作用,往往能軟化已機化的纖維組織,使之逐漸吸收,病變組織得以修復,患者可恢復部分有用視力

  20. 2.5血與痰的關係:凡血運不暢,局部血液停滯,或離經之血存留於眼內,未能消散而形成瘀血,瘀血形成後又能影響氣血運行,氣血不暢,經脈不利,則臟腑功能失調,使津凝血敗而化為痰,瘀和痰皆屬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眼底病血症之瘀血日久不吸收,多有滲出物、組織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治法:祛瘀與化痰散結同用,酌加止血之品標本兼治,療效更佳方 藥:溫膽湯和生脈散加減:陳皮、法夏、枳實、黨參、五味子、瓦楞子、郁金、血竭、茜草

  21. 3視網膜血管阻塞及血管瘤屬中醫學絡脈瘀阻範疇,包括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或靜脈阻塞,視網膜微血管瘤,或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臂-視網膜迴圈時間遲緩、中央動脈-靜脈充盈時間延長、視網膜血管或視盤螢光充盈不良、視網膜或脈絡膜毛細血管無灌注、微血管瘤呈強螢光等中醫學認為絡脈瘀阻有因氣、因血、因風、因痰之不同,由於血管阻塞的病變過程包括淤血、缺血、水腫、出血、滲出、組織增生、變性等病理改變,這些改變可先後出現,或交叉出現,或可反復出現。在3視網膜血管阻塞及血管瘤屬中醫學絡脈瘀阻範疇,包括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或靜脈阻塞,視網膜微血管瘤,或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臂-視網膜迴圈時間遲緩、中央動脈-靜脈充盈時間延長、視網膜血管或視盤螢光充盈不良、視網膜或脈絡膜毛細血管無灌注、微血管瘤呈強螢光等中醫學認為絡脈瘀阻有因氣、因血、因風、因痰之不同,由於血管阻塞的病變過程包括淤血、缺血、水腫、出血、滲出、組織增生、變性等病理改變,這些改變可先後出現,或交叉出現,或可反復出現。在

  22. 辨證時難以將其截然分開,或以不同表現按階段用藥 凡血管阻塞早期當以治標為先,不論患者體質如何,首當活血通絡宜用醒腦靜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靜脈滴注,兼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赤芍、紅花川芎、老蔥、生薑、紅棗、麝香、地龍幹、水蛭,以活血通竅,使血脈迅速複通,視功能得以康復 如視網膜動脈痙攣或明顯狹窄者,宜兼用益氣通陽、芳香通竅之品以助緩解,可重用黃芪,選加薤白,路路通、絲瓜絡、石菖蒲等若兼水腫、滲出明顯者,宜兼用利水滲濕之品,如澤瀉、瞿麥、木通、

  23. 茯苓、車前子、琥珀末等,以利水消腫, 促其吸收。若病情穩定,視力有所提高時,可去麝香,選加三棱、莪術、劉寄奴、絲瓜絡、絡石藤等祛瘀散結通絡藥物;或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如屬血虛者,則重用川芎、當歸,酌加黃芪以助行血通絡;若偏氣虛者,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眼底視網膜血管阻塞,尤其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者,往往發病不久,即繼發視神經萎縮,雖經用多種方法全力搶救視力,收效甚微,或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後期出現視網膜缺血區,但只要患眼仍有光感視力,也不能認為複明無望而放棄治療,臨床上常有視網膜靜脈或動脈完全缺血者,可能仍存在著非檢眼鏡能看見,極細如絲,在血管內高度緩慢流動著的血

  24. 流,因而推測患者仍有複明的希望。可通過眼底螢光血管造影瞭解視網膜血管充盈形態,以指導臨床治療總之,眼底血證病因病機複雜,治療用藥變化多若能掌握氣與血,止與行,血與痰等辨證關係,用藥得當,常能獲得較好療效。因此,治療時應注意適當運用涼血止血法,藥到即止,以免過用寒涼而引起寒凝氣滯,影響瘀血吸收;使用止血藥的同時,須配伍活血祛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使用活血祛瘀藥物時,須配伍阿膠、首烏、雞血藤、黃精、桑寄生補血之品,使祛瘀不耗血;同時要在應用活血祛瘀法時,注意配伍理氣藥物,以助瘀血吸收流,因而推測患者仍有複明的希望。可通過眼底螢光血管造影瞭解視網膜血管充盈形態,以指導臨床治療總之,眼底血證病因病機複雜,治療用藥變化多若能掌握氣與血,止與行,血與痰等辨證關係,用藥得當,常能獲得較好療效。因此,治療時應注意適當運用涼血止血法,藥到即止,以免過用寒涼而引起寒凝氣滯,影響瘀血吸收;使用止血藥的同時,須配伍活血祛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使用活血祛瘀藥物時,須配伍阿膠、首烏、雞血藤、黃精、桑寄生補血之品,使祛瘀不耗血;同時要在應用活血祛瘀法時,注意配伍理氣藥物,以助瘀血吸收

  25.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FFA:00007 张丽娴 A-RCT:53秒 仅睫网A充盈

  26. 4 水腫 多見於視盤水腫、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視神經視盤炎、視網膜中央靜脈或動脈阻塞、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創傷的早期、視網膜鐳射光凝治療後組織反應等。由於病灶處血流緩慢,組織代謝障礙,血管壁滲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形成水腫。多因氣機不暢,氣滯血瘀,水氣上淩所致。視網膜、視神經病變的水腫,多屬邪盛而正未虛的實症。常表現為視網膜或視盤的水腫,或螢光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視

  27. 網膜或視盤表面的毛細血管明顯螢光滲漏,後期多有螢光積存。兼見頭重胸悶,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治法:清熱利濕,利水消腫方 藥:三仁湯加減 滑石、白蔻仁、厚樸、薏苡仁、淡竹葉、法半夏、杏仁、通草、苦參

  28. 后葡萄膜炎 后極部視網膜水腫

  29. 若屬脾虛氣弱者治法:健脾滲濕方 藥:參苓白術散加減若因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所致者,全身多兼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症候治法:補益脾腎,溫陽利水方 藥:附桂八味丸或真武湯加減若兼有血瘀者,宜選加行氣活血之品

  30.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視神經乳頭水腫

  31. 若屬脾虛氣弱者治法:健脾滲濕方 藥:參苓白術散加減若因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所致者,全身多兼脾陽不足或脾腎兩虛症候治法:補益脾腎,溫陽利水方 藥:附桂八味丸或真武湯加減若兼有血瘀者,宜選加行氣活血之品

  32.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中心性漿液性 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33. 黃斑囊樣水腫

  34. 5 滲出物視網膜和脈絡膜滲出物,或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典型的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色素上皮缺損或色素上皮脫離的螢光形態。中醫認為乃臟腑經絡失調,影響津液之生成和輸布,組織發生水腫,日久不消,逐漸出現滲出物,或出現視網膜神經上皮、色素上皮損害的螢光形態。屬中醫學痰的範疇,“痰”是病變過程中的一種病理產物。其病因十分複雜,凡能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的各種病因,如肺氣不宣,或脾運不暢,或腎水上泛都可以引起水濕停滯,濕聚成痰,故痰與

  35. 成痰,故痰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其中脾不勝濕,中陽不運,水濕凝聚,是生痰的主要原因。在生理上,脾喜燥惡濕,若有濕鬱,則脾便成生痰之源,若痰滯已成,則阻礙氣機的正常升降,清氣不升,濁氣上泛,形成視網膜和脈絡膜的滲出物,或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色素上皮脫離或色素上皮缺損的螢光形態。臨床上常用溫膽湯加減為基礎方治之: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桔梗、柴胡。另一方面,痰又有寒痰、熱痰、濕痰之分,而濕痰中又有寒濕和熱濕之別,辨證時鬚根成痰,故痰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其中脾不勝濕,中陽不運,水濕凝聚,是生痰的主要原因。在生理上,脾喜燥惡濕,若有濕鬱,則脾便成生痰之源,若痰滯已成,則阻礙氣機的正常升降,清氣不升,濁氣上泛,形成視網膜和脈絡膜的滲出物,或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神經上皮脫離、色素上皮脫離或色素上皮缺損的螢光形態。臨床上常用溫膽湯加減為基礎方治之: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桔梗、柴胡。另一方面,痰又有寒痰、熱痰、濕痰之分,而濕痰中又有寒濕和熱濕之別,辨證時鬚根

  36. 中心性漿液性 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后葡萄膜炎

  37. 中心性漿液性 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FFA:神經上皮脫離

  38. 根據寒、熱、濕之孰多孰少,分別兼用清熱除痰、溫寒化痰、行氣滌痰、滲濕祛痰等法治之。同時“痰之生因津液不化,液之結乃氣機不運”,可見痰之生成與氣機是否通暢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治痰先治氣,宜在上述治痰的諸法中兼以理氣的藥物,以正本祛源,使中焦健運,氣機調暢,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機而暢達,濕無由聚,無濕則痰不生矣。根據寒、熱、濕之孰多孰少,分別兼用清熱除痰、溫寒化痰、行氣滌痰、滲濕祛痰等法治之。同時“痰之生因津液不化,液之結乃氣機不運”,可見痰之生成與氣機是否通暢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治痰先治氣,宜在上述治痰的諸法中兼以理氣的藥物,以正本祛源,使中焦健運,氣機調暢,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機而暢達,濕無由聚,無濕則痰不生矣。

  39. 若滲出呈彌漫性,視網膜顏色灰白,多屬脾陽不振,健運失常,升降失職,濕濁上泛,治宜健脾滲濕,營運中氣以除上泛的濕濁,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之若滲出呈彌漫性,視網膜顏色灰白,多屬脾陽不振,健運失常,升降失職,濕濁上泛,治宜健脾滲濕,營運中氣以除上泛的濕濁,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之

  40. 若滲出物日久不消,全身兼見虛症,乃痰鬱滯結不化邪未盡而正已虛,治療上須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宜在解鬱散結的基礎上選加益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之品或兼用溫經通竄的石菖蒲、細辛、川芎等助其吸收。若屬脾腎虛寒所致,可酌加桂枝溫陽利水,以助氣化。如痰積為寒濕所致,可選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細辛、補骨脂、仙茅根;或選用理中化痰丸、附桂八味湯以溫化鬱結之寒痰,使滲出物得以吸收若滲出物日久不消,全身兼見虛症,乃痰鬱滯結不化邪未盡而正已虛,治療上須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宜在解鬱散結的基礎上選加益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之品或兼用溫經通竄的石菖蒲、細辛、川芎等助其吸收。若屬脾腎虛寒所致,可酌加桂枝溫陽利水,以助氣化。如痰積為寒濕所致,可選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細辛、補骨脂、仙茅根;或選用理中化痰丸、附桂八味湯以溫化鬱結之寒痰,使滲出物得以吸收

  41. 6 退行性病變多見於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幹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色素性螢光遮蔽、視網膜血管充盈不良、視盤低螢光、視網膜脈絡膜斑駁樣強螢光等 從疾病的發展過程分析,眼底病變後期必然導致臟腑經絡功能不足臨床表現以虛症為主,如氣虛、血虛、脾腎虛、肝腎虛、心脾虛、陰虛、陽虛等 原因包括病初誤治失治,或病勢纏綿,久病傷正,或素體虛弱等導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

  42. 凡久病不愈,容易引起局部組織退行性改變,主要病機多見於氣血兩虛和肝腎虧損。氣血兩虛者治宜補益氣血,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若氣血陰陽俱虛,則須大補陰陽,用人參養榮湯之類加減。 如肝腎不足者,須分清屬陰虛或陽虛而採用不同的治法。 若屬肝腎陰虛,治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由於陰虛多火旺,若只滋陰而不降火,則難以獗勢,反之,若只降火而不滋陰,則熱勢只能暫緩,

  43. 若兩者配合得當,則可滋其不足,瀉其有餘,從而獲得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效果。陽氣為人身的根本,有化氣行水之功若腎陽不足,則水邪為患,治宜溫腎壯陽,化氣行水,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時還要注意“陰陽互根”的規律,陰陽兩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缺一不可。治療上若純補腎陽,則可能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結果而得不到應有的療效若兩者配合得當,則可滋其不足,瀉其有餘,從而獲得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效果。陽氣為人身的根本,有化氣行水之功若腎陽不足,則水邪為患,治宜溫腎壯陽,化氣行水,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時還要注意“陰陽互根”的規律,陰陽兩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缺一不可。治療上若純補腎陽,則可能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結果而得不到應有的療效

  44. 張景嶽: •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以押送能夠 • 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 • 求陰,以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

  45. 因此,對肝腎不足的眼底退行性病變,治療上要陰陽兼顧,用藥時按其所偏而有所側重,當能收到良好療效眼底病的退行性病變,功能多屬不足,治療上應考慮改善眼底組織的微循環,增加視神經視網膜組織的血流量,促進新陳代謝,以康復視神經視網膜功能,達到提高視力的目的。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認為:活血祛瘀藥物增加組織血流量的作用。補肝腎,益氣血類中藥有改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作用因此,對肝腎不足的眼底退行性病變,治療上要陰陽兼顧,用藥時按其所偏而有所側重,當能收到良好療效眼底病的退行性病變,功能多屬不足,治療上應考慮改善眼底組織的微循環,增加視神經視網膜組織的血流量,促進新陳代謝,以康復視神經視網膜功能,達到提高視力的目的。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認為:活血祛瘀藥物增加組織血流量的作用。補肝腎,益氣血類中藥有改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作用

  46. 推測選用滋養肝腎、補益氣血、祛瘀通絡藥物治療眼底退行性病變,可加速視網膜視神經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提高視敏度。推測選用滋養肝腎、補益氣血、祛瘀通絡藥物治療眼底退行性病變,可加速視網膜視神經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提高視敏度。

  47. 高度近視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48.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49. 遺傳性黃斑變性

  50. 视神经萎縮 視盤颜色蒼白:氣血不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