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休 克

第十二章. 休 克. 第一节 概述. 休克的概念. 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 急性循环障碍 , 其特征是微循环障碍, 重要的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 细胞功能代谢 发生严重障碍的 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 本章内容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以微循环变化分期) 细胞代谢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防治原则.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 Causes). 1. 失血与失液 急性大出血,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20% . 引起 失血性休克 。 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引起失液,血容量 ↓

berg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休 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休 克

  2. 第一节 概述 休克的概念 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其特征是微循环障碍,重要的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3. 本章内容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以微循环变化分期) 细胞代谢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防治原则

  4.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5. 一、病因 (Causes) 1.失血与失液 急性大出血,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20%.引起失血性休克。 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引起失液,血容量↓ 2. 烧伤(Burns): 血浆渗出,导致体液丢失、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烧伤性休克。 3.创伤

  6. 4.感染 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 5.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心源性休克 6.强烈神经刺激 如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

  7. 变应原 7. 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 过敏体制者接受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组胺等  血管扩张、通透性  外周阻力 、血浆外渗、心输出量、Bp 

  8. 二、休克的分类 Ⅰ按病因分类 ⒈失血性休克 ⒉失液性休克 ⒊创伤性休克 ⒋烧伤性休克 ⒌感染性休克 ⒍过敏性休克 ⒎神经源性休克 ⒏心源性休克

  9. Ⅱ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失液,血容量降低称为始动环节----CO↓BP↓---Symp-adr兴奋 ----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下降 2心源性休克 大面积心梗,急性心肌炎,引起急性心泵功能衰竭, CO ↓是心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 3血管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中的血管扩张型,微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扩大是血管源性S的始动环节

  10. 低动力型 低排高阻型休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 低排低阻型休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BP ↓ 高动力型 高排低阻型休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 Ⅲ、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1.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12. 1964年,Lillehei提出:虽然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各不相同,但微循环(MC)障碍是大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环节。引起组织低灌流的主要病机就是MC障碍。1964年,Lillehei提出:虽然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各不相同,但微循环(MC)障碍是大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环节。引起组织低灌流的主要病机就是MC障碍。 按微循环障碍的变化特征,可将休克的发生发展分为三期 即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 先复习微循环结构与功能

  13. 正常微循环结构与调节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本结构。 正常的微循环示意图

  14. 微循环开放和关闭的调节  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兴奋→关闭  体液因素: 缩血管:儿茶酚胺,TXA2,AngⅡ等 扩血管:组织局部代谢产物(K+ 、乳酸、腺苷组胺、激肽等)

  15. 局部代谢 产物聚积 真Cap网 血流↓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舒张 真Cap网 血流↑ 局部代谢产物 被稀释或冲走 Cap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收缩

  16. 休克I期 (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 若病因不除 Symp-adr长期过度兴奋 休克II期 (淤血性缺氧期、失代偿期) 未经治疗 休克III期 (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17. 微静脉 捷 动静脉 真毛细血管 短路 通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微动脉 路 一、休克的缺血缺氧期 • 微循环变化特点 ------- MC缺血缺氧

  18.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1)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微动脉与cap前括 约肌(●●●●)微静脉(●●●)。cap前阻力 ↑↑>后阻力↑微血管运动增强 2)大量的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3)Cap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 使微循环缺血缺氧更为明显 4)微循环灌流减少,其特点:少灌少流、灌少 于流。

  19. 2. 微循环缺血缺氧的机制 1)微血管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过度兴奋,儿茶酚胺(CA)分泌增多 2)其他缩血管的体液因子分泌增多: 如AngⅡ,ADH,TXA2,内皮素等 ※不同病因经不同途径引起交感神经-adr兴奋

  20. 失血、创伤等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CA大量释放 动-静脉短路 的β受体 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α受体 动-静脉短路开放 微血管显著收缩

  21. 创伤 疼痛 儿茶酚胺 内毒素 肾血流量 垂体 RAAS兴奋 血小板 内皮细胞 血管加 压素 AngII  TXA2 ET  小血管收缩

  22. 3. 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代偿意义 (Significance of Compensatoion) (1)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血液供应。 (因为微血管对CA反应不一,内脏、皮肤、肾血管α受体密度高,对CA 敏感性高,收缩明显;而冠脉和脑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 (2) “自身输血”:肌性微V,小V和肝、脾储血库等的容量血管收缩,及A-V短路开放,使回心血量及血容量迅速↑及血管床容积↓,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23. (3)“自身输液”:因为微A,Cap前括约肌等强烈收缩--- Cap流体静压↓,促使组织液返流入血↑,又肾小管重吸收水、钠↑,血容量↑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此时血液稀释,RBC压积↓,更有利于RBC携氧) (4) 因Symp-adr强烈兴奋,CA释放↑:↑HR, 心缩力加强及选择性外周血管收缩---使CO ↑, 总外周阻力↑,BP下降程度减轻

  24.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腹腔内脏、皮肤肾小血管收缩 汗腺 分泌↑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外周阻力↑ 皮肤缺血 BP (±) 脉搏细速 脉压差↓ 少尿 肛温↓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烦躁 不安 出冷汗 4. 微循环缺血期的主要表现

  25. ※上述代偿意义说明为什么很多类型的休克,早期虽然已有某些器官组织缺血缺氧,但是通过代偿:血容量↑,CO ↑,血管床容积↓,动脉血压可下降不明显,不降甚至略升。 所以称之为代偿期

  26. 微静脉 捷 后微动脉 动静脉 短路 真毛细血管 通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微动脉 路 II 淤血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Stage) 1.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MC Alteration on Stagnant Hypoxic Stage)

  27. 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1)微动脉后微动脉等痉挛减轻 ,Cap后阻力↑ 2)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 3)微循环灌大于流 4)血细胞聚集于微静脉端 淤 内脏微血管自律运动消失 血流变慢,甚至泥化(Sludge),淤滞 ※灌流特点:组织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呈淤 血性缺氧状态

  28. 2. 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1)酸中毒(因缺血缺氧---乳酸、CO2堆积)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 →淤 2)局部扩血管物质(腺苷、组胺、激肽、K+ )堆积,扩血管伴Cap通透性↑ →渗 3)血液流变学变化:白细胞贴壁、滚动、黏附于微静脉端聚集,加重血细胞聚集,增加Cap后阻力 →淤 4)内毒素可激活巨噬细胞→一氧化氮↑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

  29. 白细胞附壁、滚动、嵌塞

  30. 酸中毒 内毒素等 白细胞粘附、聚集 cap流体静压 cap通透性 血液淤滞在cap 小动脉扩张 血浆外渗 血流阻力 自身输液停止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自身输血停止 Bp  组织器官灌注量,缺氧加重,功能障碍 3. 微循环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31. 4.微循环淤血期的主要表现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BP↓ 肾血流量↓ 皮肤淤血 肾淤血 脑缺血 发绀、花斑 神志淡漠 少尿、无尿

  32. 上图表明失代偿期恶性循环的形成: MC的扩淤渗→急性循环系统三低:循环血量↓ 回心血量↓,CO↓,BP↓ 当平均动脉血压<50mmHg时,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心脑供血不足,功能衰竭 问:没有失血、失液的休克期病人是否需要补液,补液原则是什么? 答: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 ←

  33. 后微动脉 III 难治性休克期(Refractory Shock Stage) 微血管平滑肌失去反应活性,故称微循环衰竭期。 可能发生DIC,多器官功能障碍,故称休克难治期。 1.衰竭期微循环变化

  34.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  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 •  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 灌流特点: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 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及氧供 机制: 1).微血管反应性显著降低 2).DIC的发生

  35. 血细胞聚集成团块,似淤泥状,在血管内摆动

  36. 2. 难治期的发生机制 DIC 休克 DIC 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SIRS)

  37. A休克 DIC 互为因果,休克难治 (1)MC障碍,(血液浓缩,粘滞性,血细胞聚集);酸中毒,血管内皮损伤,诱发DIC (2)感染、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 TF表达释放增加,激活凝血系统。 (3)严重创伤组织破坏, TF释放增加,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4)异型输血反应---RBC溶血释放ADP及膜磷脂,促发DIC

  38. 一旦形成DIC,加重休克时的CO↓血容量↓ • (1)微血栓阻塞MC通道---回心血量↓ CO↓ • (2) DIC出血----------------血容量↓ • (3)FDP,激肽使血管通透性↑,微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 ↑

  39. 3.主要的临床表现 1)微循环衰竭 2)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40.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可以继发于MC障碍之后由于循环缺血缺氧引起细胞损伤。也可以是原发的,即由于感染,内毒素引起的直接细胞损伤(组织性缺氧,不伴动脉血压改变)。

  41. 一、细胞损伤 1、细胞膜,损伤最早 , 可因缺氧,ATP减少,酸中毒,溶酶体酶,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炎症介引起:离子泵功能障碍,水、Na、Ca内流。细胞水肿,跨膜电位下降。 2、线粒体损伤:呼吸链障碍,氧化磷酸化障碍,能量物质生成大大减少。 3、溶酶体膜因为缺氧,酸中毒而损伤,溶酶体酶释放,引起细胞自溶,细胞坏死。也形成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MDF ),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4、细胞凋亡,Apoptosis 炎症细胞活化后,产生细胞因子,TNF ,释放氧自由基,及线粒体损伤,都可导致细胞凋亡。电泳出现:DNA 片断化,梯状条带。

  42. 二、细胞代谢障碍 1、早期,应激---CA及GC分泌增多,分解代谢增强—引起高血糖,高血浆游离脂肪酸。 2、缺氧,ATP减少,无氧酵解增强,能量不足,膜泵失灵。 3、创伤疼痛等病因刺激,呼吸加快加深---早期可呼吸性碱中毒 PaCO2 降低。缺氧,糖酵解增强,乳酸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

  43. 第五节 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I. SIRS 的概念 指由感染或非感染性病因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放大的和自我破坏的炎症。 • SIRS 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MODS 的重要机制 • II. SIRS 的主要临床体征 • 体温>38oC或 < 36oC. HR > 90 次/min, • 呼吸>20次/min或Pa CO2 < 32mmHg. • WBC 计数> 12×109/L或< 4 ×109/L

  44. Ⅲ.SIRS 的发病机制 • 1、播散性炎症细胞的活化 •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TNF.IL-1.TXA2 • 中性粒细胞 OFR,TNF,溶酶体酶 • 血管内皮细胞 TF,NO,TNF,PAF • 血小板 PF, ADP, TXA2 • 引起炎症自我放大的级联反应与损伤 • 促炎介质经过炎症级联反应,大量促炎介质泛滥入血,形成delayed SIRS第二次打击的主要因素。是引起MODS 主要发病机制。

  45. 2、抗炎介质泛滥,引起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 )抗炎介质如: • sTNF-R,PGE2,NO, Lipoxin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抗损伤代偿反应,但如过量并泛滥入血则免疫功能过度抑制,增加易感性。 • 所以,全身反应可以以SIRS,CARS或两种混合而表现.

  46. 概念: MODS 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时,原来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系统和器官功能障碍。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47. 一、 MODS的发生经过与发病机制 1. MODS 的病因: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如缺血---再灌注损伤,低血容量性休克,肿瘤 2.MODS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类型 1)、速发单相型:是源于原始损伤本身直接引起的损伤结果 。此类型发生较快,一个时相,故曾称速发单相型。如原发损伤先引起一个器官功能障碍,随后又发生另一个器官功能障碍:重度休克急性肾衰以后引起尿毒症性消化道功能障碍。

  48. 2)、迟发双相型:指在创伤、感染、休克等损伤因素作用,对机体第一次打击后经过休克复苏,输液等疗法,病情稳定,1-3天后,又受到体内致炎因子的第二次打击使病情急剧恶化,病情发展呈双相,两个高峰,故曾称迟发双相型2)、迟发双相型:指在创伤、感染、休克等损伤因素作用,对机体第一次打击后经过休克复苏,输液等疗法,病情稳定,1-3天后,又受到体内致炎因子的第二次打击使病情急剧恶化,病情发展呈双相,两个高峰,故曾称迟发双相型

  49. 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 休克肺(肺功能障碍出现最早,发病率83-100%),肝,休克肾(40 – 55%),胃肠,心(10-23%)或 MODS . • 发病机制可能经多因子,多途径发生。其中最重要的为:SIRS ,OFR 形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MC 障碍,及过强烈应激反映导致高代谢状态。 • 这可解释:有的休克患者经过抢救后,血压与 MC灌流已有所改善,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病损,因为再灌注损伤与SIRS的缘故。

  50. (一)肺功能障碍 是MODS中最常累及的。 • 损伤较轻的,称急性肺损伤(ALI) • 损伤严重的,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休克时的ARDS称休克肺。 • 1、ALI(肺泡上皮-Cap内皮损伤)发病机制: • a.肺是全身静脉回流的主要滤器,也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全身组织中回流的许多活性代谢产物,炎细胞等被扣留于肺,吞噬灭活或转化,聚集于血管内皮,及易引起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即ALI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