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绪 论

路径改变. 旅行时间、速度( t,v ). 知构造. 地震波. 弹性界面. 能量吸收. 强度、波形改变( A,f,ф ). 知岩性. 绪 论. 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 . 原理. 地震 : 天然地震 : 地球内部岩浆流动和胀缩产生 , 大 , 灾害 人工地震 : 人工震源产生 , 小 ,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 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 变化规律。. 地震勘探:简称“震探”,浅部地质调查 ――“ 浅震”,地震勘查或地震勘察。.

berk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绪 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路径改变 旅行时间、速度(t,v) 知构造 地震波 弹性界面 能量吸收 强度、波形改变(A,f,ф) 知岩性 绪 论 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 .原理 地震: 天然地震:地球内部岩浆流动和胀缩产生, 大, 灾害 人工地震:人工震源产生,小,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 变化规律。 地震勘探:简称“震探”,浅部地质调查――“浅震”,地震勘查或地震勘察。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 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 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 “工程地震勘探”。

  2. 2 .分类 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 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 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 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二、浅震的特点及应用 1.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 2.应用: 地震勘探在众多物探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多, 西方:物探投资90%以上是地震,地震成了物探代名词 我国:地震是物探主要手段,论文最多,刊物最多,数字处理发展最快, 油田95%是地震发现的。 浅震应用广,水、工、环地质调查,岩土力学参数原位测试,人文调查, 工业找矿。有关应用范围可用下图简要说明。

  3. 图1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范围

  4. 三 、浅震的发展与展望 起源于自然地震观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震记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 设计成功观测地震仪器的国家。公元132年,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 就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当时在首都洛阳 已经能记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的地震,还能够测定发生地震的方向。但由 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妨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地震理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以及数学、力学和 弹性力学的发展,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证明了纵、横波的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做过试验,试图利用三个或 更多的机械式地震仪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后座力产生地震波)。 战后,地震波应用于工业就逐步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利用初至 折射波法曾找到了大量浅的盐丘;从30年代开始,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才开始 应用于找煤和寻找石油、天然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大量兴起,地震勘探才在土木工 程、矿山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其它工程地质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我国的浅震发展情况如下: 1.浅层折射法

  5. 50年代末试用,测定岩土波速。60年代末我国生产多道光点式轻便地震仪, 光点示波、打纸记录,手工作图进行资料解释 80年代使用信号增强型浅震仪,磁带,计算机,自动成图。 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情况,测定隐伏断层、破碎 带的位置,评价岩体质量和工程地质围岩分类等。 2.浅层反射法 折射法不足,发展浅反技术。 50~70年代,试验阶段,没有多少进展。 80年代发展迅速,地矿、铁道、水电、核工业各部门相继研究, 包括:震源研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以及处理软件的研制。 工作方法有:浅层纵波反射法,浅层横波反射法,反射—折射法联合应用 观测系统:共深度点水平叠加、共炮点接收、最佳窗口技术及最佳偏移距技术 3.透射波法 钻孔或坑道中进行,测定能量衰减规律 原位测定地层速度(纵波和横波速度) 圈定地层介质速度或能量异常带

  6. 测动弹性模量、动泊松比等弹性力学参数 透射波层折(CT)技术 4.工程地震法 常时微动方法 面波勘探 测桩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