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临床血液成分 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临床血液成分 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李志强. 1. 血管里流动血液≠采供血机构提供的全血 2. 血液制剂≠血液制品 3.1 单位全血≠ 200ml. 成分血 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制剂与单采成分血的统称。 成分输血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输注所需的成分血,以期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同时最大幅度地降低非必需成分的输入。.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临床血液成分 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临床血液成分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李志强

  2. 1.血管里流动血液≠采供血机构提供的全血2.血液制剂≠血液制品3.1单位全血≠200ml

  3. 成分血 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制剂与单采成分血的统称。成分输血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输注所需的成分血,以期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同时最大幅度地降低非必需成分的输入。

  4. 成分输血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2.成分血输注剂量应符合临床输血治疗剂量要求,一次足量输注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3.各种血液成分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均在保存期内使用。成分输血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2.成分血输注剂量应符合临床输血治疗剂量要求,一次足量输注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3.各种血液成分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均在保存期内使用。

  5. 红细胞制剂少浆血(浓缩红细胞) 目前已很少应用悬浮红细胞 容量150ml,保存35d少白红细胞 容量150ml,保存24h(35d)洗涤红细胞 容量130ml,保存6h低温红细胞 容量130ml,保存6h辐射红细胞 容量150ml,保存72h (28d)

  6. 血小板机器分离(单采)浓缩血小板悬液:容量250ml,保存期5d。 含较多血浆成分的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悬液:容量25ml,保存24h。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容量100ml,保存1y新鲜冰冻血浆,容量100ml,保存1y冷沉淀物容量25ml,保存1y \

  7. 新鲜冰冻血浆 血液采集内18小时内将血浆成分分离出并冰冻呈固态成分。含有几乎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20℃以下

  8. 适用于 补充各种原因导致的不稳定凝血因子与稳定凝血因子缺乏,如:1.严重肝病所致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患者2.大量失血后的大量输血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华法令药物使用过量的患者等。

  9. 实验剂量 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次剂量为10~15ml/kg,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决定,一般为5~10ml/kg。 倘若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时,使用剂量取决于对出血的控制情况,最大剂量可达50-60ml/kg。

  10. 机器采集浓缩血小板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符合要求的个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与定量血浆内的单采成分血。含有极少量红细胞 可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22±2℃,轻振荡保存

  11. 使用剂量 当患者无出血倾向时,通常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体重低于20kg的儿童每次输注剂量按10~15ml/kg。 当患者有出血倾向时,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止血效果。血小板成分应是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速度予以输注。

  12. 冷沉淀凝因因子(其它名称:冷沉淀) 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新鲜冰冻血浆在1-6℃融化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质在1小时内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 主要含有:F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与纤维结合蛋白 -20℃以下保存

  13. 适用于 药源性FⅧ浓缩制剂无法获得时,FⅧ因子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低下或缺乏的补充,也可用于药源性纤维蛋白原无法获得时,纤维蛋白原低下或缺乏的补充。

  14. 使用剂量冷沉淀用于FⅧ因子水平低下或缺乏的补充,按每单位冷沉淀含FⅧ因子含量80IU估算。补充剂量通常轻度10~15IU/kg中度20~30IU/kg重度40~50IU/kg;用于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或缺乏补充,按每单位冷沉淀含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估算(200 mL全血分离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1个单位)。通常首次剂量50-60mg/kg,维持量10-20mg/kg。

  15. 手术及创伤患者围术期输注

  16. 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并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时。(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二)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三)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四)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明确的血小板功能低下(如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体外循环后),输注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17. 新鲜冰冻血浆(一)因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脏疾病,DIC或维生素K缺乏。(二)在排除低体温、酸中毒等因素的前提下, PT或APTT>正常值1.5倍,或INR>正常值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三)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悬浮红细胞或库存全血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体血容量)出现的稀释性凝血障碍。

  18. (四)一般用量为10-15 ml/kg即可满足凝血需要,使用前后应监测凝血功能(PT、APTT、INR等)。(五)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作用(一般用量为5-8 ml/kg)。(六)治疗抗凝血酶III缺乏性疾病(表现为肝素抵抗)。

  19. 冷沉淀(一)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原低于1 g/L;有活动性岀血时,纤维蛋白原低于1.5 g/L,可输注。(二)血管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VIII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三)心功能不全患者伴凝血功能障碍需补充凝血因子,但因心脏负荷的限制不能输注FFP时。(四)溶栓治疗后出血。

  20. 注:1.手术患者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2.血小板功能低下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3.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动能衰竭、严重肝病用药、术前阿斯匹林治疗)等,都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指证。4.分娩期妇女血小板可能会<50×109/L(妊娠性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5.输注血小板后的峰值浓度决定其效果,因此输注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注:1.手术患者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2.血小板功能低下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3.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动能衰竭、严重肝病用药、术前阿斯匹林治疗)等,都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指证。4.分娩期妇女血小板可能会<50×109/L(妊娠性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5.输注血小板后的峰值浓度决定其效果,因此输注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

  21. 内科系列疾病输注

  22. 血小板(一)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输注,或(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存在异常,伴有出血倾向,可以输注。(二)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注。(三)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应立即输注。血小板(一)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输注,或(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存在异常,伴有出血倾向,可以输注。(二)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注。(三)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应立即输注。

  23. 尤其是:1.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因素(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血小板计数<30×109/L时;2.急性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出血不止,血小板计数<50×109/L时;3.免疫因素所致输注无效,伴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应立即一次性足量输注并测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与血小板回收率(PPR)。尤其是:1.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因素(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血小板计数<30×109/L时;2.急性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出血不止,血小板计数<50×109/L时;3.免疫因素所致输注无效,伴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应立即一次性足量输注并测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与血小板回收率(PPR)。

  24. 新鲜冰冻血浆 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不稳定凝血因子或(和)稳定凝血因子或(和)抗凝血酶III缺乏,PT或APTT>正常值1.5倍,或INR值>正常值1.5倍(肝病INR值>正常值1.3倍),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 也可用于华法令使用过量等

  25. 冷沉淀(一)先天性或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1.0 g/L),伴出血倾向或拟实施手术,在药源性纤维蛋白原无法获得时;(二)血浆FVIII活性较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在药源性FVIII浓缩制剂无法获得时;(三)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在药源性FVIII浓缩制剂无法获得时;(四)出血或DIC患者,疑有凝血因子XIII缺乏或低下时等。

  26. 有效性评价

  27. 评价方法(1)在每次实施输血后48小时内(2)通过单一实验室指标变化 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 或实验室指标与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变化(3)有效:客观指标改善(实验室指标、血压、心率等) 好转:主观指标减轻或好转 无效:客观指标或/和主观指标无改善

  28. 评价指标1.红细胞制剂输注(1)实验室指标①一般50kg体重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细胞3u)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10g/L,红细胞容积升高0.03。 由于血红蛋白检验误差允许值为±10g/L,故临床判断输注红细胞制剂是否有效,应在输注后血红蛋白升高≥20g/L。②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2)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29. 2.血小板制剂输注(1)实验室指标①粗略计算 一般50kg体重患者输注输注单采血小板1u(含血小板总数2.2x1011),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②应排除出血、DIC等倾向。(2)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30. 3.血浆与冷沉淀输注(1)实验室指标①精确计算 以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新鲜冰冻血浆15ml/kg或冷沉淀15IU/kg,每12h输注1次,连续输注2次,凝血因子Ⅷ活性可增高30%。②粗略计算 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恢复至正常(2)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31. 部分疾病输血注意事项

  32. 大出血

  33. 慢性肾功能衰竭

  34. 肝硬化(失代偿期)

  35. .贫血: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1)伴有肝肾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2)输注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近期7-10天)。2.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BPC破坏增多(1)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2)输注单采血小板(3)凝血酶原复合物首次10-20u/kg,以后每6小时给予5u/kg(4)补充维生素K110-15mg静注.贫血: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1)伴有肝肾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2)输注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近期7-10天)。2.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BPC破坏增多(1)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2)输注单采血小板(3)凝血酶原复合物首次10-20u/kg,以后每6小时给予5u/kg(4)补充维生素K110-15mg静注

  36. 3.白细胞减少:(1)一般不输注白细胞混悬液(2)粒细胞<0.5x109/L,并伴有危险生命的感染时4.低蛋白血症:(1)首选白蛋白制剂(2)血浆200ml升高1g/L(理论值),在白蛋白制剂缺乏时可应用3.白细胞减少:(1)一般不输注白细胞混悬液(2)粒细胞<0.5x109/L,并伴有危险生命的感染时4.低蛋白血症:(1)首选白蛋白制剂(2)血浆200ml升高1g/L(理论值),在白蛋白制剂缺乏时可应用

  37. 心功能不全

  38. 心功能不全合并下列情况可考虑输血 (1)消化道大出血 (2)Hb<60g/L合并症状 (3)冠心病心绞痛合并贫血用药不能控制 (4)各种心脏手术等

  39. 输血原则 能不输者就不输; 能少输者不多输; 能多次输注者不一次输注

  40. (1)剂量根据病情、心功能而定。每日以不超过300-350ml为宜。(2)输血速度比量更为重要,速度宜慢,1ml/min。(3)输血前15分钟可洋地黄化或/和利尿剂。(4)血液动力学监测。(1)剂量根据病情、心功能而定。每日以不超过300-350ml为宜。(2)输血速度比量更为重要,速度宜慢,1ml/min。(3)输血前15分钟可洋地黄化或/和利尿剂。(4)血液动力学监测。

  41. 出血性疾病

  42. (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疑颅内出血者(2) BPC<5X109/L或BPC<20X109/L伴活动性出血者(3)围术期严重出血者

  43. (Ⅱ)血友病A(1)轻度:因子VIII活性5-25%,发生在青年期,运动、拔牙、手术后出血不止,偶尔关节出血等。(2)中度:因子VIII活性1-5%,儿童期后,皮下、肌肉出血,也有关节出血等。(3)重度:因子VIII活性<1% ,<2岁即出血,出血重、皮肤肌肉关节反复出血,关节畸形等。

  44. (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数<50X109/L;白血病并发DIC(2)冷沉淀 补充凝血因子10-15IU/kg,每天1~2次 (3)新鲜(冷冻)血浆(少用) 补充凝血因子,10-15ml/kg

  45. 恶性肿瘤

  46. 常见实体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输血适应证(1)WBC<1.5X109/L;中性粒细胞<0.5X109/L,伴高热和抗生素无效。(2)BPC<20X109/L伴危及生命的出血。(3)造血干细胞移植期。(4)Hb<60g/L伴缺氧症状。(5)并发DIC。常见实体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输血适应证(1)WBC<1.5X109/L;中性粒细胞<0.5X109/L,伴高热和抗生素无效。(2)BPC<20X109/L伴危及生命的出血。(3)造血干细胞移植期。(4)Hb<60g/L伴缺氧症状。(5)并发DIC。

  47. (1)贫血 辐照红细胞、少白悬浮红细胞(2)粒细胞 抗生素+IVIg+GM-CSF等综合治疗(3)单采血小板 伴有出血倾向,尤其是颅内出血

  48. 谢谢各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