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 讲授提纲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章征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 讲授提纲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章征科. 纲要的任务 帮助学生 了解国史 ﹑ 国情 ;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上编主要是通过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演变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改良与革命的交替情况的介绍,揭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条件和经验教训。 ( 为“三个选择”提供历史背景和基本条件 ).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beryl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 讲授提纲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章征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讲授提纲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章征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讲授提纲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章征科

  2. 纲要的任务 •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 上编主要是通过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演变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改良与革命的交替情况的介绍,揭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条件和经验教训。上编主要是通过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演变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改良与革命的交替情况的介绍,揭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条件和经验教训。 • (为“三个选择”提供历史背景和基本条件)

  4.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上编综述主要是介绍八十年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要矛盾变化、中国为何会发生革命的内在要求。

  5.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逐渐衰退;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进而正确理解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性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逐渐衰退;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进而正确理解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 重点难点:近代中国社会衰败的根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相互关系。

  6. 一、近代中国落后问题 • (一)正确认识落后问题 • 纵向比,中国并不落后; • 18世纪前横向比中国确实不落后; • 18世纪后中国变得落后。 • 中西文明时代差的影响: •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边缘化 • 反映中西方的不同走向——西方:思想、政治、经济和 科技;中国:经济、政治、思想 • 决定近代中国学习目标——西方 •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心理——民族自尊与崇洋媚外交织

  7. (二)鸦片战争前落后原因 • 1.专制政治的衰败 • 2.政策体系制约(经济上重农抑末、教育上八股取士、外交上闭关自守) • 3.科技文化作用微弱(李约瑟之谜) • 4.民族发展的差异(满族与汉民族发展的差异、汉民族发展在宋以后缓慢了) • 5.人的因素 • (二)鸦片战争后的落后原因 •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大地主资产阶级的腐朽统治。

  8. 二、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与发展趋向 • 1.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两半社会”——鸦片战争何以成为起点 • 2.趋向 :衰败化、边缘化、现代化、革命化( :向上与向下) • 3.近代中国社会特点、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9. 三、中国近代发展的分期、线索及史观 • 1.分期:为何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的终点? •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对象、革命任务未变 • 2.各种学术观点(“两个过程论” 、“三次革命高潮说” 、“两种趋向论” 、“两个任务论” 、“新陈代谢论” 、“现代化论” ) • 判断依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方向是什么 • 3.近代史纲要教学涉及的史观 •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10.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教学目的:了解西方列强及日本侵略中国重要史实,掌握列强及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大史实,探讨反侵略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切实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 • 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及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列强侵略的影响。

  11. 一、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及其影响一、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及其影响 • 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本性、方式和手段) • 2.批判侵略有功论(传播文明、推进现代化) • 3.主客观两分说 • 评价的原则:正当性原则、道德原则、发展原则 • 结论:列强是近代中国落后与贫困的最大障碍(根源)。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首要对象。

  12. 二、落后与反侵略战争的结局 (一)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1.经济科技实力(冷兵器与火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抗) • 2.制度腐败(根本原因。补充专制政治严重后果的相关内容,国家实力内耗问题、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民众的素质问题) (二)近代后期反侵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结合抗战进行分析)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未变,中国依然落后,但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结论:落后加腐败必定失败。

  13. 三、中国近代何以未成为殖民地 • 中国未成为殖民地是列强“保全中国”吗? • 1.中国人民的抗争(直接因素) • 2.中国文化传统(内在因素) 经世致用、民族凝聚力、爱好和平、忧患意识、乐观精神——民族觉醒 • 3.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胜利因素)

  14.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教学目的:了解近代中国各阶级、政治派别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注意比较他们探索过程中的差异并注意评价的角度,探讨他们探寻中国出路的教训。 • 重点难点:重点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难点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

  15.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及影响 • 1.太平天国 • 2.义和团运动 • 3.新政民变 • 4.批判暴民—邪教论 • 对造成“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大灾难”的,究竟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还是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起义? • 5辩证评价:功臣—动力、严重局限性(首先要承认农民阶级存在历史局限性,其次是不能无限放大,也不能刻意回避。社会发展方向、思想观念与作风问题——小农意识) • 农民战争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但对以后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消耗封建反动势力、民气民心、民族意识)

  16. 二、地主阶级的分化与自救 • 分化是指地主阶级内部产生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有一部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 1.洋务运动 • 2.清末新政 • 3.自救失败原因 • 统治集团的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 制度腐败、眼光短浅、人才匮乏、权威滥用、措施失当、环境恶劣、卖国行为。 • 顽固派或保守派是否爱国? • 结论:封建势力无法解救民族危机,已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17.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政治参与的尝试 • 1.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萌芽问题、原因) • 2.戊戌维新 • 3.维新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 • 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惧怕人民群众(思想与策略上的原因) • 结论:改良影响深远,但无法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自主发展资本主义之路,革命思潮激荡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18.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教学目的: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和评价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出路的探索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领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为何在近代中国走不通。 • 重点难点: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设计、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失败原因。难点是如何理解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动荡。

  19. 一、中国革命的发生——以孙中山从改良走向革命为例一、中国革命的发生——以孙中山从改良走向革命为例 • 1.体制内参与到反现存体制 • 导因是上书失败 • 内在原因: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壮大 • 2.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 (传统革命与近代民主革命的结合,如何认识反帝问题)

  20. 二、改良与革命 • 1.革命派与保皇派(立宪派)之论战(思想) • 2.武装起义与立宪运动(各自救亡实践) • 3.革命派与改良派之合流与分离 • 4.评价 • 第一,革命与改良以不同方式影响中国前途。 激进与渐进方式救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 第二,革命与改良的作用发挥的机制不同。 承认君权与否定君权;体制内展开与颠覆原有制度。 • 第三,革命与改良的作用不能同等看待。 改良效果较差,革命影响深远。

  21. 三、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 •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2.失败的主客观因素(补充革命派及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及行为的内容) • 3.民国仅剩“空招牌”吗 • 主要是对袁氏北洋军阀统治的不满,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惋惜。其实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的一个时期,重要区分在于如何把握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 • 结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2. 总结: •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必然性 • 深重的民族危机——时代背景 • 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环境 • 阶级结构的变动——革命主体 • 学习西方引进民主思想——革命理论指导 • 2. 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革命与启蒙、革命与独立、革命与民主、革命与工业化) • 3.中国革命新转变——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 4.批判“告别革命”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