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Chapter 4

C007 自然科學概論 第六版. Chapter 4. 地 球 環 境. 編著:杜平泉 、 方 慧 、 杜鳳棋 、 吳鎰州    唐幼華 、 柴御清 、 蔡忠賢. 4-1 地球的起源 4-2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4-3 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4-4 地球的構造 4-5 板塊運動 4-6 地 震. 章  節  簡  介. 4-7 海 嘯 4-8 火 山 4-9 颱 風 4-10 地質年代 4-11 大氣層 學習摘要. 4-1 地球的起源.

bo-mej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007 自然科學概論 第六版 Chapter 4 地 球 環 境 編著:杜平泉、方 慧、杜鳳棋、吳鎰州    唐幼華、柴御清、蔡忠賢

  2. 4-1 地球的起源 4-2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4-3 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4-4 地球的構造 4-5 板塊運動 4-6 地 震 章  節  簡  介 4-7 海 嘯 4-8 火 山 4-9 颱 風 4-10 地質年代 4-11 大氣層 學習摘要

  3. 4-1地球的起源 據大霹靂理論(big bang theory),宇宙是在大約14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後誕生的。在未爆炸以前,它是處於一極高密度與極高溫度 ( 約攝氏度 ) 的狀況下;爆炸後,由於宇宙不斷的擴張使得溫度不斷的冷卻下來。 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冷卻下來的各類物質慢慢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星球、行星以及星團。擁有大約2000億星球的銀河系,亦是經過這過程而誕生。

  4. 4-1地球的起源 太陽系一共有九大行星 ( 如圖4-1)。 地球是其中之一,以幾乎是圓形的軌道繞著太陽公轉。它是僅次於水星 ( mercury )、金星(venus),而為第三個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它的重量以及直徑是行星中的第五大,但是密度卻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

  5. 4-2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赤道和極直徑,分別為12,756及12,714公里,地球赤道周長為40,075公里。它和一般的行星一樣,是一個略扁而非正圓的球體。南、北兩極略為扁平,而在赤道部分稍微往外突出;如同將一個灌滿水的圓形塑膠汽球,置於桌面上時所呈現的略扁圓球形狀。 地球的形狀又並非是一個相當對稱的扁圓球體;它的北極比南極凸,赤道部分也不是正圓型,其位於太平洋的部分稍微突出;而印度洋卻下凹的類似西洋梨的形狀。但其高出以及凹下的部分皆小於85公尺 ( 如圖4-2),因此和整個地球來比較的話,地球的形狀還是可以稱為是扁圓球體 ( 如圖4-3)。

  6. 4-3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地球以平均108,000公里 / 小時的速度,以近乎橢圓形的軌道繞太陽運轉,稱為公轉,依據物理學的原理:當一月時的地球離太陽最近,它運行的速度也最快;七月初時的地球離太陽最遠,運行的速度變得最慢。 地球的軸心與運行的軌道面成的傾斜角度,它依軸心自轉,自轉的速度隨著緯度的增加略為減慢,其在赤道的速度大約為1609公里 / 小時。由於地球的自轉、公轉以及它的傾斜軸心,使得地球具有幾項特性:(1) 產生四季的變化;(2) 晝、夜則隨著四季的變化有長短現象;(3) 地球各地的氣溫隨著緯度而改變。

  7. 4-3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如圖 4-4 所示,當每年的3月20或21日,北極開始朝向太陽;至6月21或22日,北極正對太陽;至9月22或23日後,便開始遠離太陽。在這段期間內,我們位處的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而北極在6月21或22日當天,24小時都是白天,此時南極因為正好處於地球的陰影地帶,因此一天24小時都是黑夜。 到了12月22或23日,北極則為24小時都是黑夜,而南極一天有24小時的日照。從9月22或23日到隔年的3月20或21日,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縮短。

  8. 4-4地球的構造 地球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剛形成初期,由於受到大量隕石的撞擊,表面溫度持續的增加並到達熔點的溫度,使得地球表面熔解成岩漿狀 (molten lava)。因此當撞擊的情況緩和終止後,地球表面的溫度冷卻並產生大量的火成岩結晶。 接著因為地球內部之放射性物質如鈾、釷等的放射衰變,所累積的高溫再將內部熔化成熔融狀態。密度大的金屬如鐵、鎳等金屬則沈入地球內部,而密度較輕的物質如岩石則浮到地球表面上來。

  9. 4-4地球的構造 地質學家利用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的原理,可以探測出地層的構造。當震波通過不同的岩石層時,由於岩石密度、彈性以及其他物理性質的不同,震波的速度跟著而變。岩石的密度和硬度越大,震波穿透的速度越快。 因此當密度改變,震波將產生折射現象;若碰到不同物理性質的岩石界面層時,部分震波將被反射回到地球表面 ( 如圖4-5)。根據震波反射和折射的數據,地質學家推斷地球的內部是屬於層狀結構,每層的性質以及密度各不相同。依照性質與密度的分類,地球的構造可區分為:地殼、地函和地核等三層 ( 如圖4-6)。

  10. 4-4-1地 殼 地殼(crust) 是地球結構最外一層,又分為海洋和陸地兩部分。覆蓋在海洋底下和構成陸地的地殼的物理性質各不相同(如表4-1)。由於組成岩石種類的不同,海洋底下的地殼比一般的陸地地殼薄,但是其密度卻比陸地型的地殼密度大(如圖4-7),因此震波通過海洋底下地殼的速度,則比通過陸地地殼快。 陸地地殼的岩石以矽與鋁為主要的組成元素,稱為矽鋁層(sial),如花崗岩、頁岩、麻岩等;海洋地殼則以矽與鎂為主要的組成元素,稱矽鎂層 (sima),如玄武岩。陸地地殼的厚度範圍從10公里到屬於山脈底下的地殼厚度約70公里以上;而在海底下面的地殼則比較薄,約5至8公里的厚度。

  11. 4-4-2地 函 位於地殼與地核之間,寬度約2870公里的部分稱為地函 ( mantle)。地函約佔地球總體積的80%,佔地球總重量的2/3倍。它的組成都為矽酸鹽類,以鐵鎂矽酸鹽為主,如橄欖岩 (olivine)。 通常700公里深度以上的地帶稱為上部地函 (upper mantle),以下地帶稱為下部地函 (lower mantle)。

  12. 4-4-3地 核 從地球表面下2900公里,到地球中心處6370公里的地帶稱為地核 (core)。它的半徑約為3470公里,壓力高達3.5百萬大氣壓力,溫度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略同,大約為。地核大約為地球總體積的15%,重量幾乎為地球總重量的1/3倍。由震波資料顯示,地核分為兩部分,外層地核及內層地核;地心部分為固體,半徑約1200公里,外層地核為液體。 撞擊地球的隕石主要有兩類:(1) 矽酸鹽類隕石,與 (2)鐵或鎳鐵合金隕石。地殼與地函主要組成為矽酸鹽類,因此推斷地核的組成應為鐵或鎳鐵合金。由於鐵為電的良導體,因此地球有很強的磁力場。  

  13. 4-5板塊運動 仔細觀察世界地圖,我們不難發現北美洲、南美洲的東海岸與歐洲、非洲的西海岸似乎可以吻合在一起 ( 如圖4-8)。又由各大洲相互間的形狀來觀察,它們似乎曾經是由一大塊的陸地,後來彼此分裂移開而形成。 公元1855年史奈德 (Antonio Snider) 首先提出,南美洲與非洲原來是一塊陸地的理論。

  14. 4-5-1大陸漂移論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根據從大西洋兩岸發現類似的動植物化石,於1915年創立了大陸漂移論 (continental drift)。 他指出現今的各大洲在距今約2.5億年前( 約古生代石炭紀的末期 ) 是連在一起的,形成一整塊的大陸稱「盤古大陸」(pangaea),後來才分裂開並向四周移動,而形成目前的各大洲陸塊。

  15. 4-5-2海底擴張論 海洋的地殼就如陸地的地殼一樣,有平坦的地形、深谷,也有高聳的大山,稱中洋脊 ( oceanic ridg-es)。中洋脊的頂部通常有一狹長的裂縫 (rift),地心裡高熱的岩漿從裂縫流出(如圖4-9),順著中洋脊背兩側流下,冷卻後產生新的岩石層,擠迫中洋脊兩側的海底地殼,使得中洋脊兩側的海底地殼不斷的朝外擴張,此現象稱為海底擴張 ( sea-floor spr-eading)。 公元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海斯 ( H. H. Hess, 1906-1969)發表海底擴張論,由海底沈積物的厚度,隨著海底地殼與中洋脊間距離成正比的現象得證。

  16. 4-5-3板塊構造論 公元1968年麥肯錫 ( D. P. Mckenzie )、帕克爾 ( R. L. Parker ) 和摩根 ( J.W. Morgan) 等人綜合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理論等提出板塊構造理論 ( Plate tectonics ) ( 如圖4-10 )。 此理論認為地球是由許多剛硬且厚度不大的板塊所構成。地球是由大約二十幾塊大小不等的板塊所組成,其中較大的有七塊:歐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與非洲板塊。

  17. 4-5-3板塊構造論 其他較小的有菲律賓板塊(Philippine Plate)、寇克斯板塊(Cocos Plate)、拿札卡板塊(Na-zca Plate)、加勒比板塊(Caribbean Plate)、阿拉伯板塊 (Arabian Plate)等。由於海底擴張的影響,板塊不斷的在移動,因此產生相互碰撞現象。 兩塊相鄰的板塊都是海底地殼,其中的一塊板塊在擴張的過程中將被擠到另一塊板塊的下面,使得兩塊板塊接觸的地方產生巨大的海溝。如果產生的岩漿多到昇至海面上,將形成連串的火山群,如日本和菲律賓島嶼。

  18. 4-5-3板塊構造論 若海底地殼和屬於陸地的地殼相碰撞,厚度較薄、密度較高的海底地殼,將被擠壓到厚度較厚、密度較輕的陸地地殼的下面,結果使得靠近海岸線的陸地形成連串的火山群,如南美洲的安底斯山 (Andes Mountains)。 由於同屬於陸地地殼的板塊相碰撞的現象較少,比較明顯的例子如屬於印度的板塊,2億年來一直不斷的朝北向屬於歐亞板塊的西藏擠壓,使得碰撞的地區形成現今世界最高的地方-喜馬拉雅山。

  19. 4-6地 震 地震是板塊運動 ( 或地殼變動 ) 的直接證據之一,它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為地震 ( 如核子爆炸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其發生原因大致為:(1) 板塊運動;(2) 火山活動;(3) 衝擊性地震 ( 如隕石撞擊 )。 科學家認為造成地震的原因是:板塊間互相運動、擠壓而在邊界造成的一種天然現象。

  20. 4-6地 震 當兩板塊撞擊時,往往會造成岩層斷裂、錯動,當岩層受到擠壓超過它變形能力時,即會斷裂、滑動,同時也將長期累積的應力,放出大量的能 (量),在瞬間以各種震波釋放出來。這即是我們平常所感覺到的地震。美國大峽谷即是地球早期因板塊碰撞而產生的一個例子 ( 如圖4-11)。 斷層現象產生時,常伴隨著大地震。如公元1999年發生於我國台灣的集集921大地震(如圖4-12),是車籠埔斷層發生斷層現象。

  21. 4-6地 震 地球每個地區都可能發生地震,經過統計,世界地震帶主要分為: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沿著太平洋周圍的島弧、深海溝以及山脈,約有68% 地震發生於此帶內; 2 歐亞地震帶,北大西洋向東經地中海沿岸至我國青康藏邊境轉緬甸、印尼群島,約佔21%地震發生; 3 中洋脊地震帶,主要有三支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海底山脊,約佔11% 地震發生。

  22. 4-6地 震 台灣島的地理位置恰好在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又可分為: 1.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市經新竹、台中、嘉義至台南,寬約八十公里,大致與島軸平行,地震發生頻率較低均屬淺層地震,往往會造成地面劇烈錯動,因之地震災害較大且餘震較多,例公元1999年9月21日南投集集規模7.3的大地震,造成數千人傷亡的重大災情,餘震就有一萬多次;

  23. 4-6地 震 2.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延伸經花蓮、新港至台東,並可一直延伸至菲律賓呂宋島,此帶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與台灣島相平行,寬130公里,特徵為地震次數多,通常震源比西部者為深; 3.琉台地震帶,此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震源深度從淺層到三百公里深。

  24. 4-6地 震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洋板塊接合處,兩塊板塊的接合處即是花東縱谷,因板塊運動所引發的碰撞和擠壓而導致地震特多,據統計平均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有235次,無感地震約有 1067 次,因此我們對於地震的基本防範知識以及災難應變能力上要隨時加強,以維護生命財產安全。 地震強度我國中央氣象局則採用7級制分法,依次分為無感、微震、輕震、弱震、中震、強震、烈震 ( 如表4-2)。

  25. 4-7海 嘯 常因地震而引起的海嘯 (tsunani),最令人畏懼,由於部分的海底地區沿著斷層突然下降,其震波若撲向沿海陸地便造成海嘯。它可以高達700公里的速度推進,而其海嘯的高度可達到13公尺高 ( 如圖4-13)。當此種猛浪如沖擊到陸地時,拱起的浪潮有如破壞性洪水向陸地推進。 公元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外海發生芮氏9.03的強烈地震,引起大海嘯造成南亞和東南亞八個國家嚴重災難,死亡人數超過27萬3千人,超過200萬人無家可歸。

  26. 4-8火 山 火山和地震均為地球內營力作用所產生,地球內部充滿著高溫的融熔流體,稱之為岩漿 (如圖4-9),它是自然生成而熾熱的液體,存在於地下岩漿庫中,有不同的化學成分,但是最主要的是矽酸鹽類,並且含有高壓下的揮發氣體,以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為主。 火山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帶,自地中海經亞洲與印尼群島和環太平洋帶相連接。地球上火山帶的分布和地震帶重合,顯示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帶為地殼上的弱線的所在地,故有火山和地震的頻繁發生。

  27. 4-8火 山 火山口 (crater) 噴發的物質有固體:火山碎屑 (pyr-oclastic debris) 如火山塵、火山灰、火山塊、火山彈等;液體:岩漿 ( magma ),酸性含量最高;氣體: 50% ~ 70% 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等。  根據地質時代測定結果顯示,仍有一些特殊的景象如噴泉、溫泉、噴氣孔等。唯一活火山在龜山島,最近一次火山爆發在七千年前,其海底至今仍有旺盛的熱水活動。台灣西南部一帶出現「泥火山」,與一般火山不同,泥火山噴的是「泥漿」及一些天然氣,有時會產生「出火」的奇景如台南關仔嶺的「水火同源」,而高雄燕巢則噴出熱泥漿。

  28. 4-9颱 風 4-9-1認識颱風 火山台灣地區在5、6月份梅雨季之後,影響人民生活最顯著的天然災害,就是颱風,它大部分發生在夏、秋季節 (7、8、9三個月的次數最多 )。侵襲台灣地區的路徑由東向西者最多,由南向北移動者較少。登陸地點通常在東部,西部登陸的比較少。  颱風帶給台灣的災害主要有狂 ( 暴 ) 風、豪雨、暴潮及海水倒灌。

  29. 4-9-2颱風眼的結構 發展成熟的颱風,大都具有「颱風眼」。 它的直徑一般在數十公里,由人造衛星與雷達可觀測到在颱風中心近似無雲的圓形區域,此即「颱風眼」,在颱風眼外圍對流最旺盛風速最強,也是氣壓最低的地方,而颱風眼區則急速減小至幾乎無風狀態 ( 如圖4-15)。

  30. 4-9-3颱風的形成 颱風是熱帶海洋氣團內的一個劇烈擾動,起因是空氣潮濕且高溫,使得不穩定且對流旺盛的低氣壓得以發展。 當對流發生時,水氣凝結釋出大量熱能,是提供低氣壓發展的能量。劇烈擾動的氣團,產生積雲對流,而積雲對流凝結釋放出來的熱能又加熱大氣使低氣壓增強,兩者互相合作,終使擾動發展成颱風。

  31. 4-9-3颱風的形成  侵襲台灣的颱風,大部分發源於熱帶西太平洋上,颱風移動路徑主要受到副熱帶太平洋高壓所控制,沿著高壓外圍氣流方向移動。 因為颱風通常發生在高壓南緣,使颱風發生後的移動方向大都向西( 順時針方向),因此由西太平洋向西移動是侵襲台灣地區最常走的路徑。

  32. 4-10地質年代  公元1815年英國測量員史密斯 (William Smith) 發現,岩石的性質隨著年代的不同而不同,越往下的岩石,其年代越久遠,且存在於每一層岩石層內的化石也不一樣 ( 如圖4-16):如三葉蟲化石 (trilobite) 只存在於最底層的岩石層;鸚鵡螺化石 (ammonite) 只有在中間部分的岩石層中被發現。  地質學家根據地層的變化,以及化石遺跡的演變,將地球的地質年代由現代往前推,共區分為二個元 ( 如表4-3 ):其一為顯生元,區分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另外為隱生元,區分為原生代和始生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