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媒體與民意

媒體與民意. 媒體與政治支持 授課老師:劉嘉薇. 課程大綱. 壹、研究緣起 貳、媒體與政治 參、研究設計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伍、結論與討論. 壹、研究緣起. ★ 資訊影響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唯有瞭解 人的態度如何受到資訊的影響,才能瞭 解態度形成。 ★ 大眾傳播媒介扮演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提供政治資訊,對人們政治態度的持續 與變遷有所影響。. 壹、研究緣起. ★ 人民的政治信任感正是體現人民對政府、 政治人物作為回應性( responsiveness ) 的指標。

bonn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媒體與民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媒體與民意 媒體與政治支持 授課老師:劉嘉薇

  2. 課程大綱 壹、研究緣起 貳、媒體與政治 參、研究設計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伍、結論與討論

  3. 壹、研究緣起 ★資訊影響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唯有瞭解 人的態度如何受到資訊的影響,才能瞭 解態度形成。 ★大眾傳播媒介扮演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提供政治資訊,對人們政治態度的持續 與變遷有所影響。

  4. 壹、研究緣起 ★人民的政治信任感正是體現人民對政府、 政治人物作為回應性(responsiveness) 的指標。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中堅份子,他們的 政治態度值得關注。

  5. 貳、媒體與政治 一、政治學習: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二、媒介效果:政治資訊對政治態度的影響 三、信任或不信任:傳播媒介與政治信任感

  6. 一、政治學習: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 「政治學習」是人從其所處的人群環境 中,獲取政治相關的態度與價值的過程 (Froman ,1962;Crystal and DeBell , 2002)。

  7. 一、政治學習 ★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關注政治學習與政治系統的 互動(Connover ,1991),好的政治學習將有利政治性統的穩定,維持民眾對政治系統的回應性。

  8. 二、媒介效果: ★政治資訊對政治態度的影響: Robinson在1976年提出了「媒介抑鬱」   (media malaise)的概念,包括了低度的政   治信任感和疏離,Newton(1999),也獲    得類似結果。

  9. 二、媒介效果: Norris(2000: 199-205)就指出媒介暴露會增加公民義務感的觀點,他認為媒介暴露與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政治知識以及政治涉入感(political involvement)之間有一個「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

  10. 三、信任或不信任: ★傳播媒介與政治信任感 政治信任感是政治系統的輸出項,意指人民對政府的信心。當民眾的信任感高時,政府具有較高的正當性,推行政策也較容易。

  11. 三、信任或不信任: 相對地,當人民的政治信任感低的時候,他們無法授權給政府作事,當信任感不斷下降時,也就是政府面臨危機的時候。

  12. 參、研究設計 ★一、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政治大學陳義彥教授主持的國科會計畫「我國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持續與變遷之研究」 採定群追蹤研究法(panel study),計畫從2004年八月迄今 執行單位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13. 參、研究設計 ★定群追蹤資料(panel data)的特性 1. 固定樣本連續訪問 2. 問卷設計的一致性 3. 抽樣代表性與樣本流失

  14. 參、研究設計 ★執行過程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式: 1.受訪者追蹤困難。 2.受訪者拒絕接受訪問的情況增加。 3.受訪者對類似問卷內容沒有興趣。

  15. 參、研究設計 ★ Paneldata的處理方式 1.各波資料檢核與除錯 2.樣本代表性檢定與加權 3.重編題號 4.合併資料

  16. 二、研究架構

  17. 參、研究設計 ★三、研究假設 • 假設一:大學生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頻繁,政治信任感也愈高。 • 假設二:大學生認為媒介愈公正,政治信任感也愈高。

  18. 參、研究設計 • 假設三:大學生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高,且對媒介公正性評估愈高,政治信任感愈高。 • 假設四:大學生受訪者為泛綠認同者,且其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高、對媒介公正性評估愈高,其政治信任感相對更高。

  19. 研究資料

  20.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研究設計:第二波的母體為第一波成功的樣本,第三波訪問的母體僅為第二波成功的樣本,第四波訪問的母體僅為第三波成功的樣本。

  21.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在資料選擇方面,本研究為了極大化分 析樣本數,因此以第一波成功的1369位 受訪者為基礎,將四波資料合併。 ★ 「平衡的」(balanced)以及「不平衡的」(unbalanced)的資料安排。

  22.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首先,本文將摘述政治信任感變化或穩 定的模式,利用McNemar檢定瞭解各波 的變化。 ★再利用turn over table,呈現前一時間點是 否影響下一時間點,呈現兩波之間變化 與穩定的細格(cells)何在。

  23.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接下來,本文擬將隨時間改變(time-variant) 的自變數(媒介信任感、媒介使用、家 庭社經地位、修習政治相關課程學分數、 政黨認同)和不會隨著時間改變 (time-invariant)的自變數(性別、省籍)納入分析。

  24.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定群追蹤資料具有時間點縱貫時序特性,因此在變數性質上也需加以區分成是否隨時間點變化。 ★若把樣本的差異視為固定值,其模型設定便為「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 model),但若把樣本的差異視為從母體當中抽取的隨機變數,便稱為「隨機效果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黃紀 2005, 864)。

  25.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當中,幾乎無法有實驗 室控制的情境,因而在以下的模型估計中, Xit與αi幾乎不可能無關,既然無法確知本 研究是否能夠完全滿足隨機效果模型的假 定,因此本研究同時採用兩種模型。

  26.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假設一認為「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頻繁,政治信任感也愈高」。假設二認為「媒介愈公正,政治信任感也愈高」。 以上兩個假設都植基於媒介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然而,媒介使用屬於行為層次,媒介公正性評估則屬認知層次,在本研究中,僅有假設二得到驗證。

  27.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此一結果在理論上有重要的意涵:亦即大學生的媒介認知對其政治信任感有影響,但他們對媒介的使用行為反而對其政治信任感沒有影響。 媒介認知與媒介行為本屬不同層次,在對政治信任感的效果上也有所不同。

  28.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實證分析發現,良性循環論較具 解釋力,然而,當大學生對媒介有較高的 評估時,即使他們的媒介使用程度再怎麼 高,媒介公正性評估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 不會再增加。

  29.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這雖然無法驗證假設三「政治媒介使用程 度愈高,且對媒介公正性評估高,政治信 任感愈高」,但卻在媒介認知與媒介行為 兩者之中找到關鍵影響因素,亦即媒介認 知更能說明良性循環論是媒介認知與政治 信任感關係較佳的解釋途徑。

  30.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再者,政黨認同作為認知的捷徑,不只 單獨影響政治信任感,也透過媒介使用與 媒介認知的交互作用影響政治信任感,無 法驗證假設四「受訪者為泛綠認同者,且 其政治媒介使用程度愈高、對媒介公正性 評估愈高,其政治信任感相對更高。」

  31.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可見政黨認同、媒介暴露和媒介公正性評估三者的交互作用之所以有顯著負向影響,應為媒介暴露的影響,由於媒介公正性評估和泛綠政黨認同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皆為正向。

  32.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但政黨認同、媒介暴露和媒介公正性評估三者交互作用的影響卻為負向,說明了媒介暴露程度對政治信任感的負向影響,符合媒介抑鬱論觀點。

  33.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媒介暴露對政治信任感的影響與假設一不盡相同,原因在於媒介公正性評估與媒介暴露本質的不同。

  34. 肆、模型設定與資料分析 兩者雖皆為媒介因素,但因為媒介公正性評估為媒介認知層面,媒介公正性為大學生的政治信任感加分。 然而,媒介暴露為媒介行為層面,對媒介的實質接觸為大學生的政治信任感減分,因此各自符合良性循環論符合媒介抑鬱論。

  35. 伍、結論與討論 ★穩定 ★變遷 ★媒介資訊 ★定群追蹤與其他政治社會化、政治行為   研究相關主題。

  36. 參考文獻 劉嘉薇、黃紀,2010,〈持續與變遷:政治資訊對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影響之定群追蹤研究〉,《政治學報》,50期:111-14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