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6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与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导 周满生研究员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与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导 周满生研究员. 主要内容. 一、“十五”期间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 二、基础教育面临 的问题与挑战 三、“十一五”的改革方向与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 四、国际社会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发展趋   势及优先行动事项. 一、“十五”期间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十五”期间“两基”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5 年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 95%(96%)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与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导 周满生研究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与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导 周满生研究员

  2. 主要内容 一、“十五”期间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 二、基础教育面临 的问题与挑战 三、“十一五”的改革方向与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 四、国际社会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发展趋   势及优先行动事项

  3. 一、“十五”期间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4. (一)“十五”期间“两基”迈上了新的台阶 • 2005年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96%)。 • 2005年全国共有小学在校生10864.07 (10711.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5%(99.27%),比2000年提高0.05百分点。 • 2005年全国共有初中在校生6214.94万人(5957.95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41.3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了95%(97%),比2000年提高6.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9.68%,比2000年提高了18.51个百分点。 • “十五”期间,全国共扫除文盲971.7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5. (二)、农村教育被摆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 1、中央政府总计投入9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批复的7651所项目学校已全部开工,至2007年2月,有6977所已完工。 • 2、积极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的专项投资约64亿元,对贫困家庭的3000万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440万学生,落实了免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春季,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4800万学生免除学杂费。 • 3、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00个多亿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带动了中西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

  6. 4、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历史性的成果,522个项目县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663所;4、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历史性的成果,522个项目县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663所; • 5、2001年以来,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基本确立,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占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比例的80.61%,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

  7. (二)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展 • 2006年6月,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发展健康发展提出了法律要求,作出了法律保障。 • 从让“所有的孩子有书读”向“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的更加重视公平的政策转变。

  8. 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而不是简单的套用源目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而不是简单的套用源目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 • 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减少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着主要责任。 • 政府对中小学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在资源配置上应当向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9.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使受教育权在起跑线上公平一致。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使受教育权在起跑线上公平一致。 •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推广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向更加公平的方向迈进。 • 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 ——地区差别(偏远山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资源不均,师资力量分配不均,打工子弟上学难,高昂的教育支出费用等) 消除教育不公平还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

  10.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显著 •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1年开始实验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已于2004年进入推广阶段,2005年秋季,除上海外的全国所有初中、小学起始年级都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 • 2、高中课改正在稳步推进。 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自治区)开始启动。2005年江苏省进入了新课程实验。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进入了新课程实验。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进行高中新课改实验。总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推进比较顺利平稳。

  11. 不同观点:初中数学新课改遭质疑 1、来自数学界的不同意见 • 中学数学课一定要建立在推理基础之上,不能用“空间和图形”代替平面几何; • 数学课改只能改革,不能革命; • 数学课改是先要有一套好的师资培训教材; • 数学课改的时机不成熟。

  12. 2、新课改要防止“时髦病” • 1962年美国正处于“新数学运动”,75位美国和加拿大的著名数学家联名指责。大声呼吁:传统的基础数学,学生应该能熟练的应用和掌握。这与目前我国的数学课改讨论情况相似; • 认为课改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降低教学质量; • 让学生自主探讨,轻视逻辑思维,丢掉了数学的证明就丢掉了数学的核心。

  13. 3、减负应从何处下手 • “减负”是课改的目的之一,但不能把要学的东西减掉,那样就会使整个数学变得杂乱无章,失去系统性; • “减负”不是是修改教材所能解决的问题; • 课改后许多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14. 4、建议尽快修订新课标 • 新课标研制组中缺少数学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 • 定于2010年全面实施的新课标提前于2004年全面铺开,数学家们认为:实验时间太短,缺少对实验结果的外部评估;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在网上广泛征求各界对新课标的修改意见。

  15. 5、新课程对教师是挑战 • 改革方向受到肯定; • 对课标与教材内容有不同意见; • 对教师的素质是巨大的挑战; • 担心课程改革后,原来的高中课程与新课标下的数学不衔接。

  16. 教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1.教材中可拓展的空间大,较难把握适当的度。知识容量大,学生遗忘快。 • 2.探究容易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活动被超时超量讲解所取带,学生学习依然被动。 • 3.教师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的变化认识不到位,仍按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核心重点进行教学,增补了大量内容导致课时紧,学生负担重。

  17. 教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由于升学的压力,在教学中“拔高”、“加深”和“扩展”必修要求的现象仍然存在。 • 5. 新教材中每节课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但受课时所限,造成探究和教学任务较难兼顾。

  18. 解决措施 • 1.继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教材观等等)。 •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等等) 。 • 3.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利用评价手段等等) 。

  19. (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 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稳步推进 •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在550多个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中考改革。

  20. 中考改革的三个突破点: • ——是在学业考试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并要求以等级制方式呈现考试成绩。 • ——是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坚决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录取学生的做法,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位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 ——是在高中招生改革方面实行将考试分数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并择优录取的做法,同时采取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品学兼优学生免试保送等多种方式。

  21. 中考主要改革进展情况如下: • 1.学业考试命题要更加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能力,试卷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考试以两种方式呈现: *一是将考卷分数转化为等级,只公布等级,高中学校按等级录取新生。 *二是仍然用分数呈现结果,但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照。

  22. 2、各地采取不同方式积极推进讲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简章,评价过程采用自评、师评、互评相结合的办法,强调程序公正合理。2、各地采取不同方式积极推进讲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简章,评价过程采用自评、师评、互评相结合的办法,强调程序公正合理。 • 3.在普通高中招生方面,为保障中考招生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各实验区都实行了严格的公示制度、监督和评估监控制度。探索建立诚信制度,杜绝腐败现象。 *一是:对差额投档、免试保送的学生,许多高中学校还采取面试、查看成长记录或根据特长录取的方式。 * 二是:各地还尝试把优质高中的名额定向分配给初中的做法。

  23. 4.为了保证中考改革的顺利实施,各实验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4.为了保证中考改革的顺利实施,各实验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 一是将中考改革方案(草案)事先向当地政府汇报,并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同时对改革目的进行广泛宣传; * 二是强化人员培训,让所有参与中考改革的人员遵守程序,严格操作,近两大可能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3是实施过程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监督,操作程序上建立诚信制度,结果实行公试制度。 • 2007年将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中考改革。

  24. (五) 高考制度改革 现状分析: • 高考的改革要从中国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出发,制定因地适宜的改革方案。 • 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高考选拔学生仍然是比较客观、公正的选拔制度。 • 激进派认为:高考必须废除。 • 保守派:是坚守教育这块净土,让学生进行最公平的竞争。防线:不能动。 • 稳健派: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 普遍认为:高考不能取代。

  25. 从我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看问题,参照美国、欧洲、东亚、高考招生制度。日本、韩国、台湾都搞过高考改革制度并不很成功,所以在改革高考制度是一定要慎重,考虑全面。从我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看问题,参照美国、欧洲、东亚、高考招生制度。日本、韩国、台湾都搞过高考改革制度并不很成功,所以在改革高考制度是一定要慎重,考虑全面。 • 如果取消高考,牵制面大,采取推荐上大学,在上海能做,不一定在全国可以做,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验。现在的高考制度能为大多数人、大多数地区接受。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做到透明第一,保证公平,差一分也不能录取。保证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性应始终优先考虑。

  26. 高考制度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高等教育的一般性竞争在2010年前不会缓解,到2010年考生达到1000万人。如何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一般性竞争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竞争加剧, 2004年,北京、上海、湖北、天津、广州、江苏6省市600分以上学生,复读生占3000多人次,其中考上重点大学的有1800多人。 ——高等学校多极化,一张卷子从清华、北大、选到高职、高专。不能适应大众化阶段的招生。 ——新课程改革势必要求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高中强调大量的选修课,提出多种改革方案。 ——民主法制发展,社会维权,就要求高考进一步加强透明度,更趋于公平。

  27. 改革思路: • 采取积极稳妥,分区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先做,逐步推开。 • 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把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分开。 • 区别不同类型学校,实行分类考试。 • 要改变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 改革考试科目和内容。

  28. (六)素质教育挑战现代学校功能 • 素质教育是一项教育的基本决策,人们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来改革目前学校中目前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问题。 •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通过两种不同的取向功能:对个人发展的促进功能;学校的选拔功能;要努力使两者之间逐步的取得适度平衡。 •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促进功能;应试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选拔功能。这两种功能对一个学校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29. 举例:透过课程改革看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1、选修课:给学生一个多彩的世界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120多门选修课 (1)选修课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个人专长; (2)给学生创造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3)这些选修课程涉及了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是对必修课的主要补充; (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相互作用,既保证了课程所追求的知识广度,又是学生了解知识体系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更有效的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30. 2、外语课:给学生一把通向世界的钥匙 生动、活泼、方式各异的外语教学 (1)引进行星英语动力软件,开设英语选修课; (2)引进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 (3)开设16门学科英语课,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数学、化学、等课程; (4)每周举办一次学生自导、自演的英语剧; (5)除英语之外还开设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9种语言的选修课。

  31. 3、特色课:给学生一个宽广的知识殿堂 给中学生创造了一个独立思考、研究的基地 (1)“虚拟科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2)“自主实验课”成为学生独立研究的天地; (3)其他的课程:图形数学课、创造发明课、心理导向课、形体训练课等等。

  32. **人大附中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潜力挖掘提供了一个实际、有效、供需平衡的平台,学生们逐渐得学会了选择,在选择中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发展。**人大附中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潜力挖掘提供了一个实际、有效、供需平衡的平台,学生们逐渐得学会了选择,在选择中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33. 案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 • 一.以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 第一阶段:1995-2003年6月,“国有民办”。 • 第二阶段:2003.8-2007.9,“公民个人承办”,协议承办,协议双方是平等法律主体。 • 学校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实现国有教育增值成绩突出,形成办学特色,产生广泛影响,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34. 实现了承办的基本目标——办成了北京市高中示范学校。实现了承办的基本目标——办成了北京市高中示范学校。 • 依法筹集经费,保障了办学需要,学校硬件建设实现现代、一流,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主体性课堂教学、主体性德育新体系、开展教改实验、学科竞赛、高考、中考成绩优异、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35. 建成一流优秀教师队伍(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建成一流优秀教师队伍(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 • 激活、完善学校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学校管理民主化。 •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党员人数占教职工总数48%,建立七个年纪党支部)。 • 形成学校特色教育文化价值。 • 探索“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 • 率先开展项目博士后工作。

  36. 办学体制改革成功的七个因素 • 1.一位优秀卓越的校长。 • 2.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 3.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共同价值观。 • 4.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 • 5.逐步优化的生源。 • 6.不断改革创新。 • 7.良好的硬件条件与资源。

  37. 二、基础教育面临 的问题与挑战

  38. (一)中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1.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来源: A.政府 B.社会

  39. 4% 2010?? 政府的教育责任 1990-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0. 据统计,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与上年相比,增加了0.03%。据统计,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与上年相比,增加了0.03%。

  41. 政府和社会各投多少?教育经费占GDP6%以上是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政府和社会各投多少?教育经费占GDP6%以上是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社会投入 政府投入 1980-2001年数据引自胡鞍钢文

  42. 若干 发展中国家 1999年 数据 各级教育总计 高等教育 公共 支出 私人支出 合计 公共 支出 私人 支出 合计 阿根廷 4.5 1.3 5.8 1 2 3 智利 4.1 3.1 7.2 0.8 0.4 1.1 印度 3.2 0.1 3.3 0.6 1.6 2.2 印尼 0.8 0.4 1.2 0.6 n 0.6 泰国 4.5 0.3 4.8 0.2 0.2 0.4 WEI平均值 4.3 1.7 6.0 0.9 0.2 1.1 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 2003年,我国财政性高教经费占GDP比重约为0.68%。

  43. 各国若干教育指标对比 (世界银行:GNI=GDP+来自外国来源的初级收入净额)

  44. 政府和社会各投多少? 预计中国2020年政府和社会分别占 GDP5%和2%(合计7%) 2003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28%和2% (合计5.28%) (1)政府增长教育经费还有较大空间; (2)民间投入已经接近天花板; (3)未统计家教、乱收费、自费留学等; (4)制度性障碍。

  45. 2、配置比例失衡 • 教育投入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公平、合理。 • 农村教育投入少,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 在没有一定水平的中等教育支撑的基础上,高等学校的迅速扩招造成高等教育低质化趋势。 • 教育投入不适当的向高等教育倾斜。 • 高等教育倾斜带来的投资风险,投资的浪费。

  46. 3、教育经费利用效率低下 • 教育经费的克扣和挪用现象严重。 • 本来较少的人均经费往往被用作学校的基础建设。 • 学生的流失率、复读率居高不下,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

  47. 4、农村问题比较严重 • 农村教育投入的问题,带有农村特色。 • 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 • 农村学校的危房建设。 • 教育资源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场与陈旧落后的投入体制,迫使学校自谋生路,走产业化的道路。 • 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存在 较大差异。

  48. 政府投入教育 资金严重不足 城市取向的 资源配置 产生问题的原因 限制政府外的 资源 基层政府难于 解决经费

  49. (二)公共教育与市场经济 如何认识有关教育产业的争论?可以把教育推向市场吗? A. 教育根本不是产业,就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纯公共品,欧洲国家/朝鲜/古巴/南非) B. 教育具有一定产业属性(分化) (准公共品,日本/韩国) C. 教育部分产业化(区别对待) (混合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D. 教育完全应当产业化和市场化,政府退出 (私人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