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经济外交

Subtitle Here. 经济外交. 王宏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 19 中国经济外交与国际机制.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19.2 中国与 WTO 19.3 中国与联合国 19.4 中国与世界银行 19.5 中国与 G20 19.6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19.7 中国与 APEC.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从 1949 年到 1970 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获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典型事件;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经济外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ubtitle Here 经济外交 王宏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

  2. 19 中国经济外交与国际机制 •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19.2 中国与WTO • 19.3中国与联合国 • 19.4中国与世界银行 • 19.5中国与G20 • 19.6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 19.7中国与APEC

  3.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第一个阶段从 1949 年到 1970 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获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典型事件; • 第二个阶段从 1971 年至 1978 年,对改革开放前的初步发展做了总结与梳理; • 1979 年至今则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描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 “从拒绝到承认、从观望到参与、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力争重要发言权”的转变。

  4.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将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三十年历史,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至 1989 年的有限参与阶段,即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冷战的结束。 1982 年的中国共产党第 12 次大会上,提出了把多边外交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1980 年 4 月,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地位。 1980 年,中国当选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员执行局成员,截至 1989 年共向该基金会提供了总额高达 7756 万美元的援助。 1980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正式接纳中国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成员国。 从 1981 年起,中国正式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认捐。 1988 年 12 月,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的政治成员。 1982 年,中国当选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于 1985 年再次当选 1985 年 9 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

  5.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第二阶段从 1991 年至 2001 年,标志性事件为冷战结束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于处身艰难国际环境中的中国而言,在整个 90 年代的国际组织参与上也采取了相对谨慎保守的策略。 1992~1993 年,中国向联合国柬埔寨过渡时期权力机构派出两批共 894 人次的军事观察员和工程兵大队。 1997 年 5 月,中国决定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 2001 年 12 月,中国国防部成立了维和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 在世界经济领域,1992 年 2 月到 1994 年底,复关谈判重新启动并进入敲定权利与义务的攻坚阶段。 1995 年 6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 2001 年 11 月 10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会员国的决定。

  6.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第三阶段:2002 年至今。“9·11”事件后,中国从主要的“战略对手”转变为了“建设性合作者”。这一地位转变为中国继续推行多边外交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2002 年底,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外交的优先次序进行了重要调整,依次为大国关系、周边关系、第三世界,并强调中国继续参与多边外交。凸显了中国在国际组织参与上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在维和领域,2002 年 1 月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一级待命安排机制。 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渐进式改革,2005 年 4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并于 2005 年 9 月的联合国领导人峰会上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内涵。

  7.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总结其一,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的绝对数量相当有限。截至 1998 年底,中国加入的政府间组织为 52 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为 1191 个,总计为 1243 个。而美国的同期数字为 64 个,2560个和 2624 个,英国分别为 72 个,3227 个和 3299 个,法国分别为 88 个,3440 个和 3528 个。 • 总结其二,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性质相对单一。不可否认,当前中国对于国际组织的参与多以政府间国际组织居多,而对于其他组织,尤其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参与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如何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体制,尤其是更大程度地融入日益成长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力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还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8. 19.1 中国加入国际经济机制的历程 • 其三:凭借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与潜在实力,力争在国际体制中,尤其是国际体制的决策层中,谋求更大的发言权,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作用。 • 其四:认清中国在当前国际体制内的地位及角色,正确的进行国际定位。 • 中国当前的正确定位:“缔造维护者”。

  9. 19.2 中国与WTO • 截至2011年底,WTO共有427个争端案子。其中涉及中国的案子31个(申诉案子8个;被申诉案子23个)。至2011年年底,中国继美国、欧盟之后成为WTO争端解决第三位的参与者 • 随着美国总统选举年的到来,美国政府可能因选举需要而更多地对中国贸易政策发起事端。012年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增长。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到,要成立“贸易执法单位”调查中国不公平贸易做法。 • 中国与欧盟、美国等WTO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WTO争端案子,如美国对中国互联网限制措施影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问题;美国等对人民币汇率操纵影响贸易问题;中国就美国人民币汇率如果通过贸易救济措施的WTO合规性问题;中国对美国不执行上诉机构裁决修改其双重计算规定进行报复的问题;中国针对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再次发起WTO争端解决的问题。

  10. 19.2 中国与WTO • 2012年内,可能发生以下WTO争端解决案子: 1.美国、日本仍可能将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措施提起WTO争端解决 2.欧、美可能对中国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措施提起WTO反补贴争端解决 3.美国可能就中国对美国进口汽车采取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提起WTO争端解决

  11. 19.3 中国与联合国 •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同联合国之间经过了被排斥、旁观、有限参与到全面积极合作等几个阶段的曲折历程。中国当然希望未来联合国的改革朝着有利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同样联合国也日益倚重中国积极参与和协调解决国际事务。两者关系的变化,既反映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全方位外交的调整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 一、1949-1971 年:受排斥与抗争阶段 • 二、1972-1978 年:联合国内的消极旁观 • 三、1978-1989 年: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有限参与者 • 四、1990 至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合作者

  12. 19.3 中国与联合国 • 第一,中国的联合国外交由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到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由强调对发展中国家权益的维护,到对全球公共问题关注的转变,从全球整体和不是具体某一种类型国家的出发来确定自己的联合国外交战略。在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更多的是把联合国看作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的论坛;80年代则把联合国看成是一个可以为我所利用的组织;到了90 年代后随着中国对国际社会参与程度加深,中国越来越多从全球视野来看待联合国的作用。这既有中国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必然选择,也有中国对联合国认知变化的主观考量。

  13. 19.3 中国与联合国 • 第二,由强调对国际经济秩序改革到对国际政治、国际安全秩序的改革。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国政府支持并参与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斗争;中国政府主张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中,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要以《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为原则构建未来的国际政治新彩序。对全球化时代愈益影响国际关系的全球性问题目益关注,并呼吁在联合国的框架下或以《联合国宪章》为指导解决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国批评个别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作风,强调维护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权威,认为联合国的集体安全机制作为维护当今国际安全的基石,倡导在国际社会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14. 19.3 中国与联合国 • 第三、由权益的争取到制度的改革、观念的创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不平等的地位,因此争取公正、平等的政治经济权益成为中国参与联合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中国坚决反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为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在争取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参与到联合国体系的制度变革中,希望通过对联合国体制的改革,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重要支持。到了 90年代以后,中国利用联合国舞台向国际社会提出的“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显示了中国政府试图在观念层面推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的变革的决心。

  15. 19.3 中国与联合国 • 联合国对中国而言是惟一的最重要的国家组织,它的代表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合法性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否决权让中国感到安全和舒适,在联合国”中国可以找到更多的朋友”共享中国的愿望和忧虑 • 中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全心全意希望加强这一权威性,但是,正如一些国外观察家所指出(中国不想冒犯其它国家,因此在有争议的事情上总是不抛头露面,这被中国高比例的弃权票所证明)中国很少使用否决权,除非它的主权受到侵犯。 • 最近几年,中国开始改变不积极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尝试和安理会其它成员共事。

  16. 19.4 中国与世界银行 • 到2010年5月,中国与世界银行携手合作了整整30周年,形成了互相促进、互利共赢、互为伙伴的共同发展模式。世行主要通过贷款合作、知识合作以及国际发展合作对中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反过来,中国也通过资金支持、经验分享和积极参与世行改革和决策来帮助世行更好地落实其减贫和发展宗旨。 • 其合作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合作阶段(20世纪80年代),合作重点在于世行利用贷款资金支持我国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合作重点逐渐从提供贷款转变为以政策调研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知识合作;合作伙伴阶段(21世纪以来),合作重点在于帮助中国实施区域均衡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7. 19.4 中国与世界银行 • 长期以来中国认为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是世界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由于两个国际组织对中国改革开放是支持赞成的态度,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也很少批评。当日本提出成立亚洲货币基金时,中国明确反对,以防削弱IMF权威

  18. 19.4 中国与世界银行 • 一、世行对中国的发展贡献 (一)世行的贷款援助,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促进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2、加快中国重点行业的发展。3、推动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世行的知识输入,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 人才队伍建设。1、开展经济调研,提供经济分析和政策咨询。2、通过贷款项目,输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式。3、通过技术援助,培养我国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世行的网络铺设,加强我国的国际发展合作。1、双向传播先进发展理念和成功经验。2、借助世行平台加强南南合作。

  19. 19.4 中国与世界银行 • 二、中国对世行的回馈支持 (一)中国向世行捐款和出资,支持世行的减贫与发展事业1、向国际开发协会捐款,向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2、购买国际金融公司债券,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融资。 (二)中国分享发展经验和成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与发展1、推广试点项目成功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战胜贫困与发展经济。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经验,传播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三)中国参与世行改革与决策,推动世行治理结构和政策业务更加公正务实

  20. 19.4 中国与世界银行 • 以我为主、立足国情、平等互利、相互借鉴”是中国与世行成功合作30年的指导原则。 • 中国与世行的未来合作领域: 1、提高贷款合作成效。 2、挖掘知识合作潜力,促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3、拓展国际发展合作领域。

  21. 19.5 中国与G20 • 自从1999年中国积极参与所有G20会议,并在国际金融建设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改革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G20的出现代表了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正式磋商的新阶段,可以为不同意见的交流搭建平台,促进更深入的相互理解,以便于国家间更形成广泛的共识。 • G20的出现是给期望与七国集团进行更密切合作而又不想现在就成为其一部分的中国政府一个适时的礼物。中国对G20的态度十分积极。但是对其作用并不过分乐观。

  22. 19.6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 从“边界谈判”到“上海五国”再到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发展、扩大息息相关。中国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与成员国发展多边合作,对亚欧及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有利于中国周边环境的稳定,而且有利于中国实现构建和谐地区的愿望。 • 1996年,五国边界谈判取得明显进展,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达成《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4月24日至25日,中方与俄、哈、吉、塔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1998年7月3日至4日,五国元首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第三次会晤,会后发表《阿拉木图声明》。 1999年8月25日,五国元首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举行第四次会晤。 2000年7月5日,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

  23. 19.6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 2001年6月14日,中、俄、哈、吉、塔、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发表联合声明,决定接受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作为完全平等成员加入“上海五国”。 联合声明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具体工作开始。 • 2001年6月15日,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

  24. 19.6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 到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1年了。11年来,成员国在经贸合作、能源合作、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在安全领域有重大成就。安全领域的核心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 • 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展多边合作,与成员国互利互惠,共享繁荣,不仅使这些国家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政策,而且扩大中国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国西北部的安全稳定。积极构建多边合作机制,顺应历史潮流。

  25. 19.7 中国与APEC • 亚太经合组织是中国积极参与的第一个地区经济组织,在茂物宣言中,APEC目标被定为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致力于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加强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强化亚太发展合作。 • 由于美国和亚洲主要国家的差异, APEC并没有对该地区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更不用说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亚洲时对亚洲经济发挥稳定的作用。 • 中国积极参与的态度背后,最主要的动机在于:一个论坛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该地区的领导相互会面和了解对方,这样一个可以让领导人交流不同意见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