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城市供水漏损控制 对策和评价指标的国际比较

城市供水漏损控制 对策和评价指标的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管理专业委员会 扬州捷通公司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研修班 2012.5.9—11 扬州. 宋序彤 中国 · 城市建设研究院 13671018723 ; 010-64970765 电子邮件 : songxutong2005@yahoo.com.cn.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3 对策比较 4 评价指标比较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6 对我国漏损控制建议. 1 概 述. 一 概述. 1 概 述. 《 城市供水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 》

bren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城市供水漏损控制 对策和评价指标的国际比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城市供水漏损控制对策和评价指标的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管理专业委员会扬州捷通公司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研修班2012.5.9—11 扬州 宋序彤 中国 · 城市建设研究院 13671018723;010-64970765 电子邮件: songxutong2005@yahoo.com.cn

  2.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3 对策比较 4 评价指标比较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6 对我国漏损控制建议

  3. 1 概述 一概述

  4. 1 概述 《城市供水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一般规定;4. 管网管理及改造;5. 漏水检测方法;6.评定。 1.0.1为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统一评定标准,以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城市供水成本,保证城市供水压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推动管网改造工作,制订本标准。(目的)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和评定。(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当前漏损控制对策和评定标准的基本内容。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对指导我国加强供水漏损控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5. 1 概述 国际水协会(IWA)和美国给水协会(AWWA)近年先后并共同联手推出了有关供水系统漏损控制对策、方法、新的评价指标和相关标准。摈弃了多年使用的“未计量用水率(UFW)”或“未收费用水率”(NRW)指标。倡导使用“漏损指数”(ILI)评价漏损控制水平。本文概要介绍了该对策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与我国现行标准作了对比分析,对我国未来供水漏损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6. 1 概述 国际上曾多年采用百分数评价供水管网漏损水平。1991 年,原国际供水协会IWSA出版的一部国际报告《未计量用水和检漏经济学》 (Unaccounted for Water and the Economics of Leak Detection ) 在相当程度上形成大家共用的评价指标,即: 未计量用水(UFW-----Unaccounted for Water(%) 或未收费用水(NRW----- Non-Revenue Water (%) 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于其未说明所包含各项水损失的统一定义,不便于相互比较,同时,为降低管网漏损应用此指标去限定百分数,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7. 1 概述 用百分数表示漏损状态的弊病 漏损率以进水百分数表示(%) 马耳他 实际漏失水量200升/每接户管/日 英格兰和威尔士 澳大利亚 德国和日本的城市 美国加州 北欧城市 新加坡 每接户管每天平均用水量(升/每接户管/日) • 相同实际水损失量的,却表示为3%—43%; • 用水量增大时,漏损率减小;用水量减小时,漏损率增大。

  8. 1 概述 为合理地评价比较供水损失, 1996 年国际水协会运行和管理专业委员会决定设立“特别工作组” (Task Force ) ,专注于漏损控制,并对国际水损失比较的现有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推荐了有关计算供水损失的标准术语;制定了有关供水系统的“水平衡”方法和标准;提出了漏损控制对策方法;推荐了比较供水水损失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 IWA的标准水平衡(Standard Water Balance) 已被美国给水协会AWWA 采用,并已被许多国家作为国家选用的标准。2003年 (AWWA)在其手册M36上介绍了与国际水协(IWA)共同合作修改的“水审计方法 —水审计和漏损控制”,( water audit methodology--Water Audits and Loss Programs )推荐免费使用有关水审计的相关软件。 标志着在相当程度上世界范围共同认可了该漏损对策和方法。

  9.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漏损率(%)计算包含了未授权用水和计量误差等诸多不确定因素

  10.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国际水协会 水平衡和术语国际标准

  11.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 IWA和AWWA几个术语 • 表观水损失(Apparent Losses 未授权用水和表计量误差)的估量:根据典型地区试验计算结果估算;不同地区情况差异很大。 • 未授权用水:滥用消防拴水,违章接管用水,偷接管用水等。 • 表计量误差:管道系统计量误差,用户水标计量误差(屋顶水箱的影响,表误差,读表误差,估量读表)。 • 实际水损失(Real Losses输配水管漏损、水池溢漏、水表前接户管漏损) • 基底漏损量 • 潜在的可回收损失水量 • 水损失

  12.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 实际损失水量( Current Annual Real Losses )=系统进水量-授权用水量-表观漏损量 • 计算基础: 1 供水系统水平衡(IWA Standard Water Balance,95%置信度)或水审计(water audit)。需长时间系统的的资料; 2实际损失组成分析法:根据典型管道系统修漏记录等字料分析计算。 • 实际损失水量: 1 基底漏损:漏量小,持续时间长,不易察觉; 2 暗漏:漏量中等,靠积极检漏发现; 3 明漏:漏量大,持续时间短。

  13.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 IWA和AWWA几个术语 • 基底漏损量(现有技术不可避免—Unavoidable Annual Real Losses )的确定 • 国际水协漏损控制专业组(IWA Water Losses Task Force)在最好的施工、维护条件下测定得到: • 基底漏损量(升/接户管/日-litres/service connection/day) • 潜在可回收损失水量(Potentially Recoverable Real Losses) • 实际水损失( Current Annual Real Losses ) 干管接户管数(个/公里) 平均运行压力(米)

  14. 2 概念和术语比较 基底(不可避免)漏损水量统计图 Unavoidable Annual Real Losses (UARL) • 升/接户管/日/米水压 • 立方米/公里/日/米水压 接管数 / 公里干管 注:应研究列出根据中国情况测出的的基底漏损水量图

  15.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1 水压管理 Pressure Management IWA图供水系统损失控制对策措施示意图 现有技术难以控制的年最小损失水量Unavoidable Annual Real Losses 潜在的可回收损失水量 Potentially Recoverable Real Losses 基底(不可避免) 年损失水量 (UARL) 2 快速优质修复 S peed and Quality of Repairs 3 积极地漏损 检测控制 Active Leakage Control 4 管道和附属设施管理 (选材施工维护更新更换) Pipeline and Assets Management 年总实际损失水量Current Annual Real Losses (CARL)

  16.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1 水压管理 L1 / L0 漏失量比 水压与漏损量关系统计图 (P1/P0) 压力比 L1/L0 = (P1/P0)N1 孔口漏水流速与压力平方成正比,同出流系数成正比。 日本实验N1值变化在0.63—2.12,加权平均值为1.15。 英国、巴西和马来西亚实验值为0.5—1.5,偶然值2.0-2.5; 小的接口处漏损和塑料管大的漏损N1值约为1.5; 可察觉的金属管漏损或爆管N1值约为0.5。 我国标准中未对水压控制列出具体规定条款

  17.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1 水压管理 中国标准中未将压力控制列入漏损控制的重要手段。 北京的实践 在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5月北京将现行的管网中心压力从25米将之24米。经测定,中心压力合格,各地区压力均衡,满足了供水压力需求。 经对比计算每天节水4万立方米,节电1.25万度。 2010年全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节电256万度。 日期白天夜间 2010.4.25 25m—24m 24m—23m 2010.2.24 24m—23,5m 23m—22.5m 2011.5.24 24m—23,5m 22.5m—22m

  18.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2 快速优质修复 我国标准 3.2 漏水修复 3.2.1 除了非本企业的障碍外,漏水修复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明漏自报漏之时起、暗漏自检漏人员正式转单报修之时起,90%以上的漏水应在24小时内修复(节假日不能顺延)。 2 突发性爆管、折断事故应在报漏之时起,4小时内及时止水并开始抢修。

  19.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3 积极地漏损探测控制 我国标准 5漏水检测方法 5.1一般要求 1 用音听法宜每半年到二年检查一次; 2 用区域检漏法宜一年半到二年半检查一次; 3 对埋在泥土地下的管网,用被动检漏法的,宜半个月到三个月检查一次;当漏失率高于15%时,或对漏水较频繁的管道,宜用上述周期的下限。 5.1.8 检漏以自检为主的供水企业,可根据管网长度、检漏方法、检漏周期及定额,组织检漏队伍。 5.2 检测方法 5.2.1 采用音听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5.2.2 采用相关分析检漏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20.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 874 号

  21.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3 积极地漏损探测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eak detection of water supply pipe nets in cities and towns CJJ159 — 201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1 年10月 1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北京

  22.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提出了漏水探测的相关基本规定和9种探测方法的一般规定和探测方法规定 1 流量法Flow measurement method 1.1 区域装表法 1.2 区域测流法 2. 压力法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 3.噪声法Leak noise logging method 4.听音法Listening method 4.1阀栓听音法 4.2地面听音法 4.3 钻孔听音法 5. 相关法Leak noise correlation 6.管道内窥法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inspection (CCTV inspection) method. 7.探地雷达法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GPR) 8. 地表温度测量法Thermograph y method 9. 示踪法tracer gas method

  23. 3 漏损控制对策比较 4 管道和附属设施管理(选材施工维护更新更换) 4 管网管理及改造 4.2  管网更新改造 4.2.1 供水企业应按计划作好管网改造工作。对DN≥75的管道,每年应安排管道总长的1%进行改造;对DN≤50的支管,每年应安排管道总长的2%进行改造。 4.2.4 新敷管道的材质、接口及施工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敷管道材质应根据安全可靠性高,维修量少,管道寿命长, 内壁粗糙系数低,在以上基础上造价相对低的原则选择。 2 除特殊管段外,接口应采用橡胶圈密封的柔性接口。 3 管道施工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规定。

  24. 4 漏损评价指标比较 我国标准 (供水总量-有效供水量)供水总量(有效供水量 = 计量收费水量+未收费水量) 漏损率 = ×100%

  25. 4 漏损评价指标比较 6.1.1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部应大于12%。

  26. 4 漏损评价指标比较 我国标准对评价指标的修正 1有关管网压力影响的修正; 2有关按户抄表影响的修正; 3有关单位管长供水量影响的修正。 1有关管网压力影响的修正 6.2.3评定标准应按年平均出厂压力值(正点时各水厂出厂压力的平均值)进行修正,修正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年平均出厂压力>0.55MPa小于等于0.7MPa时,漏损率应增加1%; 2.年平均出厂压力>0.7Mpa时,漏损率应增加2%。

  27. 4 漏损评价指标比较 2有关按户抄表影响的修正 6.2 评定标准的修正 6.2.1 当居民用水按户抄表的水量大于70%时,漏损率应增加1%。(总表大于分表之和) 3有关单位管长供水量影响的修正 6.2.2 评定标准应按单位供水量管长进行修正,修正值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6.2.2单位供水量管的修正值(全国平均1.85km/km3/d)

  28. 4 漏损评价指标比较 基底(不可避免)年损失水量 Unavoidable Annual Real Losses (UARL) 实际损失水量Current Annual Real Losses (CARL) 潜在的可回收损失水量(PRRL) Potentially Recoverable Real Losses 实际损失水量 漏损指数(ILI)= 基底损失水量 (Infrastructure Leakage Index (ILI)= CARL /UARL) • 漏损指数(ILI)与4项措施实施程度有关。 • 世界各国都有计划地在4项措施方面开展着积极活动。 • 4项措施实施程度与其当地环境和经条件有关,存在着一个经济的实施水平。

  29. 4 漏损评价指标比较 国际水协会 水平衡和术语国际标准

  30.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20个国家27个供水系统漏损指数比较统计图 系统漏损指数 统计各国平均值:4.38 中等水平平均值:2.94 不同国家和地区供水系统

  31.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北美12个供水系统漏损指数比较统计图

  32.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加拿大1999年估计其漏损率为13%。 2003年加拿大政府通过市政和国家研究理事会联盟(the Federation of Canadian Municipalities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典型实践的基础上,发布了有关税漏损控制的相关技术导则,率先在北美推荐了国际水协水平衡方法和确定水漏损的最佳方法。 加拿大不同地区城市供水系统漏损指数(ILI)统计 地区或城市名称

  33. 加拿大省会城市哈里法克斯区域水委员会[HRWC]近年率先在加全面实施了IWA漏损控制对策和方法。供水系统漏损指数(ILI)由1998年的9.0下降至2005年3月的3.8(见下表)。相当回收了27000立方米/日,每年节省50万美元。加拿大省会城市哈里法克斯区域水委员会[HRWC]近年率先在加全面实施了IWA漏损控制对策和方法。供水系统漏损指数(ILI)由1998年的9.0下降至2005年3月的3.8(见下表)。相当回收了27000立方米/日,每年节省50万美元。 未来目标是降到3.0,相当于减少120万加仑/日水。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34.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国际水协(IWA)汇集了31个国家146个供水系统漏损控制相关指标的数据库

  35.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国际水协(IWA)和世界银行推荐(澳大利亚提出)的 供水系统漏损指数ILI和基底漏失水量一览表(升/接户管/日) 技术性能分类 升/接户管/日(平均水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36. 5 有关国家实施概况 数据库(其中最小系统接管2325户,最大2百万户) 用水量 升/接户管/日 数据库数 接户管数 /公里干管 平均水压(米) 国家 ILI

  37. 6 对我国漏损控制建议 • 通过专业媒体和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介绍IWA 有关供水系统漏损控制对策方法和评价指标相关知识,扩大对其知晓范围和认知程度; • 积极开展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外供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推动我国更快地改进漏损控制方法; • 供水系统“水平衡”(水审计)是搞好供水漏损控制的基础。积极倡导在我国供水企业推行水平衡测试工作;

  38. 6 对我国漏损控制建议 4 从供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着手,积极实施供水管网的区域化(独立计量区)管理; 5 在有条件的供水系统试点实施IWA漏损控制对策方法和评价指标,结合我国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我国不同区域的“基底漏损水量”和“表观漏损水量”计算(估算)方法,改进漏损控制的方法; 6 在条件成熟时,及时修订我国供水系统漏损控制和评价指标相关标准; 7 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统计部门应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或规定,及时引导和规范采用更合理的供水漏损控制对策方法和评价指标。

  39. 参考文献 1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CJJ92—2002. 2 IWA,Losses from Water Supply Systems: Standard Terminology and Recommended Performance Measures, the blue pages, the IWA information source on drinking water issues, October 2000 3 A.O. Lambert (UK),F. Mendaza (Spain) O-A. Tveit (Norway),Water Losses Management and Techniques,the 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 Congress Proceedings in Berlin, October 2001. 4 K J Brothers,IWA Approach to Water Loss Management,Leakage 2005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5 G Kunkel, Developments in Water Loss Control Policy and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Leakage 2005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6 C D Yates, Water Accountability – The New Way, Leakage 2005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7 J C Eichenberger,IWA Water Balance in Canada – “How are we doing?” 8 J M Lewis, PV Fanner,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IWA/AWWA Water Audit Methodology in Salt Lake City Public Utilities Public Utilities Department,Leakage 2005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9C J Seago, R S Mckenzie, R Liemberger,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of Leakage from Water Reticulation Systems,Leakage 2005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40.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