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全球化與在地化對教育發展的挑戰

全球化與在地化對教育發展的挑戰.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 姜添輝 教授兼系主任. 壹、前言 貳 、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對世界觀的建構 參、全球化、國家主權及影響 肆、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伍、結論. 壹、前言. 全球化經濟體系帶來巨額經濟利益,但獲取此種利益的前提是國際競爭力,致使許多國家必須藉由高等教育以提升人力資本的水準,進而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此種關連性顯示,高等教育擴張往往受到上述全球化價值觀的影響,由於全球化體系著重於新自由主義的思維,其核心價值是私人企業的競爭與效能,因此正當化資本介入高等教育的行為,所以將產生高等教育私有化的現象。. 壹、前言.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全球化與在地化對教育發展的挑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全球化與在地化對教育發展的挑戰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 姜添輝 教授兼系主任

  2. 壹、前言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對世界觀的建構參、全球化、國家主權及影響肆、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伍、結論壹、前言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對世界觀的建構參、全球化、國家主權及影響肆、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伍、結論

  3. 壹、前言 全球化經濟體系帶來巨額經濟利益,但獲取此種利益的前提是國際競爭力,致使許多國家必須藉由高等教育以提升人力資本的水準,進而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此種關連性顯示,高等教育擴張往往受到上述全球化價值觀的影響,由於全球化體系著重於新自由主義的思維,其核心價值是私人企業的競爭與效能,因此正當化資本介入高等教育的行為,所以將產生高等教育私有化的現象。

  4. 壹、前言 儘管全球化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強勢文化亦能伴隨此一體系入侵輸入國家,此種入侵將貶抑輸入國家的母文化之地位,進而危及其國民的國家認同,此種現象促使這類國家採取在地化的手段,以保存與發展自身文化的方式,來化解上述政治危機。本文主張全球化與在地化產生並行的影響。

  5.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雖然19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機是經濟危機,但是此種危機將政治經濟問題捲入個別國家的內部以及國際層面,因而可將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視為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前兆。

  6.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同時石油危機並顯示出,對抗將危及全球經濟體系,合作才得以避免此種危機,所以在1979到1985年間,工業先進國家從對立衝突轉向經濟整合的型態,並且從1985年起致力於產品出口、打開海外市場、市場化以及解除管制等,1990年起,許多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融入全球性的經濟體系,因而進一步擴大全球經濟體系的規模(Frieden, 2006)。

  7.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作為世界的超級強國,美國的政策往往被視為是正確或是理所當然,因而美國從海外借錢以解決本身債務的作法逐漸轉變普世價值,致使許多國家也產生嚴重的赤字預算現象,並使其本身的債務在GDP的比重逐年攀升。

  8.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在1980年代後期,加拿大、荷蘭與西班牙已高達5%、愛爾蘭為9%、希臘與義大利更高達11%。此種現象顯示出,西方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在海外發行國債以取得資金,此種在海外市場拋售國債逐漸轉變成習慣的思維,因而提供全球資本流通的平臺(Frieden, 2006; Glyn, 2006)。

  9.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上述諸多因素皆能促使全球經濟體系規模產生明顯的擴張,當全球市場規模巨幅擴張後,資本利益也隨之大幅增加,此種關連性吸引資本家對全球經濟體系的介入,如同Wallerstein (2004: 24) 的預測: ……世界經濟與資本體系是結合一起…… ……缺乏市場,資本主義並無法單獨運作。 (Wallerstein, 2004: 24-25)

  10.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此種說法顯示出,資本家可在較大的市場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他們會積極的擴張全球市場規模,但這並非擁有強大支配力量的國家可完全支配全球體系的運作,如美國或是工業先進國家,因為此種運作需求一個穩定的架構,而且此一體系的會員國認可此種架構(Giddens, 2002)。

  11.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因此創造一個支持性的價值體是運作全球化的根本要素,這如同Wallerstain (2004)所主張的,要瞭解此種意圖,應該要將最先進的國家---美國視為是活躍性的機構,以輸出全球化的價值與觀念到輸入國家(imported country)。

  12.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美國採取的關鍵策略之一是創造區域以及國際性組織,以宣導其關於全球化的觀點,此種策略不僅能模糊美國的政治意圖,並且也能支撐其中立性。這些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將全球化概念轉化成世界普世價值(Stiglitz, 2002)。

  13.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事實上,這些國際機構致力傳遞利伯維爾場的意識型態,例如歐洲經濟合作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OECD)當初創立的目的是要重建二次大戰後嚴重受損的歐洲經濟,由於美國是其最大的贊助國,所以能支配OCED的運作方向,由於欠缺強制性憲章,OECD達成其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宣導經濟全球化的價值。

  14.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出版相關刊物也允許OECD將人力資本、經濟情況以及國力做直線性的鏈結,並且亦可宣傳契合於全球化經濟所需的社會效能之概念。公開辯論以及同儕壓力也是有效的途徑,以建立會員國之間的共識(Rizvi and Lingard, 2006)。

  15.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世界貿易組織(WTO)可能並非做為美國的傳聲筒,但仍是服務于先進國家的利益,不像OECD,WTO有所屬的憲章,此憲章賦予其會員國均等的權力。然而,此種法律架構並不意味,在塑造WTO的取向與政策上,個別會員國有均等的力量與影響力。

  16.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Robertson, Bonal and Dale (2006)便指出,由於美國、歐盟、日本與加拿大這四個國家在國際市場擁有強大的經濟影響力,所以更有能力去支配WTO會員國之間的非正式會議,此類會議產生的共識往往能作為發展WTO政策的基礎。

  17.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上述政治特性也顯現於其他國際機構,例如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WB)以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也經常傳遞全球化的價值觀,這兩個機構的設立原先是基於重建戰後歐洲的破碎經濟,以及採取集體行動以維持全球性的經濟穩定性,進而避免1930年代大蕭條的再度發生。

  18.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起先這兩個機構的運作是基於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信念,其要點是政府無法依賴貨幣政策以處理經濟衰退以及伴隨而來的嚴重失業率,相反的,政府必須採取財政政策,以增加公共支出,以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儘管如此,WB以及IMF在1980年代開始採取利伯維爾場的意識型態,此時正是Ronald Reagan以及Margaret Thatcher掌政之時(Stiglitz, 2002)。

  19. 貳、全球化的興起以及其世界觀的建構 這些區域以及國際性組織能夠建構一個新的世界價值觀,亦即全球化能有益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經濟體系產生的巨大資本利益進一步支持此種論點。此種現象往往使許多國家必須接受經濟全球化體系(Dale, 2003),最後全球化的核心價值---利伯維爾場被視為是中立的與必須的

  20.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現在,國際競爭力在政治與經濟議題上變成關鍵的概念,因而取代過去民族國家著重于社會福利與均等的作為,此種轉變的主要目的是要獲取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可觀資本利益。

  21.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此種意向使國家自我限縮主權,特別是進口關稅的退讓,以往國家之間的界線是維持國家主權的要素,但是上述轉變以及退讓不僅模糊此種國家界線,也侵蝕國家的主權,因為傳統上統治的自主權乃基於其他國家對此種界線的認可(Giddens, 1990)。

  22.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由於個別國家不再能完全的行使自身的控制權,致使全球化足以縮減民族國家的主權,WTO的創設進一步限縮此種主權,因為其憲章要求在進口貨品的稅率上,會員國享有均等條件。

  23.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然而,此種憲章並非真正要創造出一個均等的情境,而是試圖以掃除過重進口關稅的障礙,以擴大全球市場的規模,顯然此種改變明顯衝擊民族國家的主權 (Dale, 2003; Robertson, Bonal and Dale, 2006; Schriewer, 2003)。

  24.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在全球化經濟體下中,支配世界經濟的是合作,而非單獨民族國家的政治命令或法令(Giddens, 1990)。此種合作意指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下,單獨民族國家已無法獨自決定自我的政策,而須以合作的型態融入此種新的經濟體系,這也指向彈性化的自適應是進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之一。

  25.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上述自我調整的現象透露出全球化變成經濟與政治的「合成體」,這是因為其影響力已從經濟層面擴張到政治層面,一些研究者認為,全球化有利於先進國家擴張其霸權,例如美國,因而導致西方化(Westernization)或是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的現象。

  26.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然而,一些研究者認為全球化引發的主權危機可能是被誇大化,國家並非全然受制於全球化的支配,而是能採取主動的作為,以因應全球化的要求。此種調適(adoption)顯示國家能實行轉化性的策略(a transformative strategy)(Lingard, 2000; Rizvi, 2000)。

  27.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全球化是涉及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真正行動者與真正利益的過程之結果……全球化並未損害國家,而是包含國家型態的轉化。(Robertson, Bonal and Dale, 2006: 228)

  28.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Giddens (1990)便認為,全球化產生的國家主權危機往往使這些國家結盟為區域性的組織。歐盟(The European Union: EU)的發展似乎契合此種論點,其創設的主要目的是要對抗美國的強大霸權

  29.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1986年歐洲共同體(EU: European Union)通過單一歐洲法(the Single European Act in 1986),之後持續增加會員國,1991年EU會員國改采新的協議(the Maastricht Treaty),以強化彼此的貨幣政策,因而產生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以及之後在1999年設立的歐洲中央銀行,並發行單一歐元貨幣(euro),此種變化進一步強化歐盟在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以試圖發展出能與美國抗衡的實力(Frieden, 2006)。

  30.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此種現象顯示出,區域性組織能讓其會員國獲取全球化體系的經濟利益,但可減少其負面衝擊,此種信念也孕育一些相關的區域性組織,例如南美洲在1985年到1990年之間出現巴西與阿根廷的貿易協定,之後在1994年之前產生南美共同市場(the Southern Common Market)(Frieden, 2006)。

  31.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因應全球化衍生的主權危機,國家可能實行的另一策略是在地化(localization),因為儘管全球化經濟體系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英美體系國家文化亦伴隨此一經濟體系入侵到其他國家,因而對既有的母文化產生極大衝擊,由於母文化是認同的基礎,所以全球化經濟體系將危及既有的國家認同,此種情況往往使許多國家採取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因應策略,以藉由保護自身文化的策略來維護國民的國家認同(薑添輝譯,2005;Schriewer, 2003)。

  32.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此種關連性顯示,國家並非被動遵守全球化的指示,而是積極的採取轉化性行動以獲取全球化的資本利益,同時也要維持本身國民的國家認同(Dale, 2003; Schriewer, 2003)。

  33. 三、全球化、國家主權以及影響 在處理此種經濟與政治的雙重任務時,Green (2006)認為教育將扮演關鍵性角色,因為它是保存與傳遞文化的主要基地,Parsons(1961)便主張學校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功能能使學生內化社會價值體系到個人的思維中,因此Green (2006)進一步指出,此種強大的教化功能將使國家強化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並且在相關課程中引進更多的國家認同元素與內涵。

  34.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伴隨全球化經濟體系的發展,新的要素是知識經濟,其特性不再是以往具有具體化或可觸摸的型態,而是具有高度彈性、應變力、創造力等,這些著重於契合動態社會需求的迅速服務,因而著重於知識的運用與創新。這些新特性將社會推向知識經濟的型態。

  35.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新的全球經濟需求具有迅速學習以及能用可靠與創新方式工作的工作者。(Morrow and Torres, 2000: 33) 此種特徵不僅將社會推向知識本位的型態,並且也影響高等教育的目標,因為高等教育是傳遞專業知識的主要場所 (Stromquist, 2002)。

  36.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一些國際機構能進一步強化上述的連結,因而強化利伯維爾場的概念與重要性。例如OECD便積極介入此種任務(Morrow and Torres, 2000; Rizvi and Lingard, 2006)。

  37.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原本OECD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組織,然而後來卻逐漸聚焦於教育議題,其基本假定是,教育是傳遞知識的主要機構,因而高等教育直接影響個別國家的人力資本之品質,此種品質進而影響其國際競爭力,國際競爭力更影響個別國家的經濟與國力,上述關連性彰顯出,教育、國際競爭力與國力之間的密切關係。

  38.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此種關連性也使OECD致力於說服其會員國在高等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同時也大幅宣傳利伯維爾場或是新自由主義是提升高等教育效能的關鍵概念,此種取向背後的成因之一是,OECD的高級官員大多來自美國華爾街,因而認為新自由主義是提升效能與競爭力的萬靈丹。

  39.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利伯維爾場的概念同時意指,政府的干涉需極小化,利伯維爾場的力量需極大化,因此在OECD的推波助瀾下,其會員國逐漸認可新自由主義的哲學觀,亦即從社會正義逐漸轉向利伯維爾場的概念 (Rizvi and Lingard, 2006)。

  40.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此種轉變顯示,在全球化情境中,國家正改變其自身的功能與政策。Lingard (2000)便認為利伯維爾場的價值觀足以重構國家的功能,從保護市民的社會責任轉向國際競爭力,以獲取更多的資本利益,所以社會福利被重新界定為特權,而非基本權利,國家的責任亦非以經費重分配的方式,為人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或是追求更高層次的均等,新的任務是賦予社會成員的受顧能力(employability)的個別性自我效能(individual self-sufficiency)。

  41.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Apple (2000)便指出,此種連結能將採納全球競爭力的保守性論述(conservative discourses),此種論述所帶來的新哲學觀是,要契合全球化的要求,弱化的國家職能以及強大的市場功能是最佳選擇。

  42.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這種哲學觀能將成本與利潤的觀點加以正當化,並成為經營教育的鐵律,其結果是,源自私人企業以強調成本與效益的新管理主義(new managerialism)或是公共管理主義(public managerialism)之概念,取代過去的均等價值觀(Lingard, 2000),並且支配OECD會員國的高等教育政策(Rizvi and Lingard, 2006)。

  43.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OECD已經大力宣導權力下放的觀點,但是這種投入並非基於社會民主的假定,而是基於公司管理的一套原則,其對於教育的觀點不僅被公司管理主義所制訂,同時也被市場意識型態所制訂…… 真的,私有化意識型態的觀點是,在一個競爭市場中,服務最好以私人企業方式來經營,此種概念已經變成OECD內部真言的重要事務。(Rizvi and Lingard, 2006: 255)

  44.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對於新自由主義的宣導者而言,私有化是達成權力下放的關鍵途徑,此種權力下放能進一步創造出新管理主義或是公共管理主義的概念,進而確保高等教育的效能與競爭力。 新自由主義者主張,市場如同是社會尊重的最終仲裁者,以此產生的市場方式將能消除政治以及其在教育與社會決定的相關非理性,效能與成本/利潤的分析將成為社會與教育轉變的動力。(Apple, 2000: 64)

  45.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再者,當私有化將企業介入教育加以正當化後,私人管理主義變成經營公立高等教育的教條原則:

  46.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新自由主義是以企業方法來迫使產生教育政策,它是試圖重建後期中等教育體系,以對工業生產的新模式提供彈性的教育回應……此種轉移將高等教育推向學術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Morrow and Torres, 2000: 35)

  47.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這些彰顯出全球化力量將重塑高等教育的功能與特徵,其利伯維爾場的意識型態為私有化的引入創造出合法化平臺,此種取向將高等教育轉變成學術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

  48.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再者,此種取向產生的信念是就讀大學是一種公民權利,這種權力的實踐可產生更好的社會和諧。這些社會期望能對國家產生可觀的政治壓力,迫使它採取相關措施以擴張高等教育規模。然而此種擴張卻需求更多資金的投入,最後將超越政府所能負擔的範圍,此種情境將使高等教育的運作模式從菁英(elite)型態轉向大眾(mass)型態。

  49.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這種改變會將此種體系推向利伯維爾場,進而產生商品化的現象,因此在全球市場中,高等教育變成是一種可交易的商品。 教育是一個能產生巨大收入的潛在項目,……因此不令人訝異的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是,在全球競技場中,教育活動就如同是一個潛在性的交易商品。(Robertson, Bonal and Dale, 2006: 235)

  50. 四、新自由主義、人力資本與教育 此種改變顯示,全球化意識型態能夠將國家競爭力、人力資本以及高等教育做密切連結,此種結合產生兩種交錯的結果:在國家層級,國家競爭力的意識型態使國家不得不擴張高等教育規模,以提升人力資本的品質。在個人層面,國家競爭力包含工作能力的意義,因此只有當各體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進而有權要求好工作,這種關連性使他們宣稱有權上大學。

More Related